- 讀懂《系辭》:察動識變 贏得始終
- 徐丙昕
- 1846字
- 2021-01-08 19:45:32
二十九、富有稱大業
——物盡其用與創新思想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富有”的問題,富有這件事是不成問題的。在傳統文化中是提倡富有的,并且把富有看作大業,看作國家的頭等大事。戰國名相管仲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看來這物質文明是基礎,只有人民富足了,國家才能強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富有稱為大業一點也不為過。而把富有稱為大業的是《易經》上的觀點。出現在《系辭上》第五章第三段。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那么孔子在這里所說的觀點,與我們剛講到的觀點是一回事嗎?事實上并不一致。這里的“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顯然是與上面“盛德大業至矣哉”中的“盛德大業”是相關的。前面講到的“盛德大業”是天地之“道”所創造的。同樣地,這里的“大業”自然也是指“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大業。前面說這樣的大業“至矣哉”來形容大的程度,這里又用“富有”來做注解。什么是富有呢?擁有了很多物質財富是富有嗎?這種占有欲很強的人往往是貧賤的,擁有了財富不會運用財富,只能是財富的奴隸,是吝嗇奴。只有天地創造的大業是富有,天地創造了萬物,但不占有,使萬物各具所用,各得其所,在自然界中,在人類社會中能物盡其用,這叫富有。所以天地是最富有的。
天地創造萬物,這樣的大業,涵蓋天人地并融其為一體!人是除天地之外,可以輔助天地獨立創造培育萬物的。試問:還有超出融天人地于一體之外的“大業”嗎?就人類現有認知水平而言,沒有!故朱熹對此評注說:“張子曰:‘富有者,大而無外;……’”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夫子對富有的評價更高。這里的富有,是天地創造,是“生生”、無窮無盡,故說“大而無外”。當然這是從天地陰陽之大道的觀點來看的。
顯然,這里的“富有”,不僅是指天人地所擁有或具備的自然物質資源,更是指天人地之間所真實存在的精神智慧資源。在《易經》的原理中,萬物皆生于陰陽,天地為大陰陽,萬物為天地所生,我們能擁有的一切都是天地賦予給我們的。天地孕生了萬物,并不占有,而是奉獻,這才是真正的富有。天覆地載任萬物生長孕育,完成天地的大道,從這個意義上說富有叫作大業。人類除了不斷占有天地自然資源外,又為天地付出了什么?作為與天地并列的人,如何遵循天地之道,遵循宇宙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平衡,更好地管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更好地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人類最大的貧窮,表現為對于追求精神層面所作的努力,遠比不上對物質發展的欲求!所以,緊接著又說:“日新之謂盛德”。“日新之謂盛德”中的“盛德”,也是指上文中與大業并列的盛德,這樣的盛德,同樣是涵蓋天人地并融其為一體的!只不過大業是指在空間上所創造出的萬物。而盛德又從時間上來表達的一種形式,德性是需要日積月累而成的,所以強調的是“日新”。故朱熹對此評注說:“張子曰:‘日新者,久而無窮;……’”為什么日新就是德呢?典出于六十四卦之“升”卦:“《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朱熹評說:“木一日不長便將枯衰”。意思是說,蒼天有日新月異,永恒光照大地萬物生長之崇德。君子行善,當順樹木生長的道理,從每日每件小事做起,日有所進,日積月累,不可中斷,終能蓄養成自強不息、盛久不衰之大德!
同樣在儒家經典《大學》中也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引自“湯之盤銘”的銘文,原意是:如果一天沐浴,使自己煥然一新,就需要每天都沐浴,每天都有個新的自己。引申的意思就是要不斷進取,永不滿足,永遠向前看。一個人如果沒有“日新”的意識,就很難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還會為一點成功而沾沾自喜、自高自大,于是不再學習和提高,落到“吃老本”的境地。在古代,由于知識更新速度較慢,這樣的人或許還有容身之所;但在高速發展的當代,他的知識結構和思想觀念很快就會與時代脫節,變為一個“老古董”,最終為時代所拋棄。從這個角度來說,“湯之盤銘”確實值得每個人銘記在心,引為箴言。
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一樣,要有這種“日新”精神。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五四”青年節上發表講話也引用了這句話。他說:“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這句話對我們的啟示是非常大的。天地無私方能富有而成大業,創新意識才會使我們走在時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