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系辭》:察動識變 贏得始終
- 徐丙昕
- 2015字
- 2021-01-08 19:45:33
三十、生生不息
——易道觀念中的創新求變
《易經》的最為重要的一個觀點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另一個是“生生之謂易”。都是在《系辭上》第五章中提出來的。我們講這一章這么多內容都是針對“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中心進行論述。在這一章節的最后提出內容還是針對“道”的“用”進行解說。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我們來看作者提出了“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的論述后,接下來提出了“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這三個“之謂”,是以“日新”為其前提,直截明了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核心觀念是“生生”。什么是“生生”呢?按道理來說,一陰一陽的道應該是“生死”,生為陽,死為陰嘛。然而在“易道”的觀念里,是講“生生”的,往往死也是為了生。你看天地大業就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有機整體,在這種“生生”中相互依存,相互轉變,化生化合,這就是“易”。我們再看《周易》的六十四卦的演變就是一個陰陽間化生化合的自然“生生”流程。所以這最后一卦又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不是終結,這就是“易”。講究“日新”,不斷地更新創新,才符合“易”的本質,才不會衰落囚亡,這就是“生生”。“生生”不僅有初始生成之義,更有不斷創業創新之義。否則,何來“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是中國哲學的本質特征。是無限循環、無限發展、永不停息。
就《周易》“生生”意識而言,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周遍創新的拓展系統,因此,宇宙沒有止境,而且創進無限,前面的還沒有終結,后面的已經開始滋生了,前者為后者的創生提供基礎,如此后先相續,波瀾壯闊,形成天地大業,邁向無限的“日新”“至新”境域。
《易經》提出的“生生”這一概念不僅是新生不息的形態,同時還是一種價值體現,是一種形而上的創新圖變精神。正是這種通變致久的哲學精神成為中華文化的基石之一。應該說,輝光乃新,日新其業,創新圖變乃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
孔穎達在注解這個內容時說:“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后生次于前生,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在這里的解釋與我們上面所說的內容本無二致,生而不絕,向新向上而生,無限擴展下去,這就是“易”。不管是宇宙自然還是人類社會,都處于一種“生生不息”、變動不居的狀態中。《易》者,變易也,從爻變、卦變到道變,從自然界的變化到社會人事的變遷,無一不體現出一個“變”字,有變才有生,有變才能久。“生生”的另一要義,便是持久。持久地生存著,所以,長生健康的追求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存在論思想的內核。追求長生健康不是目的,核心則是創造。人的“生存”不僅是活著,而且要活得有意義。這也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作為此在的人,其存在即意味著一種自我創造、自我選擇、自我生成、自我實現。宇宙間萬事萬物變易化生、生生不息、會通達成,其要妙在于適時而變。《易緯·乾鑿度》云:“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萬物之寶”。什么是易呢?而“生生之為易”;由此可見,所謂“天地之道、乾坤之德、萬物之寶”也就是“生生”。《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建構于“生生”意識之中,并影響及此后的中國哲學,由此生成其創新圖變、生生不已精神。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我們知道乾坤是一對大陰陽,乾象為天,坤象為地。我們在第一章中就講到“乾知大始”,使我們明白天是生命無形的造化者,是生命創造的本源,或說是萬物生長發展的根源!易即“生生”之象,始起乾元(乾卦初九爻,六十四卦之始爻),乾元不僅是萬物的始基,而且以剛健之性,統率一切現象的動變之所在!乾道就是因為這種特性,才能夠成就萬物之象。所以乾卦的一陽之性,是成就天地萬象、人間萬象的基本動力。乾卦的《彖辭》里面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之說,我們看世間萬物形形色色,包括我們每個人的不同個性、命運,都是來自于乾道變化。所以乾道變化,就是萬物之所以成其為萬物、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根本動力和源泉。
“效法之謂坤”,同樣與在乾知大始后,就是“坤作成物”,地是順承天的,天創萬物之始,地成萬物之終!萬物生長,緣結坤元(坤卦初六爻,陰陽爻組合,方造成六十四卦),坤元以順承天勢,生養萬物之柔德,使萬物賴以生長和發展!坤卦《彖辭》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所謂獨陽不生,孤陰不長,陰陽是要相互配合才能產生萬物。坤卦的這種純陰特性不是自己做主,而是順承于乾天之陽性。效法,就是順承、仿效。順承于乾天,就是坤卦的使命,落實到社會人生方面,也是如此。我們學習乾卦,就是要學習天行之健,學習那種生生不息的精神;學習坤卦,就是要學習萬物滋生、順承于天的這種德行。關于乾坤二卦的特性和作用,我們在第一章講“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時講得很詳細,這里就不多說了。
這一小節說了三個“之謂”,重要的是“生生”的哲學思想。我們要明白“生生”之理,明白生命之價值,在于創造圖新。當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德,崇天法地,尊重一切生命之情,也要擔負參贊天地化育、維護生態環境之責。否則,何以有人類生命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