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我們內心那些隱秘的運作》:忍不住地發脾氣

不管怎樣,不管我們經歷了什么樣的人生,不管我們已經長到多大的年紀,只要我們不曾放棄自己,愿意努力讓自己的未來生活更好一點兒,我們總是有機會去試試的。

其實,每個管不住自己脾氣的人,當他發脾氣的時候,都會感受到壞脾氣所帶來的痛苦,所以,發脾氣的人都不喜歡自己情緒失控的樣子。可是,他們往往也不會因為不喜歡,就真的管得住自己,因為每個發脾氣的人總是有發脾氣的原因的。

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這樣的表達方式

我們每個人都成長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在我們與家庭成員共處的時候,我們在感受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系,也在觀察家人與家人之間的關系。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通常會是父母和兄弟姐妹。

當我們出生后,完全仰賴我們的撫養者生存,所以他們的言行就會對我們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同時,在與他們的互動中,我們也會學習他們處理情緒的方式,并將學習到的這些內容吸納入我們的內心世界,變成自己人格中的一部分。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就會采用相同的方式去處理類似的事情。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他所看到的是每次出現問題時,父母之間的處理方式都是吵架、發脾氣,那么在他的世界中,就慢慢形成了對處理矛盾的一個解讀方式——吵架和發脾氣。

所以,當他成年后,就會習慣用這樣的方式與人相處。因為這種處理方式是他所熟悉的,而他的內心也缺少其他處理方式的經驗。

或者,當他與兄弟姐妹相處發生矛盾時偶然間發現,他發脾氣會讓其他孩子在他面前變得安靜,讓自己感覺到安全。從而無意間發現,這個處理方式可以讓他從中收獲他希望獲得的結果,所以他就會在生活中更多地去應用它。

慢慢地,這種發脾氣的方式就會成為他處理人際摩擦的一個主要方式。

因為害怕,所以激起了“戰斗”的沖動

發脾氣就像武戲中的拉開架勢,架勢擺得越足,內在的功力可能越淺。有時候,當一個人開始發脾氣時,不是因為他太強大,而是因為他太害怕。

每當遇上危險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開始快速評估:我之前遇到過與這個危險類似的情況嗎?我的內心有處理這種危險的經驗嗎?

如果評估的結果是“這根本不算什么危險,這事情對我不太可能產生什么影響”,我們的處理方式可能就是一笑置之,根本不把它當回事。

如果評估的結果是“這件事情太危險了,根本不是我的能力所能應付得了的,而且我的內心也根本沒有儲存相關的處理經驗”,我們就會選擇放棄與這個危險過招,選擇躲避它。

而當我們內部的評估結果是“這件事情很危險,但我還不至于應付不了,不過應付它也真的很棘手,因為這件事的確是危險的”。這時,我們就開始調動全身的能量,準備全力投入到對付這個危險的“戰斗”中去,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戰逃反應。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上一些愛發脾氣的人,與他們共處的時候,有時明明是他們自己出了一些狀況,比如因為工作失誤而被批評,或是他們自己遇上了一些不好處理的事情,可他們處理的方式不是想辦法解決問題,而是對著別人發脾氣,我們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可理喻。

其實,他們發脾氣恰恰是因為他們內心虛弱,需要借助于發脾氣來掩飾內心對于自己做錯事情或是缺少能力的恐懼(將“壞”投射給別人,在氣勢上壓制別人)。

發脾氣對他們來說,就像是讓他們穿上了防彈衣,可以讓自己躲在里面,躲避被批評的可能。

而他們之所以需要這樣的“防彈衣”,恰是因為在他們的感受中,自己是沒有能力的,是需要借助外在的保護來躲避危險的。

比如一個有了外遇的丈夫,當他的事情被發現后,第一個反應可能是沖著妻子發脾氣:“你從來都不在乎我的感受!”

此時的發脾氣,其實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而這是要被懲罰的。為了逃避懲罰,他選擇了讓自己進入戰斗狀態:沖妻子發脾氣,從而緩解自己內心的害怕。

所以,有時候,生活中脾氣越大的那個人,越是害怕的人。

為了阻止那個害怕對他的襲擾,他便會采取發脾氣這樣一種看起來很有戰斗力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是有力量的,而一個人之所以要在他人面前證明自己有力量,也恰是因為他內心感受不到自己是真正有力量的。

覺得自己有發脾氣的權力,自戀的人尤其如此

有時候,發脾氣也會被當作一種權力的象征。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壞情緒往往是從權力高的人流向權力低的人的。

比如一個在工作中被老板批評的男人,帶著一肚子的氣回到家里,當他推開家門,發現孩子正在玩電腦而不是在寫作業的時候,他可能會對著孩子大發雷霆。

表面上看,他是在管理孩子的行為,實際上,他發脾氣的背后是在處理被老板批評所帶來的恥辱感、無能感等挫敗性的感受,以及因自己能力不足所帶來的失望或憤怒感受,等等。

所以,他對孩子所發的脾氣,其實很大一部分是指向老板和自己的,但他自己又沒有能力代謝掉這些情緒,就把它們扔給了在家庭中權力、地位都相對較低的孩子。

因為對于他來說,把這些情緒轉移到孩子那里是安全的,孩子的地位低于他,反攻他的力量就相對要弱一些,就不會給他帶來新的威脅。

同時,當他將情緒轉移到一個比他更弱的人那里時,在這個弱的人面前,他會感受到能力和權力又回到了自己的手里,就可以尋找回他的控制感。在一個更低權力的人面前,他的權力就可以再次得到確認。

將發脾氣當成自己的一項特權,來滿足自己被特殊對待的需要,這在有自戀性特質的人身上會尤其明顯。

具有自戀性特質的人,因為沒有在內心世界建立起清晰的心理邊界,所以有時他們就無法確認情緒的歸屬者,也不能從心理上厘清別人是獨立于自己的個體,擁有屬于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權利。因此,他們常常會把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攪和在一起來處理。

比如,一個有自戀特質的人,當他面對別人的成績時,感受到的并不是為那個人的成績而高興,反倒可能認為對方的成績是對自己的貶低。當他有了這樣的感覺后,會因為自戀的受損而憤怒,就會對那個取得成績的人發脾氣,認為是那個人傷害了他。

或者,因為自戀的人是無法意識到別人是獨立于自己的,所以在他的感覺里,他常常會覺得別人應該與他有著相同的感受,當他發現別人的感受沒有與他同步時,他同樣可能感覺到被傷害,從而會發脾氣。

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是,一個有自戀性特質的母親,當她覺得自己沒有得到丈夫更多的關懷時,就會把這種抱怨轉向兒女。一方面不斷向兒女訴說丈夫的不好,另一方面也會因為兒女替父親辯護而發脾氣。

沒有學習到更有效的表達方式,發脾氣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語言化功能不足

用語言表述出內心的情緒、情感,是一個心理的高功能。因為這需要有能力允許自己感受到那些痛苦情緒,而且在感受到的同時,可以耐受那些情緒,只有在能夠耐受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平靜表達。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不同,所發展出的心理功能也不同,語言化的能力從而也不同。

對于一些心理功能相對較低的人來講,他們可能會采用一些相對不成熟的方式來處理憤怒情緒。比如用行為的方式,打架、摔東西等;或是將一些無法表達的情緒壓抑下來,最終用使自己身體某個地方出現問題的方式實現表達。

他們之所以會采用這種相對行動化的方式來表達憤怒的情緒,是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未曾積累用語言直接表達出自己情緒的經驗。在他們的想象中,直接表達有可能是充滿危險的,所以也就不敢直接表達出來。

還有一些人,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只學會了用發脾氣的方式表達憤怒情緒,所以在日積月累之后,用發脾氣的方式處理情緒也就成了一種習慣。

每當他們遇到讓自己不舒服的情境時,就只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處理。其實有時候,他們的內心未必真的有很多憤怒,只是基于以前的習慣罷了。

這時候,發脾氣已不僅僅是一種處理情緒的方式,而成為一種社交手段或是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方式了。

內心缺少愛的確認

對于內心缺少被愛、被肯定的人來講,他們對自我的認知是模糊的,所以也不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有可能是什么樣的形象,同時也不知道怎么樣更好地與人相處。

當他們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內心的情緒常常是自己沒有能力去容納的,所以那些他們無法代謝掉的情緒就會引導他們一步步走向用破壞性的方式與人共處,比如發脾氣。

我有一個多年的來訪者,當我外出學習半個月的時候,他因為見不到我,內心積累了大量的焦慮。

這些焦慮是他無法面對的,于是變得越來越焦躁,最終與上司發生了很大的沖突,丟掉了工作。

當他與我談這件事的時候,他告訴我,我的離開被他體驗為我對他的拋棄。被拋棄的感覺是他無力去承受的,所以當他無法見到我的時候,他的生活全部亂了套,最終他用爆發的方式釋放了內心的焦慮,但這次爆發也給他帶來了破壞性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泉县| 遂川县| 四子王旗| 四平市| 博爱县| 类乌齐县| 讷河市| 莲花县| 若尔盖县| 新源县| 长治市| 曲沃县| 新巴尔虎右旗| 偏关县| 乾安县| 鸡东县| 迁安市| 定日县| 景洪市| 广宁县| 新宁县| 界首市| 东宁县| 会理县| 桓台县| 肇州县| 临漳县| 浦江县| 平阳县| 广元市| 金湖县| 江油市| 沂南县| 巨鹿县| 威宁| 凤城市| 岚皋县| 益阳市| 腾冲县| 安平县| 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