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你的內心沖突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推薦序
數窮廓落,困于歷室。往登玉堂,與堯侑食。
——《焦氏易林·大壯之》
霍妮這個名字,被中國人熟知,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弗洛伊德、尼采、薩特的著作是那個時代的必讀書,文藝青年們廢寢忘食地閱讀和翻譯它們。他們的著作無一例外都是暢銷書。包括后來的霍妮的著作,也翻譯出版多次。
霍妮的著作幾乎都是給精神分析師寫的,而當霍妮開始流行的時候,中國大陸還沒有國際認證的精神分析師,直到如今,也并不多。換句話說,如果霍妮是個外科醫生,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外行們正在津津有味地閱讀外科醫生寫給其他醫生看的書。個中原因,其一是那個年代的主流文化品位,還是比較精英主義的;其二是霍妮本人的寫作風格比較通俗易懂,貼近大眾的理解;其三,也是最重要的,霍妮論述的主題既尊重了人的社會屬性,又沒有迎合時代趣味,而是力圖在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有所拔高,有所深入,有所引領,有見于天地之情。
當年啃霍妮著作的外行文藝青年之中,就有我一個。二十多年后,當我收到出版社的邀請來解讀霍妮這本書的時候,我很高興地同意了。
我重讀了這本集合了霍妮對人格完整和健全探討的書,想到了我這些年的很多個案,我開始思考:霍妮對沖突、人格整合及與內在小孩和解的探討,對在精神上承受或輕或重的痛苦的普通人,意味著什么?有什么樣的指導意義?對于沒有走進心理咨詢室,但內心卻存在痛苦的人,如何通過對霍妮的書的解讀,幫助他們與現實及自我和解?在這些層面上,霍妮的局限和優勢在哪里?
首先,霍妮強調社會文化對人的影響。比如有一個“90后”青年,她有素養、有品位,她提出的營銷方案是清新典雅的,但在會議上“70后”領導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她特別想要發脾氣,想要攻擊,但是她更要通過友善的行為掩蓋,最終還是緘口不言。這就是一種時代文化的沖突。一方面是“90后”獨立的個性化的品位和理想,另一方面是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所以選擇順從,回避斗爭,這又和她“70后”領導的集體主義、權威主義的文化風格是類似的。她內在沒有堅定的價值評判體系,在做出決斷時無法信賴自己,結果只能是沖突產生,她否定、壓抑自己的判斷體系,其內在的價值評判體系也在一次次沖突中不斷弱化直至消失。雖然她表面上社會適應性良好,是人人稱贊的有為青年,可是她內心充滿了焦慮、不安,經常被無意義感捕獲。
如果一直藏著內心沖突去生活,那么時間長了會怎樣?他們會陷入精神的內耗,阻礙自身的發展,人際關系也開始失衡,或因過度在意外界的評價而脆弱得不堪一擊。因為沒有人能永遠壓縮自我。
其次,對于生活在文明時代的普通人,在生命的各個時期,甚至生命當中的每一天,都要做出各種選擇。當現實對內心做出阻礙時,沖突就產生了。從幼年時期的自戀情結、控制情結,到成人時期的父母情結,中年時的中年危機,以及老年期的死亡情結,各種各樣內心的糾葛,幾乎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而多數人都選擇了“我該如何”而非“我想如何”,做出了壓抑、忽略、強迫等錯誤的努力去平息沖突。因為很多人陷入內心沖突的時候,感到虛無、痛苦、沒有價值感甚至焦慮、絕望時,當他們的人際關系失衡時,他們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內心發生了什么。他們似乎不能區分什么是“外在的”,什么是“內在的”:諸如當醫生這件事情,真的是自己喜歡的職業,還是只是醫生的身份非常體面?
因為缺失內在價值的指引和激烈的內心沖突,來訪者們往往希望一個外在的權威給他們指導和建議。
在我剛剛接觸心理治療的時候,我聽到的諄諄教導便是不要給患者出主意。后來我和缺失自我的人相處的時候,越來越發覺不給某些患者提出建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仔細觀察了一些治療師的治療風格,包括我身邊的成功治療師和一些著名治療師的案例,逐漸認識到,除了羅杰斯外,幾乎所有有經驗的治療師在治療中都會提出建議,包括弗洛伊德在內,特別是認知—行為治療者。
雖然建議不等于直接的包辦代替,建議的前提是表達我自己在類似情況下會如何處理,但是這種處理方式是否適合你還是要由你決定。
但是,無可否認,治療中的任何建議都會包含暗示和控制。不過,對于自我嚴重沖突者來說,治療師提出的建議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建議這個行為的出現。這倒符合形式主義作家的口號:形式便是內容。提建議這種形式會讓他們感到,“哦,有雙眼睛替我看著周圍的事情呢”,從而感到安全,能夠敢于探索治療師的內心世界,逐漸過渡到接納和認同治療師的功能。
再次,進入下一個階段,對于接受了一定分析的自我嚴重沖突者來說,會有通過對治療師的認同得出來的、沒有持續性的“假自我”,這個假自我其實是個很大資源,它之所以假,是因為沒有被內化。如果能夠假戲真做,真正地對其進行分析、解釋,或者進行認知—行為療法,那么它會變成一個健康的自我。
當然,這是理想主義的說法,霍妮認為,消滅沖突意味著要改變發生沖突的條件,但由于社會文化的局限性,沖突不可能完全消失,這也是霍妮早期理論的局限性之所在,她沒有充分理解文化沖突的積極意義,但是霍妮的后繼者們進行了很大的改進,尤其是和東方禪宗的結合。(Morvay,1999;Demartino,1991)
最后,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我們在給自我沖突者治療目標時,究竟是完成我們設想中的“理想人格”,還是根據患者自己的需要出發,讓他們的價值體系能夠在適應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的同時,又最大限度地減少痛苦?
我比較支持后者,因為前者是以醫生的價值觀為中心的。醫生眼中的理想人格,也許并不是病人所處的環境所需要的。
這本《停止你的內心沖突》剔除了一些原作中寫給醫生們看的專業探討,留下了寫給普通人的分析,在我看來,這不失為一條讓普通人不需要那么高的閱讀門檻就能進行自我分析的途徑。尤其是對青年讀者來說,每個人都能更深一層地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痛苦和根源,在做出選擇時,擁有更寬、更深的思考方式,體現了它的閱讀價值。在本文附錄,我列出了霍妮的其他著作,大家感興趣的話,也可以找來讀一讀。一般來說,根據她的寫作年代來看是個不錯的選擇。有進一步自我療愈需求的讀者們,也可以使用一種內在小孩的方法,來協助化解自我的內心沖突。([法]一行禪師著,汪橋譯,2014)
心理學界今天的這些風云人物,或多或少都受到當年那波思想的洗禮和推動。讓更多的人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也是我們每一個執業者的責任和目標。
參考文獻
[法]一行禪師著,汪橋譯.(2014).與自己和解:治愈你內心的內在小孩.河南文藝出版社.
郭永玉.(1996).霍妮的社會文化神經癥理論及其歷史地位.醫學與哲學(5),259—261.
Morvay,Z..(1999).Horney,zen,and the real self: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connection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59(1),25—35.
Demartino,R.J..(1991).Karen horney,daisetz t.suzuki,and zen buddhism.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51(3),267—283.
李孟潮 作者系精神科醫生,個人執業
附錄:霍妮著作列表
[1]Karen Horney.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W.W.Norton&Company,1937.
[2]Karen Horney.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新法》W.W.Norton&Company,1939.
[3]Karen Horney.Self-analysis,《自我分析》W.W.Norton&Company,1942.
[4]Karen Horney.Our Inner Con.icts,《我們內心的沖突》W.W.Norton&Company,1945.
[5]Karen Horney.Are You Considering Psychoanalysis?,W.W.Norton&Company,1946.
[6]Karen Horney.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神經癥與人的成長》W.W.Norton&Company:New York,1950.
[7]Karen Horney.Feminine Psychology(reprints),《女性心理學》W.W.Norton&Company,1960.
[8]Karen Horney.The Collected Works of Karen Horney(2 vols.),W.W.Norton&Company,1950.
[9]Karen Horney.The Adolescent Diaries of Karen Horney,Basic Books:New York,1980.
[10]Karen Horney.The Therapeutic Process:Essays and Lectures,ed.Bernard J.Paris 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99.
[11]Karen Horney.The Unknown Karen Horney:Essays on Gender,Culture,and Psychoanalysis,ed.Bernard J.Paris.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2000.
[12]Karen Horney.Final Lectures,ed.Douglas H.Ingram.W.W.Norton&Company,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