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談判的基本常識(2)
- 不懂談判,就當不好經理
- 常樺 凡禹
- 5581字
- 2014-03-25 12:26:29
只有自愿的談判,才是有成效的談判。迫于某種壓力而進行的談判有兩個結果,一種是中途夭折,一種是陷于曠日持久的爭執,使雙方都精疲力竭。這類談判常常還沒有進入正題,就先在細節問題上左右徘徊。甚至像談判場所的選擇等這些細節問題都能導致談判的告吹。要使各方能在某些問題上作出讓步,就必須是自愿的談判,從而使各方盡快地在原則問題上達成協議。
談判的靈活性。
事件的突發性和復雜性,是談判中必須重視和把握住的兩個特點。對事件的突發性和復雜性的把握,就要求在談判中靈活運用各種策略和技巧,使談判順利進行。
談判是一個動態過程,瞬息之間,變化萬千。因此,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必須掌握靈活性的原則。也就是說,就是談判藝術、談判方法和談判結果都應具有靈活性。
指導整個談判過程的藝術必須靈活運用,切不可教條主義地照搬照用。由于談判對象的不同、談判主題的不同,談判者要制定出不同的談判策略。在談判中,一般來說,有三種不同的策略可供選擇--溫和型、強硬型和折衷型。
1.溫和型的談判策略所強調的是建立或維持良好的關系。這一策略在家庭或朋友間的談判用得比較多,采取溫和型的談判策略,通常能迅速地達成協議,效率比較高,但是,所獲得結果常常難以滿足雙方的要求。
2.強硬型的談判策略所強調的是自己的立場、自己的目的。雖然有時也作一些讓步,但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前提。這一策略在利益根本對立的雙方之間的談判用得比較多,采取強硬型的談判策略,有時也能達成一定的協議,但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容易引起談判各方關系的急劇惡化,以至經常不得不訴諸于法律。
3.折衷型談判策略是一種既能維持良好關系又有成效的談判策略。它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和方法靈活性的統一,強調用理智而不是用感情來控制整個談判過程。因此,采取折衷型的談判策略通常能達成理想的協議,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必須是靈活的,切不可墨守成規。在談判中,有時因為沒有靈活地運用方法,簡單地堅持原則而導致了談判的不成功。堅持原則沒錯。問題關鍵是不能把原則的堅定性和方法的靈活性對立起來。只有靈活地運用方法,才能堅定地貫徹原則。
對談判最終能獲得的結果也須采取一種靈活的態度。有時候,必須作出某種讓步,這樣原來所希望得到的難免要受一定的影響,而不讓步又無法最終達成協議。試試作出這樣的決定:我同意甲方,你同意乙方:我同意價格降低5%,而你必須付現金。這樣,你的損失和你的得益互相抵消,使你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節)談判的原則。
談判是協調談判各方的經濟利益關系,促進各方合作成功的科學藝術。為了保障談判的成功進行,經理人在掌握談判特點的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認識談判的原則和準則。
平等互利的原則。
談判應該尋求一個雙方都有利的結果,如果談判的結果只是一方勝,另一方犧牲,那么這還算談判嗎當然,由于種種原因雙方的利益并不總是均衡的。但是無論怎么說,談判中的一方如果淪為徹底的失敗者,那么對得勝的一方來說,有時并非是好事情。因為這種局面意味著,一旦有機會,徹底失敗的一方會推翻協議,雙方的合作就不可能有第二次,你將失去了一個合作的伙伴。
談判不是拔河比賽,不是一方贏,而另一方輸的比賽。談判是一項合作的事業,談判必須使雙方都感到自己有所得,即使其中有一方不得不作出重大犧牲,整個格局也就應該是雙方各有所得。
當然,合作需舍棄競爭,但競爭要導致合作的結果,不能形成不斷對抗、最終不歡而散。合作,使談判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使達成的協議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合作,使談判導致成功。而成功的談判,每一方都是勝利者,當對立雙方一時很難找到共同點時,有時候,兩者不必急著做出有利于某一方的抉擇,也不必強求某一方向另一方的立場靠攏。比較有效的方法是:盡量讓對立雙方同時向連接雙方的“直線”上的某一“點”靠攏。這一點,不一定是“直線”上的“中點”,只要雙方都能做出某種妥協和讓步,這一事實本身,就能促使對立雙方找到一種很好地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進入談判、說服前,必須先確認自己對對方有何要求,希望對方至少要做好哪些項目等。要想檢測效果應從以下兩點著手:第一,把要求的內容分成必須實現及可視情況有所讓步兩種,法蘭西斯·格林巴克把前者稱為“基本目標”,后者稱為“非基本目標”。第二,制定“最高上限”與“最低下限”,即最高限度可要求到什么地步,最低限度可讓步至何種程度。管理者將前者稱為“開放位置”,后者稱為“下降位置”。在進入談判、說服前,應先設定自己的位置,即預先告知對方最高限度的要求事項--開放位置。當然,在談判開始的時候,不要提及下降位置,必須等到妥協至不可能再妥協時才可說出。在此之前,即使對方有意表示想要知道,也應緘口沉默,嚴加保留。
如想要說服銷售部門的科長,使他答應由銷售部負責主辦新產品展銷會的例子。展銷會不由總公司的管理者負責,而改由直接與客戶接觸的銷售部負責,這是首先必須強調的基本目的,除此之外的時間、地點、人員調配等則列為可視情況退讓的非基本目的。經過這番確認后,在說服時,即應率先聲明:“這一次的產品展銷會,公司希望由銷售部主辦。日期自7月1日起持續展出3天,地點在國展,至于人員方面,由銷售部負責調派六名女性員工擔任現場咨詢服務。”
這是最高限度要求--開放位置,因此不可能完全被接受,但是談判、說服正由此開始。
(2)共同基礎優先,對立問題居后。
假定談判、說服開始之初,基本目標已經發生對立,這時若彼此各自堅持、互不相讓,事情很可能由此全面癱瘓,要取得任何進展就更不可能了,甚至可能因此而造成更尖銳的對立,帶來無窮的后患。安德烈·莫洛瓦這樣認為:“從最簡單之處著手去做艱巨而復雜的工作,才是正確而聰明的作法。”假如一開始對立情形就非常明顯,則所要談判的事項可能因而變得復雜起來,為了不使情況進一步惡化,發生對立的部分最好暫且擱下,改從其他的共同點著手進行談判。比如例子中的日期,它取決于產品發售之日,這一點可通過溝通而獲得一致的決議,可視為談判的共同基礎而靈活運用。關于地點,則不妨采納銷售部的意見,無須局限于某某地的原先構想,以示讓步妥協。至于六名女性員工,如銷售部無法提供適當人選,則可請求向其他部門調配,以示主動支援。努力使小地方也能意見一致,如此將感受到內心想法的共鳴,從而縮短談判雙方的距離。或者設法在其他問題上取得協議,則使雙方對立的主要問題,有可能出現讓步的征兆。
“那么這樣好了,由你那邊負責主辦,銷售部會盡全力協助。”
“但是由非直接接觸客戶的部門舉辦,效果會大打折扣。”
如果對方仍然無法接受,則不宜進一步堅持,不妨擱置一邊,先就其他事項溝通二三次,建立共同基礎以后,再重來一次。假如始終無法達成妥協,過去所花費的時間與努力就全然白費了,因此要把握最后的機會,再三提到:“無論如何請同意由銷售部門負責主辦,我們會全力協助。”相信這時對方會因為該堅持的都已經堅持過了,而接受下來。
(3)應促使對方注重整體利益。
不同部門,相關利益也不同,甚至互相對立,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但如果一味采取自我本位,固執己見,勢必將無以顧全企業的目標。管理者的原始角色即為解決對立,以使整個企業獲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在互相堅持己見的對立之后,應超越“部門”的立場,注視公司整體的利益,以提高公司業績為總目的。若能常常考慮到這一點,則可化解部門之間的對立情形。總之,應以更開闊的視野來注視并強調共同點。
4.觸角靈活敏感。
(1)談判、說服的本質在于溝通。
如果談判的一方為達目的而以金錢收買對方,或采取權力強制及暴力威脅的手段,這就根本談不上什么談判、說服。談判與說服的本質手段是通過“說”和“聽”的交替過程得以實現目的,而這種說與聽的交換方式即為“溝通”。
在溝通的過程中,首先應掌握當時的情況,同時讓對方聽懂你的話語。因為即使發出聲音,假如不能讓人聽懂,也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此外,即使你自認確實很認真地講話,但對方卻開始就沒有傾聽的意思,或根本沒把你說的話當回事,此類情況也不可能實現良好的溝通。所以,在開口說話之前,必須預先考慮對方所處的狀態--尤其是周圍情況。最常見的錯誤是,當對方很忙時,你卻匆促地介入他的環境,說完必要的話之后隨轉身離去,根本不顧及對方究竟聽懂多少,這勢必造成不必要的危機。當問題發生后,你非常氣憤地質問對方時,他的回答將是:“我沒有聽到你的話。”結果,演變成“說了”與“沒有說”的無聊爭執,甚至必須從頭展開談判與說服的難分難解局面。以免發生此種情況,管理者不但應考慮對方所處的狀態外,而且在談話中也應時時注意確認重要部分,并在必要時加以重復。
(2)掌握對方的反應。
成為聽眾的對方,會不時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要么言語傳達出來,要么表情及動作顯現。欲溝通的人必須能夠敏銳地看出聽者的反應,并將反應所得的結果用于下一次的溝通。通常,習慣于指揮或命令的“單向”管理者,往往在了解對方反應的能力上有欠缺,在事情發生之后,自己仍百思不得其解。以某公司的一位銷售科長為例,他在前一晚上與一位進入公司剛滿2年的年輕下屬一起到某酒吧飲酒;趁著酒興,這位科長非常感嘆地表示,由于平時業務繁忙,無法與下屬充分地溝通;接著他又說了很多有關推銷員須知、開展工作的方法等。他自己很滿意地認為,如此便可彌補平日的不足,免除疏忽照顧下屬的愧疚,心情立刻大好起來,隨后又帶這位下屬前往另一家酒吧繼續暢飲。第二天上午,那位年輕的下屬卻向科長提出辭職。“那么你為何不在昨晚對我說?簡直搞不清楚現在的年輕人是怎么想的!”驚怒的科長頹然地這么說。事實上這位科長前晚的溝通有問題,雖然他自以為做了很多,卻只不過是自以為是,喋喋不休罷了,把對方的反應置之度外。雖然當時該位下屬也曾吞吞吐吐地嘗試表明辭職的打算:“是這樣的……”“科長,我……”“那么,我……”。但他根本無法領會,一味自顧自地講話,結果下屬只好暫時打消說明的意圖。假如他能稍稍注意對方的反應,一定可在當晚掌握住那位年輕人的想法。法蘭西斯·培根認為:“讀書使一個人變得豐富,言談則讓人更加敏捷。”那樣,從對方言談中的反應便可掌握對方的心理,并迅速地采取必要的行動。
5.談判與心理戰。
為了達到目的,運用某種方式來說服對方,使談判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進行,這就是所謂的談判“力”。而“說服對方”,則是其中關鍵所在。在談判過程中,對方必然有所反應,如果反應于己不利,談判便可能因此而破裂。所以,如何將對方的反應引導至你所期望的方向,就成了談判中最重要的事了。
(1)談判是一種“心理戰”
談判可說是一種極其微妙的“心理戰”。為了看穿對方的意圖,并且盡快做出有效的決定,在明槍暗箭的交戰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注意力的集中與否了。所以,任何的小動作都無所謂,只要能擾亂對方的注意力,便可能扭轉整個的談判局面。至此,或許你已經體會到,談判力正猶如一把雙面的利刃,可以傷人,但也可能反過來傷了自己。管理者回想一下“談判力”的本義。只有時刻不忘談判力的重要,再加上對談判充分而正確的認識,才能使你的實力在談判中完全發揮出來。在二次大戰期間,盟軍司令巴頓將軍與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即將展開一場舉世矚目的“世紀大決戰”。在大戰爆發之前,巴頓將軍曾日夜苦讀隆美爾的一本軍事論述,尤其是其中有關裝甲部隊部署方式的部分。果然不出巴頓所料,隆美爾在作戰中所采用的,正是其著作所提及的戰術。最后,巴頓將軍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談判也是一樣,熟識敵情,可以提高自己的作戰力。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因此,在談判之前,多方深入探查對方的虛實,是很必要的。一個人的真面目往往就在外在行為與癖好中暴露無遺。比如,手被尼古丁薰得焦黃,這人一定是個老煙槍;不修邊幅,這人可能生性懶散、自制力較差;一口氣便把杯中的咖啡飲盡的人,很可能是屬于神經質型、焦慮型。類似這樣的例子到處可見,只要你稍加留心、仔細觀察,便很容易看出一個人內心的情緒類型。
在一場有關談判的研討會中,某發言人提到了談判環境的問題。他主張不論任何談判,都應該在干凈整潔的場所中進行。談判的場所若凌亂不堪,如墻上有一掛倒了的鐘,談判的人注意力則容易分散,無法全心放在談判上。心理學家告訴管理者,除了習慣性的動作外,人的注意力在一時之間,只能集中于某一個動作上,也就是所謂的“一心不能二用”。因此在談判進行中,對方的注意力如果突然被墻上掛倒了的鐘所吸引的話,談判結果將會如何呢?情況可能對你有利,也可能對你不利。假設對方的談判實力在你之上,但卻是有整潔癖的人,那么,掛倒了的鐘、布滿了灰塵的桌子,以及滿桌子亂糟糟的文件資料,都會搞得他不能專心,這么一來,原有的談判實力便難以完全發揮了。不錯,如果憑由一掛倒了的鐘,使談判對手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那么,就談判技術而言,這一掛倒了的鐘可以說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談判對手的注意力如果完全被掛倒了的鐘所吸引,而根本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些什么時,那掛倒了的鐘對整個談判的“破壞性”便遠大于“建設性”了。總之,在談判雙方的實力差不多、難分勝負的情況下,如果能運用技巧,如故意把墻上的鐘掛倒,使對方難以發揮原本的實力,但談判又不致于因此中斷,就等于給自己增添了一份力量、一個機會,敵消我長,談判的結果自然便有利于你了。
(2)觀察對方為談判的首要步驟。
參與談判的雙方通常是在談判桌上第一次見面。對于這第一回合的正式接觸,則必須把握住這次觀察對方的良機。你必須留意對方的表情、動作,找出他的特殊習性,以快速獲得正確的資料,如此才能決定該采取什么樣的談判戰術和技巧。
(3)獲取對手的有關資料。
從與談判對手有所接觸的人身上獲得資料,也是知彼的途徑之一。如果這個第三者與談判對手有深交,他所提供的資料尤其更具有參考價值。但也不排除這是一個陷阱。所以,你必須考慮到下面兩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