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控力:掌控情緒提高效率的實用心理學
- 張為娜
- 1062字
- 2020-06-19 10:40:17
05 歸因模式
把責任歸于他人,并不能解決你自己的失控問題。
心理學家讓一對夫妻各自分擔一定范圍內的勞動責任,勞動時間各為1個小時(他們差不多平分了責任)。1小時后,心理學家分別且單獨向這對夫妻問了同一個問題:“你覺得在這次勞動中你承擔了多少責任?”其結果是,這對夫妻的答案皆為——我大概做了70%~80%,老伴做了20%~30%。
此時,我們終于可以明白夫妻之間常發生“吵架事件”的原因了。在夫妻兩人的勞動責任相等的情況下,結果卻各自夸大自己的功勞,并且兩人都懷有這種自認為“最真實”的信念,這往往就成了“家庭戰爭”的導火線。不良的歸因模式容易引起個體的失控。
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顧慮,對同一個問題做出不同的解釋。每個人對同樣的問題會有自己獨特的歸因方式,歸因方式不同,對問題的看法就不同;看法不同,態度與行為就會不一樣。對一個問題持正確的看法,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但不少時候,人們對一個問題做出的解釋并不是客觀的,而是帶有個人的偏見。歸因偏差是最帶有個人偏見的一種方式。
很多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們總是存在著利己偏差——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歸自己,對自己不利的因素歸他人。而且,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
“要不是經理反對這個方案,公司現在也不會變成這樣!”
“如果當初家人支持我的想法,我現在應該賺了很多錢!”
“如果沒有我的教育,這孩子肯定成不了材!”
“幸虧有我的努力,任務才得以順利完成!”
難道人們都熱衷于自我美化嗎?利己偏差是不是總會產生錯誤的行為?心理學家給出了答案:利己偏差的歸因方式就是人們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利己偏差的歸因是一種情感上的需要。因為成功的行為與好的行為總能帶給人愉悅的感受,所以人們更愿意將這種愉悅感受的原因歸結在自身內部;而失敗的感受則是人們不喜歡的,因此就把導致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外部的情境。這種做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個人的自信心,從而促進更多積極的行為。
利己偏差還能幫助人們武裝自己,防止負面因素對自己的傷害。人們為了維護自尊心,常常會用好的、正面的品質來武裝自己,而容易忽視自身內部的缺陷。每個人都害怕自己的弱點、不足給自己帶來傷害。在這里,利己偏差則是對弱點的忽視,而強化自己的優勢或優點,這是維持心理平衡的必要手段。
從以上兩個方面的動機來看,利己偏差并不完全是不好的或者消極的。確切地說,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利己偏差為自己提供積極的信念。但是,過度的利己偏差則會使我們認識不到自己失敗、不足的真正原因,阻礙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也阻礙自己正確地認識他人。這常常是人際關系、個人發展上的重要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