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恥下問,任何人都有可學之處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真正智慧的人究竟是什么樣?到底有沒有一個可以參照的榜樣呢?別說,還真有這么一個。
這個榜樣到底是誰呢?《中庸》第五章中揭開了謎底: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
意思就是,孔子說:“虞舜真是大智慧的人?。∷磹酆弥t虛地向人請教,而且又愛好體察那些通俗而淺近的俗話?!?
孔子正是因為推崇舜的善問,所以特別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觀點。在日常生活中,他也真正效仿踐行大舜“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隨時隨地向人請教自己不懂的問題。對于這一觀點,他曾與弟子特別討論過——
有一次,孔子參加魯國國君的祭祖典禮,由于他以前從來沒有參加過類似的活動,對很多事情都不太清楚,所以在典禮過程中孔子不停地向他人請教,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問了個遍。此時,有人嘲笑孔子,說他問東問西的,一點都不懂禮儀??鬃勇牭侥侨藢ψ约旱脑u論,反駁說:“對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一定要問個明白,這才是我求知識、懂禮貌的表現?。 ?
在孔子那個年代,有這樣一個習俗:當最高統治者或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去世后,都要給他一個稱號。當時,衛國有一個叫孔圉的大夫,不僅品行正直,而且謙虛好學,深受眾人尊敬??奏鋈ナ篮?,衛國國君為了將孔圉好學的精神發揚光大,就授予“文”的謚號。孔子的學生子貢聽說這件事后,認為孔圉這個人有很多不足之處,不應給予他如此高的評價,于是問孔子說:“老師,孔圉這個人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為什么稱他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的意思是說,孔圉這個人聰明好學,而且不以向比自己能力差、地位低的人提問為恥辱,所以“文”這個字對他品行的概括再恰當不過了。
聽完孔子的回答,子貢心服口服。從此,“不恥下問”成了好學、好問者的專屬贊語。關于好問之事,《禮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边@句話是說,那些善于提問的人,就好像加工處理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解決的地方著手,然后再去處理有節疤或紋理不順的地方。自難而易,一層層將問題撥開,這樣一來先前不懂的問題也就逐漸明白了。
如果“恥于下問”又會怎么樣呢?對于那些死愛面子以向他人請教為羞恥的人來說,他們對自己不了解的知識始終處于“無知”的境地,很難令自己在學識上取得進步。下面再給大家講一個孔子拜七歲小童為師的故事——
孔子經常帶弟子們去游學。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一起東游,當馬車行走到紀障城時,一群在路邊玩耍的孩子擋住了去路。子路看這些孩子在搗亂,停車呵斥道:“你們這些小孩看到車怎么不知道躲開呢?如果馬車碰傷你們怎么辦?”
聽到子路的話,孩子們都趕緊躲到路邊去了,只有一個孩子站在路上沒有動彈。他一本正經地對子路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通過?”
孔子聽有小孩說話,立馬從車里探出頭問:“城在何處?”
小童回答:“城在足下!”
孔子下車觀看,發現路中間擺放著石子、瓦片之類的東西。于是問道:“把這些小石子放路上干什么呢?”
小童回答:“筑城呢!”
孔子又問:“筑城有什么用?”
小童回答:“以假亂真,一場游戲!”
孔子說:“我如果過去又怎么樣呢?”
小童說:“我問你,是城躲車馬,還是車馬躲城?”
孔子感覺自己爭辯不過這孩子,只好無奈地對徒弟們說:“咱們還是繞城而走吧。”
當馬車繞開小童的“城池”之后,孔子感覺這個敢于擋道的孩子非同尋常,于是下馬車走到“城”下,只見那小孩雙手叉腰,仍舊站立在“城”內??鬃有χ鴨枺骸罢垎柲憬惺裁疵?,幾歲了?”
小童回答:“我叫項橐,七歲,請教您又是哪位?”
孔子回答:“我是魯國的孔丘?!?
小童聽到“孔丘”兩個字,內心驚喜,說道:“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呀,我今天想向您請教三個問題?!?
孔子點頭默許。小童開口問:“天地人為三才,老先生可知道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人又有多少根眉毛呀?”
孔子連連搖頭,小童笑著說:“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兩根眉毛?!?
隨后,小童又問孔子:“請問什么水沒有魚?什么火沒有煙?什么樹沒有葉?什么花沒有枝?
這次,還沒等小童問完,孔子就搶著回答:“江河湖海,水里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無葉不成樹,無枝哪有花呢?”
小童搖頭說:“你說的不對,應該是井水無魚,螢火無煙,枯樹無葉,雪花沒枝?!?
小童接著問孔子:“什么山無石?什么車無輪?什么牛無犢?什么馬無駒?什么男人無妻?什么人無夫?”
這次孔子認輸了,搖頭說:“我還是答不上來?!?
小童一臉自豪地說:“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木馬無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
……
小童項橐一連串的發問,令孔子這個博學的大學問家贊嘆不已。最后孔子摸著項橐的頭說:“后生可畏,我要拜你做我的老師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得出,孔子不僅學問淵博,而且虛心求教,當遇到比自己有學問的人時,無論對方年齡大小、地位高低,他都能夠真正地做到“不恥下問”?!盾髯印分姓f:“知而好問,然后能才?!边@句話中的“知”通“智”,它的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只有既睿智又好問,才能夠成才。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成功的第一條件是頭腦聰明,但這并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條件。如果一個人雖具有一個聰穎智慧的大腦,但卻不善向他人請教,也是很難成大器的,只有那些既聰明又好學善問的人,才能夠有所成就,在某個領域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人物。
總而言之,在求知的道路上,學和問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一個人不學習的話,就無法提出疑難的問題,如果一個人不善于向他人請教提問,就很難增長知識。在這里提醒大家一句,千萬不要因為怕別人嘲笑自己愚蠢、無知而不敢提問,如果一個人敢于提問,他只需要做幾分鐘的愚笨之人,而如果一個人不屑或不敢向他人請教,那他只能終生做一個愚人了。
2.隱惡揚善——像古代高手一樣把握分寸感
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諸多事例都向人們表明,分寸感是一個十分有用但卻難以把握的準則。然而,我們如何才能像古代高手一樣把握分寸感呢?
關于這一點,古圣先賢認為我們應該以舜為榜樣,學習他的優良品質。那么,除了我們在上篇論述的“好問而好察邇言”之外,舜還有哪些美德值得學習的呢?《中庸》第五章中給出了答案:
隱惡而揚善。
意思就是,對別人能隱藏其過錯而表揚其善功。
下面請看大舜是如何運用這一智慧的——
舜在位的時候,考慮如何當個明君。怎么做呢?他喜歡去詢問老百姓,問問民眾有什么想法。對于那些犯了小錯的人,舜從來不說他們,隱藏他們的過錯并且表揚他們的功勞。這樣一來,百姓都對他忠心耿耿了。舜的做法連后來的孔子都夸贊他說:“不愧是大智慧的人??!他掌握了人們過分與不及的兩個極端,并且管理百姓的時候采用了中庸之道,所以他才能成為舜啊!”
在孔子看來,舜的成功就在于“用中于民”,能夠將中庸之道用之于民——他在管理百姓的時候,掌握住了過分與不及的分寸感。他在此中間,采用了一種名叫“隱惡揚善”的辦法,隱藏一個人的缺點而去贊揚他的功德。在這里,我們不可曲解為包庇惡人,而是在包容別人缺點的基礎上,對人性善和惡都了如指掌,人性的優點和弱點,好人怎么想,惡人怎么想,全都心知肚明,然后能夠做到隨機應變,并統統將之引領上中和的大道。這的確是一種至圣至賢的大智慧!在現代社會,誰能夠做到這一點,必定是眾人推崇的領袖人物。
隱惡揚善,首先需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因為如果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別說幫人說好話、隱藏缺點了,不諷刺挖苦、落井下石就不錯了。隱惡揚善說來簡單,做起來可是很難的,可一旦你能做到,那必定是能帶來好處的。
明朝有個人叫李定,他為人正直,遇到有人談論男女隱私之事,便會立刻勸阻他們。李定為了告誡后人,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教人們如何明辨是非,多積口德,切勿詆毀他人名聲。此篇一發,深受他教誨而改過的人有很多,紛紛登門來拜訪。后來李定去京城考試,但屢考不中,心灰意冷。
夜里,他夢見父親給他托夢,教導他今后從政待人要更加謙遜,鑒于他前半生勸誡的人過多,因此破例錄取。第二天一早,榜單公布的時候,李定果然考中,他興奮不已,但同時卻牢記著父親的話。后半生的李定安穩做官,為官清廉,為人謙虛謹慎,一路被提拔,但他時刻堅守做人做官的分寸。
李定一生都在勸誡他人,而他本人更是起到了榜樣作用。無論是沒有出名之前的謙遜待人、不卑不亢,還是做官之后的清廉為政、忠心耿耿,都體現出了這個人高尚的品德。勸誡他人的時候,他也并未將別人的惡行大肆宣揚,只是隱晦地提醒對方。做官時,他也是宣揚別人的功勞,隱晦地批評別人的過錯。他將隱惡揚善的方法運用得淋漓盡致,從而獲得了百姓的好感。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能將這一策略在人際交往中運用,必將讓你擁有左右逢源的好人緣。
由此看來,分寸感雖然難以掌握,但也不是不能做到的,只要我們能夠熟練地掌握一種幫自己施行中庸之道的方法即可。隱惡揚善正是把握分寸感的一個好方法,當你能正確地隱惡揚善時,那就說明距離掌握中庸之道不遠了。當你把握了分寸感,做到了中庸之道,你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所謂隱惡,并不是讓你包庇壞人,這里“惡”,不是指別人犯下的滔天罪惡。如果你對待罪大惡極之人仍用此道,就屬于不懂分寸感了!揚善,也不是一味地說好話,當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好先生,那樣就變成一個沒有原則和立場的人了!
3.針對民眾過頭和不及的弱點,采取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僅在古代應用較廣,在我們今天,同樣備受推崇。
關于中庸之道,《中庸》第五章中說:
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意思就是,舜掌握了人們過頭與不及的兩種極端,(調和人性中的善與惡),而對人民采用中庸之道。這就是舜之所以成為大舜之王的原因吧!
大舜為什么能夠被禪讓為老大,不僅是因為他做了一大堆的好事,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做事不偏不倚,掌握了中庸之道,也就是說特別有分寸感。
舜是一個高情商之人。相比之下,人民群眾卻容易做事偏激。如果你想成為人群中的智者,就需要學習中庸之道。愛走極端正是集體大眾的一種通病,國外同樣如此?!稙鹾现姟肥欠▏鐣睦韺W家古斯塔夫·勒龐所創作的經典之作,研究了大眾集體心理學,其中一個案例是關于法國大革命的——
在資產階級學者的眼中,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理性革命的勝利,雖然理性地號召人們趕走了國王,但整個國家并未脫離水深火熱之中,甚至還出現了由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統治專政的局面。1793年,雅各賓派通過起義,戰勝了溫和共和主義派,奪取了法國政權。
奪取政權以后,雅各賓派將有嫌疑的“反革命者”大量送上斷頭臺,同時嚴格限制物價,實行恐怖的統治政策。在該黨派執政期間,有上千人被殺害,全國人民籠罩在恐懼當中。最后,1794年國民公會中的反對派“熱月黨人”再一次發動政變,審判羅伯斯庇爾,這時的法官不讓羅伯斯庇爾辯解,便判處其死刑。至此,狂熱而極端的雅各賓專政結束。
你看,原本是追求人民自由民主的革命,一不小心卻走向了反面,竟淪為了人民公敵。長達一年的恐怖統治,使法國人民疲憊不堪,這就是統治者管理手段不當,太過極端,將人民逼迫太緊,最終自食惡果。在管理民眾時,不能一味地采取偏激的手段,不僅國外,中國古代也有許多因為暴政而被人民起義反抗推翻的政權。過分偏激和不及是同一種效果,俗話說“過猶不及”,孟軻也曾講過一個經濟政策上的故事。
周朝人白圭是個樂于助人的商人,同時他還是中國最早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建議把當時的“什一而稅”降為“二十而取一”,以此來更改稅制。孟軻卻反駁說,低稅率只適合北方后進的少數民族地區,如果用于整個中國,將會造成“去人倫,無君子”“不可以為國”的倒退惡果。孟軻所遵從的就是中庸之道,稅率太低,成了大貉、小貉(古代北方民族名);稅率太高,就成了大桀、小桀。只有把握住中間的分寸感,剛好達到臨界點的時候,才是最合適的。
的確如此,如果稅收太低,民富于國,就像野蠻民族一樣不服管教。國富于民、過度斂財,就會變成夏桀和殷紂王那樣的國家君主。稅收的關鍵在于掌握分寸感。這種觀點在今天依然十分具有啟發性。
人民是最盲目的,集體無意識,決定了大眾集體很容易陷入偏激狀態。在曾經的動亂年代,中國發生過不少違背中庸之道的事情。即使在和平年代,極端事件也屢有發生。有段時間,許多愛國人士開始自發抵制外國貨,這種初衷是好的,但做法卻過于極端。他們上街游行,進入商城打砸日系車輛、日系商品,甚至打傷了無辜的群眾。這種行為就是不可取的,哪怕你本意不是這樣,但行為卻跟平日那些打砸搶燒的土匪有什么區別呢?
如此瘋狂的偏激行為,全世界皆然。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羅蘭夫人,于1793年被雅各賓派送上斷頭臺前,曾留下一句為后人所熟知的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由此衍生的名言有:“正義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愛情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你看,原本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一旦走了極端,就成了罪惡的遮羞布了。哪里還有中庸可言呢?
圣人之所以呼喚中庸,恰恰是民眾并不中庸,走極端的緣故。正所謂,呼喚什么缺什么。關于民眾的中庸,魯迅先生說:“中國人倘有權力,看見別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數’作他護符的時候,多是兇殘橫恣,宛然一個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滿口‘中庸’時,乃是勢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時候了。”由此可見,偏激是很多中國人的習慣性動作。然而,偏激的做法并不能解決任何事情,只會使矛盾越發激烈化。按照魯迅的說法,不管如何打著“中庸”的幌子,這種行為本身就違背了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同樣適用于企業日常管理之中,像諾基亞之類的大企業,他們剛開始是手機行業的領頭軍,但時代在進步,他們卻不肯與時俱進,于是逐漸被淘汰。中庸的管理方法也給許多企業老板以警醒:對待員工和下屬要隱惡揚善、獎罰分明,對待每一個人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只有這樣,你才能博得眾人的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