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對利欲的陷阱,聰明人有時也不知躲避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很多高智商的聰明人也會上當受騙、落入陷阱之中呢?這是因為他們的內心藏著一個大寫的“欲”。正是由于利欲熏心,讓他們的內心失去了分寸感,喪失了敏銳的判斷力,以至于鬼迷心竅放松了警惕,從而輕而易舉就掉進他人精心設計的陷阱和牢籠之中。
關于欲望令人喪失分寸感這件事,《中庸》第六章中說: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意思就是,孔子說:“人人都說‘我是聰明智慧的’,可如果有人設個圈套,在利欲的驅使下,就會像禽獸般進入捕網、木籠、陷阱之中,而沒有一個知道躲避的?!?
在人們的認知中,陷阱是獵人用來捕捉野獸的,在看似安全的地方挖個坑,然后用雜草、樹枝、樹葉、泥土巧妙地掩蓋好,旁邊再放一些動物愛吃的食物做“誘餌”,當獵物不小心踩上,就會撲通一聲掉下去,從此任人宰割。
動物為什么心甘情愿地靠近陷阱,是它們傻嗎?當然不是。誘引它們入套的是內心獲得食物的欲望。其實,被陷阱套牢的何止是動物,比動物智商高得多的我們也常常會成為陷阱中的獵物。這就是欲望背后藏著的危險,即使是很多所謂聰明的人,有時也無法徹底擺脫這樣的誘惑。
說到陷阱騙局,有史以來最為悲慘的要數秦國宰相李斯了。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李斯的官場悲劇,那就是“趙高挖坑,李斯跳”。趙高是如何步步為營,讓聰明過人的李斯主動跳入陷阱的呢?下面請看李斯走向死亡的全過程——
李斯,秦國丞相。秦始皇在世時,李斯為了權力之爭,曾親手將同學韓非毒死獄中。為討好秦始皇,攛掇發起“焚書坑儒”,使數百名儒生送命于驪山。為鞏固自身地位,他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秦始皇的兒子扶蘇。
李斯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秦始皇駕崩之前寫下詔書,立太子扶蘇為帝,并將扶持扶蘇稱帝的重任托付給李斯。
扶蘇雖然為李斯的女婿,但在政治主張上卻與李斯不同,尤其對李斯“焚書坑儒”的行為持極力反對態度。趙高與李斯常年共事,知道李斯最看重家族聲譽,于是以家族存亡來提醒李斯,讓李斯與自己一起篡改詔書,讓胡亥繼承皇位。
起初李斯并沒有接受趙高的提議,洞察人心的趙高告訴李斯,如果扶蘇當皇帝,肯定重用大將蒙恬,看看秦國丞相如商鞅、呂不韋等人的下場,就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了。這句話嚇住了李斯,讓他開始考慮李氏家族的私利。趙高告訴他,只要胡亥當上皇帝,李氏家族就可永久安全地存在,李斯的丞相之位也可以繼續當下去。在權衡利弊之后,李斯違背了秦始皇的遺訓,開始與陰險歹毒的趙高狼狽為奸,合謀篡改遺書,改立胡亥為帝,導致扶蘇自殺身亡。
胡亥繼任秦二世之后,趙高發現李斯是自己的第一障礙,昔日的政治盟友變成了眼中釘、肉中刺。于是趙高來了個卸磨殺驢之計,找了個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轉眼間將身居高位的李斯變成了階下囚。
為揭穿趙高的陰謀,李斯多次給胡亥寫密信??墒?,李斯的每一封信都被趙高付之一炬。最后,李斯和他的兒子被腰斬咸陽,他后悔莫及。他做這一切的目的原本是想保護家人安全的,沒想到反而牽連家人慘遭屠殺。
在很多人看來,篡改詔書、謀害太子這種事李斯不可能去做。首先,從李斯與秦始皇的交情上來說,秦始皇對李斯有知遇之恩,使他從一個小小的秘書,一路攀升為國家丞相,不應該做出背叛恩人的行為。其次,李斯除了丞相之位,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皇親國戚,女婿正是太子扶蘇,為什么要害死女婿,讓他人做皇帝呢?如此看來,李斯于公于私都不應該篡改詔書、逼死太子。
事實上,李斯的確這么做了,決定李斯如此選擇的背后推手正是趙高。趙高是如何說服李斯的呢?真正左右李斯行為的不是趙高,而是李斯內心的“趨利避害”心理。趙高抓住李斯的軟肋,只需對著李斯的耳朵多念幾遍商鞅、呂不韋等丞相的名字,李斯早被嚇得不寒而栗了。在做足鋪墊之后,趙高簡單分析扶蘇稱帝后對李斯官途、家族的危害,于是李斯倒戈叛變的選擇順理成章了。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嗜欲者,逐禍之馬也?!币粋€人如果不克制內心的欲望,將會加速禍端的到來。所以,一個人要想躲避人生中的利欲陷阱,就要守住內心,克制欲望,嚴于律己,且不可被利害所迷惑!
欲望這個東西,是人都有。讀書人有追求知識淵博的欲望,當官者有仕途攀登的欲望,一國之君有君臨天下的欲望,普通人有七情六欲,就連內心清凈的修行者,也擺脫不了得道的欲望。很多時候,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欲望,促使一個人不斷前進,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人生目標,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夢想。
可見,欲望并不可怕,也沒有好壞之別,貴賤之分。真正可怕的是一個人無法駕馭欲望,就像一匹馬,任其放縱,失去了分寸感。內心的欲望信馬由韁地奔跑,自己最終必將淪為欲望的奴隸,累死在追求一個又一個欲望的路途上……
2.選擇中庸之道,聰明人也需“笨功夫”
如果我們留心觀察,不難發現這樣的情況——不少資質平平的人當上了老板,做出了一番事業,而很多天資聰慧的人卻淪為打工仔,不但忍受經濟收入微薄的窘迫,而且時刻擔心因技能落伍而被炒魷魚。
為什么不少高智商的聰明人很難出頭,最終只能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呢?關于這個問題,孔子早已給出答案。據《中庸》第六章中說:
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意思就是,人們都說“我是聰明智慧的”,可是在選擇中庸之道后,竟然連一個整月都很難堅守下去。
孔子說這句話的目的是想告誡我們,為什么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聰明睿智的,可成為圣賢人物、建功立業的卻寥寥無幾呢?這是因為對中庸之道的堅守不到位。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做不好、走不遠,并不是因為他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目標和信念不夠堅守。知是一回事,做則是另一回事。
那些頭腦靈活的人,眉頭一皺就能計上心來,一拍腦門就能夠想出個好創意、新點子,但最大的缺點是“執行力弱”“堅持力差”,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鐘熱度,往往堅持不了幾天就不了了之。相反,那些看似蠢笨的人,由于大腦不夠靈活,好不容易確定一個目標和方向,就會長時間地堅持做下去,因此更容易在某個領域獲得驚人的成就。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不能成功,并不是因為你不夠聰明,恰恰是因為你不夠“笨”!真正的聰明人,要懂得下笨功夫!
曾國藩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清朝重臣,被譽為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堪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的成功之道就在肯下笨功夫。
關于曾國藩的“愚笨”,湖南鄉下流傳這樣一個笑話:一天晚上,曾國藩在屋里讀書,一篇極短的文章重復讀了很多遍都背不下來。當時,有一個小偷藏在曾國藩房間的房梁上,準備等他睡著之后行竊。可那小偷左等右等,曾國藩就是不睡覺。這可讓小偷忍無可忍,一時之間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對著曾國藩高聲喊道:“你背的這篇文章,連我都會背了,你卻還記不住。像你這種榆木疙瘩、笨腦袋,還讀什么書呀!”
雖然這個笑話聽起來夸張,但也絕非空穴來風。據說,曾氏家族的人天資大都不怎么聰明,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也早已笨出了名,光秀才就考了十七次,直到四十三歲才考中秀才。
在曾國藩讀書識字時,父親要求他讀不懂上一句,決不能讀下一句,讀不完一本書,決不能開始讀另一本書。如果完不成一天的任務,決不能上床睡覺。可以說,這也是下笨功夫的一種表現。
為什么天資平平的曾國藩卻能比很多聰明之人獲得更大的成就呢?這是因為曾國藩沒有苦思冥想地尋找通向成功的技巧和捷徑,而是用自己的“笨”方法一路前行,不達目的不罷休,最終抵達了那些聰明人都達不到的境界。用他自己的話說,人生終極智慧就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笨到極致就是聰明,拙到極點就成了巧。概括來說,曾國藩窮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所以他才能夠獲得比聰明人更大的成就。
縱觀那些天資聰明的人,他們又如何呢?由于他們大都處在眾人的贊譽、追捧之中,被各種光環照耀,很容易變得傲慢、浮躁、急功近利,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總是將自己的目標變來變去,最后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要做什么了,又能夠去堅守什么呢?最終只能空守一身聰明,在失去分寸的道路上沉淪自我!
眾所周知,埃及的金字塔很高,但你知道嗎?據說能夠到達塔頂的只有兩種動物——老鷹和蝸牛。老鷹能夠降臨塔頂,憑借的是矯健、遒勁的翅膀,而蝸牛能夠到達塔頂,要歸功于它日夜不停的堅持和執著。這個世界上,像老鷹一樣勇猛、強勁的人很少,大多數人要想抵達夢想的頂峰,都要憑借看似愚笨的堅守與執著,朝著內心既定的方向永不停息地奔跑!拼搏到無能為力,努力到感動自己!到了這個時候,你所追求的一切必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