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上新健康快車·1
- 洪昭光
- 1629字
- 2019-12-10 14:24:38
第9節
控制冠心病,關鍵在預防
控制冠心病的關鍵在于預防。雖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但其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卻始發于少兒期,這期間的幾十年為預防工作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機會。
肥胖、壓力、醫學知識匱乏,不能自我保健和預防,導致冠心病發病率年年上升。冠心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就全世界而言,冠心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如美國每年有120萬人患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總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死于冠心病。芬蘭冠心病的發病、死亡率居死亡總人口首位。
在我國,據1967年12省市統計資料,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約為30人次/10萬人,男性多于女性,城市居民高于農村居民。1993年冠心病的發病率為123人次/10萬人。目前,我國的冠心病發病率仍呈上升趨勢,而發病年齡更趨年輕化。
為什么冠心病發病率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這是因為:
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食入的肉、魚、蛋類食品增加,膳食中動物脂肪和膽固醇食量增多,甚至經常大吃大喝,暴飲暴食,吸煙、飲酒多;
2.肥胖,運動量減少,雙休日坐在家里看電視,搓麻將,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不活動;
3.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增快,競爭激烈,增加了人們的精神壓力,容易處于緊張和勞累狀態,而自己又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狀態;
4.醫療條件的改善,科技發展診斷水平的提高,對冠心病患者的確診率增高;
5.衛生科普知識的普及還不夠廣泛,人們醫學知識的缺乏,不能很好地自我保健和預防。
引起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但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到目前為止仍然不能完全確定。大量的研究表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作用于不同的環節,最后導致疾病的發生。歸納起來,導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主要有:
1.年齡因素。冠心病的發病年齡多見于男性40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但近年的研究顯示,冠心病的發病年齡不斷提前,我們現在已將30歲以上的男性列為危險人群。
2.性別。冠心病以男性多見,女性由于雌性激素的作用可以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在絕經前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女性一旦絕經,失去雌性激素的保護,冠心病的發病率就和男性一樣高了。
3.血脂。血液中脂質含量異常,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甚至是載脂蛋白、a脂蛋白,都是導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這些因素的改變,均在不同程度、不同作用環節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4.血壓。血壓增高與冠心病的發生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冠心病的發病率是血壓正常者的3~4倍。
5.吸煙。吸煙對冠心病的影響是十分明確的。吸煙者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是不吸煙者的2~6倍,而且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與吸煙的支數成正比。
6.糖尿病。糖尿病是冠心病發生的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可導致全身動脈硬化,且程度相對非糖尿病患者要重。
7.肥胖。肥胖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肥胖者冠心病的發病率要明顯高于體重正常者。
8.遺傳因素。家族遺傳引起冠心病的發病率是無家族遺傳的5倍,因此,家族因素也是重要的危險因素。
9.應激。長期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過度疲勞、焦慮和恐懼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生活悠閑的人。
如何預防冠心病
由于目前對于基因研究還沒有突破性的進展,所以冠心病的預防必須從后天因素著手,遠離導致冠心病形成的危險因素,包括:
1.從兒童時期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結構要合理,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強體育鍛煉,預防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發生,并且避免成為新一代煙民。
2.成年人尤其是肥胖者應注意每日飲食總熱量,總膽固醇,限制煙酒的攝入。年過40歲,即使血脂無異常,也應提倡飲食清淡,多進食魚類、豆制品、植物油、新鮮蔬菜和瓜果。
3.適當的體育鍛煉是防治本病的一項積極措施。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勞,保持情緒樂觀,保證充足的睡眠。
·洪昭光語錄·
家庭健康有“三寶”
話聊,牽手,愛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