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貴有自“制”之明,生氣時忍一忍
- 一生氣你就輸了(終身受益版)
- 連山編著
- 14243字
- 2019-08-27 15:58:10
切莫感情用事
處世經(jīng)典《增廣賢文》上說:“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剮骨鋼刀,氣是傷身隱患,錢是惹禍根苗。”憤怒就像決堤的洪水那樣淹沒人的理智,讓人做出不可思議的蠢事,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張飛脾氣暴躁,常常因為一點兒小事而大動肝火。當他得知關(guān)羽敗走麥城而喪命時,旦夕號泣,血淚衣襟,憤恨不已,發(fā)誓定要血刃仇人。
張飛下令軍中,限三日內(nèi)置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兩員末將范疆和張達告訴張飛:“白旗白甲,一時無可措置,須寬限時日。”
張飛大怒,喝道:“我急著想報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賊之境,你們怎么敢違抗我的命令!”說罷,便讓武士把二人綁在樹上,每人在背上鞭抽了五十下。
打完之后,張飛余怒未消,用手指著兩人說:“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備!若違了期限,就殺你們兩人示眾!”
被打得滿口吐血的兩人到帳中商議,范疆說:“今日受了刑責,倒也無所謂,可我們怎能在短短一天內(nèi)將裝備籌措齊備?張飛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辦不齊,你我皆有殺身之禍。”
張達說:“張飛愛酒,每日必飲。如果我們兩個不應當死,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應當死,那么他就不醉好了。”當下商議停當。
當天晚上,張飛又哭又罵,喝得爛醉如泥,臥在帳中,鼾聲如雷。范張二人探知消息,心中大喜。
初更時分,兩人各懷利刃潛入帳中,摸到張飛床前,突見張飛雙目圓睜,躺在床上。兩人大驚,剛欲逃走,又聽得張飛打起了鼾,但眼睛仍然睜著。原來張飛睡覺時眼睛是睜開的。
兩人不再猶豫,斬下張飛的首級,騎快馬星夜逃奔東吳去了。
西方有句經(jīng)典諺語:“上帝要想讓他滅亡,必先使他瘋狂!”忍字頭上一把刀,忍耐會有痛苦;忍字下面一顆心,忍耐會受煎熬;忍耐就好似手刃自己的心,需要時間等待傷口慢慢愈合;忍得頭上烏云散,撥開云霧見陽光。
某大公司老板巡視倉庫,發(fā)現(xiàn)一個工人正坐在地上看連環(huán)畫。老板最恨工人在工作時間偷懶,于是怒不可遏地問:“你一個月掙多少錢?”
“1000元。”工人回答。老板立刻掏出1000元給他,并大叫:“拿了錢給我滾!”事后,老板責問后勤主管:“那工人是誰介紹來的?”主管說:“那人不是公司員工啊,而是其他公司派來送貨的。”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笑話,但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人在憤怒狀態(tài)下失去理智的情形。不分青紅皂白,一時的沖動很有可能會斷送自己的大好前程,造成嚴重的后果。據(jù)統(tǒng)計,怒火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比全世界燒掉的煤炭還要多出成百上千倍。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的確,沖動就有這樣的魔力,讓人身不由己,敢做平時不敢做的事情,愿做平時不愿意做的事情,就好像失去理智的罪犯那樣走上極端,親手毀掉自身的幸福。
所以,每個人都不要輕易地沖動,學會忍耐,要把魔鬼趕得無影無蹤,用平常、平淡的心理,理智地對待各種事情。
小事更要能忍
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難成大器,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濃縮智慧,是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古老傳承。能承受者,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逞一時的口舌之快;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能成功者,首先要能夠付出,其次是能夠承受,最重要的,是能夠忍耐。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對她的評判,歷來毀譽參半。作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她固然有其奸詐、陰狠的一面,但是她的大氣、豪邁,也令后來者為之贊嘆。徐敬業(yè)在揚州造反時,駱賓王起草了討武檄文,曰:“昔充太宗下陳,常以更衣人侍,泊乎晚節(jié),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后庭之嬖,踐元后于麈翟,隱吾君于聚麈。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用嫉,天地之所不容。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如此地謾罵攻擊,連那些讀檄文的大臣也為之色變,但是武則天非常欣賞為文者的文采,竟詢問檄文的作者是何人。當她知道是駱賓王時,嘆道:“如此天才使之淪為叛逆,宰相的過錯呀。”
沒有如此的慨然大氣,恐怕武則天無論有多少雄才偉略、陰謀詭計,也無法打破“女子不得干政”的天規(guī)鐵律,將大唐江山牢牢握在手心。不與侮辱自己的敵人計較,并不是說要讓自己毫無原則,而是要忘卻侮辱帶來的煩惱,化敵為友,展現(xiàn)自己的素養(yǎng)。
人與人的差別,有時在于如何對待受氣,在于能不能承受“氣”。
當你自己什么都不是時,有人挖苦你、踩貶你是很正常的。自己不爭氣是因,別人氣你是果。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自強自勝,就改變不了受氣的地位的。當你成功時,情況就會不一樣。
不能忍者必然被焦慮、憤怒、抑郁等不良情緒困擾著,導致情緒失控,其實最后受傷害的是自己。對于理智的人而言,學會忍耐是必不可少的人生功課。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里轉(zhuǎn)個圈”,即動怒之前先不講話,以緩和不良情緒。當需求受阻或遭受挫折時,可以用滿足另一種需求的方式來減弱自己的挫敗感,以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激發(fā)自信心。
別跟自己過不去
英國著名劇作大師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什么樣的生活都有樂趣,什么樣的體驗都有幸福。”其實,人世間本沒有過不去的坎,一切的逆境都可以曠達處置,所有的困難都可以忍耐對待,做人大可不必拘泥于缺陷,只有這樣,方能逍遙一生。
一個邊遠的山區(qū)里,有兩戶人家的空處長著一棵枝繁葉茂的銀杏樹,這棵樹不知道是屬于兩戶人家中的哪戶,沒有人去爭過。秋天的時候,成熟的果子落在地上。村里的孩子們撿回一些,卻都不敢吃,老人們說銀杏果子有毒。
這樣的日子過了許多年。有一天,其中一戶人家的主人去了一趟城里,不經(jīng)意間知道銀杏果可以賣錢。于是,他摘了一袋背到城里,換回一大沓花花綠綠的票子。
銀杏果可以換錢的消息不脛而走。另一戶人家的主人上門要求兩家均分那些錢,他的要求當然被拒絕了。情急之下,他找出土地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棵銀杏樹劃在他家的界線內(nèi)。于是,他再次要求對方交出銀杏果的錢,并且告訴對方這棵銀杏樹是他家的。對方當然不會認輸,他也開始尋找證據(jù),結(jié)果從一位老人處得知,這棵銀杏樹是他曾祖父當年種下的。
在誰也不肯讓步的情況下,兩家鬧起糾紛,反目成仇。鄉(xiāng)里也不能判斷這棵樹究竟應該屬于誰,一個有土地證,白紙黑字,還蓋著大紅章;一個有證人、證言,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自古使然。
于是,兩人起訴到法院。法院也為難,建議庭外調(diào)解。
兩人都不同意,他們認為這棵銀杏樹本應屬于自己,為什么要共享呢?
案子便拖了下來。
這樣的故事延續(xù)了10年。10年后,一條公路穿村而過,兩戶人家拆遷,銀杏樹被砍倒,這場歷時10年的糾紛才畫上了句號。奇怪的是,兩戶人家誰也不要那棵樹,因為樹干是空的,只能當柴燒。
處處算計的人看上去十分精明,為了銀杏樹的歸屬而大打出手,可到最后,什么也撈不著。這種精明,只是“世俗的精明”,卻缺乏內(nèi)心的積淀,必然要承受不可逆轉(zhuǎn)的千瘡百孔的傷害,隨著時間的蹉跎,遺失了從容與淡定。只有能忍者,才能充分地享受自己的人生,理解幸福的含義。
人的生命何其短暫,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那么多,為什么要和自己過不去呢?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把握現(xiàn)在,凡事忍一忍,一切都可以過去了。刺猬一樣的人,縱然能得到一時的小利,卻難免失去長遠的大利。只有能忍耐者,才因為暫時的不計較,而得到長久的安寧和幸福。
學會適應對方
賢德之人,總是能夠忍受自己的種種不適,去適應別人。因此,他們往往受到人們的擁戴,成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
在美國印第安保護區(qū)有個原始部落,這個部落的人一直赤身裸體地活動,即使是集會也不例外。外界的文明自然無法容忍這種行為,因此,這個特別的風俗,讓這個原始部落飽受外人的白眼與嘲笑,但即使如此,他們?nèi)匀徊辉敢飧淖冞@個傳統(tǒng)。
有一年,這個原始部落不幸發(fā)生瘟疫,全部的族人幾乎都被感染。為了活命,他們決定到鄰近的城鎮(zhèn)里,邀請一位當?shù)赜忻尼t(yī)生前來幫助他們治病。然而,這位醫(yī)生一想到他們的傳統(tǒng),便感到相當為難。但是,這位醫(yī)生心地善良,看著跪在地上的求助者,醫(yī)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不斷地被激起,最終他還是勉為其難答應了。
當這個使者回家告訴這個部落里的族人時,他們高興的歡呼起來,但是接著,又出現(xiàn)了一件麻煩事,那就是他們那個奇怪的習俗。為了迎接醫(yī)生的到來,原始部落的族人們緊急開會決議,為了尊重這位名醫(yī),他們決定破例穿上衣服。所以,這天所有人都特別穿上了衣服,有的人甚至打上了領帶,聚集在教堂里,等待醫(yī)生的到來。
悠揚的鐘聲響起,醫(yī)生緩緩地走了進來,然而眼前的情景,卻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愣住了,這也包括醫(yī)生本人。因為,老醫(yī)生背著沉重的醫(yī)療器材走進來時,身上居然一絲不掛!
有些人可能把這個故事當成了笑話,印第安人和醫(yī)生都在做和對方背道而馳的事情,但你會被這些人的善良感動。一方為了外界的文明,一方為了部落里的習俗,他們的心是向善的,他們的行為是高尚的。他們?nèi)淌茏×俗约旱牟贿m,為了對方,打破了心中對條條框框的束縛。有愉快、禮貌、謙和、誠懇的態(tài)度,又有忍耐精神的人,是一個幸運的人。因為他在適應對方的同時,也獲得了對方的認可,獲得了進步的階梯。
忍耐是成功的手段,細看人生,何嘗不是在忍中學習、忍中成長、忍中有得。可是,我們卻往往忽略了“忍”的功用,于關(guān)鍵時刻,反而失掉了忍的功夫,鑄成大錯,一生悔痛,永難彌補。忍小為謀大,只有忍耐此時的艱辛,忍耐此時的落寞,才能成就彼時的成功。
不將侮辱放在心上
做大事的人面對敵人的侮辱從來就不放在心上。所以,對于別人的侮辱,我們沒有必要大動肝火,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因為立場的問題,難免有針鋒相對、你死我活的紛爭。如果此時,你能表現(xiàn)得大度,則更顯你的氣度。這是成熟人性的一種表現(xiàn)。面對敵人的污辱,最有效的辦法還是訴諸比我們更強大的力量。如果我們可以忘記一切,侮辱也就無足輕重了。
齊達內(nèi)是世界著名的足球健將,參加過四屆世界杯比賽。這位讓全世界球迷為之傾倒的球星在他的足球生涯中多次被評為“足球先生”。他的足球技術(shù)爐火純青,腳下工夫猶如武術(shù)中的“七星劍法”,任何球在他的腳下都會服服帖帖、功力無比。他帶領法國隊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戰(zhàn)果,總是在關(guān)鍵的時候?qū)医ㄆ婀Α?
在告別足壇的比賽中,齊達內(nèi)所在的法國隊與意大利隊在90分鐘的比賽中戰(zhàn)成1:1平,雙方進入加時賽。這對于齊達內(nèi)來說,也就是延長了他向全世界球迷精彩謝幕的機會。全世界的球迷也都在期待著齊達內(nèi)最后的表演。
在萬眾矚目,球迷期待中,比賽進行到110分鐘,此時,齊達內(nèi)卻做出了讓人們意想不到的舉動。他在遠離足球的地方憤怒地用頭撞向意大利隊后衛(wèi)馬特拉奇的胸口,后者應聲倒地,阿根廷主裁判埃利松多在與助理裁判交換意見后,向齊達內(nèi)掏出了紅牌。
被球迷稱為“齊祖”的一代大師就這樣不太光彩地告別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不僅令齊達內(nèi)本人遺憾,而且更令全世界的球迷傷心。齊達內(nèi)的下場對隊友心理上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這張紅牌在某種程度上斷送了法國隊最后的希望,在后來的點球大戰(zhàn)中,意大利捧走了大力神杯。
當然,馬特拉奇使用了辱罵這種不光彩的手段在先,但是馬特拉奇罵了齊達內(nèi)什么而讓他如此憤怒,不是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最重要的,一個久經(jīng)沙場的足球先生竟然在此關(guān)鍵時刻失去理智,做出魯莽之舉,實在是令球迷失望,也讓一代英雄就此黯然失色。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沒有敵手,很多人面對敵人的侮辱總是不能釋懷,因此才在關(guān)鍵時刻喪失了尊嚴。要求自己去體諒一個自大、傲慢、尖酸、刻薄、自私、自傲或粗魯?shù)娜耍@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經(jīng)受住考驗的人,必然在陰霾的天氣里也能享受到心靈的燦爛陽光。
當我們告別了怨恨時,也就擁有了一份愉悅的心情;當我們忘記侮辱,也就擁有了寬廣的胸襟。
忍讓獲得好人緣
中華民族向來有禮讓、謙讓、忍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堯讓位給舜,舜也讓給禹,開啟了禮讓的先河,孔融讓梨,有了傳誦千古的佳話。“忍讓”是我們泱泱中華傳承千年的美德,也應該被我們這一輩人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然而,在這個資源匱乏,競爭激烈的年代,忍讓常常被人們忽視,常見一些人,因爭一塊磚兩塊瓦三塊煤而鬧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結(jié)果一方滿臉是血,另一方滿地找牙,兩敗俱傷!何苦呢?其實,忍讓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xiàn),更是睿智的展現(xiàn)。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凡遇事時都要讓人幾步,才算是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因為讓一步就等于是為以后的進一步留下了余地;應以寬厚的態(tài)度待人,因為給人家方便,同時也就是日后為自己的方便打下了基礎。所以古人說:“讓之有余,爭之不足。”
《菜根譚》中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樂法。”這話告誡人們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東西不要自己獨亨,要拿出一部分與別人分享。如此,你的人生就會快樂安詳。
在以競爭為動力的現(xiàn)代社會中,學會忍讓對我們依然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一個處處忍讓的人,其表現(xiàn)出的涵養(yǎng)必然受到別人的尊敬。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謙讓三分,對方必會把你視為知己,而愿意與你為玉帛之交。
謙讓成就“將相和”
對于“負荊請罪”的典故,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藺相如以忍耐而獲得了同樣功績卓越的廉頗的敬重,成為千古佳話。無獨有偶,漢朝的陳平和周勃,這一文一武兩位明臣,在歷史上也曾經(jīng)演繹了一出“將相和”。
漢文帝是漢高祖的庶子,被封為代王。他為人仁慈寬厚,當殘暴篡權(quán)的呂后死后,朝中擁戴文帝繼位。
然而諸呂結(jié)黨,欲謀叛亂,文帝尚未登基,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共商大計,終于滅掉諸呂奪回政權(quán)。周勃消滅呂氏集團,功勞卓越。但是陳平一直被尊為丞相。武將周勃心又不平,雖然沒有具體表現(xiàn)出來,聰明的陳平卻感覺到了,他于是尋找機會向皇上闡述周勃的功勞。
一天,漢文帝升殿,發(fā)現(xiàn)丞相陳平?jīng)]上朝,他問道:“丞相陳平為何不來?”站在下面的太尉周勃站出來說道:“丞相陳平正在生病,體力不支,不能叩見皇上,請皇上原諒。”漢文帝心里納悶,昨日還見他身體好好的,怎么今天就病了?不過他不動聲色,只是說:“好,知道了,退下。”
漢文帝退朝后便特意到陳平家去探視。陳平非常感動,同時他也覺得時機到了,對文帝講了心里話:“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對不起皇上的一片愛臣之心,我犯了欺君之罪呀!”并借此機會欲把相位讓給周勃的想法說了出來。漢文帝問:“為什么?”
陳平誠懇地說:“高祖在時,周勃的功勞不如我;誅滅諸呂時,我的功勞不如太尉(周勃)。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讓給他,請皇上恩準。”
文帝本來不知消滅諸呂的細節(jié),他是在諸呂倒臺后,才被陳平和周勃接到長安的。聽了陳平的解釋,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了陳平的請求,任命周勃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陳平為左丞相,位居第二。周勃聽聞陳平將相位讓給自己之后,十分愧疚,便假稱有病,向文帝提出辭呈。漢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準周勃的辭呈,任命陳平為丞相(不再設左丞相)。陳平輔佐文帝,勵精圖治,為漢朝興盛打下了基礎。
陳平和周勃兩位老臣,都是漢朝開國元老,卻“虛己盈人”,互讓相位,光彩照人。他們不為己利,從國家社稷著想,謙虛相讓,很值得今人學習。現(xiàn)在的社會,人們注重競爭,卻往往忽略了謙讓。于是,為一位之爭,互相攻擊揭短;為一己私利,互相傾軋排擠,浪費了精力,也誤了才華施展。
做人境界之高低,往往體現(xiàn)在處理矛盾的不同方法上,有人善于化解矛盾,有人善于激化矛盾。大家同在一片藍天下,難免時有矛盾發(fā)生。而矛盾最多也是最激烈的,往往是爭利奪位,有時甚至是爭得勢不兩立、不共戴天。其實這種人實在是鉆了牛角尖,人生短短幾十年,能夠在一起,也是一種緣分,何必爭來爭去鬧得大家都不愉快呢?即使要為合理的東西去爭奪,也必須講究策略。有些東西即使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爭奪不來的,反而兩敗俱傷,最重要的是誤了你的“下一步”。
人生好比行路,總會遇到道路狹窄的地方。每當此時,最好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如果心中常有這種想法,人生就不會有那么多爭執(zhí)了。忍讓一步是一種智慧,是為了前進,通常,愈是不爭的人,愈是可以贏得勝利。
有時不必太認真
妥協(xié)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妥協(xié)是要有一定分寸的。但一個不愿意有一點妥協(xié)的人終究要被這個社會的群體所淘汰,他只適合獨處。妥協(xié)的分寸如果把握好了,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從這個角度來看,妥協(xié)就是一門做人的藝術(shù),就像是在兩個不同的數(shù)字之間去尋找一個公約數(shù)。做人做得好,是一種很強烈的和諧美感。理性的妥協(xié)是消除“應激反應”、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更是人際關(guān)系中的一種良好的合作行為。
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妥協(xié),沒有妥協(xié)就沒有和諧,沒有妥協(xié)就沒有共贏。比如在市場上,買家與賣家經(jīng)過討價還價,最終以雙方的妥協(xié)而成立;在商場里,兩家相互合作的公司只有相互妥協(xié),讓彼此都得到相應的利潤,這樣才能在共贏中建立良好的客戶關(guān)系。
妥協(xié)并不意味著放棄原則,一味地讓步。我們要區(qū)分明智的妥協(xié)和不明智妥協(xié)。明智的妥協(xié)是一種適當?shù)慕粨Q。為了達到主要的目標,可以在次要的目標上做適當?shù)淖尣健_@種妥協(xié)并不是完全放棄原則,而是以退為進,通過適當?shù)亟粨Q來確保自身要求的實現(xiàn)。相反,不明智的妥協(xié),就是缺乏適當?shù)臋?quán)衡,或是堅持了次要目標而放棄了主要目標,或是妥協(xié)的代價過高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理性的妥協(xié)并不等于麻木、怠惰、迂腐和世俗,并非棄昨日而不思,避明日而不想,處今日而無慮,毫無憂患意識和危機感。也不是委曲求全,在一些大問題上,比如正確地教育子女、義務贍養(yǎng)老人、克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嗜好等方面,就沒法對無理的一方做出遷就和讓步。不過即使這樣,那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平心靜氣地商量、耐心地疏導,導之以行,盡可能取得共識,使問題得到解決。
善于妥協(xié),是一種明智,也是一種美德。能夠妥協(xié),意味著對對方利益的尊重,意味著將對方的利益看得和自身利益同樣重要。在個人權(quán)利日趨平等的現(xiàn)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因此,善于妥協(xié)就會贏得別人更多的尊重,成為生活中的智者和強者。
讓他比你更優(yōu)越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xiàn)得比你的朋友優(yōu)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xiàn)得比你優(yōu)越。”在人際交往的世界里,那些聰明、謙讓而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
明朝的徐達,智勇兼?zhèn)洌侵煸笆窒碌囊粏T得力干將。幾乎每逢重大戰(zhàn)役他都要被委任為主帥。朱元璋在每次出征前總要對他說:“將在外,君不御,將軍認為該如何就如何好了。”話雖每次都這么說,但他卻能隨時隨地控制徐達,他的心腹無時不在監(jiān)視著徐達的一舉一動。徐達深知其中機關(guān),所以,并不因為朱元璋的那句話而任意妄為,而是每逢稍大一點兒的事都必然派親信報給朱元璋,處處突出朱元璋的主體地位,讓他有一個做“上司”的優(yōu)越感,因而才一直沒有遭貶甚至被加害的厄運,君臣關(guān)系相處得不錯。
現(xiàn)代社會也不乏這樣把優(yōu)越感讓給別人的事例,他們不但把優(yōu)越感分給上司,還分給同事、下屬。我們通常所見那些備受愛戴的領導人,通常都是為人十分低調(diào),把工作的成績能夠分給每一個自己身邊的人,他們在受到表彰和嘉獎時,通常會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耀,這是整個集體的榮耀,是整個集體的功勞,我沒什么可以炫耀的,要嘉獎就嘉獎在座的所有人吧,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我們廠的奇跡!”而總是處處凸現(xiàn)自己的人,會遭到別人的冷落。
邱麗云是湖南某市人事局的一名職員。由于她近幾年工作十分勤奮,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于是人事局領導經(jīng)過幾番討論研究,派她到市的某一區(qū)人事局做主任。
在她剛到區(qū)人事局當主任的幾個月當中,她正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滿意得不得了。她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在各種匯報中都大談自己的成績,如何拼搏取得,卻很少言及朋友、下屬甚至上司的功勞。他周圍的人聽了之后都非常不高興,對她避之唯恐不及。這使她百思不得其解。過了一段時間,她發(fā)現(xiàn)雖然她仍是個主任,但是很少有員工買自己的賬,甚至連上面的幾位局長都不愿理她。她覺得自己活得很空虛、很孤獨,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唉聲嘆氣。
最后終于有一位朋友一語點破了她的處世原則,她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的癥結(jié)在于不能忍耐,不能把優(yōu)越感讓給別人。從此她開始很少談自己而多聽朋友說話,因為他們也有很多事情要說,把他們的成就說出來,遠比聽別人吹噓更令他們興奮。后來,每當她有時間與朋友閑聊的時候,她總是先請對方滔滔不絕地把他們的歡樂炫耀出來,與其分享,而只是在對方問她的時候,才謙虛地說一下自己的成就,慢慢地她的人緣又好了起來。
當我們的朋友表現(xiàn)得比我們優(yōu)越時,他們就有了一種被尊為重要人物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xiàn)得比他們還優(yōu)越,他們就會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羨慕和嫉妒的情緒便會產(chǎn)生。聰明人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從來不自己獨享榮耀,也不與朋友平分榮耀,他們做的只是把優(yōu)越感讓給別人。
日常工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其人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一說話令人感到他很狂妄,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任何觀點和建議。這種人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yōu)越感,從而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結(jié)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失掉了在朋友中的威信。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與人爭個高低,那么你可以繼續(xù)你的頭破血流的“事業(yè)”,如果你還有更高的目標,那么就趕快拋開這沒有任何意義的競爭,學會忍耐,敢于低下頭,把優(yōu)越感讓給別人,相反,你會因此而受益匪淺。
饒恕別人等于幫助自己
古人為人處世,總是為別人處處留有余地,人們信奉這樣一句話:“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戒盡言。”留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于情不偏激,于理不過頭。這樣,才會使自己得到最完美無損的保全。
戰(zhàn)國時,楚莊王賞賜群臣飲酒,他的寵姬作陪。宴席一直延續(xù)到夜幕降臨,莊王命人掌燈繼續(xù)暢飲。正當酒喝得酣暢之際,燈燭被風吹滅了。這時有一個人因垂涎于楚莊王美姬的美貌,加之飲酒過多,有些失控,便趁燭滅混亂之機,抓住了美姬的衣袖。
美姬一驚,奮力掙脫,并順勢扯斷了那人頭上的系纓,私下對楚莊王說要查明此事,并嚴懲此人。莊王聽后沉思片刻,心想:“賞賜大家喝酒,讓他們喝酒而失禮,這是我的過錯,怎么能為女人的貞節(jié)而辱沒將軍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說:“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斷系纓,說明他沒有盡歡。”于是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斷了帽子上的系纓,待掌燈之后,大家繼續(xù)熱情高漲地飲酒,一直飲到盡歡而散。
過了三年,楚國與晉國打仗,有一個臣子常常沖在最前邊。楚莊王感到驚奇,忍不住問他:“我平時對你并沒有特別的恩惠,你打仗時為何這樣賣力呢?”他回答說:“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斷了帽子上的系纓的人。”
人生就是這樣,饒得人才助得己。不讓別人為難,才會不讓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松,也會讓自己活得自在,這就是留余地的妙處。給別人留有余地,他一定會感激你、協(xié)助你,這也就等于給了自己一次成功的機會。正因為楚莊王給臣子留了余地,才換來了下屬的忠心耿耿。
而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則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一些嚴重的人身傷害也在所難免,好比老鼠關(guān)在房間內(nèi),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全,將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條生路,它“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而換作有思想的人類,還可能因為你的饒恕,而對你感激,并付出更多來報答你。
有位哲人說:“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那么,你就是一個快樂的人。”特別是當別人得罪了你時,你更要能站在他的位置進行換位思考,學會容忍別人,像容忍自己一樣容忍他人,你不但會得到心靈的釋放,同時還會獲得珍貴的友誼。
對友不必太較真
在大自然的食物鏈中,大魚需要吃小魚,小魚需要吃更小的動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類的微生物存在是不會讓水非常清澈的,也就是說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沒有水藻,就沒有食物喂養(yǎng)上級食物鏈的魚。中國古人早已對這種現(xiàn)象下過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論斷:“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從現(xiàn)代社會學角度分析:不要追究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是不是在你身前身后做的所有事都是對你有利的。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有意的或無意的,傷害到你或你身邊的人,這其實是人之常情,你如果要想和身邊的朋友保持友情,對朋友就不必太較真。
人生,需要在無關(guān)緊要的地方裝糊涂。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小錯誤,放過去,無傷大局,那就沒有必要去糾正。這樣不但能保全對方的面子,維持正常的談話氣氛,還能使你有意外的收獲——在對方和在場的人的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印象。做人不能太較真,認死理。太認真了,就會對什么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
做人要有容人之心,要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團結(jié)大多數(shù)人。豁達而不拘小節(jié),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不斤斤計較,不糾纏于非原則的瑣事,這樣才能成大事、立大業(yè),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fā)生許多的小錯誤,有的是在稱呼上,如將經(jīng)理稱為科長,將小姐稱為太太、夫人,甚至連姓氏有時也會搞錯。有的是在談話所表述的內(nèi)容上,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說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莫泊桑”說成了“巴爾扎克”等,如果此類錯誤與談話主題沒有多大關(guān)系,你就沒有必要去糾正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好了。
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那么多,何必為這種不值一提的小事情浪費時間和精力呢?真正聰明的人,知道該干什么和不該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應該認真,什么事情需要忍耐。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修煉。如果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我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該做的事,我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于我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于同我們交往,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求大同存小異,有度量,能容人,這樣你才會有許多朋友,左右逢源;相反,眼里不揉半粒沙子,什么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后,你只能關(guān)起門來“稱孤道寡”。
理直也要氣和
這是一家餐館。
“小姐!你過來!你過來!”顧客粗魯?shù)馗呗暫埃钢媲暗谋樱瑵M臉寒霜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微笑著賠不是,“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子上放的東西跟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服務小姐禮貌地輕輕放在顧客面前,然后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jié)塊。”
顧客立刻明白了自己的錯誤,臉倏地紅了,他匆匆喝完茶,走出去。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錯了,你為什么不直說呢?他那么粗魯?shù)亟心悖銥槭裁床贿€以顏色?”
“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zhuǎn)的方法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服務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勢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和氣來交朋友!”
每個人都點頭笑了,對這餐館增加了許多好感。往后的日子,他們常看到那位曾經(jīng)粗魯?shù)目腿耍皖亹偵p聲細氣地與服務小姐寒暄。
多么令人敬佩的“理直氣和”,這位服務員能讓一位粗魯顧客變得和顏悅色,可以說“忍耐”的性格功不可沒。沒有她的忍耐,就沒有對方的理智,忍耐而理直氣和,則讓人的性格更顯張力,獲得更多朋友的青睞。
現(xiàn)實生活中,讓人生氣、令人發(fā)怒的事是隨時可能發(fā)生的,但作為一個有頭腦的、冷靜的人,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理智地處理各種不愉快,就需要忍住怒氣,用平和對待挑剔。如果不忍,任意地放縱自己的怒氣,首先傷害的就是自己。如果對方是你的對手、仇人,有意氣你、激你,你不忍住怒氣保持頭腦清醒,就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中了人家的計。所以孔子云:“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言下之意即因一時氣憤不過,就胡作非為起來,這樣做顯然是很愚蠢的。只有用不氣不惱的心胸去對待這些氣惱的事情,才會產(chǎn)生好的效果。
林肯做總司令時,有一個叫胡克的下屬。胡克曾經(jīng)粗魯、不公正地批評林肯,這使他的上司——林肯的好友伯恩賽德感到十分難堪。但林肯毫不計較,而是充分發(fā)揮胡克的優(yōu)點,為自己所用。伯恩賽德退休以后,林肯提拔胡克,接替了伯恩賽德的職務。
但是誤會依然存在,為了讓被提拔的胡克得知真相,林肯以一種既不讓他出丑,也不點燃怒火的方式告訴了他,他寫了一封密信,用理智的方式化解了和胡克間的矛盾。
以下就是這封信的全文:
“少將:
我已任命了你為波托馬克軍的首領。我這樣做當然有自己充分的理由,然而我依然認為你最好知道,我對你依然有很多不太滿意的地方。
我相信你是一位勇敢又有才華的軍人,當然,這是我喜歡的。
我也相信你不會把你的職業(yè)與政治傾向相混淆,這一點你是正確的。
你有充分的自信心。如果這不是必不可少的優(yōu)點,至少是有價值的優(yōu)點。
你雄心勃勃,在合情合理的范圍內(nèi),它利大于弊。但是,我認為你在接受伯恩賽德將軍統(tǒng)帥時,這種雄心曾經(jīng)受到過挑戰(zhàn)。在這一點上,你犯了一個大錯誤,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對那位戰(zhàn)功卓著和值得尊敬的長官。
最近,我曾聽你說過,無論是軍隊還是政府都需要一位最高統(tǒng)帥,我也相信你的觀點。因為這方面的原因,但不僅僅因為如此,我給你下達了任命。只有那些贏得成功的將軍才可以成為統(tǒng)帥。
我現(xiàn)在要求你的是取得軍事上的成功,而我自己也冒著獨斷專行的危險。
政府將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支持你,不會比以往的多,也不會比以往的少,而且對所有的司令官一視同仁。批評自己長官甚至使他喪失自信心,我擔心這些由你帶入軍隊的思想會發(fā)生在你自己的身上。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你控制它。無論是你,還是拿破侖(如果他還活著),都無法從一個彌漫著這種情緒的軍隊里有所收獲。
現(xiàn)在,請克服這種輕率,保持旺盛的精力,勇往直前,爭取偉大的勝利。”
作為下級,胡克胡亂批評長官的行為是過分的,是輕率的。然而,對胡克的不公正的批評,林肯采取了忍耐,并提拔為己用,從而用“理直氣和”獲得了這位有敵對情緒的下屬的尊重。
有理不在聲音大,有理更應“讓三分”。許多時候,常常是因為我們的“暴跳如雷”,而使我們由“有理”變得“無理”,不僅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禮貌,還失去了風度。而學會忍耐,在低姿態(tài)處理矛盾中,則彰顯了個人的魅力。
理直氣壯是人之常情,理直氣和是為人處世的策略,是更高一籌的智慧。氣和諧,心胸寬,則人際關(guān)系必廣。
學會忍耐,磨難變財富
再怎么成功的人,也會有不順心的時候,也會有徒勞無功的時候,也會經(jīng)歷磨難的侵擾,但這些人不會太在意這些逆境的信息,而是將其視為不完美的結(jié)果,堅持著忍耐下去,并且坦然面對,累積這些“結(jié)果”,達到最后的成功。
李嘉誠的亞洲首富不是憑空杜撰的,比爾·蓋茨的幾百億美元更不是海風吹來的。他們都經(jīng)過了生活的歷練,都經(jīng)過了不如意的侵擾。在漫長的忍耐中,厚積薄發(fā),最后一鳴驚人。
比爾·蓋茨剛剛離開哈佛與保羅·艾倫一起經(jīng)營微軟之初,處處不如意。因為公司很小,BASIC(英文Beginners’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的縮寫,初學者的全方位符式指令代碼)的發(fā)明并未引起轟動,當時的IBM(英文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的縮寫,國際商業(yè)機器公司)與蘋果公司甚至不屑與可憐的微軟合作。這些不如意都沒能讓比爾·蓋茨困惑,他在忍耐中不斷探求。終于,在Win95推出后,比爾·蓋茨讓全世界的人認識了自己!
商業(yè)本身就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因此磨難必不可少,縱觀千古成功的商人,忍耐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經(jīng)歷過痛苦的磨煉,財運會隨之而來。如果只是掙硬氣、好面子,不懂得忍耐之道,不知曉伸縮之理,那么,你會看見鈔票從眼前嘩嘩流過而自己一無所獲。
事理相通,商場的忍耐推而廣之,就是成功之道。磨難并不可怕,關(guān)鍵看你能否忍耐,有一顆“隱忍”的心,那么,成功唾手可得。
為什么拿破侖能夠突破重重阻力而叱咤風云?為什么海倫·凱勒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心中依然有光明之夢?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他們都經(jīng)歷過一個又一個的磨難,并且在磨難的打擊中迅速成長起來。也正因為如此,偉人們鎮(zhèn)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猛虎趨于后而心不驚。”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磨難就是財富,受宮刑之辱的司馬遷痛定思痛,寫出了千古名篇:“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張海迪在輪椅上完成了一部外國名著《海邊診所》的翻譯;貝多芬喪失聽力后,寫出了傳世的《命運交響曲》;陳景潤在極其困難的環(huán)境中,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論證;海倫·凱勒是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人,而她寫出了鼓舞了千萬人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喚醒了許多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他們用自己的奮斗經(jīng)歷,譜寫了拼搏人生、戰(zhàn)勝宿命的凱歌。
安逸舒適的環(huán)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最后導致人一無所成。接受命運的挑戰(zhàn)是我們磨煉自己、施展抱負、實現(xiàn)夢想的最佳方法。
磨難能成就文人學者,同樣會成就市井商人,只要你學會忍耐,磨難都是一筆財富。溫州人能賺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特別能忍耐磨難。為了能賺錢,他們?nèi)淌芊N種痛苦:浪跡天涯、拋妻別子的思鄉(xiāng)之苦;臟活累活苦活全干的身體之苦;屢遭白眼與冷嘲熱諷的心理之苦……
任何一個成大事者必須具備忍耐挫折,忍耐成功前的艱辛的能力,更要具備忍耐不如意的時時侵擾。假如你想賺錢、想創(chuàng)業(yè)、想成名,一定要先掂量掂量自己:面對從肉體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你有沒有那樣一種寵辱不驚的“定力”與“忍耐力”。因為,創(chuàng)業(yè)要比一般人承受更多的困難、挫折乃至痛苦和孤獨。無論遇到什么事情,哪怕是違背自己本意的事情,都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得有過激的言行;否則,你很有可能會前功盡棄。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機會也不會總順風而來,蘊藏在逆境中的機會有時更加巨大,足以改變?nèi)说囊簧裕瑢τ谀婢骋矐摫е环N忍耐的態(tài)度。磨難雖苦,但卻可以化為人生的財富。
忍耐讓生命更具張力
人生如果是一場表演的話,那么只有讓她更具張力,你的表演才更具內(nèi)涵。因為有了張力,水珠會變得晶瑩剔透、飽滿圓潤;有了張力,人生就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生命是一張上帝簽發(fā)的支票,就看你怎樣去用。如果你善于忍耐,敢于用暫時的屈服,來處理不利的境遇,那么,你的人生就會更具張力,那么你的這張支票也就實現(xiàn)了價值的最大化。
臺灣著名作家柏楊曾經(jīng)是一個“火爆浪子”,他尖銳、激進。而如今,他已成為“謙謙君子”,變得理性、溫和。就連周圍的人都感到驚奇:“現(xiàn)在的柏楊很有同情心,也知道替別人留余地,不像從前,總是那么火辣辣的。”
生活發(fā)生改變之后,他坦然地面對一切,開始大量閱讀歷史書籍,光是《資治通鑒》前后就讀了三遍。這些書籍給了他寶貴的精神食糧,他從這些書籍中領悟到:歷史是一條長河,個人只不過是非常渺小的一滴水。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生命的本質(zhì)原本就是苦多于樂,每個人都在成功、失敗、歡樂、憂傷中反反復復,只要心中常保持愛心、美感與理想,挫折反而是使人向上的動力,使人的生命更具張力。
當柏楊忍耐下來后,他發(fā)現(xiàn)心境變得平和,思路也越來越開闊,后來,他完成了三部史學巨著。
英雄等待出頭之日,必須要忍耐。在無盡的忍耐中,讓心靈得到磨礪,讓生命更有張力。生命是否有張力,完全取決于你自己。上帝用心良苦,讓你通過另一種方式來獲取幸福人生,你要有悟性,放下悲痛,坦然面對,幸福就在那頓悟的瞬間開始。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挫折和困難是難免的。當你人生走到了“山”的頂峰,必然會走下坡路,但如果你能做到坦然面對、心態(tài)放平穩(wěn),在忍耐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讓生命更具張力,那么你就有可能會在難言的忍耐之后,獲得爆發(f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