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
書名: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卡倫·霍妮作品集)作者名: (美)卡倫·霍妮本章字數: 10645字更新時間: 2019-08-06 11:28:16
關于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構成,人們說法不一。有的人說,它是一種使心理學成為一門自然科學,將人類的情感與欲望最終歸結到源頭“本能”的野心;有的人說,它是一種令大家惱羞成怒的性理論的延伸;有的人說,它意在詮釋俄狄浦斯情結具有普遍性;也有的人說,它是在把人性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前提下建立的;還有的人說,它企圖通過喚起患者的早期經歷,而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效果,其理論依據是:人一生中的諸多行為模式,其實只是童年生活模式的不斷重復。
很顯然這些都是弗洛伊德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孰重孰輕就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正如我們接下來將會看到的:這些理論都有令人質疑的地方。它們并不是它的核心,而只是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所必須承擔的包袱。
那么,弗洛伊德心理學及精神病學中具有開創性的、長期被應用的有效觀點有哪些呢?請恕我冒昧地預測它的發展。可以概括地說,如果我們不是把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應用于指導我們觀察現象和思考問題這些方面的話,在心理學及心理治療領域從一開始就將不會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說,如果我們摒棄了弗洛伊德的這些原則,我們將不可能擁有任何有價值的新發現。
要提出這些基本概念可謂困難重重,其中的一個難題就是,每每它們都會同一些并未確鑿的學說混雜在一起,使人難以辨清它的身影。所以,要想指出這些概念的根本宗旨,就必須排除某些理論的影響。它的表述貌似通俗,可實際上卻是有意識地去嘗試闡明其基本原則。
我認為在弗洛伊德的學術貢獻當中,最重要和最本質的學說是,弗洛伊德認為精神活動受到嚴格制約,行為和情感也可能受到無意識動機的制約,是各種情感的力量在驅動我們。我認為弗洛伊德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這些原理。我們可以從其中任何一點將之展開,因為這些原理相互間的聯系非常緊密。我覺得最應該放在首位的便是無意識動機原理,這個原理被大家普遍認可,但是大家又未必能夠全面掌握其中的內涵。如果人們未能明了自己潛在的態度和目標,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發現自己巨大潛力的過程,那么理解這個概念的時候確實會比較困難。
精神分析評論家稱,我們無法揭示患者完全意識不到的東西,實際上,我們發現的患者或多或少都能夠感覺到這類東西的存在,只不過他們并未意識到它對自己的生活所造成的影響有多重要而已。為了將這個問題闡述清楚,我們進一步說明,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迄今為止所發生的事情,當一種無意識的態度被揭示之后將會發生什么?有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經過分析情境條件下的觀察后,分析者告訴一位患者,說他看上去好像有種強迫自己永遠正確的傾向,他總是要求自己不犯錯誤,要求自己對事物的了解必須比其他人深刻,這一切都隱藏在理性的懷疑主義的背后。當患者感到分析者的話有些道理時,他便會主動去回想與這個暗示相關的事情,比如說他在讀偵探小說時對于大偵探的觀察力和百發百中的推導能力感到震驚;在上中學的時候,他懷揣著宏圖大志;他不擅長爭論,并且總是容易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但是又會花好幾個鐘頭去反復斟酌想說而又沒有說出的話;某一次他只因為看錯了時間表,就感到非常難過;在聊天和寫作的時候,他總是避開那些并無確鑿證據的事,若非如此他早已著書多部;他對任何形式的批評都非常敏感;他經常對自己的智力感到不滿足;當他在觀看魔術師表演的時候,因為未能看出其中的玄機,就會感到非常疲憊。
哪些是患者意識到的,哪些又是他沒有意識到的呢?或許某些時候他意識到了“不犯錯誤”這種動機對他的支配,但是他并沒有察覺到這種態度對他的生活有多么重大的影響。他一直把它當成一種不值一提的小毛病,卻不知道某些重要的反應和抑制以某種途徑與它息息相關。當然,他也弄不明白為什么會要求自己必須永遠正確。這意味著,有些重要的東西患者是沒有意識到的。
對于無意識動機的其他看法,是從一種非常形式主義的立場出發的。稱說意識到一種態度,不僅僅要包括知道它的存在,還要包括知道它的威力、效果,以及產生的結果和具有的功能等。沒有這些,便代表著這種態度仍處于無意識狀態,即便有的時候一些零星的知識也可能達到有意識狀態。另有一種見解,說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發現真正的無意識傾向。不過,無數的事實證明,這個論點站不住腳。例如,某位患者有意識地采取一種友好的態度對待其他人。其實他能感覺到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只是不愿承認而已。如果我們再向他進行暗示:他對別人的主導態度是鄙視。對他而言,這種暗示已不會成為全新的啟示了。其實偶爾地他自己也清楚自己會鄙視別人,只不過意識不到鄙視的程度達到何種地步而已。然而,如果我們告訴他,其實是因為他本身就傾向于輕視別人,所以才有了這種鄙視,那么反倒會令他感到驚奇。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動機概念,其最重要的部分在于這種動機的兩個特殊方面,而并不是在于宣示這種無意識過程的存在。第一個特殊方面是,它揭示出人們把欲望從意識當中排除出去,或者刻意拒絕某種欲望進入意識,并不能阻止它的存在,也并不能杜絕它發揮效用。如果是這樣,那就意味著我們有時候會突然感到不高興或不滿意,但卻想不通為什么會這樣;也意味著有時候我們做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決定,卻不知道為什么會做出這種決定;還意味著我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左右著我們的愛好、信仰和依戀。第二個特殊方面是,它揭示出如果我們抽離某些理論的內涵,無意識動機之所以仍然處于無意識的狀態,是因為我們本身并不想知道這種動機的存在,以及它是什么。無論從臨床角度去看,還是從理論角度去看,第二個特殊方面的原理無疑是理解精神現象的關鍵。它意味著,因為我們的某種興趣愛好本身存在問題,所以任何揭示無意識動機的嘗試都會為我們帶來一場戰爭。簡單來說就是“抵抗”,這個概念對心理治療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相比之下,需要將其與意識隔離的興趣愛好究竟是什么,對我們而言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盡管大家各有各的觀點,我卻覺得沒必要去深究。
當無意識活動過程,以及它的作用被印證并被接納之后,弗洛伊德才做出另一個基本理論假設,它也是一種非常有效并富有建設性的假設,這一點已經獲得證明。這個理論假設就是,與生理活動過程一樣,精神活動過程同樣受到嚴格的制約。它表明,先前一直被認為是解釋不清的、偶然的東西,其實是可以進行分析解釋的,比如夢境、幻想、習慣性錯誤等。這種理論也可以幫助我們從心理的角度去深入了解一些現象,比如是何種精神基礎導致焦慮呈現于夢境,手淫能對精神造成哪些影響,歇斯底里癥發作的誘因是什么,是哪些精神因素引起了官能性疾病抑或導致疲勞,等等。這些現象從前無一例外都以器官性刺激來籠統解釋。
以往的這些被劃歸入外界因素的現象,并不能讓心理學領域的人們引起興趣,但是現在也終于有了一條建設性的分析解決途徑。比如,對于曾經被認為是上天安排的某些反復出現的事件,如何由對偶然事件產生影響的精神因素,形成或維持某種習慣的精神力量,來對它們進行精神上的理解。
弗洛伊德思考這類問題的意義,更大的在于為人們理解這類問題提供了途徑,而并不在于他所提出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比如強迫性重復,我覺得就不是什么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實際上精神活動過程受制于某些因素,這個原理是我們開展日常工作的基礎,如果沒有它,我們在進行精神分析的時候便步履維艱,更不要說去理解患者的各種反應了。它令我們認識到,有可能我們所了解的患者的情況,其實與患者的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著差異;它還提出了一些問題,例如,我們應當如何做才能了解得更加透徹。說到這里,我們會自然聯想到這樣一類患者,他們對自己有著過高的估量,并因此經常想入非非,但是因為周圍的環境并不承認他們的重要性,他們便抱有強烈的敵意。這樣的人會漸漸地滋生虛妄,在與周圍環境的敵對過程中,這種虛妄還會進一步發展。那么可不可以這樣說,這種虛妄實際上是患者通過幻想來逃避現實的一種手段,因為無法容忍現實環境而故意貶低它呢?但是,如果我們牢記一個原理:精神活動過程有規律可循,我們就會承認,我們并未完全了解某些特定的因素或因素組合,因為其他一些患者盡管有著大致相似的情況,卻并沒有形成這種脫離現實的心態。
對量化因素的評估,它同樣適用。例如,某些很微小的刺激,如我們說話時的措辭稍有些不耐煩,就會使得患者深感焦慮。這種刺激與反應明顯不成比例的現象,提醒分析者們思考一些問題:是否因為患者不確定我們對他懷持什么樣的態度,才導致即便一個輕微的、短暫的不耐煩都能令他感到這般的焦慮呢?那么,對于這種程度的疑慮,又當如何解析呢?我們對他的態度如此重要又是為什么呢?難道是因為他對我們已經形成了強烈的依賴感?如果真是這樣,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他對自己所熟識的人是否也存在這種強烈的疑慮呢?抑或是,某種因素強化了他與我們之間的這種感覺?總而言之,精神活動受制于某些因素,并從而有規律可循,是一個非常實用、有效的假設,它引導并激勵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心理上的各種內在聯系。
精神分析的第三條基本原則叫作“個性的動力原理”。其實先前論述前兩個原則的時候,我們已經提到了它。這個原理準確來說是一個一般性的假設:我們的態度和行為背后的動機,潛藏在我們的情感力量當中。這個假設同樣非常特殊,其特殊性在于,為了理解任何一個個性結構,就必須承認情感驅動力在互相沖突的性格中扮演了某個重要的角色。
在這里我們不必去更多地闡述一般假設的開創性價值,以及它在心理學方面對理性動機、條件反射和習慣形成的研究的極大優越性。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這些驅動力在本質上是本能的:與性有關;具有破壞性。但是,如果我們想要領略這種假設的核心,并充分體會它在幫助我們理解個性時的價值,就要拋開這些理論方面,以其他東西取代“力比多”,比如情感內驅力、需求、反應、自發性沖動等。
第二個特殊的假設,強調的關鍵在于內心沖突的重要性。而今,分析、理解精神神經質,已經離不開這個假設了。但是這個假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那便是有關內心沖突的性質部分。弗洛伊德認為沖突產生于“本能”和“自我”之間。他把自己的本能理論和內在沖突概念糅雜了起來,這種糅雜引來了大家的強烈批評。而我自己也覺得,弗洛伊德的本能定位嚴重地影響了精神分析的發展。然而爭論的結果是,所爭論的焦點逐漸從沖突概念的本質轉移到了本能理論,前者是沖突的主要作用,后者原本就有爭議。我現在不便詳細解釋為什么我認為這個概念很重要,但是對這一問題的闡述將貫穿整本書,即便將本能理論全部摒棄,內在沖突引起精神神經質仍然是事實。弗洛伊德能夠排除理論假設的影響而看清這一點,足以證明他的睿智。
除了揭示無意識的精神過程對于性格及精神神經質的重要性,弗洛伊德還向我們詳細地闡述了這些過程的動力機制。弗洛伊德把不讓某些情感或沖動進入意識稱之為“壓抑”。壓抑過程我們可以比喻成“鴕鳥策略”,即我們只是假裝那些被壓抑的情感或沖動不存在了,實際上它們還是同以前一樣依然發揮著作用。普遍意義上的壓抑,與偽裝只有一個區別,那就是前者會認為我們主觀上并沒有那種沖動。實際上,要想持久地平息一種情感沖動,僅僅依靠壓抑是做不到的,必須配合其他防御手段才能做到。這些防御手段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改變情感沖動本身,第二類是僅僅改變它的方向。
嚴格來講,只有第一類防御手段才真正構成壓抑。因為它能有效地消除主觀意識里某種情感或沖動的影子,仿佛它們從來就不存在。而達到這種效果的防御手段又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叫反應結構,第二種叫投射效應。反應結構帶有某種補償性質,如個性中存在的冷酷的一面會由浮夸般的和善外表來補償;再如壓榨利用他人的傾向如果遭到壓抑,提出要求時態度就會變得過分謙虛或小心;還有,內心的敵意可能會被表面上的無所謂來掩蓋;內心渴望得到愛,卻可能表現出一種“我不在乎”的姿態。
引致這種結果的方式,還有一種是把某種情感投射給他人。投射過程的本質好比是,我們有這樣的感覺或反應,就天真地認為別人將要反饋給我們的也會是這樣的感覺或反應。有時候,投射確實就是這么回事。比如一個患者因為自己陷入各種矛盾沖突中而自我鄙夷時,他就會假定分析者也會以鄙夷的態度看待他。不過迄今為止,我們尚未發現投射與無意識過程有何關聯。仿佛是這樣的,只要相信某種沖動或情感存在于他人身上,那么就可以否認自己身上存在它們。這種轉移有著很多優勢。比如,某位丈夫自己希望有外遇,卻把這種愿望投射到了他的妻子身上,結果是,他不僅消除了對這種沖動的意識,而且還對他的妻子形成了一種優越感,他可以理直氣壯地懷疑、責備,或者以其他的形式把種種根本站不住腳的敵意情感發泄到自己的妻子身上。
正是由于這種防御手段有著很多獨特的優勢,所以它的存在非常普遍。但這里必須補充一點,不過不是對這個概念進行批評,而是要提醒人們,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請不要輕率地把任何所見到的現象都說成是投射,另外,在尋找投射的因素時,必須抱持嚴謹的態度。可以舉個例子,一位患者很固執地認為分析者不喜歡他,這種感覺可能是患者自己不喜歡分析者的投射,但也有可能是患者不喜歡自己的投射,還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投射,而只是患者的一個借口罷了,目的是為了避免與研究自己的分析者產生感情糾葛,這種假設的前提是他認為這里面包含著依賴危險。
另一類防御手段對沖動本身并沒有造成改變,而只是改變了它們的方向。這樣的話,所壓抑的便不再是情感本身了,而是情感與某個人的關系,或與某種情境的關系。這種情感與那個人或那種情境分離的方式,有下面這幾種。
第一種,把與某人有關的一種情感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比如說憤怒,就這一情感來說最常見這種轉移:因為畏懼或者依賴他所感到憤怒的人,也或者可能是隱約意識到針對那個人的憤怒站不住腳,所以就將怒氣轉移發泄到他并不害怕的另一個人身上,如孩子或女仆,或者是配偶的親戚或雇員,再或者朝他有理由對他(她)發火的人發泄,如把對丈夫的怒氣轉移到不誠實的侍者頭上。另外,一個人如果生自己的悶氣,那么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他的針對對象,莫名其妙地成為這股怨氣的受害者。
第二種,把針對某人的情感轉移給動物、東西、活動或者環境。有一個例子大家耳熟能詳:拿墻上的蒼蠅作為自己生氣的借口。針對某人的怨氣還可以轉嫁到那個人所持的思想觀念甚或喜歡的活動上來。在這里,因為對情感轉移對象的選擇受到嚴格制約,所以間接地也證明了精神活動受嚴格制約的原理非常有實用價值。比如,一位妻子明知道她的丈夫對她很好,專一不二,但可能因為她想完全占有丈夫,就把她對丈夫的埋怨發泄到他所從事的工作上去。
第三種,把針對他人的某種情感轉嫁到自己頭上。有一個突出的例子:本是對他人的責備最后轉化成了譴責自己。這個概念所帶來的好處,可以從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問題中看出來,對于許多精神神經質來說,這個問題至關重要。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之所以有些患者不能表達批評、指責或埋怨這樣的情感,很可能與自己受到他人的抱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第四種,模糊或淡化與某一個特定的人或情境有關的情感。比如,雖然對別人或自己惱怒,但卻意識不到這種惱怒的存在,就如我們通常所說的無名之火。而因某種窘況產生的焦慮,也可以表現為摸不著頭腦的焦慮,雖然存在卻又非常朦朧。
弗洛伊德發現的另外一些令人大受啟發的情況,是關于同意識分離的情感是如何得到宣泄的。主要有下面四條途徑。
第一,前面所提到的各種防御手段,只是把某種情感或它的真正含義和指向同意識分離開來,而并沒有阻止情感的表達,盡管有時候表達采取的是一種婉轉而隱約的方式。舉個例子,一個十分溺愛子女的母親,她的許多敵意可能會通過溺愛這種方式來發泄。如果這種敵意投射到別人身上,那么發出者依然可以把別人對自己不友好當作借口,來繼續發泄自己的敵意。這就表明,僅僅轉移情感并不能阻止情感的發泄,它會通過一條歧路偷偷溜出來,僅此而已。
第二,被壓抑的情感或沖動,可以在理性規范的前提下得到宣泄。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它們能夠以社會可以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1]。一個占有或控制的傾向,可以偽裝成愛來表現;個人的野心,可以通過專注于一項事業來表現;對他人進行詆毀的傾向,可以用一種理智的批評主義來表現;充滿敵意的攻擊性,可以通過“不得不說真話”來粉飾。這種暗度陳倉的過程我們都大概地了解一些,不過弗洛伊德不僅僅告訴我們它的適用范圍,以及運用時的細微之處,他還教會我們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為揭曉無意識沖動應當如何系統地將它加以利用。
單就后者而言,情感或沖動的偽裝過程也是用來維持防御態度的,另外還可以達到為其正名的效果。這一點我們必須了解。比如,如果缺乏責難他人的資本,或者無力保護自己的利益,在意識中就可能會演變成替他人的感情著想,或者具有理解他人的能力。如果不愿意承認自己身上的無意識力量,就會宣稱:我不相信自由意志,因為它是罪惡的。如果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就表現得好像沒有私心一樣。過分的怯懦,可以向外宣稱是因為責任心強。
在實際應用的過程當中,盡管粉飾的概念常常被誤用,但它的價值并不會因此而被削弱。這就好比,優良的手術刀也可能做出糟糕的手術來,但手術刀本身并沒有問題。不過我們應該注意,運用文飾概念就如同使用一個充滿危險性的工具一樣。所以,沒有證據就不能草率地宣稱某種態度或信念是對其他東西的粉飾。只有一種可能性能證明文飾作用的存在,那就是真正具有推動力的動機是其他動機,而不是主觀認為的那個動機。比如,一個人不愿意接受一項雖艱辛但報酬卻豐厚的工作,理由是他覺得這將迫使他放棄自己的信念,這里有兩個可能,第一個可能是他真的篤信自己的信念,所以甘愿放棄金錢和由此帶來的顯赫地位而維護這些信念;另一個可能是,盡管這些信念真的存在,但是決定他不接受這份工作的根本動機卻并不是它們,而是害怕自己沒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甚或害怕因此而引來的批評和責備。在后一種情況下,假如不是因為害怕,這個人就會做出必要的妥協接受這份工作。當然,這兩種動機的主次排序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變化。只有在畏懼情感充當最具影響力的動機時,我們才可以稱它為文飾作用。我們之所以有可能忽略一個有意識動機的存在,便是因為我們知道他在其他的時候會毫不遲疑地做出妥協。
第三,受壓抑的感情或想法,有可能會通過一些漫不經心的舉動表現出來。在弗洛伊德關于智力心理學和日常生活錯誤心理學的研究中,曾經提出過這類表達。盡管這些研究成果有很多細節存有疑點,不過它們顯然已經成為精神分析類資料的一個重要來源。感情和態度也可以通過不怎么留意的語氣、肢體語言,或者在沒有意識到其中意義的言行中表達出來。對此所做的觀察,同樣是精神分析療法的價值組成部分。
第四,受壓抑的欲望或恐懼,有可能會出現在夢境或幻想中。例如,現實當中不得不壓制某種復仇沖動時,這種沖動就可能會轉化為夢境,在夢里復仇舉動得以實施;夢里還可以實現有意識的思維里所不敢建立的優越感。這個概念在將來具備的影響力,很可能比在過去和現在還要大,特別是當我們令它的范疇從夢和幻想擴展到無意識幻想時,就更是如此了。從心理治療角度來看,很有必要認識這些幻想。因為我們常說的患者不愿意治愈的情況,通常就是因為他們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幻想。
弗洛伊德有關夢的理論在接下來的章節將不再進行講述,因此我想借著這個機會將我所認為的它的重要價值指出來。先不談弗洛伊德所指出并教會我們的與夢相關的諸多詳細特性,我們單論釋夢這個環節,我認為他最重要的貢獻就在于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夢是欲望滿足傾向的表現。如果我們想要解析某一個夢所蘊含的傾向是什么,或者想知道表現這一特定傾向的必要性到底是基于哪一種潛在需求,那么,我們只要在理解了夢的潛在含義之后,夢往往就會把它背后的動力暗示給我們。
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假設,假設某位患者的夢境,其實質是表達了分析者的淺薄、自負和丑陋。那么“夢是內在傾向的表現”這一假設將會告訴我們:首先,這個夢包含了一種對某個觀點貶低的傾向;其次,對于驅使患者貶低分析者的根本原因,我們必須把它找出來。反過來,這個疑問可能會令我們認識到:患者覺得分析者所說的話是對他的一種羞辱;或者,他覺得分析者打擊了他的優越感,通過貶低分析者可以恢復他的優越感。我們在認識這一系列反應的過程中,又會引發對另一個問題的思索:這是不是患者的典型反應方式?對于患有精神神經質的人來說,夢有兩個極其重要的功能,一是幫助他消除焦慮,二是為生活中無法解決的矛盾找到一個宣泄口。如果這種嘗試沒有奏效,那么焦慮的夢境就會接連不斷。
弗洛伊德關于夢的理論常常備受爭議。不過在我看來,釋夢時必須遵循的原則,以及根據該原則對夢做出的解釋,這兩個辯論的方面經常被混為一談。弗洛伊德已經給了我們一些方法論的觀點,然而這些觀點必然被分析時所采取的方式的特性所束縛。根據這些原則所推導出的真實結果是什么,完全取決于你認為某個個體身上的沖動、反應和沖突中哪些是最基本的。所以,在同樣的原則基礎上,所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然而這些不同的結論并不影響這個原則的有效性。
弗洛伊德的另一個主要貢獻是,他為我們開辟了一條道路,讓我們能夠或者是更容易理解焦慮性神經癥的原理,以及它在神經質中所起的作用。這里我們只是先提一下,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對它展開詳細的論述。
在這里,我們再簡單地說一下弗洛伊德關于童年經歷的影響的研究結果。這些研究結果最富爭議性的地方主要集中于三個假設:假設一,環境影響的重要性遠不如反應的遺傳定律;假設二,所有經歷中但凡具有影響力的,本質上必定與性有關;假設三,童年的經歷將在以后的人生階段里不斷重復,甚至成為童年以后經歷的主要構成部分。即使不考慮這些有爭議的問題,我們只究其本質的話,仍然可以將弗洛伊德的研究結果表述為,在性格和精神神經質的形成過程當中,童年經歷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甚至直到現在也讓我們感到震驚。這個發現對很多領域都有革命性的影響,比如精神病學、教育學、人種學等,這一點不必舉例引證,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關于為什么列舉弗洛伊德的那些富有爭議性的有關性經歷方面的論點,我們以后還會繼續詳細說明其原因的。盡管有很多人都反對他對性欲的評價,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對我們的幫助:看待性問題時應當抱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可以突破重重障礙,真正理解它們的含義和意義。
我們不能忽略,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基本的工具,讓我們在進行精神分析治療的時候不再束手無策。尤其關于“移情”“抵抗”和“自由聯想法”這些概念,更是促進精神分析治療的關鍵概念。我們排除那些理論上的爭議,不考慮移情是否主要是嬰兒期態度的重復,移情概念認為:觀察、理解并討論患者對于精神分析情景的情感反應,構成了理解他的性格結構及他的困難的捷徑。它已經成為最有效的精神分析治療的工具,如果沒有它我們將寸步難行。不過,盡管我承認它在心理治療方面的價值非常重要,但是我相信只有對患者的反應進行更準確的觀察,更深入的了解,才能令精神分析的未來走上正軌。這個信念是基于以下假設產生的,即心理學的本質是對作用于人類關系的各種心理過程的分析理解。這種精神分析意義上的關系,也是人類關系的一種,它為我們理解這些過程提供了許多史無前例的可能性。因此,精神分析必須為心理學提供的重要貢獻,正是對于這種關系更精確、更深入的理解。
一個人竭盡全力地阻止被壓抑的情感或想法進入其意識,仿佛有一種能量在驅動他那樣做,我們稱其為抵制。正如前面提到的,這個概念基于這樣的認識:患者完全有理由避免意識到某種沖動。盡管對于它的性質尚且存有爭議(我覺得這個概念不正確),但我們必須承認它們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人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去研究患者如何固守自己的立場,并為此斗爭或退縮甚或刻意退避等現象。我們對這種斗爭的個別形式認識得越多,在進行精神分析治療的時候就會變得越為快捷有效。
但是患者必須脫困于理智或情感的阻礙,將他的想法和一切感受都說出來,只有這樣才能令精神分析中的精確觀察成為可能。精神分析治療中有一個有效的基本原則:思維和感情之間存在著一種可能并不明顯的連續性。它令分析者不得不對思維和感情出現的順序進行密切關注,然而分析者也能夠依賴它循序漸進地判斷患者外在表現背后的內在傾向和反應機制,進而做出初步的結論。心理治療當中尚有許多概念的價值未能明了,自由聯想就是其中的一項。依我的經驗來判斷,若要證明這個概念的價值,我們就必須盡量深入地去認識精神反應及關聯的各種可能,以及外在表現形式的各種可能。
我們要想對現象背后的精神活動過程做出推斷,就要對患者外在表現的內容和出現順序進行觀察,甚至還要觀察他的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行為策略等。如果我們將這些推斷當作初步的解釋告訴患者,他們便會聯想到新的事物,而這些新聯想到的事物或許會證實分析者做出的假設,也或許會推翻分析者做出的假設,還可能有新的角度將這些假設擴大,或縮小至局部特殊點。總之,針對這些解釋,他們一定會做出情感反應。
然而這個方法也遭到了反駁,有人言稱這種初步解釋有武斷的嫌疑。解釋的內容必然刺激患者依據該內容去聯想,因此整個流程從本質上去分析顯得太過主觀。尚且不論這種反駁僅僅是因為在心理學領域達不到某種客觀性而做出的痛苦呻吟,如果說這些反駁還有什么意義的話,它只可能與下面的情況有關:如果用某種獨斷專行的方式,將一個錯誤的解釋告知于易于被影響的患者,我們就說這是誤導,那么當一個易受暗示影響的學生按照老師的任務要求在顯微鏡下尋找某樣東西,而他堅信自己確實看到了,這種情況也就可以稱之為誤導了,因為這兩者是何其的相似。不過,誤導的可能性自然也是存在的,這種風險只可能減少,不可能完全杜絕其發生。事實證明,分析者本身的心理學知識與理解能力越強,他就越不會刻板地照搬既定理論,這樣他做出解釋的時候主觀臆斷就會越少,他自己的問題對觀察的干擾也就會就越小,從而誤導的危險性也就越小。當然,如果分析者始終不忘提防患者有可能出現的順從,誤導的危險性還可以進一步減小。
上述討論僅僅與心理學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基本點關聯,并不代表這里已經將弗洛伊德豐碩的研究成果盡數包括,根據我的經驗,這些基本概念應當是最具有建設性的,我們可以對它進行簡明扼要的表述。因為這些都是我在研究過程當中經常使用的工具,因此在接下來的每一章中我都會將它們的用途細致地描述出來。完全可以這樣說,這本書的精神背景就是它們。本書下列各章中還將描述弗洛伊德其他一些具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