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你為什么變成一座情緒化的活火山

理性是人類的智慧之光,但大部分人很難保持理性,總是被自己多變的情緒牽著鼻子走。脾氣不好的人,好比是一座活火山,隨時都可能因為某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爆發。他們可能有著不錯的能力,做事也非常努力,但就是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結果,不少本來能處理好的事情,就被涌上頭的負面情緒給攪亂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緒,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養成壞脾氣。關鍵還是看個人控制情緒的能力如何。好脾氣者能調整好情緒,而壞脾氣者卻總是情緒失控。壞脾氣的養成,一方面與先天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急性子的人,愛焦慮的人,看問題悲觀的人,太好面子的人,狂妄自負的人,都容易脾氣暴躁。而那些本來性格溫和的人,在外部壓力過大時,也可能變成令你瞠目結舌的壞脾氣者。盡管人的性格不容易改變,但壞脾氣者還是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把動輒爆發的活火山變成休眠火山。

同樣的情緒,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出來,就體現為壞脾氣,用和善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是所謂的好脾氣。壞脾氣的根源是人們對自身力不從心的痛恨。所以想要避免自己變成情緒化的活火山,就得學會以妥善的方式來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人的情緒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當我們對相關因素有足夠的了解時,就可以對癥下藥,想出管理情緒的辦法,從情緒的奴隸變為情緒的主人。

我們的壞脾氣是先天就有的嗎

30秒自我定位

你認為自己的壞脾氣是怎么來的?

A.與生俱來的本性

B.被家人慣出來的

C.被他人氣出來的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給不少想養成好脾氣的朋友潑了冷水。假如無論怎樣努力都沒法扭轉本性,那么壞脾氣難道就改變不了嗎?

所幸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告訴大家第一個好消息一這個世界上不僅有“本性難移”的案例,也同樣存在“洗心革面”的案例。人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若有特殊的際遇或在特殊的環境下,那些平時處于弱勢的次要性格成分就可能轉變成主要性格成分。比如,一個“好好先生”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會變成壞脾氣者。又如,一個動輒發火放炮的性格暴躁者,經歷了一次慘痛教訓后,就變得慈眉善目。

《灌籃高手》里湘北高中籃球隊教練安西光義,是個人稱“白發佛”的和藹大胖子。無論是被狂熱的女追星族幾次意外地推下樓而骨碌滾,還是被主人公玩弄自己那充滿彈性的雙下巴,抑或是看到自己的隊員在賽場上夢游,都沒有發脾氣。要么是面無表情的淡定臉,要么“哈哈哈”地笑,給大家留下了和藹可親的印象。

實際上,安西教練當年根本就不是個慈祥的老爺子,而是動不動就朝著隊員大吼大叫的魔鬼教練。他曾經以訓練嚴苛著稱于體育界,他最寄予厚望的弟子甚至為了逃避魔鬼訓練而遠走美國,最終客死異鄉。這個悲劇是安西教練一生的痛,也正是這件事促使他洗心革面,從暴躁嚴厲的“白發魔”變成了修養極佳、不發脾氣的“白發佛”。

也許你會說這只是文藝作品虛構出的角色,當不得真。但藝術源于生活,生活的復雜多樣遠比經過提煉的藝術作品更超乎人們的想象。歷史上的確有人把自己多年來的壞脾氣徹底改掉了。

美國一代石油大王約翰_D.洛克菲勒,就差點被自己的壞脾氣毀掉。他在53歲以前滿腦子就只有賺錢,為此幾乎放棄了一切休息和娛樂,還常常因此陷入焦慮不安的糟糕狀態。

比如,有一回,他托運了價值4萬美元的貨物,這船要經過五大湖的航線。為了節省150美元的成本,洛克菲勒沒有投保。有句俗話叫“怕什么來什么”,在當天晚上,一場暴風雨席卷了伊利湖,船上的貨物面臨嚴重損失的風險。

次日早上,合伙人加勒上班時看到洛克菲勒正在辦公室里焦急地走來走去。洛克菲勒緊張得渾身發抖,對他說:“看看現在能不能馬上到保險公司投保。假如不行的話,一切都太遲了!”于是加勒急匆匆趕去城內的保險公司,為那船貨物辦理了保險。

然而,加勒回到公司時,洛克菲勒的表情比之前更加沮喪了。因為剛才恰好來了一封電報,電報上說商船已把貨物卸下,沒有受到暴風雨的影響。這本來是好事,但已經是百萬富翁的洛克菲勒心痛自己“浪費”了150美元的投保費。他沮喪得沒法繼續工作,不得不回家躺下休息。

本來是一件可以松口氣的小事,洛克菲勒卻情緒失控到無力工作,可見他的情緒調節能力有多糟糕。

這種壞脾氣嚴重摧殘著洛克菲勒的身心健康。據傳記作家約翰·溫克勒回憶,洛克菲勒在53歲那年,身體差到沒法吃正餐,只能靠少許餅干和酸牛奶充饑,模樣簡直跟木乃伊沒什么兩樣。忍無可忍的醫生逼著洛克菲勒在金錢與生命之間做出取舍,并為他定下了三條鐵律。其中第一條就是“不為任何事煩惱”。

從此以后,洛克菲勒痛改前非,開始安心養病。他反思了過去的種種行為,改正了很多不良習慣,熱心慈善事業。最重要的是,他不再為小事情煩惱焦躁,不再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從壞脾氣變成了好脾氣。這個轉變帶來的最大收益是,洛克菲勒從死亡線邊緣重新振作起來,壽命比大家預測的還多出了整整45年。

由此可見,壞脾氣并不是完全沒有救,關鍵是你肯下決心改正。接下來,我告訴大家第二個好消息一情緒是先天的,但壞脾氣是后天的。

心理學家指出,任何行為都是情緒的結果,任何態度都是情緒的衍生品。無論你是態度友善的好脾氣,還是態度惡劣的壞脾氣,都脫離不了情緒的支配。

情緒的“情”,實際上反映了你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利益關系。當你的心愛之物丟失時會感到悲傷,當你做一件事失敗時會感到沮喪,當你的正當利益被他人無理搶奪時會感到憤怒,當你茫然不知所措時會感到抑郁……這些負面情緒反映的是你不同類型的利益受損所帶來的痛苦。正面情緒的誕生源頭也是如此,只不過它反映的是你利益增加的情況。

情緒的“緒”則體現了我們對“情”的體驗程度。我們對利益關系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以及衍生行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認為:“當人的行為與態度發生矛盾時,態度將改變,與行為保持一致。”比如,怨氣就是我們因為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而產生的壞情緒,抱怨就是為了與這種壞情緒衍生的態度保持一致而引發的行為。比如,那則著名的“朝三暮四”的寓言,其實暗藏的就是這個原理。

盡管每只猴子每天分到的橡子總數都是七,但早餐和晚餐的食量有差異,所以具體需求就有微妙的不同。猴子不想在早上吃不飽,所以紛紛抱怨“朝三暮四”的方案。雖然“朝四暮三”方案的分配定額總量不變,但滿足了猴子們想在早上就吃飽的利益訴求。猴子們對利益的認知發生了變化,以為對自己有利,所以轉怒為喜。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雖然受先天的情緒支配,但也可以運用理性思考來調整情緒。其中關鍵是改變對利益關系的認識。因為情緒的本質是人對利益關系的認識。好情緒源于內心做出了獲得福利的判斷,壞情緒源于內心做出了利益受損的判斷。也就是說,不改變對利益關系的判斷,就不可能真正改變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遇到某人轉怒為喜的情況。這個情緒轉變的過程,就是認識轉變的過程。

漢文帝時期有位良臣叫直不疑,他為人正直寬厚,生得一副好脾氣。他做郎官的時候,有位同住一個宿舍的郎官休假回鄉,不小心把另一位郎官的金子錯拿了。金子的主人發現自己的錢不見了,誤以為是直不疑拿的,暴跳如雷地向他討要。直不疑沒替自己辯解,而是給失主同樣多的金子。數日后,那位休假的郎官歸來,把錯拿的金子還給了失主。丟金子的郎官意識到自己錯怪直不疑了,向他連連道歉。但直不疑對此沒有任何怨言。時人稱贊他為人厚道,漢文帝也因此提拔了他。

自己被冤枉了,誰心里都不會痛快。直不疑當然也會產生不悅的情緒。但不悅歸不悅,他并沒因此說出怨言或做出針鋒相對的報復行動。因為直不疑信奉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故而總是以榮辱不驚的態度來看待個人得失。他相信事情總有一天會水落石出,急于辯解只會越描越黑,而與人沖突結怨是得不償失,所以堅決不用亂發脾氣的辦法來處理情緒問題。

由此可見,好脾氣與其說是天生的本性,不如說是后天努力鍛煉出來的好修養。

我們無法切斷先天的情緒產生機制,但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與進修,樹立對人情世故的正確認識。壞脾氣的人往往是以狹隘的眼光看待利害問題,而好脾氣的人則能眼界開闊。安西教練與洛克菲勒從人人忌憚的壞脾氣變成人人親近的好脾氣,說到底是因為自己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改變,從而不再讓負面情緒主宰自己的心靈與理智。

也許你天生性格急躁,喜歡焦慮,容易變得歇斯底里,但只要下決心按照正確的方法來重塑自己,還是有希望克服先天的性格弱點,養出令自己都感到驚喜的好脾氣。

3分鐘自我調節

1.不要輕信“本性難移”的經驗之談,關鍵是自己要下決心養成好脾氣。

2.情緒源于對利益關系的直覺反應,可以通過改變價值觀來調整情緒。

3.學會以開闊的眼界看問題,脾氣才能越變越好。

4天生性格溫和友善的人,也不能忽視對自身修養的提高。

5.天生性格急躁易怒的人,也不要放棄努力。

一切壞脾氣都是無力感與無助感的化身

30秒自我定位

以下哪種情況最讓你感到難過?

A.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時候

B.清楚癥結所在但投鼠忌器的時候

C.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時候

在順境之中,人性中的種種美好都能得到充分體現。然而,人在逆境之中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缺點,甚至會出現平時隱藏得很深的惡性。逆境可以讓一個人從溫和的“好好先生”變成火爆的“炮筒子”。因為,我們在逆境中很容易被無力感與無助感所吞沒。而這恰恰是引發情緒失控,讓人心態失衡的根源。

孔夫子到七十歲時才修煉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很多時候,他也有煩惱。

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閑坐。子貢進來時看到老師愁容滿面,但不敢直接問原因,于是出來把這事告訴了顏回。顏回就邊彈琴邊唱歌,孔子聽到后果然把他叫進屋里。

孔子問:“回,你為何獨自快樂?”

顏回反問:“夫子又為何獨自憂愁?”

孔子說:“我先聽聽你的說法。”

顏回說:“老師曾經說,做人應該樂于順應自然,知曉命運規律,于是就不會再有憂愁。這便是我獨自快樂的原因。”

誰知孔子聽了這話不但沒有感到欣慰,表情反而變得凄然。他想了想說:“這是我以前的觀點,請以我今天的觀點為準。你只知道樂于順天應命而沒有憂愁的一面,卻不知樂于順天應命依然有很多憂愁的另一面。修身養性,聽從命運安排的貧富貴賤,明白生死不由自己做主的道理,從而不讓心神被外界的事物所擾亂。這就是你所說的樂于順天應命而沒有憂愁的一面。此前我整理《詩》《書》,修訂《禮》《樂》,準備憑借《詩》《書》《禮》《樂》來安定天下,澤被萬世,而不僅僅是提高個人修養與治理好魯國就心滿意足了。但是,魯君與群臣越來越不顧禮法,仁德在一天天衰敗,人心也日益刻薄。我的學說如今在一個國家都還行不通,又怎能確保對全天下與后世子孫產生積極影響呢?我現在才想明白,《詩》《書》《禮》《樂》對于平定亂世沒有什么用處,卻又想不出改良的辦法。這是令樂于順天應命的人感到憂愁的事情。盡管如此,我還是想通了一些道理。我們所說的樂于順天應命并不是古人說的順天應命。沒有刻意地尋求快樂,沒有刻意地探求真知,才是真正的樂與真正的知。故而沒有不快樂的事,沒有不知道的事,沒有不憂愁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詩》《書》《禮》《樂》又喪失了什么呢?又何必改革它呢?”

顏回聽完老師的感慨后,朝著北面拱手作揖道:“學生也明白了。”他出來后,把孔子這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一臉茫然,回家廢寢忘食地沉思了整整七天,以至于變得骨瘦如柴。顏回聞訊后又去開導他,這才讓子貢回到孔子門下。從此以后,子貢一生也沒停止彈琴唱歌與誦讀詩書。

顏回安慰孔子要順天應命,也就是俗話說的“做人開心就好,不要想太多”。但孔子指出,這只是生活的一面,并不能解決真正的煩惱。

實際上,孔子的憂愁來源于對自家學說對社會的功效產生了質疑。多年來,他致力于恢復西周的《詩》《書》《禮》《樂》,以結束天下紛爭的亂象。奈何天不遂人愿,孔子的學說脫離了社會發展需求,所以世人只尊重其學問而不肯真正推行其主張。這讓孔子感到非常挫敗,心中充滿了無力感與無助感。

不過后來,孔子也想通了。他原先是把《詩》《書》《禮》《樂》當成了治世的工具,所以遇到工具失靈的問題時就愁眉苦臉,快樂不起來。而經過這事以后,孔子不再費心去考慮怎樣改良自己那不合時宜的學說,而是以更純粹的求知心來看待《詩》《書》《禮》《樂》知識,不再將其視為工具。這個觀念轉變后,孔子心中的糾結就消失了。他再也不為自己無法平定天下而煩惱。彈琴唱歌就是彈琴唱歌,誦讀詩書就是誦讀詩書,不讓這些愛好背負過于沉重的意義,也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快樂。放下了執念后,一切都順其自然,反而令長期以來的凝重心情真正放了個假。

當我們的力量不足以解決問題時,就會感到無力與無助,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的狀況。

壞脾氣的人正是因為事事不順心,所以越來越煩躁,最終也破罐子破摔,以逃避自己無力解決問題的現實。不過,如果能找出辦法克服負面情緒,壞脾氣的人也許能一改過往缺失,刷新自己。

唐朝時益州有兩個親兄弟,因家事糾紛而積怨深重。當地官府多年來一直沒法斷清這樁兄弟相爭的積案。韓思彥奉朝廷之命巡查益州時得知此事,決定親自出手調解。

這一天,兩兄弟又在公堂上爭訟。韓思彥卻下令讓廚師端上一杯牛奶,要求兄弟二人面對面喝下。兄弟倆喝奶的時候,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二人都是吃同一個母親的奶水長大的,頓時明白了韓思彥的良苦用心。二人抱頭痛哭,多年的積怨也煙消云散,當場撤訴,和好如初。他們感激地對韓思彥說:“我們兄弟是邊遠地區的粗鄙之人,不懂得兄友弟恭的大義。感謝大人用兄弟共乳的辦法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了手足之情的可貴。”就這樣,韓思彥只用了一杯奶就解決了一樁數年未解的爭執。

人是會變的。這個變化既包括成長,也包括退步。當一個人無力擺脫困境時,就會產生壞情緒。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就會對自己完全喪失信心,淪為除了壞脾氣什么都不剩的自暴自棄者。反之,若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找出攻克難關的辦法,就能擺脫壞脾氣的控制。

英國軍事家蒙哥馬利元帥的母親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對他非常不好。有一回,蒙哥馬利不小心打破了母親很喜歡的一個金魚缸。他母親冷冷地說:“伯納德,你將來什么也做不成,做不來。”

開朗頑皮的少年蒙哥馬利被母親這句詛咒震驚了,從此變成了一個謹小慎微的人。但所幸的是,他并不相信自己注定碌碌無為,而是通過不懈的努力成長為二戰名將。

他晚年回憶道:“我可以說我的童年是不幸的,這種不幸完全來自我的母親,在她眼里,我什么也做不成。可是,我的母親只說對了一半,我童年吝嗇的母愛所帶來的世人對我的嘲笑、蔑視的刺激,使我擁有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天賦的智慧,否則我不會成為后來的蒙哥馬利。”

蒙哥馬利臨危受命,出任英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在此之前,英軍屢屢被綽號“沙漠之狐”的德軍名將隆美爾擊敗,士氣極其低落。蒙哥馬利一到任就大刀闊斧地整頓軍隊,把第八集團軍重新塑造成了敢打敢拼的精銳之師。與此同時,他還精心布置了周密的作戰計劃,在阿拉曼戰役中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隆美爾。

有趣的是,在阿拉曼戰役剛打響的時候,隆美爾指揮軍隊在半夜襲擊英軍陣地。英軍官兵們都對老對手嚴陣以待,非常緊張。第八集團軍參謀長德·甘岡急忙把這個消息匯報給正在睡覺的蒙哥馬利。誰知蒙哥馬利只淡淡地說了一句:“好極了,不能再好了。”就倒頭又睡。他那超常穩定的心理素質,讓英軍官兵相信自己的司令官是胸有成竹的,于是按照事前部署勇敢作戰,最終成功擊退了從未戰勝過的老對手。

蒙哥馬利的故事,與我們看過的無數熱血勵志片差不多是一個套路。

主人公為自己的弱小無力而感到羞憤傷心,從而踏上了曲折的自強之路,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擺脫有心無力的心理陰影。之前在遇到重大挫折時,主人公會悲觀失意,會大發脾氣,與隊友們產生裂痕。好在主人公最終選擇振作起來,在眾人的幫助下,領悟人生真理,突破自己的瓶頸。從此以后,不但性格比過往更加完善,前途也云開霧散,一片光明。

所以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壞脾氣,都源于無力感與無助感。當你胸有成竹的時候,精神總是高漲的,不會煩躁難安;當你游刃有余的時候,心態總是平和的,不會發火失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掉壞脾氣的實質就是克服你心中的無力感與無助感。

3分鐘自我調節

1.不要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焦躁,成長是一個欲速則不達的過程。

2.當心有余而力不足時,該做的不是責備自己,而是錘煉自己。

3.知恥而后勇永遠比破罐子破摔更有意義。

4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胸有成竹,輕松自若。

5.把心中的無力感與無助感當成自己奮斗的動力。

情緒失控的惡性循環

30秒自我定位

情緒失控曾經給你帶來了哪些惡果?

A.在眾人面前出丑

B.把本該做好的事情弄砸了

C.親朋好友疏遠了我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悲劇的發生都與情緒失控有關。有句老話叫作“颶風起于青萍之末”,意思是大問題往往源于某些微不足道的小問題。比如,失控的情緒可能像一縷青煙,不一會兒就散了,也可能刮起大家眼中的“不測風云”。

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韓信與彭越都站在了漢軍一方,幫助漢高帝劉邦消滅了西楚霸王項羽。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彭越被封為梁王,是西漢開國元勛中為數不多的異姓諸侯王。然而,到達人生的頂點后,倆人很快開始走下坡路。

劉邦憎恨項羽的舊部下鐘離昧。鐘離昧在項羽敗亡后投靠了老朋友韓信。劉邦聞訊后用陳平之計,假借想出巡云夢澤的名義召集諸侯聯軍包圍了韓信的封地楚國。韓信自認為無罪,但不知該如何是好,有人獻計讓他殺死鐘離昧以向劉邦表示忠誠。韓信拿不定主意,就把這話告訴了鐘離昧。鐘離昧憤而自殺,韓信帶著他的首級去覲見劉邦時被逮捕。劉邦剝奪了韓信的王爵,將他貶為淮陰侯。

在被貶為淮陰侯之后,韓信經常稱病不出。他心里悶悶不樂,對此事滿腹怨恨。有一回,他去拜訪自己的老部下、西漢開國元勛之一的樊噲。樊噲態度非常恭敬,還尊稱他為“大王”(按照對待諸侯王的禮儀)。但韓信出門后卻笑道:“沒想到,我這輩子竟會與樊噲這樣的人同列。”

這種牢騷不斷的表現,使得劉邦對他越來越猜忌。漢高袓十年,劉邦去平定叛亂,韓信稱病沒有跟隨大軍出征。他想殺死一位得罪了自己的家臣。誰知那家臣的弟弟上書呂后說韓信要謀反。于是,呂后逼著蕭何用計將韓信引入長樂宮殺死。

韓信其實沒什么野心。他只是小時候窮怕了,很怕失去好不容易得到的富貴。再加上劉邦把他由諸侯王貶為侯爵,他心理不平衡,所以才做出那么多招人懷疑的舉動,最終也惹禍上身。

彭越的情況與韓信大同小異。劉邦御駕親征去平定代地的陳豨叛軍。漢軍到達邯鄲時,劉邦要求梁王彭越出兵。彭越推說自己有病,只是派出部將帶著軍隊去邯鄲。劉邦對此很不高興,派使者責備他。彭越感到十分害怕,想親自去邯鄲謝罪。他的部下扈輒勸他不如趁此機會造反。彭越沒采納這個意見,仍舊稱病。

就在這時,梁國的太仆叛逃到劉邦那里,控告梁王彭越與扈輒圖謀不軌。劉邦派人出其不意地逮捕了彭越,將其囚禁在洛陽。經過審訊后,辦案官員認為梁王彭越謀反罪成立。劉邦念其曾經立下大功,赦免彭越為庶民,流放到蜀地。彭越在流放途中恰好遇到了從長安前往洛陽的呂后。他痛哭流涕地向呂后辯白自己沒有謀反之意,請求回到故鄉昌邑。呂后便帶著他一起趕往洛陽。然而,呂后并不是真的想救他,反而一面勸劉邦殺掉彭越,一面指使彭越的門客誣告他再次謀逆。廷尉也請求誅滅彭越家族。于是劉邦殺了彭越并滅其家族。

這個悲劇的導火索就是梁國太仆誣告梁王彭越。太仆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彭越對他很不滿意,想殺掉他。所以太仆為了自保就惡人先告狀。

漢高袓劉邦在后人眼中是個大殺功臣的皇帝。但實際上,他更多的是把矛頭對準異姓諸侯王。他對許多老部下都有猜忌,但大多數人還是能得到善終。韓信與彭越并沒有妥善處理與劉邦的矛盾,積極澄清誤會。相反,韓信怨氣很大,甚至把樊噲等對他非常尊敬的老部下都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而彭越因為擔心被劉邦算計而總是表現得很消極,又因為情緒失控逼反了自己的部下,導致事情變得越來越不可收拾。

假如他們能把得失看淡一些,不讓自己變成怨氣沖天的壞脾氣者,也許未必會落得個不得善終的下場。最起碼也可以回歸布衣平民的生活,而不至于喪命。

情緒失控帶來的惡果就有可能這樣慘痛。在部分人眼中,情緒失控也就是胡亂發泄一通脾氣而已,不會引發什么大亂子。正是這種麻痹大意的心態,才導致那些不擅長控制情緒的壞脾氣者屢屢釀成本可以避免的悲劇。所以說,人無論處于低位還是高位,都不能不注意情緒管理問題。當你擁有的權限越大,能調動的資源越多時,你的一念之差不光會影響自己的人生,甚至可能讓許多人的命運因此而發生改變。

斬斷情緒失控帶來的惡性循環,最關鍵的就是在第一時間克制住幾乎沖昏頭腦的情緒,然后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而不是不計后果地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脾氣只能爽快一時,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恰恰相反,只有竭力控制好情緒,冷靜處理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問題根源,才能讓自己沒有后顧之憂,心情更加舒暢。

初唐杰出的軍事家一衛國公李靖,是個出將入相的雄才。他一生為大唐東征西討,戰功卓著,叱咤風云,是一個沉靜、明大體的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李靖的智商與情商都高得超標。他既因為才能與功勞而被朝野敬仰,也因此被不少人嫉恨。好在李靖有韓信克敵制勝的軍事才能,而沒有韓信那愛發牢騷的壞脾氣。

李靖一舉消滅了差點讓剛建立不久的大唐陷入滅頂之災的東突厥汗國,俘虜了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這次勝利讓太上皇李淵與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高興。然而,御史大夫蕭瑀卻彈劾李靖治軍無方,縱兵掠搶頡利可汗牙帳里的奇珍異寶,請求唐太宗依法查辦大功臣李靖。

唐太宗對此事的處置頗為微妙。他拒絕了蕭瑀查辦李靖的彈劾,但又把李靖叫來狠狠地罵了一頓。李靖也不辯解,只是連連叩頭謝罪。

班師回朝后不但沒得到獎勵,還挨了一頓臭罵。在某些朝代,有些脾氣暴躁的將軍還真就因此反叛了,但李靖沒做這種傻事。也許,他心里不乏委屈,但并沒有情緒失控而暴跳如雷,而是明智地選擇了不辯解。

過了一段時間,唐太宗對李靖說:“從前隋朝的將軍史萬歲戰勝了西突厥的達頭可汗,然而隋朝卻沒有獎勵有功之臣,所以導致了滅亡之禍。我就不干這種蠢事。我決定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過,獎賞你平定東突厥的功勛。”于是李靖被加封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封邑增加到了五百戶。

沒過多久,唐太宗對李靖說:“過去有人污蔑你,如今我已查明了真相,希望你千萬別再把這事放在心上了。”又賞賜了兩千匹絹給李靖,擢升他為尚書右仆射,這是唐朝最高的官階。

其實,李靖本來沒有犯錯,純粹是被找茬。唐太宗也心知肚明,故意耍權術敲打李靖。而李靖情商高,當然也清楚皇上的意圖,所以非常顧全大局。

后來,年過花甲的李靖主動請求遠征讓大唐頭痛不已的吐谷渾。在李靖的出色指揮與唐軍將士的奮力追擊下,騷擾邊疆的吐谷渾被徹底平定。

利州刺史高甑生因為沒有按約定時間到達指定地點,貽誤了軍機,遭到了李靖的斥責。高甑生因此心生怨恨,串通他人誣告李靖謀反。這一回,唐太宗沒有斥責李靖,而是派人查明真相,嚴厲處罰了誣告功臣的高甑生,還李靖一個清白。

相對于韓信、彭越的悲劇,得以善終的李靖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實而論,韓、彭二人也是人中龍鳳。他們擁有的東西比普通人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更多。奈何他們的情商只是普通人水準,很難以平常心面對起落沉浮。從牢騷滿腹開始,一步一步讓自己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李靖則以出色的情緒管理能力,打消了唐太宗的疑慮。盡管自己開始受了點委屈,但這種大度的姿態,最終換來了更多的利益。

由此可見,情緒失控會導致惡性循環,而管理好情緒就有可能讓事情進入良性循環的節奏。何去何從,全在于我們的一念之差。

3分鐘自我調節

1.感到情緒快要失控時,馬上進行自我暗示,讓自己忍住脾氣。

2.意識到自己來脾氣時,少說話,不要動手,以免火上澆油。

3.把讓你情緒失控的事情暫時擱置到一邊,抽走刺激情緒的源頭。

4反復在心中告誡自己,情緒失控會帶來惡性循環,而那并不是你想要的結果。

壞脾氣源于錯誤的情緒表達方式

30秒自我定位

你通常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A.沖人發脾氣

B.獨自生悶氣

C.用運動、游戲、歌舞等方式排解情緒

有些朋友以為想要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就得從根本上消除情緒。這其實是個誤解。因為情緒誰都有,就像食欲一樣沒法徹底消失。把情緒當成敵人是大錯特錯,你真正的敵人并非情緒本身,而是情緒的表達方式。

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免不了會產生焦慮、憤慨、恐懼、悲傷、憂愁、郁郁寡歡之類的負面情緒。只有把問題克服之后,才能讓心頭的陰霾散去,重見陽光。但這個過程可能很順利也可能很曲折,可能很短暫也說不定漫長到超乎想象。所以,大家能否在此期間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

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冰釋前嫌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其實,在我國古代類似的案例數不勝數。

東漢光武帝時期,將軍賈復在汝南駐軍,他的部將在潁川殺了人,被潁川太守寇恂依法處置。當時天下未定,法紀混亂,許多州郡官府對犯法的士兵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寇恂依法斬殺有罪士兵的情況比較少見,所以賈復聞訊后震怒,認為寇恂是故意找自己的麻煩。倆人因此結下了梁子。

沒過多久,賈復奉命帶部隊開赴洛陽,路上要經過潁川。賈復在出發前對眾人說:“我與寇恂同為將軍,我的部下卻被他陷害處決。大丈夫哪有心里有恨而不去報仇的?倘若我再見到寇恂,一定要殺了他。”

賈復在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三,寇恂則排名第五。兩個人都是東漢開國的大功臣,要是為此兵戎相見,恐怕會鬧出很大的亂子。賈復發誓說與寇恂勢不兩立,但寇恂卻不愿意與他發生沖突。

按照禮節,軍隊路過時,太守應該迎接大軍。賈復想趁這個機會殺掉寇恂。誰知寇恂還沒與賈復見面就稱病回府了。寇恂干脆不再與賈復見面,并且下令優待賈復麾下的官兵,伙食比平時多供應一份。賈復本來想派兵攻打太守府,但士兵們進入潁川郡以來一直酒足飯飽,沒有戰意。寇恂用心良苦,處處忍讓賈復的挑釁,以尋求和解。他的部下很生氣,都覺得自己的長官太委屈。寇恂卻不以為然,反而以將相和的典故勸說眾人。

這件事不久后就傳到了光武帝劉秀耳中。當時劉秀還在努力一統天下,不希望部下發生內訌,于是親自出面調解此事。他在宴席上對賈復說:“天下未定,兩虎安得私斗?”在劉秀曉以大義之后,賈復也放下私怨,與寇恂冰釋前嫌。

在這則案例中,賈復與寇恂的情緒表達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賈復不反思自己對部下約束不嚴的錯誤,反而惱羞成怒,想與對方兵刃相見。寇恂依法處決犯殺人罪的士兵,于情于理于法都挑不出問題。他面對賈復的無理挑釁,完全可以義正詞嚴地針鋒相對,然而為了漢室大局著想,他選擇了忍讓。寇恂不僅克制自己的憤怒情緒,也努力化解部下的憤怒情緒。

在這點上,賈復的臭脾氣被甩開了幾條大街。

寇恂的脾氣明顯好于賈復,他并不是害怕賈復,只是舍棄了惱羞成怒這一情緒表達方式罷了。要做到這點,相當于和自己的本能做斗爭。

上海公安民警心理訓練長聘專職教官明蘢警官指出:“‘情緒動力模型’認為,情緒的產生是自動化的,產生的原因與個體的利益息息相關,而基于語言的理智只不過是情緒驅動的附屬心理活動而已。行為,從本質上講是情緒活動的結果。”

按照這種觀點,情緒是由于個體利益而自動產生的,我們的行為實際上都是情緒活動引發的。至于大家常說的用來克制情緒的“理智”,只是被情緒驅動的心理活動。人們的核心情緒可能是相似的,但由這個情緒驅動的心理活動與具體行為則大相徑庭。與此同時,兩個人做出同樣的行為時,也可能是由不同的情緒驅動的。

比如,戰國思想家韓非子曾經說過:“狂者東走,逐者亦東走,東走則同,所以東走則異。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則同,所以入水者則異。”意思是說,發狂的人往東跑,追逐的人也往東跑。他們往東跑的行為相同,但行為動機相異。溺水者掉進水里,救人者也進入水中。兩個人都在水中,但入水的原因截然不同。

總之,無論是情緒化的人還是理智的人,都會因為個體利益因素而產生情緒。至于產生什么樣的負面情緒,選擇怎樣的情緒表達方式,卻是千差萬別的。

在上述案例中,賈復因部下被依法處死而利益受損,惱羞成怒是他自動產生的情緒。假如是光武帝劉秀處死賈復的部下,他不會暴跳如雷,可能只會感到恐懼或悲傷。因為光武帝處于絕對強者地位,兩者的力量不對等。寇恂與賈復平級,雙方的力量大體相等,賈復有能力報復對方,所以他的負面情緒不是恐懼或悲傷,而是憤怒。

同樣,寇恂的部下對此憤憤不平,也是因為雙方的力量相當。假如賈復的職位高于寇恂,或者帶領的兵馬足以踏平整個潁川郡,寇恂的部下產生的將是恐懼情緒。

通常來說,當彼此力量對等時,憤怒是最容易產生的負面情緒。當對方強于自己時,容易產生恐懼的情緒。當被強者剝奪了利益而無法挽回時,會產生悲傷的負面情緒。當你的力量遠遠強于對方時,也許會報之以輕蔑的態度。

寇恂忍辱負重的大肚量,并不是真的害怕賈復。同等量級的對手放話說要殺自己,誰聽了都會產生憤怒情緒。但善于控制脾氣的人,會設法淡化這股憤怒情緒。最常用的辦法就是以“假設的恐懼”來代替憤怒。

藺相如忍讓廉頗,是因為害怕將相失和招致敵國入侵的災難。寇恂對賈復百般忍讓,并非完全沒有脾氣,而是擔心小不忍則亂大謀。壞脾氣的人一時泄憤心情爽,到頭來卻要自食其果,為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爛攤子而疲于奔命。寇恂害怕這個預想中的最壞結果,故而能忍下一時之氣,堅持以大局為重。

遺憾的是,賈復不是廉頗,不懂得自我反省。直到劉秀親自勸說,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與寇恂重歸于好。不善于管理情緒的人,經常會出現這種情緒失控而不計后果的情況。他們不笨也不傻,只是負面情緒的驅動力太強,解不開心里的疙瘩,無力選擇其他更緩和的情緒表達方式。

有個小故事說的是,一位老者在窮的時候一生氣就繞著房子跑三圈,后來發達了還是用這個辦法控制脾氣。其實,這正是一種巧妙的情緒表達方式。

在生活中,有的人生氣時會臉色鐵青不說話,有的則是臉紅脖子粗地破口大罵,有的砸鍋摔碗,有的用被子蓋住頭大睡一覺,有的去餐館胡吃海喝,有的就像故事中的老者一樣做劇烈運動。你看,同樣是憤怒,但情緒表達方式五花八門。壞脾氣的人往往會采用刺傷他人的方式來宣泄負面情緒,而好脾氣的人則會采用不誤傷無辜的方式來緩解精神壓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的壞脾氣都源于錯誤的情緒表達方式。想讓自己修煉成永不發怒的人,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什么事都能包容,什么時候都笑瞇瞇的布袋和尚,只是傳說書,正視情緒的產生是與個體切身利益相關的。只有坦然面對,才能選擇妥當的情緒表達方式,不讓“壞脾氣”四處亂竄。

3分鐘自我調節

1.當你想發脾氣時,先強迫自己用一分鐘想想后果再開口。

2.想想讓自己害怕的東西,試試以此置換難以遏制的憤怒情緒。

3.實在忍不住也不要選擇帶有破壞性的情緒表達方式,可以用運動等溫和方式減壓。

4.再生氣也不要說違心的話刺激親朋好友,只需就事論事地表明態度。

5.心情不暢時馬上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提前消耗掉滋養壞脾氣的負面情緒。

掌控八要素,成為情緒的主人

30秒自我定位

你在什么情況下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A.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可以

B.只要不觸及我的雷點就可以

C.任何情況下都可以

情緒是自發產生的,無法被扼殺,但可以被置換。換句話說,我們并非只能做情緒的奴隸,也可以做情緒的主人。我們可以根據八個影響情緒的要素,來有效地調節與操控情緒。

這八要素分別是時間架構、觀念、參與程度、強度、比較、速度、準則、轉換。下面我們來逐個進行拆解。

1.時間架構

從不同的時間角度想問題,你所產生的情緒會有很大的差異。比如,你想著必須在三天內解決某件事的時候,就會產生或多或少的焦急情緒,讓自己變得比平時更加緊張。可是,當你意識到解決某件事需要三年,焦躁的情緒可能就淡化了。因為事情的節奏本身很慢,著急也沒有用。當事人會不由自主地逐漸放松下來。

除此之外,時間拉得越長,情緒就越難保持。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經不起時間的損耗。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古代軍事家說的“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意思是說,士兵在早晨剛出征的時候精神飽滿、斗志昂揚,到了中午士氣就松懈下來了,到了傍晚更是歸心似箭,無心戀戰。于是,人們運用這個原理讓時間來沖淡那些爆發的壞情緒。所以,想要練就好脾氣,先得學會從更長的時間角度來看問題,而不要滿腦子是滅此朝食的求快心理。

2.觀念

這說的是人們對某事所持的觀念對情緒產生的影響。當我們肯定某個事物時,一看到它就心情舒暢,怎么會產生負面情緒呢?反之,當我們從理念上否定某個事物時,肯定是一看到它就煩躁不安。久久對著自己反感的東西,引發負面情緒的壓力源整天在眼前晃蕩,怎么可能不產生壞脾氣呢?

從根本上說,情緒往往是對利益沖突的本能反應。壞情緒源于我們內心深處做出了利益受損的判斷;而當我們直覺判斷獲得了某種益處時,就會產生好情緒。根據這個原理,當我們改變對事情的看法時,情緒就會隨之發生很大轉變。你看許多游說的案例,本來聽者怒氣沖沖,但游說者運用巧妙的辭令改變了聽者的認知,便出現了轉怒為喜的戲劇性結局。假如不改變對利益的認知,負面情緒是沒法轉化為正面情緒的。

3.參與程度

當人們對一件事抱有較大的參與熱情時,情緒波動會更大一些。反之,當人們缺乏參與積極性時,就會對某件事看得比較淡漠,情緒波動相對較小。

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在28歲時感嘆明朝的史料錯漏頗多,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國榷》。在此后的26年中,他長期四處奔波搜集資料,六易其稿,完成了多達400萬字的《國榷》。人有旦夕禍福,就在他準備將書稿付印時,卻不幸被盜賊竊走了書稿。數十年心血毀于一旦,讓53歲的談遷大受打擊,整天以淚洗面,身體也垮了。好在他后來重新振作,花費四年時間重新寫完了《國榷》。

當代也有編劇花了幾年時間閉關完成一部劇本,由于一次電腦故障而喪失了所有數據。那位編劇一時激動從二樓窗口跳了下去,好在沒受什么重傷。在外人看來,他太不淡定。問題是,人們會本能地為自己付出大量心血的東西而癡狂。沒有傾注自己心血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很珍惜。這種心態會放大我們的正面及負面情緒。

4.強度

當刺激源的強度發生變化后,我們的情緒就有可能由量變產生質變。說起來很微妙,人在高壓力環境下,可能先是被恐懼情緒占據頭腦,焦慮、悲觀、抑郁、煩躁等情緒輪流出現,混雜在一起。有的人因為壓力增強而由焦慮變成了煩躁,養成了動輒發火的壞脾氣。有的人則會因為恐懼而變得悲觀失意,再進一步產生讓自己透不過氣來的抑郁心態。

這就是為什么人們總說需要經常排解壓力的主要原因。在精神壓力過大時,你會很難保持好情緒與好脾氣。無論是哪種負面情緒,只要達到了一定的強度,都會轉換成壞脾氣。所以,想要控制好情緒就要設法減輕壓力強度。

5.比較

美國行為科學家斯塔西·亞當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管理學的公平理論(別稱社會比較理論)。公平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不光與實際報酬的多少掛鉤,還與每個人對報酬分配公平程度的感受密切相關。換言之,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比較自己的付出與回報的比例,并且與其他人進行比較。

在同等工作量的情況下,如果你的報酬少于其他人,就會感到“不公平”。哪怕你的實際收入在社會上屬于靠前的水平,依然會感到自己被虧待了,從而失去工作積極性。反之,盡管你的實際收入不高,但與其他同行比略高或持平,你就會感覺已經得到了“公平”,從而保持較高的工作積極性。也就是說,此處的“公平性”是比較出來的主觀感受,不一定符合社會的客觀標準。

在生活中,比較心理(俗稱攀比心)對情緒的影響非常深遠。喜歡攀比的人,更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為自己暫時超過別人而得意揚揚,為自己暫時落后于別人而氣急敗壞。我們通常說的“人比人,氣死人”與“退一步,海闊天空”都是利用減少攀比心的辦法來掌控情緒的。

6.速度

有的事情雖難辦但工期很長,讓大家有從容的時間來思考與準備。有的事情雖簡單但要求滅此朝食,逼得人們不得不讓情緒焦躁起來。一旦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再淡定的人也會緊張。縱然他們還能在表面上保持鎮定,但內心其實已經如江海翻騰了。這就是行事速度對情緒的影響。

當人被形勢逼急了就會被情緒沖昏頭,失去理智。比如,“病急亂投醫”的現象就是因為行事速度被迫加快,從而導致當事者心急火燎,考慮問題不周。軍事家孫武曾經指出,如果一個將軍克制不住焦躁的情緒,總是急于取得勝利,必然會給士兵們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所以,善于控制情緒的人,無論事情怎樣緊急,都會牢記“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事實上,急事更需要以“緩辦”的態度來對待。雖說沒有徐徐圖之的余地,但很多急事只要能穩住心神,就能冷靜處理,恰到好處地趕上節奏。假如以焦急情緒來追求快速完事,就會越急越忙亂,反而拖慢了速度。

7.準則

我們在生活中會有意無意地接受許多準則。比如,某種衡量標準一旦發生變化,就會大大影響我們的情緒。

胡常與翟方進都是西漢的太學博士。胡常的輩分與資歷都在翟方進之上,但在太學的名氣反而不如他。所以,胡常非常嫉妒翟方進,經常挑釁與貶損他。翟方進沒有直接與之斗氣,而是讓自己的幾個學生在胡常為太學諸生講大課時去認真聽課。他也經常虛心向胡常請教經史疑難。時間久了,胡常覺得翟方進對自己非常恭敬,于是得意揚揚,不再嫉妒他,反而經常對別人稱贊翟方進。

從嫉妒到喜歡的態度大轉變,是因為影響情緒的準則變了。胡常嫉妒翟方進是因為感到自己的名氣被比下去了,沒有面子。但翟方進的謙恭態度,讓胡常覺得自己很有面子,于是也就滿足于現狀了。

8.轉換

簡單說就是轉移注意力。情緒的產生都有具體的誘因。當你的注意力從這個具體誘因上轉移時,舊的情緒也會被新的情緒給代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轉移法。

古代有位書生看到一幅美人背影圖后茶不思飯不想,對著畫中人相思成疾,苦悶不已。為了治愈他,親戚朋友想了很多辦法,但都不成功。后來,有位畫師得知后,比照那幅畫的風格畫了一幅新畫,送給書生。書生一看,畫中的景物與女子的衣著與前畫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就是畫中的女子回頭了,居然是張難看的臉……書生是“外貌協會”成員,見到畫中人是個丑女,馬上就不苦悶了。

這就是通過轉移注意力來改變情緒的辦法。當負面情緒產生的誘因難以消除時,轉移法可以用其他情緒來置換當前情緒。

總之,通過掌控以上八個要素,我們就能根據不同的情景靈活地調節自己或他人的情緒。一般來說,壞脾氣的人都不善于運用情緒八要素,只是被牽著鼻子走。好脾氣的人未必個個都懂情緒八要素的原理,但在實踐中已經不知不覺運用上了,恰如古人所說的“日用而不知”。假如能知之而用之,我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就能更上一層樓。

3分鐘自我調節

1.站在更長遠的角度看讓自己煩躁的問題。

2.改變自己對某件影響情緒的事的認識。

3.適度降低參與熱情。

4.設法減輕外界刺激的強度。

5.拋棄不必要的攀比心。

6.急事緩辦,不片面追求速度。

7.選擇有利于自己的衡量標準。

8.把注意力轉移到讓自己開心的事物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县| 安陆市| 博罗县| 昭平县| 内江市| 尼勒克县| 阜新市| 砀山县| 洛阳市| 洛扎县| 隆尧县| 邯郸县| 高唐县| 花莲县| 侯马市| 拜泉县| 孟州市| 奉新县| 新疆| 桂平市| 平果县| 兴宁市| 内乡县| 鹤岗市| 老河口市| 犍为县| 景东| 龙州县| 金寨县| 玉树县| 岳阳县| 罗甸县| 和龙市| 巴塘县| 报价| 耒阳市| 井陉县| 万年县| 名山县| 观塘区| 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