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調查
商圈,通俗地說,就是愿意來店消費的顧客所形成的地理范圍。一般來說,地段不同,商業特點不同,所形成的商圈也不同,餐廳的經營模式自然也有所區別。也就是說,商圈的類型不同,層次不同,適合的經營方式也各不相同。
所以說,進行商圈調查與餐廳今后的生存和發展有直接關系,事關餐廳的生死存亡。只有通過商圈調查,才能知道該商圈是否適合開餐廳,從而降低投資風險,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所以,在鎖定店址之前,一定要明確商圈范圍,用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態度調查商圈的消費潛力。
那么如何進行商圈調查呢?
商圈調查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調查客流量,還要調查這些人是常住客源還是流動客源,并通過調查他們的飲食習慣和經濟水平來預測有多少潛在顧客。
崔先生辛辛苦苦積攢了一筆錢,想找個客流量大的地方開餐廳。沒有開店經驗的他不懂得商圈調查的重要性,發現一條街道的人流量非常大,就盲目地在那里租了一家店面,簽了三年的租房合同。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到,餐廳開業的第一個月生意興隆,常常忙不過來,之后就冷冷清清了,甚至幾天才進來一兩位顧客。
崔先生只能忍痛將餐廳關了,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錢就這樣打了水漂。一次性交了三年的房租,跑前跑后辦理各種手續,沒想到竟然落得個這樣的下場。
原來,罪魁禍首是他開餐廳之前沒有調查商圈。之前人流量大,是因為附近有一個建筑隊,隨著項目竣工,建筑工人離開,客源就沒了。正是因為崔先生沒有經過調查就盲目開餐廳,才導致新開的餐廳很快就倒閉了。
開餐廳前,一定要多考察幾個地段,調查一下商圈內有多少潛在消費者。如果附近有商場、旅游景點、車站、學校或集中辦公區,一般適合開餐廳。因為這樣的地方每天都有穩定的客流量,如果能夠掌握先機,率先在這里開一家餐廳,生意通常會非常火爆。
另外,商業活動頻繁的鬧市區以及人口密度高的居民區,也適合開餐廳。
不過,僅有客流量還不夠,還應該注意同行業的競爭情況。如今,各個城市都出現餐廳跟風的現象,大家都往一處擠。這種扎堆式開餐廳的模式給顧客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無疑可以擴大商圈,吸引更多的顧客。但是,這種模式的競爭力也比較大。下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
顧客A想吃早餐,在第一家買了油條,也就不會去第二家買小籠包,同時也不會去第三家買炸糕。如此一來,所有賣早餐的店鋪都成了競爭對手。但是,第二家和第三家早餐店的入駐可以吸引更多顧客,把顧客B、顧客C和顧客D都吸引過來,因為他們讓顧客有了更多的選擇。

第一家油條店原本只有顧客A,如今卻多了顧客B、顧客C和顧客D。但是,第二家小籠包店和第三家炸糕店的到來無疑增加了第一家油條店的競爭壓力。所以扎堆經營餐廳的好處是能夠吸引更多客人,弊端是競爭力增加了。
因此,開餐廳之前,一定要考慮好這個問題,調查一下商圈內同類餐廳的競爭力,如果自己的餐廳入駐這個商圈,有多大把握把顧客吸引過來。假如自己的餐廳不具備競爭力,就要慎重考慮。
經營者要明白:如果不是特別有競爭力的餐廳,就不要幻想做商圈里的霸主;如果不是不可替代的餐廳,就不要幻想顧客從十幾公里外專門打車來你的餐廳消費。選定一個合適的商圈,以餐廳為中心,劃定一個不超過1公里的圓,鎖定餐廳的目標客戶群,才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做商圈調查時,除了調查流量、地段、同行業的競爭情況外,還應該詳細調查一下該區域的餐飲市場的消費特性,例如習慣性消費地點、消費時間和人均消費額等,以及該商圈后期是否有可能陸續出現比較強勁的競爭對手,自己的餐廳是否有足夠的實力不斷接受后來者的挑戰等。如果這一切都具備了,就可以順利地開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