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通識課
最新章節
- 第41章 為什么成為經濟學家?——經濟學的意義
- 第40章 空中的巨人——收入分配問題
- 第39章 失控的銀行家——明斯基時刻
- 第38章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市場設計與拍賣理論
- 第37章 霧中之思——無邏輯的經濟學
- 第36章 消失的女性——女權主義經濟學
第1章 中文版序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說過,世界更多地被思想,而非金錢統治,不論這些思想是對還是錯。正如他所說的:“許多實干家自以為不受任何學理之影響,卻往往淪為某個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
誠然,昔日思想家的思想在各類知識領域都發揮著作用,但經濟思想卻獨具特別的力量:它們影響著關鍵的經濟決策,這關系到如何管理我們賴以謀生的現實經濟。對經濟學歷史的學習可以使我們避免在無意中被不合時宜的舊思想所束縛,或者為長久以來被遺忘的思想拂去歷史的塵埃。不過,經濟學很少以歷史學科的形象示人。我們一般通過用符號和方程式所表達的最新理論或“模型”來學習經濟學,很少追問理論的發明者是誰以及其背后的動機。經濟思想就好像是一些浮在我們頭腦里的純粹的數學真理,當我們想要對自由市場的恰當角色或消除農村貧困的正確方法提出主張時就會隨時出現。學習歷史使我們明白,理論事實上是由人所構思的故事——一些有用,另外一些用處不那么大——這些人生活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面對著各自的經濟問題。
盡管本書中的內容可以上溯至古希臘時期,但我在書中所討論的大部分經濟學屬于西方思想的現代階段,即幾百年前歐洲資本主義誕生之時。思想界百家爭鳴,亞當·斯密、卡爾·馬克思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都嘗試解釋資本主義制度的運行原理——其起源和潛能、成功和災難。然而,在整個20世紀,經濟學成了一門數學和抽象理論學科,相比斯密和馬克思,經濟學家們以狹隘的眼光思考宏大的經濟學問題。
最近,一些評論家批判經濟學家們缺乏歷史眼光,認為他們目光短淺,更傾向于無關痛癢的數學游戲,并未真正投身于我們面對的紛亂錯綜、混沌無序的經濟世界。通過研究經濟學的歷史,我們欣賞幾個世紀以來,不同思想者針對其所處時代的經濟困境,提出的各種迥異的思想:19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財富和它的骯臟;20世紀龐大失業潮的威脅;今天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和金融危機。在歷史的光照下,經濟思想的光譜要比當下標準的經濟課程所涉足的領域更加廣泛,學習聆聽昔日各種思想在今日的回音至關重要。我相信,這對于我們解決眼下蕪雜的經濟問題大有裨益。
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踏上了改革開放的征途,拉近了與歐美資本主義經濟的距離,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令全球經濟重心開始東移。現代西方經濟學逐漸習慣于分析中國和其他改革國家的命運,比如東歐諸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形態都是多樣化的,很多社會都兼而有之,中國正是通過發展出屬于自己的經濟形態才獲得了經濟上的成功。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和其他追求富裕的國家在多種經濟道路上進行的探索和嘗試,表明經濟思想的工具箱應該具有多樣性,只有這樣才能為其他社會提供通往繁榮之門的鑰匙。我們需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經濟學,而非將其視為固定不變的普遍真理。唯此,經濟學才能成為具有更強適用性、更加關乎現實的學科,領受解決21世紀種種問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