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為什么要學習
最新章節
- 第19章 附錄五:學習的三位一體論
- 第18章 附錄四:日本的高中素質教育體系
- 第17章 附錄三:日本的小學教育體系
- 第16章 附錄二:日本的現代教育體系
- 第15章 附錄一:福澤諭吉傳
- 第14章 學習過程中的精神遺產:文明的推動有賴于學問的承襲
第1章 自序
《你為什么要學習》一書,是我個人閑暇之余的所思所想。我用了五年多時間,完成了對本書的著述。1872年2月,也就是明治五年時,我寫下第一篇論文并發表,直到明治九年的年末,最后一篇文章截稿,我對學習教育的研究才算告一段落。
從第一篇論文發表到現在,本書已經發行了七十萬冊。而且,在過去的幾年里,由于出版法相對寬松,社會上還有很多盜版版本的流行,數量估算也有十幾萬冊。當前日本的人口數量為三千五百萬,將這兩份數據進行對比就能得出,在日本國民當中,每四十人中就有一個人讀過這本書。
如此強大的發行量和閱讀量,還未曾有過。這份數據表明,明治維新之后各領域為發展愈加迅猛,人們對知識的渴望也愈加迫切。
在這本書中我選錄了多篇文章,它們都有明確的針對性。本書以學問為研究對象,其中,無論是應急而作,還是展望愿景,最終目的都歸向于學習,以探討學問的宗旨和方法。
由于本書中的文章是在不同背景之下創作完成的,所以有的意思可能很淺顯,有的則很深奧,還有的可能比較概括。因此,大家在初讀之際可能會感覺前后意思不連貫,論旨不相連。不過,只要讀者著眼于當前日本國內的背景,結合西方國家的文明現狀,再加上對書中文字進行細致的品讀和深入的思考,就會慢慢發現,看似獨立的各個篇章,其實它們的旨意在整體上都是一致的,并不相悖。
簡單來講,本書主要從個人、國家以及世界的角度來對學問的目標、主旨和作用進行探討。從不同社會個體的本分、國家和政府的職責出發,分析如何將學問和國家的進步發展結合起來,做學問的人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所學經世致用,以及同西洋國家相比,日本國內所擅長的和不足之處在哪里,如何與它們比肩齊平甚至趕超它們。
截至今日,《你為什么要學習》一書首篇文章的發行已經接近十個年頭,如果學者對過去的版本已經有所接觸,那么這本合訂本對他們而言已無太多的用處和變化,因為這本書只是他們看過文章的輯錄。
之所以出版這本合訂本,就是為了幫助以后的進步人士,方便他們閱讀,這也是我在這里講述本書編訂具體過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福澤諭吉
明治十三年七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