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學習的哲學:通達世事人情的不二秘訣

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之所以存在不平等,根本原因在于學問的不同。日本同西方國家一樣,生活在地球上,擁有自然界的一切資源,國家的建立也是依據社會的契約,其之所以經歷了西方國家未有的黑暗時代,關鍵在于日本文明對學與不學的錯誤選擇。

因此若要日本文明趕超先進國家,每一個日本人都應該通過學問來獲得智慧。學問并不只是讀書和空談理論,更不是獨善其身,而是應同實際生活結合,謹守本分、順應人情,這樣才能投身于社會的建設,在促進文明的同時擴大對世人的教益。

1 智慧之道在于學習

人與人之間為什么會存在不平等,存在高低貴賤的區別?根本原因在于學問。其實人原本沒有差異,人與人之間的貴賤也不是生來就被決定的,正所謂“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作為萬物之首,人類的生活本來應該順應自我內心,自然界一切資源都可為我所用,過一種自由自在的無憂生活。但是我們看一看周圍就會發現,這個社會魚龍混雜,就我們身邊小范圍來講,就有窮人和富人之分,有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任何兩種對立的不同人群之間都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原本應該彼此平等的人有著天壤之別。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很明顯,它就在于人們學或者不學的選擇上。日本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實語教》中說過:“人不學無智,無智者愚人。”其中強調的就是智慧之道在于學習。

既然說到學習是獲取知識、提高智慧的唯一方式,那么在此我們有必要先明確一下“學習”涵蓋了哪些方面。學習包含無限內涵與外延,就我個人體會,概括起來學習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學習理論知識。人行之于世有順境,也難免遭逢坎坷,足夠的理論知識則是指導一個人走好人生之路的根本。就拿日常的工作來說,既有不好做的工作,也有容易做的工作,復雜的、技術含量高的工作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來指導。

第二,學習道德知識。重品行、有節操、守信用是一個人精神修養的根本,而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真正領悟到其中的內涵,并反省自己日常所作所為。為什么有的人會從事難度大的、高智慧的工作,而有的人從事簡單的工作,這是因為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智慧和知識,同時,對人的道德修養標準方面也有不同要求。

第三,學習文化知識。我深知文化知識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如果說老師是一個人成長的布道者,那么文化知識就是他面對各種困境時解惑明理的鑰匙。學習文化知識能讓人懂得更多的道理,獲得更多的智慧。

這三種知識的學習,是獲取智慧的根本。我看到在我們這個國家,因智慧的差異,人們在工作之中有不同分工——有些工作往往勞心費神,還會冒很大風險;而有些工作則不需要如此,只是一些體力式的勞作。這種差別使人有了高低之分、貴賤之別:醫生、學者或者商人統統被歸為身份尊貴之人。這類人身份高貴,生活富裕,在一些人眼里,他們成為高不可攀的群體。而追根溯源,之所以有的人富有、高不可攀,有的人卑微、貧窮,其根本在于他們是否有學問、是否能學習。

正所謂“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貧賤富貴不是上天注定,而是取決于一個人在學習中所累積的智慧。事實上,上天不會預定一個人的貧富,更不會讓人存在現在這種差別。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獲得智慧,才能擁有富裕的生活。

2 實學:學問的本質

我這里所說的學問,并不是一個人認識多少生僻的文字,能讀懂多少篇晦澀的古文,或者能詠和歌、做詩文。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學問,雖然有些時候,這些學問會給人帶來一些精神上的安慰,抑或存在一些其他好處。但這些終歸存在很多虛無的成分,在古代儒學家和日本的國學家看來,這種學問并沒有多少珍貴且實用的地方。

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自古以來我們很少能見到一個“全能”的漢學家,如果想找一個可以詠和歌的人困難重重;而要找一個擅長管理家產,同時還能精于買賣的商人更是如此,因為“術業有專攻”。一個從商的人最擅長的就是經商,其他的學問即使有所涉獵也不可能全部精通。而且,在世代經商的家族,這種情況將更為鮮見。試想,我是一個父親,擁有龐大的產業,而我的孩子一心只鉆研詠和歌的話,我自然會有家道中落的擔心,因為就經商而言,詠和歌的確不是很實際的東西。

因此,那些不切實際的學問對我們來說應該是次要的,我們應專心致力于能在日常為我們所用的實學,因為它不僅包含了社會生活中所必需而又實用的知識和技能,還包含實驗方面的學問。比如,日文中的四十七個字母、信件書寫、記賬、珠算和天秤的使用等。除了這些,我們還要學習很多學科知識,這一切都將以最實用的方式反饋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而不同的學科知識對每個人的智慧提升又有各自的促進作用。

比如地理,它是一門綜合型的基礎學科。其研究范圍主要包括各種環境——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內容相對更加廣泛,包括如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各類生態圈。

此外,地理學還有很多分支,例如氣候現象、自然資源、地貌,等等。除了自然地理,地理學還包括人文地理,其中包括人類同地理環境的關系,包括經濟地理在內,這些內容也非常豐富。通過學習地理,人們不僅能夠對自然環境有所了解,還能知曉日本和世界各國的不同風土人情,所以說這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

還有物理學。物理學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以實驗為主、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準,更是當今最為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它以研究物質的一般規律和基本結構為基礎,是所有自然學科的領頭羊。

大到整個宇宙,小到最基本的粒子,這一切物質的基本運動形式和規律的研究創造了工業社會的先進發明,因此物理也成為其他各類自然學科的研究基礎。能量、物質、空間,它們之間的關系和各自的性質也越來越多地被人們知曉。

通過學習物理學,一方面,我們可以去探究考察天地萬物之間的性質,并從中汲取知識,借鑒萬物運行的方法,為我所用;另一方面,物理學的嚴謹性也有助于個人在工作和學習中及時糾正自己的態度,無論是治世還是治學,物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學問。

而相較于地理學和物理學,歷史則是一門實用的人文學科。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中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的名言。歷史是人類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和這一進程中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在多數情況下,歷史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當然它不僅是對過去的總結和對當下的映射,通過學習歷史,人們還可以不斷糾正對過去的錯誤認知。

它是一門可以不斷延伸的學問,讓人在面對現實中的問題時有所借鑒和思考,同時還能拓展人的視野和思維,對整個世界的過去、現在有所了解,對未來有所預測。

再來看經濟學。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規律的學科,它包括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一般規律,其主要分為兩大類——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是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的;而科學經濟學則是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的。這門學科的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化再生,從而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和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

此外修身學也是一門實用學問。中國古代儒家講求“吾日三省吾身”,日本傳統文化也講求嚴以修身。所以對修身學的學習,也是一種合乎自然的修身交友和處世之道。

以上無論哪種學問,在學習的同時都可以參閱西方譯本——當今各類翻譯書籍的流入為我們學習提供了方便。而對于那些兼具才華的人來說,這也是學習外文的一次機會,我們要做的就是實事求是地對待每一門學科,從中學習知識、追求真理,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

我以上所說的都是最為普遍的實學。如果對于這些學問大家都能不分彼此地去學習,并從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那么士農工商也就不會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各自經營自己的事業,個人、家庭和國家都能獨立,又何愁不能實現“修身齊家治國”的理想呢?

3 治學中的本分與自由

懂得如何遵守本分是一個人治學必需的態度。雖然我說過自降生開始,每一個人都平等而自由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不能受到任何約束。不過,這里所說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如果每個人都追求只利于自己的絕對自由,不知道什么是本分,更不懂得遵守本分,那么就很容易陷于恣情放蕩的狀態,對學習學問他也就無所謂了。

什么是本分?在我看來,所謂的本分就是一個人在順乎天理和人情的同時,還要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所擁有的自由,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做到不妨礙他人。追求自由乃是人的本能,但要知道在社會組織中每一個人都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環,不能因為自己的自由而置他人和集體利益于不顧。

所以,自由和恣情放蕩之間的界限就在于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妨礙到他人。拿一個例子來說,奈良時代元明天皇時期,民間有一富賈之家,家境殷實、子嗣眾多,備受鄉里尊崇。這一家最小的兒子生性自由不羈,常常沉迷于酒色,無所顧忌。有一次朋友提醒他,不要過于放蕩,他卻回答:“我花自己的錢,不偷不搶,愛如何就如何。這是我的自由!”

乍聽之下,這人說的似乎也有道理,但其實不然,因為一個人縱情酒色看起來只是自己的事,可這種行為會成為他人效仿學習的榜樣,更何況還是一個有名望的人的行為。這種個人的自由,最終將敗壞社會風俗,有傷教化。所以,即使他花自己的錢,但其做法對社會的妨害也是無法寬恕的。

這就是本分的基本內涵,也是對自由最基本的界定。自由所適用的不僅是個人,還包括國家。我們的國家日本是一個島國,深處遙遠的亞洲東部,自古以來,我們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周邊不與任何鄰國接壤,更沒有任何貿易往來。我們的祖先自己耕種土地獲得糧食,發展貿易增強經濟,而我們對這樣的生活也習以為常,甚為滿足。

原本這種狀態可以一直持續,只是嘉勇年間,美國海軍提督佩里來到日本,我們國家開始開設港口,同外界聯系,此后漸漸有了對外貿易,并一直延續到今天。

設港通商之后,國內出現了眾多不同聲音,其中有人表示反對,主張繼續鎖國攘夷,但這種見解是極為狹隘的,就像俗語所說的井底之蛙一樣,他們坐井觀天的言論絲毫不值得信取。

在我看來,當時日本開始同世界貿易往來是非常明智的行為。和西方各個國家一樣,日本也是天地之間存在的一分子,我們享受著同一個太陽的撫照,沐浴同一個月亮的洗禮,呼吸共同的海風和空氣。所以,我們和它們沒有任何不同,只要我們和其他國家的人民情投意合,彼此將剩余的物資進行交換,并積極促進雙方的文化交流,那么就不會發生那些悲觀者擔憂的問題。

同西洋國家的交流中,彼此都是平等的,沒有一方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因此也不會有恥辱或高傲的感覺。在這一互動中無論日本還是西方國家,雙方都能從中獲利,謀求共同的幸福。并且,因貿易而促進的文化交流也讓彼此加深了解,這也必然會促進雙方越來越友好。

講述這些就是為了說明國家獨立自由的根本在于符合天理人情,只要符合真理,即使是面對非洲的黑人我們也要表示敬畏佩服,這是基于最基本的人道;而不符合真理的話,即使面對英美國家發達的軍艦,我們也不會有所畏懼。而如果國家遭受到侮辱,那么所有的日本人都應該眾志成城地去拼命抗爭,只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國家保持威望,國家的自由獨立也才能持續下去。至于其他一些國家,覺得自己有著先天優越性,認為除了本國其他國家都不存在,所以遇到外國人就稱呼他們是野蠻人,把他們看作是怪物,這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對外國人的厭惡和輕視是對自我力量的盲目自信,妄想著將所有外來者驅逐,卻不知這樣的所為是畫地為牢,會將自己死死地困住。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在于一個國家不懂得最基本的本分。而這種情況之于個人,就是對天賦的自由沒有正確的理解,而這樣做最終會讓自己陷入恣情放蕩的狀態之中。

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政治風氣有了極大改變。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最后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大權在握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不僅禁止外國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而且也不允許在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制造適于遠洋航行的船只。明治維新之后,這些情況基本都消失了。在對外政策上,基于國際公約,日本同其他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對內則秉承著開放的原則,宣傳國家獨立自由思想。例如,最為開天辟地的壯舉就是允許平民擁有自己的姓和允許他們騎馬,這兩種政策可以說奠定了士農工商四種公民平等的基礎。

從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公民除了因為才德上的差異而導致身份區別之外,那些因出身而導致的先天身份不平等已經全部消失了,至今我們已經看不見生下來就有的等級了。例如,雖然有足夠的理由,人們卻已經不能對政府工作人員野蠻無禮,這樣的轉變并不是因為政府工作人員高人一等,而是因為他們具備至高的才德,為了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努力、忠于職守;他們執行可貴的國家法律,這是他們被尊重的所在。也就是說,他們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尊重,在于他們身上所肩負的神圣的法律職責。

相比之下,在傳統守舊的幕府時代,即使是服侍將軍的小小茶童都可以在京都的驛道東海道上暢行無阻,眾所周知,這就是等級的差異。此外,當時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等級差異是非常大的,哪怕是一只將軍飼養的老鷹都要比普通人尊貴。走路的時候,平民如果碰到將軍御用的馬,都要給馬讓路。總之,無論是什么,只要是將軍的,或加上“御用”兩個字,哪怕是碎瓦片也要比普通人高貴。

之所以如此,是千百年來人們已經形成的一種自然習慣。一方面,人們雖然憎惡這種明顯的等級差異,但另一方面,它又成為一種風俗。而這種習慣也好、風俗也好,終歸不是出于法律,而是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統治施加于人的壓力。他們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人們畏懼,而這種做法的卑鄙之處就在于它以一己之私妨害更多人的自由,其實只不過是一種虛假的威望而已。

現在這種虛假淺薄的制度已經在我們國家銷聲匿跡,所以每一個人也都大可放心,即使有時候對上級或者政府存在異議或者不滿,也沒有必要像過去一樣隱藏在自己心中,暗地里怨恨;人們完全可以依循正確的程序方法,心平氣和地提出自己的訴求、表達自己的不滿,對于政府所出現的錯誤可以毫不客氣地提出批評。也就是說,只要是合乎天理人情、不妨害他人的自由,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去爭取,這就是一個國家中人們作為公民的本分。

4 勸學宗旨在于德才兼備

在前文中我已說明,基于天理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享有自由的權利,不受拘束是對個人與國家最大的獎賞與尊重。假如一個國家的自由獨立受到妨害,那么即使與全世界為敵,也要全力抗爭獲取自由;假如一個人的自由受到妨害,他同樣可以為了自由與剝奪他自由的政府進行抗爭。尤其是現在,士農工商四類公民彼此平等的基礎已經建立,所以我們更可以做到放心于這個國家,只要依憑天理人情行事,我們的自由就不會受到損害。不過也應該注意到,明白事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自由的獲得卻需要做到這一點。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身份,他必須具備與自己身份相適應的德才。只有德才兼備,才能真正明白道理;而要做到明白事理,就必須虛心求教、不斷學習,這也是為什么人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

當前的形勢是士農工商四類人當中,農民、工人和商人的身份較以往相比已經得到上百倍的提高,幾乎與過去最高等級的“士”并肩持平。而且政府也已經開辟了一條道路來吸納這三類人群中出現的人才。為此,農民、工人和商人就應該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不要再有過去的自卑,更不能做出卑劣的事情來。他們應該不斷學習,才能讓自己的德才同身份相配。在這個世界上,大概最可憐又可恨的就是那些無知的文盲了,切莫成為那樣的人。

一個人一旦無知到一定的界限就會變得不知羞恥,這類人因為自己的無知而讓自我和親人陷入貧困境地,但是他們從來不曾認識到貧寒交迫的原因在于自己,不會從自身尋找原因,而是去怨恨那些比較富裕的人,認為所有的資源都被他們占有了,所以自己才會變得的不幸。甚至有時候他們會結黨營私,結集一群和他們一樣好吃懶做的人進行暴動,打擊傷害他們眼中的“資源搶奪者”,最終導致社會動亂。這種行為和想法真是恬不知恥,不僅傷害了他人的自由,更是置國家的法律于不顧。

這些人是投機取巧的典型,一方面他們會依賴國家的法律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與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他們卻想方設法在暗地里破壞國家的法律,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滿足自己的私欲,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是他們慣用的伎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他們可能出身清白并且家境殷實。但是這些人認為只有金錢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們的人生目標就是不斷地賺錢,而對子孫的教育卻不管不顧。這些人的后代由于沒有受到哪怕是最基本的教育,所以無比笨拙愚蠢;更有甚者因為學識淺薄而流于恣情放蕩的狀態,最終將他所繼承的家業揮霍一空。

如果國家統治的是這樣的愚民,那么就不能跟他們講道理,因為根本沒有任何用處,用道理是無法喚醒他們的;西方有一句俗語“愚民之上有苛政”,也就是說,統治他們只能使用威力以達到讓他們敬畏、臣服的目的。而且這樣的統治并不意味著政府嚴苛、不近人情,而是實在沒有辦法,這一切都是那些愚民自作孽的結果。

一個國家的人民都是愚民,這個國家的政府就會嚴厲;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都是良民,這個國家的政府自然就會是良好的政府。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日本國內有這樣的政府,因為我們的人民就是如此。

假如今天社會上的人們的品質很差,而且也不去學習,那么國家就會有比現在還嚴厲的政治和法制;相反,如果社會民風清明,而且每一個人都明白事理、樂于學習,那么國家和政府的政治就會比現今更加寬厚與大度。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政治完全是依照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有德才來決定的。沒有人厭棄仁政而喜好嚴苛的制度,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國家被外國欺侮傷害,這是人之常情。不過,雖然具有報國之心,但也沒有必要非得為此身心疲倦、焦躁無比。只要他做事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基于人情,并且立志向學,同時具備與自己身份相符合的才能與品德,那么國家就很容易對他們進行管理,人民也不會受到嚴苛政治之苦。只要雙方在發揮自己力量的同時能各得其所,社會自然會因大家齊心合力的維護而變得和諧安寧,這就是我們勸學的宗旨所在。

5 道德之教應順應人情

道德作為一種倫理問題,沒有既定的衡量標準,但在求學之中卻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因素。既然難以衡量,就需要依從社會整體的風俗與標準來校對,大眾認為是善行的,那就是善;大眾認為是惡的,那就是惡。

人情的道理大致如此,也無地域和國界之分,我相信這個世界上不會存在任何一個國家或族群,認為殺人搶劫的行為是善的,也不會有人認為對父母、家人的無情值得贊揚。這是整個社會的倫理,但如果非要說出其中的道理的話,也確實讓很多專家學者感到頭疼。

兄妹或者姐弟不能結為夫妻,親屬死亡要舉行必要的儀式,這些行為有人說是人類所具備的天然本質,也有人說是由于社會習慣所沿襲下來的風俗。但無論哪種說法都有其道理。對此辯論我暫且擱置不談,這畢竟會涉及一些深奧的學術理論和倫理規則。只能簡單說明這是世界上的人類依據實際情況長期積淀下來的習俗和慣例。這樣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一種行為在有的地方會得到重視,而在另一區域卻變得可有可無,總之,從整體而言人們區分善惡的觀點是一致的。

既然所有人在善惡問題上具有相對一致的觀點,那么這種一致的觀點就會形成既定標準,即天下人所認為的善就是善,惡就是惡。統一的認知日積月累被總結、歸納,成為了約束世人的道理,人們世代遵守形成習慣,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社會保持安定,避免有人出現越軌行為。

約束力的出現建立在整體社會基礎之上,成為順應自然的潮流,而引領這種潮流的人則成為杰出的知名人物。各國歷史上都出現過這樣的人,他們具備明晰的洞察力,能有效區分人的智慧與愚笨;同時他們擁有廣博的知識和智慧,能借古喻今,參照古今慣例提出自己的理論,告知大眾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并以身作則去感化、引導他人。他們言傳身教,著書立說,其思想流傳于后世,并成為后人行事的藍本,這就是圣人。像中國的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就是這樣的人。當圣人出世之后,世界上就出現了系統體系的道德教育規范,他們的主張被記述成書本,影響后人。后世的人品讀感知他們的言論和主張,并以身作則,于是天下的人情就趨于統一了。

從這一點來說,每一個時代出現的圣人對后世的人情而言都具有莫大的功勞,這就是道德學習和教導的宗旨。

不過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道德的教育被圣人歸納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實際上,它也以普通大眾的學識為基礎。圣人的理論并非臆造出來的東西,也不是杜撰出來的言論。社會會將眾多的人歸納凝聚成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中,作為個體的人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想法,而總會有一些想法能夠引發整體的同感和共鳴,圣人就是將這些引發共鳴的想法歸納到一起,并做出條理分明的闡述。

例如,孔子的《論語》中,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對普通人的警醒和感動成為它經久不衰的生命源泉。這些都是普通人不能說出來的一般道理,其記述的也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和銘記的內容。這一點同科學研究中的新發明是有很大差別的。

舉一個例子,在過去,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地球是平的,而且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經過科學實驗研究證明地球是圓的,而且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再比如,在過去人們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但是通過科學研究發現,地球是不斷運動的,而且地球上的地質結構也在時刻發生微妙變化。

我所說的這些,其實從本質而言只是因為普通人的無知而已,以至于人們的認知和科學發現完全相反,后來蒸汽機、電報的發明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這就是科技發明和道德教育的區別。在道德教育中,人們更多的是強調一些規則和清規戒律,例如父子之親,或者不欺詐、不偷盜等,這些都不是學術上的新發明和新發現,而是社會風俗中世人所理解的標準和人情,圣人的學問就是順應人情去教導世人。

在這里所論及的道德,并不是哲學意義上的道德,我們只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解讀它。我們假設,在人類的整體社會中的不同地區、國家都對善惡存在大體一致的認識,而且當今我們所提倡的道德教育也并非圣人的新發明,而只是圣人出于體察民眾思想,在順乎人情的前提下提出的標準,那么就完全可以確定作為一個整體,世界上的道德在本體上都是相同的,即使有不同那也只是在細節上的微小差異。

可以說這些不同都只是道德上的細枝末節問題,對此我們無須過多談論,也沒有必要對這些不同提出異議,確立標準。我們需要相信的是在人世之間,主流的道德規范是完全一致的,對于這一點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深信不疑。

既然世界上存在著一致的道德規范,那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就不應該因為自己的道德標準而去誹謗其他地區的道德。例如,日本人尊崇儒家文化,對佛學也深信不疑,那么西方人就不應該以此為理由去責難日本;反之,西方人自由開放的思想也應該被日本人所尊重。

不僅在不同國家之間不應該相互干涉對方的道德規范,而且在本國內部不同的地區之間也應如此,不能將自己的道德凌駕于其他地區之上。只有那些心胸狹隘,沒有度量的人才會認為自己的信仰才是至高無上的,也只有他們才會在道德的細節出現差異的時候,無緣無故地斥責對方是邪門異說。古往今來,因為這些細節上的差異,甚至只是詞匯或者理解上的不同而釀成大事、引發沖突的事件數不勝數,在我看來這種現象真是荒謬至極。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對人心的感化,就好比進入口中的食物,是否美味的評判標準完全在于個人的興趣和好惡。就像西方人喜歡喝葡萄酒、吃面食和牛肉;而日本人喜歡喝米酒、吃大米和魚類一樣,沒有誰好誰壞、孰對孰錯之分。

因為無論在哪一方看來,進入他們口中的食物都是自己喜歡的美味,這是由他們從小到大養成的生活習慣而導致的,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所吃的東西要比其他人所吃的更加可口。事實呢?無論是面食、米飯、牛肉,還是魚蝦,這其中的差別也只是食物在形態上的差別,是枝節問題;實際上,無論哪種食物對人體都有營養作用,而且它們的作用大體相同。

所以,一個人從小就開始接受各種文化和道德的熏陶,并會對自己的信仰無比堅信,無論東方文化、西方文化還是儒家文化,事實上,它們之間并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只存在細節和形態上的差異,就實質而言,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有德有義的人,從這一點看,不同的道德規范都是殊途同歸。

因為無論是哪種道德規范,抑或不同的地區,它們都是根據人情的正確道理來確定的,它們的善也是我們的善,它們的惡也是我們的惡。如果因為自己不是東方人而責難東方文化和宗教,因為自己不信奉儒教而去責難儒教者,這樣的行為和因為不適合自己的習慣與口味去責難他人的飲食習慣,甚至去攻擊他人的行為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乌恰县| 成武县| 雅安市| 芷江| 乐昌市| 昌平区| 永安市| 湖口县| 拉萨市| 石家庄市| 沙坪坝区| 鄢陵县| 什邡市| 封开县| 昌乐县| 上高县| 牡丹江市| 萍乡市| 顺昌县| 永春县| 潍坊市| 晋城| 昭通市| 新密市| 台中市| 隆昌县| 五大连池市| 肇庆市| 屯留县| 阿瓦提县| 深圳市| 丁青县| 商城县| 贡山| 当雄县| 米林县| 商洛市| 辉南县| 诸城市|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