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言行一致的學習思想:知識驅動下的思想與行為

人的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受知識的影響。可以說,有什么樣的知識就有什么樣的思想。而人的一切行動都是在思想的指導下完成的。所以,無論是人的思想活動,還是人的行為活動歸根結底都與人的知識層面相關。

言行一致的人一般都擁有誠信、堅韌等優秀的品質,或者說,擁有這些優秀品質的人往往能表現出言行一致。如果一個人能表現出言行一致的行事作風,他必定會在這種作風中堅持操守,獲得鍛煉和升華,久而久之,就能養成自律、自強的好習慣。

如果人們能保持言行一致,他們通常都能在精神和物質方面保持獨立。精神獨立,是思想成熟的表現;思想決定語言,語言又會牽涉行為;人獨立的精神往往就會產生獨立的行為,言行歸于一致,就能在努力中獲得物質上的回報,從而也就獲得了物質方面的獨立。因此,從這方面來看,言行一致是人成長中重要的一環,這種行為習慣的養成往往標志著一個人邁向了成熟,已經擁有足夠的知識來認識事物和促使自身走向成功。

1 獨立宣言:物質獨立VS精神獨立

人們常提到“獨立不羈”一詞,似乎這個詞有著某種魔力,可以使我們漸入佳境一般。那么什么是“獨立不羈”呢?或者說,我們要如何來理解“獨立不羈”呢?其實對不同的人來說,“獨立不羈”的含義是不同的。我們要對其加以辨別。

我認為“獨立不羈”的重點在“獨立”,其次才是“不羈”。“獨立”是“不羈”的前提,“不羈”是“獨立”之后的表現。獨立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形的獨立,屬于物質方面的獨立;另一種是無形的獨立,屬于精神方面的獨立。

物質方面的獨立簡稱物質獨立,精神方面的獨立簡稱精神獨立。人隨著不斷成長會變得越來越成熟,繼而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也會逐漸獨立起來。無論是物質方面的獨立,還是精神方面的獨立都是人成長的標志。

物質獨立指的是,人可以自食其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獲得物質上的回報,擁有自己的家業和財產,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就能維持個人和家庭的物質生活。簡而言之,就是在不需要別人照顧和幫助的情況下,個人就能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

物質方面的獨立是有形的,可以被清楚地看到的,因此物質獨立理解起來相對容易。而反觀精神方面的獨立就顯得不那么好理解了。精神方面的獨立是無形的,因此它不能被人們清楚地看到。對人們而言,精神獨立理解起來有些困難,而且其牽涉的范圍也相對廣泛。有些事情表面看起來與獨立無關,但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在精神方面的獨立。由于精神獨立的微妙性質,使它既不容易被看出,也不容易被察覺,甚至人們有時候還可能將它與人類的其他特質相混淆,因此人們對精神獨立的誤解相對較多。

為了便于說明這一點,我舉一些簡單的例子加以說明:

諺語有云:“一杯是人吃酒,三杯是酒吃人。”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我們知道,少量飲酒可以通經活絡,有益于身體健康,但過量飲酒就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這就是這句話的表面意思。然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理解這句話。過量飲酒其實不僅會損害人的身體,還會奪走人的意識,讓飲酒者進入一種思維混亂、神志不清醒的狀態,而在這種狀態下,人的精神就無法獲得獨立。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意志,人就會喪失主宰精神的能力,也就不能實現精神獨立。當然,這是從生理的角度來說明何為精神獨立。

而除了酒之外,是否還會有其他事物能影響人的精神獨立呢?答案是肯定的。社會上那些形形色色的事物也能使人迷失本性,讓人變得無法在精神上保持獨立。這主要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外界的誘惑,包括事物本身的誘惑和人為的誘惑;二是個人的貪婪,主要由人的心理因素決定。

外界的誘惑使人的精神無法保持獨立的例子有很多。愛美是人類的標志之一。當一個人看到別人穿著漂亮的衣服,于是自己也想擁有,但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買不起那樣華麗的衣服,于是只能整日心不在焉,郁郁寡歡,像是丟掉了靈魂一樣。這就是物質對人的誘惑致使的精神不獨立。

人為的誘惑也能使人的精神無法保持獨立。例如,一對貴族夫婦非常溺愛自己的孩子,致使孩子凡事都依賴父母。孩子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成長,不敢面對困難,無法承受挫折。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一旦遇到事情就會六神無主,沒有自己的主見,也想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的幫助和照顧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誘惑,這種誘惑會使孩子養成依賴心理,從而無法獲得精神獨立。或者,有些人禁不住花言巧語的誘惑,別人只要說出一點好話,就會言聽計從,將精神方面的一切都交給別人來主導,這也是一種人為的誘惑導致的精神不獨立。

人不能在精神上保持獨立也可能在于自身的貪婪。例如,當看到衣服變陳舊時,貪婪的人就會不斷地購買新衣服,即使有些用不上,也會繼續購買;當衣服購置完畢后,他又會覺得還需要為衣服配一頂帽子,于是又買來一堆帽子;當衣服和帽子擠滿了房間,他又會嫌房間太狹窄,于是又想換一所大房子;有了新房子,他又認為喜遷新居就應該請客吃飯;在飯桌上看到好友的金表,貪婪者也想擁有,于是又在飯后去了金店。就這樣他們在物質追求上永無止境。貪婪的人很少能在精神上保持獨立,他們只是一心追求物質。這樣的人心中只有物質,一切行動都受物質所支配,他們只是物質的奴隸,而不是精神的主人。

2 擺脫物質的奴役,保持精神的獨立

受物質支配的人在精神方面是很難保持獨立的。但這并不是說,若精神方面不能保持獨立,物質方面必不能保持獨立。比如一個人雖然受物質的支配,精神方面無法保持獨立;但這些物質可能僅限于其個人所有。也就是說,這個人可以自食其力,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在物質方面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但他受到自己所擁有物質的奴役,不能在精神上保持獨立。

還有一種情況更糟糕,即一個人既不能在物質方面保持獨立,又不能在精神方面保持獨立。這種情況是這樣的,一些人受到別人的物品奴役,不能在精神方面保持獨立,而且他們本身也沒有能力在物質方面保持獨立,相比于只受物品奴役的人,他們更可悲。

精神方面不能獨立又容易被別人的物品奴役的人往往是這樣的:看到別人身著錦衣華服時,他們沒有能力獲得卻又想擁有;看到別人住著深宅大院時,他們沒有金錢建造卻也想獲得;不管別人有什么東西,他們都會羨慕并試圖擁有,但總是因為物質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得到。這種人很容易被人利用,也喜歡利用別人。

日本當下有很多這種人,他們像粗魯、笨拙的莽漢,當看到別人戴上耀眼奪目的金戒指時,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弄一枚同樣的。他們雖然感到戒指戴在手上很不舒服,也知道并不適合自己,但由于對西方風俗的推崇,他們寧可借錢也要置辦。這種情形就如夏日的傍晚酷熱難耐,這些人本來想穿上浴衣、揮搖團扇,按照日本傳統的風俗來解除酷熱,但為了模仿西方人的習慣,他們放棄了傳統的解暑方法,最后只能獨自忍受炎熱,即使汗流浹背或是不幸中暑也在所不惜。

一味模仿他人的習慣還不足以受人責備,最可笑的情況是,有些不能獨立的人在誤讀了他人的習慣后,所進行的模仿。

例如,一個日本婦人看到鄰居家的妻子每天穿著綾羅綢緞,戴著珠花金簪,于是就要求丈夫也給自己這樣置辦,為了使妻子開心,其丈夫將所有的家當都花在了她身上。結果婦人最后發現別人的衣服只是添了顏色的棉衣,珠花金簪也是假的。

我們是否能從這個例子中獲得某些啟示呢?這個例子對我的啟示是:我們要在心靈上做到獨立,讓自己支配自己的本心。我們的心靈絕不能受物質的奴役,無論它是自己擁有的,還是別人擁有的。在上述例子中,那個婦人因受物質的引誘和自己妄念的迷惑,致使她的整個家庭受到妄念的擺布。她不僅失去了自己心靈的控制權,還讓丈夫陷入了絕境。可見精神不能獨立的危害有多么大。

人如果在精神上不能獨立,物質上也很難做到獨立。神智不能自主,就會渾渾噩噩度日,即使有再多的錢財也會揮霍殆盡。

精神上不能獨立,工作時就會漫不經心,工作做不好的結果往往是喪失物質來源,這樣物質方面也就不能獨立。精神和物質都不能獨立,還沾染上了揮霍、奢侈的惡習,這樣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生存的。將其聯系到國家方面也是如此。這樣的人可憐更可惡,他們必定會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

人需要努力創造自己的財富,以獲得物質生活方面的獨立;但不能受到財富的奴役,使自己失去精神方面的獨立。一個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應三思而后行,否則很容易遭遇失敗。我們既不能做守財奴,也不應是揮霍狂,錢財方面要取之有道,并要用之得法。

3 卓越的思想引導優秀的行為

言行需要保持一致,這是古老的訓誡,也是為人處世的真理。雖然許多人贊成言行一致的說法,但真正能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其實并不多。

在對言行一致進行具體闡述之前,我們需要解釋兩個概念,即理論和議論。說過的話就是一種口頭的理論。遇到一件事后,人們首先會對其進行思考,然后將思考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或者將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寫在書上,這樣就形成了理論。而議論往往是與外界事物沒有發生接觸前,內心的想法在沒有用語言發表或用紙筆書寫出來之前,僅能當作一種思想或志愿。若思想和志愿只存于內心,那么它們就是自由的、不受外界限制的。從這一點來看,內心的議論也具有自由性。

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付諸行動,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實行。實行是思想的實質表現,要實行內心的想法,就必須與外界接觸,將心思付諸行動。所以說,實行是表現于外的。而表現于外的東西就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比如環境的制約、人的制約、社會的制約等。因此,如果實行不能超越一切阻礙,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議論和實行古,人稱為言論與行為,也稱為志愿與成績,如今我們將其簡稱為言與行。中國古代有“言行齟齬”的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人的言和行的。“言行齟齬”也就是言辭與行動不相一致。中國的孟子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可使食功,不使食志。”意思是說:我們應該根據人們實際所做出的工作,來給予他們相應的物品獎勵;而由于人們所想的都屬于無形的東西,因此我們不能根據人們的想法來給予他們獎勵。

有時人們會評價一個人很會說話,這其實并不是夸贊這個人能言善辯,而是說他缺乏執行力,不能將言論付諸行動。也就是說,人們對他的“夸贊”是一種輕視和諷刺。言論與行動應該相互平衡,不能相互抵觸,這樣人才能有信用,才會得到他人的信任。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不妨將言論和行動說成思想和行動,這樣,那些初學者也能更好地理解這兩個概念。

在我看來,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論述思想與行動:一方面是從思想與行動的一致性可以造福于世的角度來論述,另一方面是從思想與行動失去平衡所產生的弊病來論述。

第一,我們知道,人的行為有很多種,根據重要程度可以分為大小輕重等。演員在舞臺上演戲是一種行動,學生認真聽老師講課也是一種行動,拉車、駕船、耕地、寫作等都屬于行動。總體上來說,這些行動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的人不愿做官造福一方,而愿當學者研究古今文化;有的人不愿當人力車夫,而愿學習航海之術;有的人不愿做農夫耕地,而愿著書立傳。由此可見,人的行動雖然有大小輕重之分,但因為人們的志愿不同,后來選擇從事的職業也不同。不過人們在選擇行動時的標準往往是避輕就重,畢竟人人都想干出一番大事業。有了宏大的志愿,才可能成為偉大的人物;有了高尚的思想,才可能擁有卓越的行為。

第二,有些人的行為效用較大,有些人的行為效用較小,無論行為的難易如何都是如此。例如,有些人對圍棋和象棋很感興趣,所以就去認真學習下圍棋和象棋的技巧,而圍棋和象棋其實并不簡單,能學好它們的人也并不多。另外有一些人熱衷于學習天文、地理、器械、數學等。雖然學好圍棋和象棋與學好天文、地理、器械、數學的難度相差不多,但這兩類行為的效用卻大不一樣。后者行為的效用遠比前者行為的效用大。即使人們能將圍棋和象棋學得很好,但它們歸根結底屬于一種娛樂行為,并不能給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實際的效用。所以,那些能分清有用和無用并能從事有用工作的人都是可敬的。思想上清楚明白,做出的行為就不會偏離價值太多,否則,行為雖然圓滿卻毫無用處,反而只會徒勞無功。

第三,注意行動的場所和時間,按照規律辦事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向人們宣傳道德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注重場合和時間,比如在婚宴上大談道德,或者在娛樂時間談論道德,都可能會受到他人的嘲笑。再比如,書生之間的辯論能激起人們對學術的熱情,但如果將這種討論放在家庭聚會中,就會顯得十分不合時宜。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通常會根據場合與時間來規劃自己的行動,并且在行動之前深思熟慮,在行動時,其行動往往是遵循規律,符合人們認知的。凡是聰明的人,都不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們的行為都是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而反觀那些盲目行動的人,他們的種種行為就像沒有開關的蒸汽機,沒有舵槳的輪船一樣,沒有準則和分寸,只會帶來風險和傷害。

4 換位思考的行動準則

思考不夠周到細致,就會使許多行為出現偏差。而如果一個人只是思想高尚,擁有遠大志向,卻不付諸實際行動,一切也只能是空想。

例如有些人好高騖遠,卻嚴重缺乏行動力,這就很容易使他對周圍的一切產生不滿。但凡別人的意見,在他們看來都是可笑的。這種人不會洞察人情世故,在尋找工作時,只要不符合他們的心意,便會放棄工作。總之,他們很難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這種人只是在心中盤算他們的理想和抱負,卻很少采取實際行動,即使有所行動也常常半途而廢。當他們無法承受失敗時,就會將錯誤歸咎在別人身上,他們常常抱怨生不逢時。在他們的眼中,似乎已經沒有可做的事情。這種人自視甚高喜歡獨處,且經常陷入沉思憂郁之中。這種人還經常表現得十分不耐煩,他們的臉上會寫滿幽怨,口中會不停地抱怨,仿佛全天下的人都是錯的,都是他們的敵人。多數情況下,他們都不認為有人會關心自己。如何來形容這類人的心理狀態呢?實際上,這種心理狀態就像在還沒有借款給別人之前,就開始擔心貸款者不能按時還款了。

在審視這類人的同時,再來看一看我們現在的社會,可以明顯看出,社會上擁有這類想法的人不勝枚舉。例如讀書人擔心無法施展抱負,熱愛政治的人擔心無法順利做官,商人擔心生意不順利,沒有藩位的士族擔心沒有謀生之路,達官顯貴擔心人前沒有威信,等等。憂慮、彷徨、抱怨等糟糕的心態已經彌散到整個社會中,人們終日憂心忡忡,不思進取,而且好高騖遠,思想與言行不相一致。這些社會弊病不需要深入分析,只需通過平時的觀察就能知曉。

與之相反的是,那些談笑風生、胸襟開闊、行為正直的學者卻變得越來越少。愁悶的人日漸增多,快樂的人日趨減少,不幸的人等待著人們前來安慰,可憐的人等待著人們施舍憐憫。我認為,如果這些人能改變心態,安分守己、腳踏實地地干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就一定能重新找回快樂,他們的事業也將更進一步,最終思想與行動也能平衡一致了。好高騖遠會使一個人思想遠遠超出行動的要求,妄想以一當百、從無到有,這不僅無法取得成就,還會徒增煩惱和怨恨。這就如同想讓石像擁有靈動的魂魄,盲人能夠辨別七彩的顏色一樣,如果不能如愿,其心中就會充滿幽怨。

那些理想遠大但缺乏行動力的人,很容易遭到人們的厭棄。如果這類人將自己的行動與別人的行動相比較,那么他們必定會自愧不如。這類人不僅行動力差,還喜歡以自己的理想標準來評論別人的行動,并常常因不滿意他人的行動而輕視他人。他們輕視別人,別人自然也輕視他們,致使雙方互為不滿,彼此之間充滿敵意,于是,別人開始稱他們為怪人,他們的行為也為社會所不齒。

如今的社會就是這個樣子,傲慢的人會被人厭惡,想出人頭地的人會被人厭惡,多求于人的人會被人厭惡,誹謗他人的人也會被人厭惡。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這些人用自己理想的標準來衡量他人的行為,輕視和躲避他人,才招致別人的厭惡和孤立。

我要勸告和提醒年輕人的是:不要好高騖遠,輕視別人。特別在別人的工作出現偏差時,更不應該嘲笑他人,而應該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換作自己又會如何。例如,我們在嘲笑別人經商失敗時,需要先想想自己面對同樣的情形,能否成功。

無論面對大事還是小事,在批評別人和嘲笑別人之前,我們都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同樣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結果又會如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江市| 玛曲县| 鸡西市| 鸡泽县| 邵阳市| 盘锦市| 双桥区| 景洪市| 安西县| 石家庄市| 丹江口市| 九龙坡区| 云浮市| 玉山县| 防城港市| 乌海市| 明星| 巴林左旗| 海伦市| 铅山县| 大连市| 双鸭山市| 金山区| 特克斯县| 板桥市| 砚山县| 丹巴县| 海伦市| 五莲县| 浦东新区| 大关县| 深圳市| 凌源市| 越西县| 海盐县| 静海县| 石屏县| 定陶县| 定襄县| 将乐县|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