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家庭生活(1)

進入青春期的男孩,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心理素質的不斷提升,他們的需要、動機、興趣、能力、氣質等人格特點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他們開始學會了關注、分析、反思;開始帶著懷疑、警覺的態度認識、評價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開始有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開始有了“欲與天空試比高”的志向……與此同時,他們也開始時不時地頂撞父母,不再像過去那么聽話了,甚至會公開地向父母叫板:“別管我,將來有沒有出息是我自己的事!”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必須認真分析問題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在孩子的青春期與孩子一起成長!

【別管我,將來有沒有出息是我自己的事!——如何疏導孩子的逆反心理?】

高飛剛上初三,爸爸媽媽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們期望兒子在未來能夠展翅高飛,做一個有出息的人。

這天晚上,高飛正在看韓寒的《三重門》,邊看邊喝彩。高飛的爸爸奇怪,兒子今天怎么這么激動?因為平日里他看書總是悄無聲息的。于是,爸爸便問高飛:“有什么值得喝彩的?說出來讓爸爸見識見識!”

高飛便把韓寒那種叛逆精神講給爸爸聽,爸爸聽后卻不以為然,有點不高興地說:“以后不要再看這樣的書了,這會影響你學習的積極性,你還是好好上你的課吧,這樣將來才會有出息。”

“韓寒的學習不好,可是你看他現在多有出息啊!做自己喜愛的工作,還玩賽車,這也是我向往的生活!”高飛接過話茬,興奮地說。

“韓寒這樣的是極少數,你看看有幾個有出息的人是韓寒這樣的啊?別學他的什么叛逆精神,對你一點兒好處都沒有!”爸爸嚴厲地說。

“跟你也說不明白,反正我就愛看他寫的文章!再說了,將來有沒有出息是我自己的事,你們別管我!”說完,高飛走進了自己的房間,繼續看《三重門》去了,留下一臉愕然的爸爸獨自在客廳坐著。

讀懂孩子心理

孩子逆反心理的產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學專家把促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諸多因素歸納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方面。

1.主觀因素方面

從主觀因素來說,青春期的孩子愛逆反,首先是和其特定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由于大腦的發育日漸成熟,孩子的腦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能力越來越強,思維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和豐富,這就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由于閱歷和經驗的不足,其認識往往是不堅定的和易動搖的,很容易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他們往往不能與大人的教育同向思維,而是站到對立面去思考,常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把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與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自己站到施教者的對面,產生逆反心理和行為。

2.客觀因素方面

從客觀因素來說,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四點。

第一,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一些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長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面對孩子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會無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淀,孩子又找不到排解良策時,便容易在情感上對家長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勸說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形成逆反心理。

第二,學校不良因素的影響。學校是孩子成長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由于部分老師在施教過程中的不恰當言行,讓孩子覺得不被尊重,使孩子逐漸在情感上與老師對立甚至背離,并因此反其道而行之。

第三,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響。在孩子的同輩中,不僅有相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他們之間容易相互認同、相互轉化與感染。因此,在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第四,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滿足。人生有兩個反抗期,第一個是在孩子三歲左右,第二個是孩子十來歲,正值青春期的時候,這兩個反抗期均是孩子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階段。這時,孩子們對外界充滿著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然而,許多家長卻對孩子的行為不予理解,有的表現為冷漠、置之不理;有的則對孩子的行為強行制止,甚至給予處罰等,這些都會使孩子感到壓抑,從而以反抗來回應家長。

專家給你支招

如果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與逆反行為聽之任之,就會阻礙他的成長,甚至導致病態的人格。反之,如果對其粗暴制止或強行壓制,則又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將他們推向另一個極端。那么,如何科學地疏導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1.用同理心疏導孩子的逆反

父母疏導孩子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同理心,也稱同感,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盡力感受孩子體驗到的情感。同理心并不是要求家長有跟逆反心理孩子一樣的逆反心理或言行,而是要求家長設身處地地考慮孩子所遇到的問題,體會孩子的心理感受。比如:如果故事中高飛的父親能夠用同理心來對待孩子的問題,那么效果會迥然不同:“高飛,我明白你現在的想法,你學習壓力大,心理負擔重,向往著有一天和韓寒一樣玩賽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個想法本身沒有錯,爸爸年輕時候也這樣想呢!可是又怕由于自己的叛逆,失去了學習的黃金時間和寶貴機會,所以我還是選擇了認真學習。你現在的心情爸爸特別能理解,我也相信你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父親如果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用同理心來疏導孩子的逆反心理,幫助孩子正確對待叛逆,效果可能會更好。

2.適當進行自我表露

家長可以在孩子跟前講述自己也曾有過偏執、怨恨或古怪言行的經歷,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表露,這樣可以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當孩子覺得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時,家長可以適當地透露自己也曾有過的類似感受或體驗。這樣做,有助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解除心理防線,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3.面質,“一語驚醒夢中人”

面質是一種質疑技術,指家長對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情緒體驗提出挑戰與異議的過程。面質的目的并不是指出孩子說錯了什么和做錯了什么,而是把重心放在討論問題,幫助孩子身上。比如:家長可以這樣面質:故事中的高飛“你說的韓寒的叛逆精神爸爸大致理解了,確實挺有道理的。可是叛逆的孩子很多,最后成功的卻寥寥無幾,這是為什么呢?”父親的疑問會引起孩子的思索,使孩子學會辯證地看待當前所面臨的問題。面質的意義不在于否定孩子,貶低孩子,教訓孩子,而在于啟發孩子,激勵孩子。通過面質,家長可以一方面設法動搖孩子的不合理信念,一方面啟發引導孩子樹立理性、現實的信念。

另外應當注意的是,為了達到“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面質的提問方式通常都比較尖銳。這就要求父母對孩子是真誠、尊重、信任的,切忌用面質來發泄自己的消極情緒。

4.改變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面對處于逆反期的孩子,父母應當審視自己是否有一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比如:“專斷”、“粗暴”等。孩子們不會無緣無故與家長作對,有時候,父母的一點點改變,就會帶來很好的效果。另外,任課老師不適當的教育方式也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有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與老師及時溝通,并婉轉地提醒老師進行改變。

5.關注孩子身邊的伙伴

孩子的身邊總有一群伙伴,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輩群體的影響對孩子是非常大的,所以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身邊的伙伴。有機會的話,家長可以介紹孩子認識一些開朗活潑、善解人意的伙伴,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的逆反性格得到轉變。

6.接納孩子正確的“叛逆”

叛逆不一定全是錯的,這一點,家長也不能忽視。

億萬富翁井戶出生于日本靜岡縣山坳中一個貧寒的家庭里,父親是位雇工,靠幫人采伐木材掙得的微薄收入,勉強支撐著一家人的生計。母親也只是做臨時雇工,收入非常少。他們希望井戶能夠趕快找一份安穩的工作,掙一定的工資貼補家用。可井戶有自己的理想,他雖然理解父母的意愿,但他覺得,如果要實現理想,就一定要有知識,要堅持上學。母親怪他不懂事,可少年井戶仍舊堅持己見。

初中畢業后,他決定去比較大的濱松市工作。為此,他又與父母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因為父母不希望他離家工作,認為在本地找一份工作能夠維持生計就很不錯了。但井戶卻認為,如果留在本地,實現不了他的理想。于是他又一次叛逆,堅持走自己的路,毅然離開了家。正是由于這一選擇,井戶才由一個窮小子變成了億萬富翁。

沒有叛逆精神,井戶不會走向成功。他堅持學習和離家工作都是為了實現理想而做出的努力,所以,叛逆不一定完全是不好的。如果孩子叛逆得有道理,那么不妨給孩子一些空間,讓他們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媽媽送給女兒的母愛小紙條

你之所以有種種不同看法,是因為你在思考,在成長。

【我先回家了……——與兒子距離為什么越來越遠?】

小杰現在是高一的學生,作為父母的獨生子,他被父母當成“小皇帝”似地呵護著。小時候,小杰最喜歡騎在爸爸的背上,揮舞著小拳頭喊:“前進”,那時候他有什么話都對自己的父母說。可是一上中學,特別是到了高中,小杰漸漸地與父母疏遠了,很少主動和父母交流,更別說談心了。爸爸媽媽對此很困惑,也很著急,他們努力想改善現在的關系,于是,在小杰生日那天,爸爸媽媽特地帶著小杰去了他最喜歡的自助餐廳。

“生日快樂!”爸爸媽媽落座后,齊聲對小杰祝賀道。

本以為小杰會開心地一笑,沒想到他卻不好意思地環顧了四周,臉紅地低下了頭,說:“小聲點……”

“為什么,你不開心嗎?記得你小時候最喜歡我們給你過生日了!”媽媽疑惑地問。

“沒什么,吃吧!”小杰依舊低著頭,輕聲說。

爸爸打破了母子之間的尷尬,笑呵呵地說:“為什么?我們兒子長大了唄!兒子說說,今天在學校都發生了什么新鮮事兒啊?”

小杰抬起頭,淡淡地說:“沒什么事兒,每天都一樣上課、下課。”

爸爸不知如何接口,飯桌上一片沉默。

40分鐘后,一家人吃完了晚餐,媽媽提議說:“不如我們去廣場散散步吧!正好消化消化!”

還沒等爸爸說話,小杰就說:“你們去吧,我先回家了,還有好多作業呢!”

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爸爸媽媽嘆了口氣,他們不知道與兒子的距離為什么越來越大,也不知道能夠為此做些什么?

讀懂孩子心理

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會對父母疏遠,讓父母覺得有距離感呢?這與其特有的內心矛盾有關。青春期是孩子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他們與父母的關系正處于由依賴向獨立過渡的階段。盡管他們希望和父母一樣,能夠獨立地處理和決定事務,但又留戀著父母對自己特殊照顧的童年時代,因此在與父母的關系上,他們的內心常常會發生矛盾。以上面的故事為例,小杰對爸爸媽媽特地為他慶祝生日有些冷淡,很有可能是因為受“我都這么大了,是個男子漢了,還要在這樣的公眾場合像個小孩子一樣過生日,多不好意思”的心理支配,然而這并不表示小杰就不喜歡爸爸媽媽的行為,因為在他的心里還留有小時候過生日的美好印象,甚至可以說,小杰是希望爸爸媽媽給他過生日的,只是有些不好意思,不知如何應對,畢竟他是個大人了。孩子青春期依賴與獨立的矛盾讓小杰的反應看似“冷淡”,但這種“自己”與“自己”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專家給你支招

父母本來應是孩子最愿意傾訴衷腸的對象,可孩子到了青春期,這種情況往往就改變了,有不少家長常感到與孩子有距離感,很難與孩子交流,在教育方面更是不知所措。雖然處于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傾訴、渴望理解,但因為顧及自己“成人”的面子,他們不愿意輕易打開自己的心扉,這就為父母與孩子溝通造成了很大的障礙。那么,家長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做呢?

1.提升自己的親和力

如果孩子愛看球,家長可以搜集一些有關信息,與孩子一起談論賽事、球技;如果孩子愛唱歌,家長可以與孩子交流歌壇的各種趣事,有機會一起去聽場演唱會,或者討論一下對追星的看法,從中了解孩子的觀點、態度,引導他正確認識成敗、名譽。這種類型的交流是“潤物細無聲”式的,它沒有居高臨下的威迫感,極具親和力,孩子也容易打開心扉,接受與父母的交流。

2.善于察言觀色

與孩子交流時,父母要善于察言觀色,對孩子的反應要敏感些。孩子對談話內容感興趣時,可將話題引向深入,一旦發現孩子有厭煩情緒,就應立即停止,或轉移話題,以免前功盡棄。另外,即使找到交流的話題,也應力求談話簡短有趣、目的明確,切忌啰嗦,以免造成切入點選擇準確,但交流效果不佳的情況。

上架時間:2017-11-07 15:10:55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顺县| 宜川县| 沧源| 南和县| 远安县| 长阳| 南宫市| 温州市| 乳山市| 枝江市| 石门县| 康乐县| 玛沁县| 陇南市| 高密市| 通渭县| 澄城县| 万山特区| 太原市| 五家渠市| 旬邑县| 塔城市| 崇仁县| 安康市| 辰溪县| 天镇县| 台山市| 永新县| 治多县| 太保市| 兴文县| 曲沃县| 梓潼县| 来凤县| 深水埗区| 南丹县| 靖江市| 二手房| 将乐县| 都江堰市| 桓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