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庭生活(2)
- 讀懂青春期的男孩: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父母如何引導孩子
- 章程編
- 4952字
- 2017-11-07 15:10:54
3.傳遞“父愛小紙條”
溝通不一定是“用嘴說”,用小紙條也是不錯的方法。
杰姆的媽媽在他三歲時就去世了,身兼母職的父親因為經常出差,出門前總會在冰箱上留一個便條:“里面有一杯牛奶,三個西紅柿,請不要忘記吃水果。”在寫字臺上留張條:“請注意坐姿,別忘了做眼保健操等。”
多年以后,杰姆考上了大學,父親為他整理東西時,竟然發現他把這些紙條全揭下來并完整地夾在書本中。父親的眼睛一下子濕潤了——原來孩子的情感之門始終是向自己敞開的,對自己的關愛也始終珍藏在心底。
當然,讓孩子打開心扉,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遠不止這些。但總的原則是:一定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真正地關心他,并且是從心底里關心的那種。這樣,孩子的心靈無論何時都是與父母貼得最近的。
媽媽送給女兒的母愛小紙條
家是愛與夢想所構成的,它與外面的世界截然不同,家里充滿愛、關懷及了解,只要你愿意。
【其實我沒有去晚自習……——兒子撒謊怎么辦?】
今年的情人節正值星期五,父母沒有多在意,可是老師的一通電話打亂了家里的平靜。
“王磊家長嗎?我是王磊的班主任,今天王磊晚自習缺席,他回家了嗎?”
王磊是寄宿生,周一至周五住校,周六、周日才回家,每晚都在學校上晚自習。聽見老師說王磊不在學校,父親連忙說:“他沒有回家啊,也沒有跟我們說他今天去哪兒!”
不知道兒子下落的父母怎么還能在家里待得下去,他們立刻趕到王磊的學校,看到老師辦公室里已經來了幾個兒子平時很要好的朋友。
“你們知道王磊去哪兒了嗎?”父親著急地問。
幾個男孩兒面面相覷,支支吾吾地不肯說。
“他,他,他和一個女孩兒出去了……”父親一愣,心里更加忐忑不安。
第二天上午,王磊回到家,父親佯裝不知情地問:“昨天晚上我給你打手機,你怎么沒接呢?”
“我……我沒聽見……”王磊不敢直視父親的眼睛,轉過頭一邊收拾書桌一邊說。
“是嗎?快吃飯吧,你媽做了你最愛吃的糖醋排骨!”父親拍拍王磊的肩膀說道。
“兒子,我知道你長大了,我也相信你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有些事情你不愿意說,爸爸不會勉強你,你要知道,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爸爸隨時會幫助你!”吃飯的時候父親語重心長地說。
王磊放下了碗筷,思考了一會兒,說:“其實,我昨天沒有去晚自習……”
原來王磊和班上的一個女生計劃在情人節的時候出去賣花,女生家里是開花店的,貨源不成問題,他們倆都想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挑戰一下自己,但又怕說出來后父母會反對,所以就隱瞞了行蹤。
父親聽了事情的經過,心里暗自舒了一口氣,對兒子說:“以后有什么想法都說出來,爸爸長這么大還沒有賣過花呢!你要是早說了,沒準兒我也和你一起去!說說吧,你們賣花順利嗎?”
午餐在兒子眉飛色舞的述說中快樂地繼續著……
讀懂孩子心理
盡管家長希望孩子坦誠,施以嚴格的教育,但孩子有時候還是會說謊。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若發現孩子有說謊的行為,必須首先了解其說謊的原因,并找出問題的癥結,以避免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一般來說,導致孩子說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孩子的謊言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防衛性說謊。比如:考試考得不好,講出來怕挨打,于是就騙父母成績單還沒發,然后自己在成績單上簽名,這就是防衛性的謊言。通常孩子在闖禍或做錯事情以后,不僅擔心受罰且內心充滿壓力,以致產生恐懼心理而容易說謊,這是導致孩子說謊的常見原因。
第二,品質型說謊。這類孩子是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編造謊言,企圖蒙混過關,騙人相信。例如:一位男孩在鄰居家玩耍時,看上鄰居的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掌上游戲機,想將它占為己有,于是趁別人不在時就偷偷地將它拿回家了,并對家長說是在路上撿到的。這是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是非觀念,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錯誤的,但又克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于是便用謊言來逃避父母的責備,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補償性說謊。有的孩子會因為羨慕同學的名牌衣服、高科技學習用具,就跟大家說謊:“這是我爸爸去美國幫我買回來的鋼筆,比你們的還要好。”另外,有的孩子也會為了爭取同伴的好感而常常自夸,這些都屬于補償性的謊言。
第四,暗示型說謊。這是一種由于成年人語言暗示而引發的說謊,在現實生活中,這一類型的謊言屢見不鮮。例如:面對孩子作弊,家長質問:“是不是某某人要你給他遞答案的?”看到孩子跟人打架受傷了,就問孩子:“是不是某某人先打你的”等。成年人不正確、過于武斷或直覺的判斷,容易導致孩子不能冷靜、公正、客觀地看待事物。而孩子由于不成熟,生活經驗缺乏,極易受到成年人語言的暗示,說謊也就在所難免。
專家給你支招
1.不要輕易給孩子冠以撒謊的罪名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年人的預言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判斷,影響孩子努力的方向。所以,不要輕易給孩子冠以撒謊這樣一個罪名。這不但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負疚之感。即便是成年人,如果受到別人的責備,也會感到窘促,更別說孩子了。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比成年人更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揚。有句俗話叫“矮子面前莫揭短”,面對一個撒謊的孩子,父母更應該講究教育的藝術。
2.杜絕對孩子的嚴厲懲罰
許多父母認為嚴厲的懲罰可以制止孩子撒謊,其實不是這樣。嚴厲的懲罰會讓孩子不敢面對事實,不敢面對父母,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和自我防衛心理,搞不好會將撒謊進行到底。因此,父母在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之后千萬不可著急、氣惱,更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孩子狠狠地訓斥一頓。明智的父母應給孩子改正的機會,耐心地引導孩子承認錯誤。當孩子主動承認錯誤時,父母首先應該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然后再指出其錯誤的危害性,讓孩子在鼓勵中知錯改錯。
3.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的品質來自家庭自小的培養,換句話說,要想教育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很大程度上要求家長對自己的品行嚴格要求。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世界的觀察和理解是從觀察和理解父母開始的,因為他們距離父母最近,與父母接觸得最多。孩子愛模仿不可怕,樹立什么樣的模仿對象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家長的榜樣作用。所以,要想讓孩子在青春期用理智控制住說謊欲望,家長必須以身作則,樹立正面形象。
4.不要替孩子找原因
孩子是家長的寶貝,當老師、鄰居告狀的時候,很多家長從情感上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犯了錯,所以會不自覺地替孩子找原因開脫:“是不是他先打你,你才打他的?”這樣的話,會讓孩子受到暗示,然后順下去撒謊。所以,家長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要先替孩子找原因,而應該先讓孩子自己說明事情經過,然后再做處理。
媽媽送給女兒的母愛小紙條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這里的東西你別碰!——對兒子的“秘密領地”該不該一探究竟?】
常明因為忘記帶英語書,上學的半路上又折了回來,當他打開自己的房門,卻看見父親在擺弄自己抽屜上的鎖。
“你在干什么?”常明一個箭步沖到父親旁邊。
“我……沒干什么……幫你收拾一下桌子……”父親對常明的突然出現有些驚訝。
“這里的東西你別碰!”常明不客氣地把父親放在抽屜上的手推開了。
晚上常明放學回家之后,心里一直惦記著早上的事兒,他怕父親早上是想開鎖看抽屜里的東西,于是,經過一番思索,他在抽屜的關合處夾了一根頭發。如果抽屜被打開,這根頭發就會掉落,這樣,他就可以知道父親有沒有偷窺了。
第二天,常明放學回家后急忙去檢查抽屜——頭發沒有了!這說明,他不在家的時候確實有人打開過他的抽屜!這時,父親走了進來,打算叫常明吃晚飯。
“你打開過抽屜是不是?”常明生氣極了!
父親一時語塞,沒有答話。
“這是我的隱私,你這樣偷窺是犯法!”常明沖著父親大聲嚷嚷起來。
“隱私?還犯法?我看看我兒子的東西,犯什么法!”父親也動怒了。
常明覺得父親不可理喻,他一氣之下打開抽屜,拿出里面的日記、信件,找出打火機,當著父親的面燒掉了,還邊燒邊說:“我讓你以后再看……”
讀懂孩子心理
孩子為什么愛偷偷寫日記?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自我意識增強,有了強烈的成人感,他們不再人云亦云,希望獨立面對世界,面對生活,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和獨立的心靈空間。據中國人隱私意識的權威調查數據顯示:年輕人對隱私的敏感度要大大高于年長者。于是,私人日記、信件被上了各種各樣的鎖,或者藏在隱匿處,絕大多數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秘密領地”。
專家給你支招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里,人們對個人隱私的概念曾十分陌生,并常常把隱私與不光彩聯系在一起。一個人不能有隱私,否則就被認定是做了見不得人的事,而現在大多數青春期孩子家長的思想就是那個時期形成的。所以,很多家長都容不得孩子的隱私,都忍不住想看看孩子的隱私。那么,對孩子的“秘密領地”該不該一探究竟呢?
1.尊重孩子的隱私就是尊重孩子
隱私,是每個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訴他人的秘密。作為孩子的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不要隨意侵犯孩子的隱私。要知道,當家長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去尊重孩子時,孩子也同樣會尊重家長,把家長當成自己的好朋友,當他們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時候,才有可能主動向家長談出來。越尊重孩子的隱私,與孩子的距離也就越近。
2.用溝通代替偷看
青少年逐漸具備了成人意識和隱私意識,而此時,如果家長還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和自己理想的圓夢人,那么兩代人之間就容易發生沖突。有些家長出現了溝通焦慮和教育無能感,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洞察孩子的生活,干預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這是一種不明智的選擇。家長應該注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盡量多抽出一些時間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談心,而不應去偷看孩子的日記和隱私。否則,不但不會了解到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還會使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張。
3.教會孩子保護隱私
一位高中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寫了如下一段話。
上了高中之后,我開始住校,和同學近距離接觸,結果冒出了一大堆問題。
同學們在宿舍里聊天總避開我,說我愛把大家的悄悄話告訴別人。可我有時候真的不是故意的,和別人聊天時,一不留神就說出來了,而且我也沒有惡意啊!既然你的心里話能說出口,有什么不能告訴大家的呢?
可是,室友一旦知道了,就說我是叛徒,可我背叛誰了呀!小剛在宿舍里說自己“討厭”班里的那個叫蕾的女生,這是他自己說的。一次準備班會,教室里就剩我和蕾了,她問我,小剛是不是對她“有意思”,我說不可能,小剛說討厭你。后來蕾就和另一個男生交往了。沒想到過了一陣子,小剛在宿舍里和我大吵一架,說我破壞了他的愛情,我聽得莫名其妙,其他室友說,蕾是聽我說小剛不喜歡她,才接受其他男生的。天!什么亂七八糟的呀!
現在我在宿舍里感到很孤獨、壓抑,室友不喜歡跟我說話,有時我一進宿舍,他們馬上就停下剛才的話題,如果還有繼續說的,肯定有人提醒他:“你是不是想讓所有人都知道你的事呀?”“你不知道這兒有個‘包打聽’嗎?”我知道他們提防我,怕我把他們的事廣播出去。人們不是說“好事不背人,背人沒好話”嗎?我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
沒有隱私意識,會使孩子的人際關系處于緊張狀態,這樣的孩子往往表現在對別人沒有原則的信任和依賴。故事中的“我”沒有隱私意識,更別提尊重別人的隱私了,這不僅使他不易被同齡人接納,出現人際交往困難,對他未來的健康成長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家長需要對孩子進行隱私教育,教會孩子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隱私。
媽媽送給女兒的母愛小紙條
一切的一切都開始于相互尊重。
【做了又怎么樣,還不是要嘮叨!——為什么沒說幾句孩子就嫌我啰嗦?】
一位中學生在心理咨詢師面前“大吐苦水”。
人人都有媽媽,但我的媽媽特別煩人,整天嘮叨個沒完。你真不知道她有多煩,早上一起床就嘮叨開了:“快點,快點,快點起床!”“快點,快點,快點吃早餐啦!”“動作要快點,不然要遲到了!”
我已經上初中了,難道不知道遲到是怎么回事嗎?這點時間都掌握不住嗎?我有時真忍不住要頂撞她!更要命的是,放學以后她就一個勁兒地催我做功課:“快點做功課啦。”“今天有多少功課要做?現在做完幾門了?學習不好就上不了重點高中……”“現在你在班里已是第x名了,還不抓緊點?”最好笑的是,有一次明明講好等我做完功課再開飯的,但還要不時來問來催。一會兒問:“你餓不餓?”一會兒又說:“快做快做!飯都要涼了,還不快點兒做!”簡直是沒事找事。
如果媽媽說了我沒有做,那么她嘮叨一下倒也無所謂,可是我做了,她還在旁邊嘮叨,有時候真想什么也不做了,因為做了又怎么樣,還不是要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