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家庭生活(4)
- 讀懂青春期的男孩: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父母如何引導孩子
- 章程編
- 4596字
- 2017-11-07 15:10:54
5.從小培養孩子悅納自己
悅納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包括:正確地認識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恰當地評價自己。其中最難辦的是愉快地接受自己,因為不但要接受自己的長處,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短處;不但要接受自己的優勢,而且要接受自己的不足;不但要接受自己的完美之處,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缺憾之處;不但要接受自己的過去,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現狀。因此,家長應培養孩子悅納自己。鄭正的爸爸是環衛工人,就是環衛工人;自己臉上有塊疤,就是有塊疤。這就是現狀。
讓孩子愉快地接受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家長做很多工作。不管孩子做什么,家長都應該引導孩子客觀地看待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超過他人的地方,孩子看到這些,對自己就有了信心。
媽媽送給女兒的母愛小紙條
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爸,你以后不要再專門給我做營養餐了!——孩子怎么就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劉龍的父母都是普通職工,雖然家境一般,可是父母對劉龍的“教育投資”毫不吝嗇。步步高復讀機、電子詞典等,只要是對學習有所幫助的,不用劉龍說,他們就會節衣縮食為劉龍買好。除此之外,劉龍的父親還專門買了一本學生營養食譜,每天照著上面的菜譜為劉龍做營養餐。父母對劉龍的教育投資占了他們工資的大部分,他們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做什么都是值得的,但是劉龍似乎并不領情。
這天,父親照例在晚上10點煎了兩個荷包蛋端進了劉龍的房間。
“爸,你以后不要再專門給我做營養餐了!”劉龍皺著眉頭,冷冷地說。
“你晚上學習累,要補充營養,這樣才能學得快、學得好!”父親小心翼翼把荷包蛋放到了劉龍面前,輕聲說。
“不吃,我天天吃荷包蛋,學習也不見得有什么大長進!”
父親沒有想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在孩子面前竟變得如此蒼白無力。但父親把怒氣壓在了心里,怕在學習時對孩子發火影響他的學習效果,所以無聲地走出了孩子的房間。
“你說這孩子怎么了?我們辛辛苦苦養活他,他要什么給什么,怎么現在對我這個態度!”父親對劉龍的母親說。
“可不是嗎,我每天給他洗衣服,打掃房間,他從來不說謝謝,好像是我應該做的!”母親也忍不住抱怨了兩句,“哎,算了,反過來想想,只要孩子認真學習,這些事都是小事。”
父親點點頭,不再說什么了。
讀懂孩子心理
上述故事中的劉龍為什么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是他不識好歹嗎?不是的。劉龍肯定知道父母都是為自己好,是關心自己,他之所以表現出一種拒絕、冷淡的態度,與父母給他的壓力有關。激烈的競爭、家長的愿望、老師的關注以及個人的遠大抱負,都會使孩子們整天處在極度緊張的狀態下,而此時,如果做家長的再不斷給孩子施予過度的關愛,就會進一步加大孩子的心理壓力。那么孩子在這種壓抑、緊張、封閉的氛圍中生活、學習,就很容易產生不滿意、焦慮、厭惡等不良情緒,出現家長的“關愛”得不到孩子理解和回應的事情。
專家給你支招
面對不理解自己苦心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1.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讓孩子無壓力地生活、學習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和理解信任。有些家長認為與孩子親密無間就是關心、呵護,其實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擴大自己的空間。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很有好處。孩子是家長的監護對象,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沒有個人需要的權益,所以,如果孩子說“請你走開一下”,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意愿。
2.關愛要適度
放松不等于放任,關愛不等于溺愛,所以對孩子的關愛也要用得恰到好處。如果讓愛泛濫,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湯姆是個獨生子,父親與母親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他,從小想要什么只要父母買得起,他們都會一一滿足。然而湯姆并沒有感恩,逐漸長大的他越來越自私,從沒有想過要關心父母:好飯菜要獨吃、先吃;過母親節、父親節從來不會給父母送禮物;自己如果身上沒錢了,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在父母生病時他居然還外出旅游……
類似的故事在生活中頻頻出現,被溺愛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會想到自己,可家長在“我們的童年過得很艱辛,再不能讓孩子經受我們的那些磨難”的心態下,往往會犯溺愛的錯誤。其實,關愛孩子可以有多種多樣的方式,但如果把握不住適度的原則,不但無法使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苦心,更會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3.不要讓學習變成“被動式”
家長在家里一定不要時刻將“用功學習”這類的話語掛在嘴上,這會讓孩子覺得讀書是為了父母,而不是為了自己。慢慢地,孩子的學習會逐漸由主動變為被動,這樣,不但會使孩子無法很好地掌握知識,反而有可能讓孩子感到壓抑,感到沒有學習樂趣。而父母為之付出的辛苦孩子也難以真正體會。
4.物質獎勵要適度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應以物質獎勵為主,這會麻痹孩子感受父母之愛的心。“這次考得不錯,獎勵你200元”,孩子得到這200元,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努力得來的,很少會想到自己取得的好成績,與父母的關愛、幫助分不開,也就是父母用200元替代了對孩子的愛。除此之外,用金錢作為獎勵來教育孩子,也是在誤導孩子,會讓孩子認為金錢就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父母對他的愛與關懷有多少,就會為他花多少錢。所以,物質獎勵是可以的,但這種獎勵一定要適度,否則將影響孩子的成長。
5.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擺脫壓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減壓場所,想方設法幫助孩子減輕壓力,才能更好地學習。
一位父親見兒子忙于中考,整天埋頭于書本中,壓力大得連笑一下都難,于是就暗自想辦法,打算帶兒子去附近的郊外轉一轉。一開始兒子不同意,認為現在是分秒必爭,不想出去浪費時間。聰明的父親對兒子說:“張弛有道,一切方得長遠”,于是兒子被說服了,一家人“傾巢而出”,走進了大自然。在美麗的景色中,很多在學習壓力下談不出來的話題從兒子嘴巴里“流”出來了,兒子對父親說了很多自己的煩惱和壓力,一整天都笑盈盈的!讓人意外的是,兒子的作文在一次次出門郊游的過程中越寫越好,老師常夸他筆下有靈氣、有思想、有內容!在兒子考取了理想的高中后,他對父親深深鞠了一躬,并發自內心地說了一聲:“謝謝!”
媽媽送給女兒的母愛小紙條
張弛有道,一切方得長遠。
【不收拾又不會少塊肉!——兒子不愛做家務,該不該管?】
高飛在高考中闖過千軍萬馬的“獨木橋”,如愿以償地進入一所重點大學學習。父母興奮異常,十幾年的心血終于沒有白費。可惜好景不長,高飛在大學中竟然不會自己洗衣服,他的宿舍也是臟亂不堪,許多同學都不愿意和他一起住。老師后來找高飛談話,沒想到他理直氣壯地說:“不收拾又不會少塊肉!只要成績好不就行了嗎!”
面對生活不能自理、且不愿改變的高飛,同學們漸漸與他疏遠,使高飛在大學校園里變得形單影只,成了一個孤僻的人;高飛的學業也跟不上了,因為大學里的老師不再像初中、高中時因為分數而關注他了,更不會因為他的成績好就容忍他一切不好的習慣。
一天,高飛的老師叫來了他的父母,對他父母說:“高飛能考上重點大學,想必智商是沒有問題的,可他怎么一點自理能力都沒有呢?”
父母后悔地說,當初他們只想讓孩子好好學習,所以包辦了一切,整個初中、高中,孩子從來沒刷過一只碗,沒洗過一件衣服,沒想到自己認為無足輕重的洗衣、做飯,居然會讓孩子在學校里不能正常地學習、生活。
最后,老師建議高飛的父母讓他休學一年,把他帶回去好好鍛煉一下,最起碼要有基本的生活能力,然后再來上學。
父母含淚離開了,他們多想時間能夠倒流。如果再給他們一次機會的話,他們一定不再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一定讓孩子多干家務,因為無足輕重的家務也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啊!
讀懂孩子心理
青春期孩子為什么不愛干家務?
第一,父母包辦。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恨不得傾其所有,希望能以此換來自己孩子的美好未來。然而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愛與孩子將來的成就和生活質量并不一定成正比。換言之,并非對孩子疼愛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做家務也是如此。父母凡事都包辦,會讓孩子變得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喪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即使孩子想干家務,可是不知道該干什么,該怎么干。既然如此,孩子自然就什么也不干了。
第二,性格拖拉。孩子不愛干家務,愛拖拉的性格也是一個原因。這類孩子面對不愛干的家務,總是想拖到下一秒再說,父母盯得緊就干一干,父母盯得不緊就不了了之。比如:孩子看電視時讓孩子去倒垃圾,孩子磨磨蹭蹭沒去倒,等到做功課的時候,父母再想提醒孩子,可又不愿意過多打擾孩子的學習,只好自己動手把垃圾給倒了。這就容易給孩子留下印象:“家務活兒賴一賴就能賴掉”,不但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而且對孩子良好作風的形成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專家給你支招
面對不愿做家務的孩子,大多數家長會一味地遷就和容忍。但看到社會上種種因為孩子不能自理而產生的學業、生活上的“危機”,許多家長又很后悔、很后怕,因此,給孩子補上家務勞動這堂課是絕對必要的。
1.改變包辦作風
要想讓孩子開始干家務,父母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包辦心態,因為父母不可能照顧自己孩子的一生。只有讓孩子具備充分的自理能力,他們才能真正地獨立,并為自己和他人負責,為父母分擔生活中的重擔,并從中體會到自己對家庭的責任,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2.讓孩子有限度地自主選擇
對于平時沒有做家務習慣的孩子,家長可以向他們闡明: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做家務的義務,他也必須做。然后把家務勞動一項一項地具體羅列出來,如洗菜、盛飯、刷碗、擦桌子、拖地板等,讓孩子選擇其中一項。一旦孩子按要求做了,父母對其不要吝嗇表揚。如果孩子對該項任務持續做了一段時間后產生了厭煩情緒,不妨讓孩子再重新選擇新的家務勞動。總之,給孩子安排做家務一定要適量,而且不要以機械的重復勞動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3.擺正做家務在孩子生活中的位置
家長不宜把做家務放在孩子生活的中心位置,要以不影響孩子學習為前提,否則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情緒。另外,也不要在孩子專心于其他事情時提出讓孩子做家務勞動的要求,因為孩子也需要尊重,不希望別人中途打斷自己的活動。
4.把家務勞動控制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內
給孩子布置家務勞動時,一定要結合孩子的年齡和實際情況,把任務控制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以便使孩子體會到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如果勞動任務遠遠超過了孩子的能力,且孩子竭盡全力也無法完成,則不僅容易導致孩子對該項勞動失去興趣,還可能使其喪失嘗試其他事物的勇氣,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5.不允許拖拉
父母安排家務后,常會聽到孩子“等會兒做”這樣的回答,可是他們一等就往往會忘記所要做的事。所以,只要父母安排得當,就要督促孩子盡快完成,決不能給孩子留下做事拖拉的空子。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所以在孩子做家務的時候,父母也不要放任不管,要注意指導、監督他們。
首先,父母要做好樣子。要想讓孩子心甘情愿地做好家務,父母一定要更加勤勞、認真地做好每一項家務,千萬不能得過且過,否則自己就失去了說服力。
其次,要耐心教給孩子做家務的要領。在孩子開始做家務勞動時,父母要注意示范,著重教孩子掌握勞動程序和方法,教孩子學會觀察。如:教孩子洗衣服時,應先教孩子將臟衣服按顏色分為深色、淺色、白色幾類,教他們看衣服的標簽,把要干洗和特殊處理的衣服挑出來,再告訴他們該怎么操作洗衣機、如何確定洗衣粉用量和事先處理污垢等。
媽媽送給女兒的母愛小紙條
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靈巧的手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