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序言(1)

熊月之

在世界各國各地千差萬別的近代化(現代化)模式中,中國是在極不情愿、極不自覺的狀態下,萬般無奈地被逼上近代化征程的,牛不喝水強按頭,是典型的被動、后發、外源型近代化國家。

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來華,尋求開埠通商,遭到嚴詞峻拒。睥睨一世的乾隆皇帝,自然不會意識到,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一次歷史機遇的喪失。鴉片戰爭以后,《南京條約》規定上海等五口通商,但是,清朝統治者仍沒有全球眼光,仍沒有覺解到這是中國與世界接軌的一次發展機會,壓根兒沒有人去規劃開放事宜,沒有人思考如何利用開放發展自己,而是一味敷衍,繼續昏睡。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圓明園被燒,外國公使進京,西方勢力滲透到沿海、沿江各地,列強對中國經濟、政治、領土等方面的侵奪空前加強,清朝統治者這才倉促應付,設總理衙門,開同文館,辦兵工廠,派留學生,開始了史稱“同光新政”的近代化運動。《南京條約》簽訂上距馬戛爾尼來華,五十年;兩次鴉片戰爭相距,二十年。這七十年,世界科學技術有了多少令人眼花繚亂的發展,歐美世界發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中國,依然風動云動星不動,“年年歲歲花相似”!先師陳旭麓先生說,中國不是“走”出中世紀,而是被“轟”出中世紀。一個“轟”字,傳神地摹畫出中國近代化的被動狀態。

中國近代化啟動階段,中央層面上,主持其事的先是恭親王奕?與軍機大臣文祥,稍后為醇親王奕譞;地方層面上,實干其事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在整個“同光新政”中,歷時最久、經事最多、成效最著、影響最大的是李鴻章。

李鴻章一生主要干了兩件大事,一是參與鎮壓太平軍與捻軍,二是實際主導“同光新政”。他生前身后,譽滿天下,謗滿天下,譽、謗焦點都主要集中在后者而非前者。當然,這兩者也互相關聯,有所交叉。

李鴻章在近代化啟動階段所干實事,無論是軍事、外交,還是實業、教育諸方面,本書已有詳細論列,茲不贅述。這里需要略加申述的,是李鴻章的行事特點與個人氣質。

綜觀李鴻章在“同光新政”中的實踐,以下四個特點相當明顯:

一是摸索前行。李氏所辦之事,無論制造槍炮、創立新學、制造鐵路,還是雇傭洋人、交涉教案、談判條約,大多史無前例,無案可援,有些甚至是突兀而來,猝不及防,如天津教案、馬嘉理案。如何面對,如何辦理,只能一邊了解,一邊思索,走一步看一步,有時甚至是進一步,停一步,想一想,再進一步。1877年,出使歐洲的郭嵩燾寫信給李鴻章,說是西洋長技不只是堅船利炮,其根本在于政治體制,提醒李留心政治改革問題。1884年以后,崔國因等也提出這一問題。1891年宋恕向李鴻章提出變革政治體制、改變服飾等更加激進的主張,被李斥責一通。對于政治改革問題,李鴻章當然心知肚明,但他只是存而不論。作為一個有思想的政治家,李鴻章較之一般書齋型思想家,更多的是在理論與現實、應當與可能之間尋找連接點與平衡點。

二是側身前進。歷史給李鴻章提供的舞臺并不寬敞,也不坦蕩。外有列強欺凌勒逼,內有政敵傾軋攻訐,稍不留神,就會誤國、病民、害己,乃至身敗名裂。在聘用洋員時,他從來都是用、管兼施,既要讓洋人為我所用,又要防止被洋人所制。他利用華爾、白齊文等洋人組織的洋槍隊,又百計防止尾大不掉或太阿倒持。他辦理任何一項洋務實業,都是一只眼睛盯著國家利益,一只眼睛防著來自政敵的冷箭。他辦理招商局所遭的彈劾,修筑鐵路所受的阻撓,參與《馬關條約》談判所受的屈辱、所挨的子彈,在在說明,很多時候,他能施展拳腳的空間相當有限。庚子事變中,慈禧太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詔命他北上,以紓危局,他一會兒推托老病纏身,一會兒借口情況不明,一會兒托詞路途險阻,從廣州而上海而北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到局勢明朗才領命行事。身處危機四伏的政治風濤中,他不能不既要左顧右盼,又要瞻前顧后。

三是屈身辦事。梁啟超論李鴻章,將他與霍光、王安石相比,事實上,李氏辦事兼具霍氏外抗強敵、王氏內變成法之雙重性質,但遠沒有霍、王所擁有的那么大的權限。對李來說,慈禧太后作為實質上的皇帝,是最大的權源,取得慈禧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百般討好慈禧本人,百計籠絡慈禧身邊之人,成為他政治正確的重要策略。1886年,慈禧有意訓政,讓奕譞面詢李鴻章。對于慈禧這一違反清廷祖制的欲望,李當然清楚,但他毫不猶豫地表示贊成。據說,李鴻章每次入京覲見慈禧,照例都要給李蓮英等一班太監送上三四千兩銀子。由此,他可以知道慈禧的喜怒哀樂,自如地投其所好。他在遺疏中稱“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這是實話。慈禧執政四十多年中,論信任之久、默契之深,無出李鴻章右者。但在李主導洋務新政的全部實踐中,慈禧對李的信任、授權一直是相當有限的。李鴻章訪歐時與俾斯麥對談,李問為國家辦事,最重要的條件是什么?俾稱“首在得君。得君既專,何事不可為?”李與俾相比,在得君之專方面,差之遠矣。所以,俾斯麥能成為完成德國統一偉業的曠世一相,李鴻章只能是壯志難酬的大清裱糊匠。

四是迂回前進。李鴻章對當時官場守舊積習之深、力量之大,相當了解,所以,對于必須要辦、而一時又辦不了的事情,便采取迂回戰術,曲折前進。他深知科舉制度妨礙新型文化輸入,阻礙新式人才成長,非改革不可,但一時又無法廢除。于是,他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便隔一兩年就提出一次,或自己直接提出,或由其部下或其他同道提出;有時從增加教授西學的角度,有時從拓寬取士渠道的角度,目標都是變革科舉制度。這樣,一而再,再而三,軟磨硬纏,終于在1888年,獲得慈禧批準,在鄉試中首開算學科,增加了以算學取士的名額。盡管當年僅取了一名,但這是科舉改革中具有界標意義的事件。內地建造鐵路一事,也是李鴻章等人十幾年間不屈不撓地大力倡導、持續鼓吹,到1889年終于付諸實踐。

中國近代化事業,是在前無古人、力量有限、人才匱乏、經費奇缺、荊棘遍地、困難重重的情況下起步的。李鴻章等人創榛辟莽,忍辱負重,摸索前行,取得相當了不起的成就。李鴻章能夠成為這一事業公認的領軍人物,即梁啟超所說“中國近四十年第一流緊要人物”,與他個人非凡的氣質是分不開的。

他思想敏銳,善于學習。60年代初,他到了上海,一經與洋人接觸,便立即感受到西洋科技的厲害,并立志學習。上海廣方言館是與京師同文館、廣東同文館差不多時候開辦的,他管轄下的廣方言館,所學內容,便較其他兩校更重視數學與科學技術,這是他善于學習的結果。他一經接觸西醫,便立即明了其遠為中醫所不能及的強大的醫療功能,很快在其軍隊中聘用西醫,開辦西醫學校。他一旦知道日本派有軍官在英國軍艦上實習,便立即萌生選派軍官留學歐洲的想法。他從與外國人接觸的過程中,從上海與天津等地租界建設中,從出使人員及富有才華的幕僚中(如馮桂芬、郭嵩燾、薛福成、馬建忠等),從已譯西學書籍、已出涉及西方的報刊中,廣泛地、自覺地汲取西學營養,從而成為中國同時代大官僚中國際知識最為廣博、西學素養最為豐厚的一位。庚子事變留下的爛攤子,中外各方之所以不約而同、眾口一詞地認為只有李鴻章能夠收拾,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具有其他中國官員都沒有的國際視野與斡旋能力。

品牌:浙大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7-08-16 15:32:37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浙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庄市| 萝北县| 盱眙县| 邵东县| 肇州县| 宜君县| 岳阳市| 涿州市| 崇左市| 沈阳市| 德清县| 镇远县| 乌拉特前旗| 桓仁| 义乌市| 大冶市| 九龙县| 清水河县| 石柱| 交口县| 抚远县| 通化县| 襄樊市| 罗山县| 神农架林区| 汝南县| 普兰店市| 江川县| 贵州省| 咸阳市| 婺源县| 岱山县| 民丰县| 桂平市| 甘南县| 抚宁县| 遂宁市| 颍上县| 邢台县| 白玉县|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