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人性的復活(1)
托爾斯泰是人類文化史上燦爛的巨星。他的三部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他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學寶庫中永不磨滅的珍品。而《復活》是托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劇變后,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后一部長篇巨著,公認為是托爾斯泰創作的頂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總結。
一八八七年六月,法院檢察官柯尼拜訪托爾斯泰,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叫羅扎麗·奧尼的妓女,被控偷了醉酒的嫖客一百盧布,因此被判四個月監禁。陪審人員中有一個上流社會的青年,發現羅扎麗原來是他的親戚家的養女。幾年前他客居彼得堡時誘奸了這個姑娘,姑娘懷孕后被趕出門來。后來姑娘生了孩子,孩子送進育嬰堂,姑娘淪落為妓女。那青年良心發現,想方設法同女犯會面,并請求柯尼予以幫助,表示愿意同女犯結婚以贖罪。不幸那女犯在獄中死于斑疹傷寒。
這故事使托爾斯泰很受震動。他決定以此為題材寫一部小說。
他于一八八九年動筆。一八九五年完成第一稿。但他很不滿意,認為小說容納現實生活的廣度和透視生活的深度都不合要求。后來又不斷地探索,重寫,先后六易其稿,到一八九九年才寫成。前后歷時十年之久。
托爾斯泰在這十年中參觀了許多監獄,到法庭旁聽,接觸了不少囚犯、法官、獄吏,到農村調查農民生活,查閱大量檔案資料,不斷地深入觀察和認識現實生活,深入地思考。他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所得,融匯在藝術形象之中。實際上他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全部融匯在這部作品之中。他自己的說法是:“我以為,這是我所寫的全部作品中最好的東西。”
評論家也都認為這是托爾斯泰最重要的代表作。因為這不僅代表托爾斯泰的最高藝術成就,而且容納了托爾斯泰對待社會、人生的全部思想,包含了他的全部先進思想,也包含了所謂他的思想缺陷。
《復活》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主要是聶赫留朵夫精神的復活。小說中多次寫到,在聶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與獸性的人經常在較量。聶赫留朵夫大學時期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后,過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獸性的人統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壓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見到瑪絲洛娃,以及后來的七八年,便是獸性的人統治著他的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誘奸了瑪絲洛娃,并將她拋棄,而使她淪落到后來的悲慘地步。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瑪絲洛娃,回想當年,撫今追昔,良心發現,精神的人蘇醒了,漸漸戰勝獸性的人,精神的人終于復活了。
精神的人在聶赫留朵夫身上一旦蘇醒,他對一切的感覺都不同了。他常常有羞愧的感覺。他在瑪絲洛娃面前有這樣的感覺,因為他明白,她的苦難是他造成的;他在農民面前有這樣的感覺,因為他明白,他的貴族生活靠的是農民的血汗。他感到自己又卑鄙又可恥。他感到自己一貫的所作所為是這樣,感到自己這一階層許多人的所作所為也是這樣。精神的人一旦復活,他就用全新的觀點觀察起社會、社會制度、法律和宗教。事實上,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故事只是小說中人物活動的紐帶,而大量篇幅寫的卻是聶赫留朵夫對社會、人生的觀察和見解,也可以說是托爾斯泰對社會、人生的觀察和見解。聶赫留朵夫是托爾斯泰的代表者,是托爾斯泰思想、感情的載體。
聶赫留朵夫對待一些社會重要問題的見解和態度怎樣呢?
對待土地問題:聶赫留朵夫認為土地和水、空氣一樣,不應成為任何人的私有財產。地主不能繼續霸占土地,必須把土地交給種地的人。怎樣交法?聶赫留朵夫先后采取了兩種做法:一是交給農民去種,收取很低的地租;一是交給農民,地主不收取任何代價,只是讓農民按土地質量拿出一些錢作為農民集體的公積金。他認識到,地主無權收取任何地租,所以認為后者更合理。
對待整個貴族階級的態度:貴族階級的人自認為是上等人,然而聶赫留朵夫看清了貴族階級是骯臟的,其生活趣味是卑劣的。他認為真正的上等人是勞動者和革命者。他認為自己作為貴族階級的一員,也是卑劣、可恥的。他不但有這樣的認識,而且采取了實際行動:放棄土地,不要仆人,離開闊綽的家,搬進公寓,拋棄貴族生活。在思想上,在行動上都背叛了自己的貴族階級。作為托爾斯泰的代表的聶赫留朵夫是這樣,托爾斯泰也是這樣。托爾斯泰以八十二歲高齡離家出走,突患肺炎死在阿斯塔波沃小站,以最決絕的態度表明了自己背叛貴族階級的立場。
對待封建官僚制度:聶赫留朵夫為瑪絲洛娃的事到處奔波求情,從而展示了形形色色官僚的嘴臉。他們殘忍暴戾,嗜血成性,背信棄義,口蜜腹劍,麻木不仁,貪贓枉法,而最可怕的是,有些人本來是善良寬厚的,一旦當了官,就不能不變得麻木、殘忍起來。而且勢必結成一伙,官官相護。這就不是若干人的問題,而是普遍問題,官僚制度問題。在接近結尾時出現了一個彗星式的無名老頭子,主張不要皇上,不要任何當官的。
對待宗教:認為官辦教會是欺騙和愚弄人民、維護專制政體的工具。他贊成基督教所提倡的博愛、平等的教義,認為教會的許多做法都是違反基督教教義的。小說中對官辦教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接近結尾出現的無名老頭子就說,各人相信自己的心靈,就不分什么教什么派了。這就是主張憑良心辦事。上帝就在每個人心中。
對待法律和監獄:依照聶赫留朵夫的看法,監獄里的罪犯,一部分是根本無罪的,一部分是因為精神道德水平高于一般水平,如革命者、罷工者,還有一部分是犯了罪的,可是社會對他們犯的罪比他們對社會犯的罪大。所謂社會對他們犯的罪,指的是剝奪了他們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犯罪”。那個無名的老頭子是這樣說的:“法律哩!他們先把所有的人搶得光光的,把人家所有的土地、所有的財產都奪過去,算成自己的,把反對他們的人統統殺死,然后再定出法律,不準搶劫,不準殺人。要是他們先定出法律就好了。”
對待革命者:聶赫留朵夫認為他們都是極好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本來因為革命者采取恐怖手段,所以對革命者有些反感,可是接近之后,才知道政府對他們太殘酷,他們不得不采取恐怖手段。他最敬愛的克雷里佐夫,本來是個又斯文又和善的大學生,可是目睹殘酷的現實之后,變成了民意黨破壞小組的組長。
在許多根本性問題上,聶赫留朵夫都表現出當時先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