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生門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第1章 前言:芥川龍之介:獨步日本文壇的“鬼才”作家(1)
短篇小說巨擘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的一位重要作家,是新思潮派的柱石。這個流派表現了20世紀初日本小資產階級不滿現實而又苦于無出路的心情,在藝術上則突破了長時期作為日本文壇主流的自然主義文學,正視社會現實,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有現實主義傾向。
芥川龍之介的創作生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開始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蓬勃發展。1923年反動當局利用關東大地震之機對廣大革命群眾及進步組織進行血腥鎮壓,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日趨尖銳。1927年發生了金融危機,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現實社會的這種緊張沉悶的氣氛使芥川感到窒息,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現實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魯迅先生指出:“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題最多的是希望已達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的心情。”
芥川龍之介,號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壽陵余子。能賦俳句,俳號我鬼。他于1892年3月1日出生在東京,因為恰好趕上辰年辰月辰日辰時,故名龍之介。原姓新原,父親經營牛奶業。生后九個月,因母親精神失常,過繼給住在本所的舅父作養子,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世代代都有人在將軍府任文職,明治維新后,養父在東京府做土木科長。他雖然有自己的房屋,退休后僅僅靠養老金糊口,生活并不寬裕。芥川在《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中寫道:“他們的貧困并不是住在連檐房里的下層階級的那種貧困,而是為了保持體面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痛苦的中下層的貧困。”養父母對詩書琴畫無所不通,家庭里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藝術氣氛。本所區又是文人墨客薈萃之地,保留著使芥川神往的江戶情趣。芥川在這樣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影響下,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學(包括《西游記》、《水滸》和瀧澤馬琴、式亭三馬、十返舍一九等江戶時代作家的小說)的熏陶。他生性異常聰慧敏感,體質雖纖弱,學習成績總名列前茅。上中學后廣泛涉獵歐美文學,喜讀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萊爾、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19世紀末文學的影響。他曾引用法朗士的話說:“我不是通過與人接觸,而是通過與書接觸才了解人生的。”明治時代的作家中,他最喜歡幸田露伴、泉鏡花、熥口一葉和德富蘆花。
十八歲時,芥川作為優等生免試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文科,1913年入東京大學英文系。讀書期間,成為第三次和第四次復刊的《新思潮》雜志的同人。1915年發表《羅生門》,但當時并未引起文壇重視。大學畢業之前,在第四次復刊的《新思潮》上發表《鼻子》(1916年2月),備受夏目漱石的贊賞。《芋粥》(同年9月)和《手絹》(同年10月)接連問世,從而奠定了他作為新進作家的地位。大學畢業后,在鐮倉海軍機關學校教過三年書。1919年3月入大阪每日新聞社,1921年以該社海外特派員身份到中國十余個城市游覽,回國后寫了《上海游記》(1921)、《江南游記》(1922)等。
芥川龍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新思潮派是從日本大正中期到昭和初年,繼白樺派之后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又稱新現實主義或新技巧派,通常指第三次(1914)和第四次(1916)復刊的《新思潮》雜志的同人。代表作家有芥川龍之介、菊池寬、久米正雄和山本有三等。他們大多是東京大學的學生,深受夏目漱石和森鷗外的影響,并得到武者小路實篤的啟發。當這一派作家躋身文壇時,日本自然主義文學已經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白樺派文學。
白樺派作家所主張的理想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以及他們所追求的個性的自由發展等,有的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新思潮派的作家們盡管沒有什么鮮明的文學主張,不像過去的自然主義、浪漫主義那樣具有明確的文學理論和見解,但在創作上卻顯示出共同的傾向:既反對自然主義那種純客觀的描寫方法,又懷疑白樺派文學的理想主義;認為文學作品可以虛構,強調題材的多樣性,并且十分講究寫作技巧,注重藝術形式的完美。然而,這派作家的創作又不同于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所提倡的新浪漫派,乃至唯美派或頹廢派文學。他們認真地審視人生,把握現實,在反映現實的同時,賦予自己筆下的一切以新的意義,理智地加以詮釋,所以有時他們也被稱為新理智派。在技巧上,他們一般采用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只是更著重于人物心理的刻畫。
芥川龍之介曾認為20世紀初席卷日本文壇的自然主義文學的理想,可以用一個“真”字來概括。1908年以后,以永井荷風為中心的唯美主義派打著“美”的旗幟,寫出了一系列頹廢主義、唯美主義的作品;1910年出現的以武者小路實篤為代表的白樺派人道主義文學則以“善”作為理想。1917年至1919年間走上文壇的一批新作家便試圖將上述真善美三種理想糅合在一起,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現出來。這便是新思潮派作家在創作上的共同宗旨或傾向。但是,這一派的作家卻又各具特色。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不論是歷史題材如《羅生門》、《鼻子》、《地獄變》(1918)、《蜘蛛絲》(1918)等,還是現代題材如《魔術》(1919)、《秋》(1920)、《一塊地》(1923)等,都是以典雅的語言,細膩的心理刻畫,巧妙的布局和機智幽默的情趣,顯示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但他后期的現代題材作品里,如《玄鶴山房》、《齒輪》、《某傻子的一生》(均1927)等,卻又表現了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探討現實人生中經歷幻滅之后的苦悶和絕望。菊池寬和久米正雄早年寫過一些有一定社會意義的作品,后來卻轉向通俗小說創作。
在不太長的創作生涯中,芥川寫了一百四十八篇小說、五十五篇小品文、六十六篇隨筆,以及不少評論、游記、札記、詩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說,題材內容和藝術構思都各有特點,這是由于他在創作過程中苦心孤詣地不斷進行藝術探索的結果。他的文筆俏皮,精深洗練,意趣盎然。
芥川龍之介早期的作品以歷史小說為主,多是借古喻今,以嘲諷的筆觸針砭時弊。它們可分為五類:
1.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其中《羅生門》和《鼻子》是通過大約成書于12世紀上半葉的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語集》改編的,揭露利己主義在社會上的風行。芥川很重視細節的真實,字字句句苦心孤詣,一絲不茍。例如,為了寫羅生門上的尸體,他曾專程到醫科大學的解剖室去取經。
“那些尸體的拇指上都掛著穿上鐵絲的牌子,上面記著姓名、年齡,等等。他的朋友彎著腰,靈活地運用解剖刀,開始剝一具尸體臉上的皮。皮下布滿了美麗的黃色脂肪。”
“他望著那具尸體。為了完成一個短篇——以王朝時代為背景的一個短篇[1],他非這么做不可。可是,像腐爛了的杏子一樣的尸臭是難聞的。”(《某傻子的一生》九“尸體”)
《地獄變》寫一個藝術至上主義者為了追求藝術上的成就而獻出生命,并指出暴君把人間變成了地獄。
2.取材于近世傳入日本的天主教,如《煙草和魔鬼》(1916)、《信徒之死》(1918)、《眾神的微笑》(1922)等。
3.描述江戶時代的社會現象。如《戲作三昧》、《大石內藏助的一天》(均1917)等。在《戲作三昧》中,作者借主人公瀧澤馬琴的內心活動,闡發了超然于庸俗丑惡的現實生活之外的處世哲學。
4.描繪明治維新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社會的小說,如《手絹》、《舞會》(1920)等。《手絹》辛辣地諷刺了日本明治時期的思想家新渡戶稻造對武士道的鼓吹。
5.取材于中國古代傳說的作品,如《女體》、《黃粱夢》、《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圖》(均19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