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9章 羨林俯仰:真善明德,惠己及人(13)
- 第28章 羨林俯仰:真善明德,惠己及人(12)
- 第27章 羨林俯仰:真善明德,惠己及人(11)
- 第26章 羨林俯仰:真善明德,惠己及人(10)
- 第25章 羨林俯仰:真善明德,惠己及人(9)
- 第24章 羨林俯仰:真善明德,惠己及人(8)
第1章 前言
慕南山仰止 憶季荷猶碧
1911年8月6日,山東省臨清市小小康莊鎮的一戶農民家庭里出生了一個瘦弱的男孩,他的名字叫季羨林。時隔七年,浙江溫州樂清縣一個世代書香之家誕下了金玉之子,便是如今被譽為一代奇才的南懷瑾。二人均是家中獨子,被祖父輩給予厚望,自幼聰敏好學,少年便學業有成。
生于亂世之際,長于動蕩時期,注定了年輕的他們將有不平凡的一生。季羨林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德文專業畢業不久,作為交換生被送去德國學習,在異國他鄉經歷了艱苦求學之日。留德十年期間,他心中積淀下的不僅是濃厚的學識,還有思鄉念親時刻骨的惆悵。而尚在弱冠之齡的南懷瑾,懷抱博古通今之學,憑一身高超的武學修為,毅然投身于抗日戰爭的滾滾洪流當中,盡展儒家之義,俠之大成。
抗戰結束后,命運之手再次撥動時間的輪盤,將二人推向了不同的命途。獲得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的季羨林經瑞士東歸,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在北京大學擔任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而南懷瑾則在得道高僧的陪同下,游遍大江南北,為尋求佛法真諦不辭辛勞,后挈婦將雛,經波歷險到臺灣定居,開始不遺余力地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工作。
數十年后,季、南二老,一成學界泰斗,一為文化宗師,同是才高八斗、學貫中西的本真人士,同為淡泊名利、情意醇厚的仁慈長者,雖無交集,卻以各自的學識和性情,共同為世人擎起了做學問與做人的楷模。
或許有人會質疑,季羨林先生年長于南懷瑾先生,但本書卻以“左”南懷瑾、“右”季羨林稱呼二師。其實,這其中頗有一番緣由,并沒有誰先誰后之分。
當代“左”字,取義進步、革命之意,縱觀南先生一生的學識修為和治學目的,便帶有此種意味。南先生身材不高,平時總是身穿一襲青衫、腳踏一雙布鞋,仿若骨格清奇、神采飄逸、眉見慧光的仙佛中人。他曾被尊稱為“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出入百家言”的傳奇人物。有人稱他為國學大師、易學大師;有人稱他為佛學大師、禪宗大師、密宗上師;也有人稱他為當代道家或現代隱士……先生一生出入于儒、佛、道之間,在臺灣及世界各地傾全力講述印行傳統文化經典,上通學界、商界、政界,下達民間大眾,他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余載,力求將中國文化的精髓普及中外。在如今傳統文化逐漸衰弱的時代,許多值得今日謹記和借鑒的古老德慧漸漸被人們所遺忘,南先生眼看如此,心痛萬分,便立志為傳統文化進行一場當代的革新,為現代人開辟了一塊可以讓心靈充實、讓靈魂棲息的芳草之地,所以他正是繼往開來的文壇宗師,由此而擔當了“左師”之席。
而“右”字于古語中有崇尚、崇高的意味。季老一生學問精深、為人純厚,有情有義。作為學者,他誠懇嚴謹、勤奮求實;用自己畢生的心血仔細打磨著“學者”的豐碑。他在東方學、語言學、佛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方面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文化成就。作為長者,他平實質樸、樸素自然;以水入江河、土化大地的智慧,以謙謙君子的寬容平和之風,教化萬千學子。作為智者,他淡泊名利、寵辱不驚,將世間百態的酸甜苦辣,人生無常的悲歡離合,都視如過眼云煙,以恬淡閑適的情懷,實現著生命與智慧的生活。季老看透生死大事,卻在耄耋之齡不放棄治學的執著;他辨清是非功過,卻仍然待人如水,謙和寬容。一位學術大師,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的三頂高帽,其恬淡崇高的情懷,作為世人“右師”,不正合吾輩心意?
兩位先生,兩位大師,著書繁多,立文無數,他們用真實的人生經歷、生動的講解論說和樸實無華的清新文字叩開世人的心扉,身體力行,傳授世人生活的真諦。他們從不設華麗的文學殿堂,只留下碩果遍地的農園。是以每每翻閱二師的文章,細細品味,心有回甘,掩卷而思,翻然頓悟;每每觀得二師的舉動,若有所得,警醒自身。二師如同浮華塵世中的曠世賢師,以他們的德性澤被吾輩。
今從二師的閱歷和著述當中,提取那些最能體現他們人生智慧的微行、片語札成一籍,希望可以通過本書繼承二師的學識、學風和精神品格。
如今,季老已逝,南先生猶在,我們所能做的便是珍藏大師的智慧,秉承其思想菁華,一方面以祭亡者,另一面以慰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