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南山回望:心中有物,方外得存(6)

所以,“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道德達到這個境界,才真正地成就了和平。“修”不是修道的修,而是指這條長路,這個希望,這個前途之意。內在有了這種道德修養,入世出世,不受萬物的影響,都始終凝定在祥和的境界。當處于這種止定境界是,就可以“眾止”,即停止外界的一切動相。

然而,心靜如止水的具體是怎樣的呢?南先生借《莊子·內篇·人間世》篇來解釋。本篇中寫道:“回(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此段話雖然出于《莊子》,但內文引用的確是孔子及其弟子顏回的對話來解釋。這里還提出了“心齋”一詞。顏回問孔子,什么是心齋?怎樣才能到達心齋的境界?

孔子做了如下的回答:“聽止于耳”,聽覺停止了,和外界脫離了關系,所以叫他也聽不見了,入定去了。“心止于符”,心里面什么念頭也不動,自然和“道”符合了。“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個時候,呼吸之氣是空靈的。“待物者”即所謂跟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有待的。雖然身心內外一片虛靈,還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內心空靈是第一步的修養。“唯道集虛”,把內心虛靈的境界,練習久了,累積久了,那么達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你能夠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靈很凝定,耳根不向外聽了,完全是返之內在,這才是內心真正的持齋。

南先生的這段解釋的意思是:孔子告訴顏回必須摒除雜念,專一心思,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領悟,不用心去領悟而用凝寂虛無的意境去感應!耳的功用僅只在于聆聽,心的功用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虛無的心境才能應待宇宙萬物,只有大道才能匯集于凝寂虛無的心境。虛無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

事實上,孔子所謂的“心齋”與莊子的“心如止水”完全是相通的。不僅如此,除了儒家、道家,連佛家,包括密宗、天臺宗、華嚴宗,隨便哪一樣。都講人的內心要不為外物所動。“入則鳴,不入則止”,接受的時候有所回應,沒有接受的時候又歸于平和。

人們身處繁華世事,遭遇居多,其中很多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心中被盤根錯節的煩惱糾纏住,便會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對。倘使靜下心來思考,讓內心如止水般平靜,往往會有恍然大悟的時候,做事也會變得順風順水,心靜也易于豁然開朗,對人會心展顏。

生活,如同心靈的修煉場,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了然,正是修身養性之道。

度己:活在當下,涵養自身

心中有秤,缺斤少兩自己稱

自律是一段痛苦的歷程,但自律久了,就是一種積累性的修行,可使人坦蕩自然,心意逍遙。

孔圣人有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南先生順著孔子的話說,假如一個人本身公正,去從政,不必講,當然是好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作榜樣,那怎么可以輔正別人呢?

南先生在一次演講時談到老師與讀書的問題,他說孔子整理《禮記》時對于老師與讀書有專門的討論,后人整理為“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什么是經師?以前四書五經背得來,每個字都給你解釋清楚,道理都告訴你,這叫經師,是教知識的;而人師不一定學識好,但是他的人品修養,他的做人做事,使我們一輩子也學不完,就像孔子、孟子一樣,這叫人師。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就像“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樣。一個人手中空有幾萬個土匪兵,可就是缺少管理能力,沒有辦法訓練自己的軍隊,所得也不過是一盤散沙。

作為一個有為之人,如果不能首先將自己的行為端正,便也談不上去約束和領導別人。南先生借孔子的話來說,何謂“正己”之人。

孔子說,能“以約失之者,鮮矣”,“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認為,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檢點約束自己而又肯上進向學的人,他一定要教他們,這種人是值得孔子去教導的。

南先生對此的解釋是:“約”指約束、檢束、小心、謹慎,要時刻約束自己。謹慎的人過失比較少;放蕩的人容易犯錯;講話隨便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個人行為道德能時刻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失敗的事情就少了。

正直是每個人內心的良知,用自己的良知與處世標準進行自我約束與管理,才能減少自己的過失,無愧于心。自我約束是減少錯誤的最有力的道德力量,一個人做了違背道德、違反信義的事情,首先受到的是來自于內心的懲罰。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打算從鄰居家的麥田中偷一些即將豐收的麥子,他心里盤算著,如果從每塊田中都偷一點,別人不會察覺到,但是加起來數目卻非常可觀。于是,他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偷偷帶著年幼的女兒離開家。“孩子,”他壓低聲音說道,“你幫爸爸看著,如果有人來就小聲叫我一聲。”

隨后,此人溜進第一塊麥田,開始收割,剛過一會兒,女兒就輕聲喊他:“爸爸,有人看到你了!”這人慌忙向四周看了看,但是一個人也沒有看到,于是他把割下的麥子捆起來,又走進第二塊麥地。“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女兒又悄聲喊道。這人心驚膽戰,停下來向四周張望,但還是什么人也沒看到。他又收拾了麥子,來到第三塊麥地。過了一會兒,女兒大聲叫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這人又一次停手,環顧四周,但還是什么人也沒有看到,于是他把割下的麥子捆好,然后溜進最后一塊麥地。“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女兒又叫了起來。這人停止收割,四下望去,一個人影也不見。“你為什么總是說有人看到我了?”他憤怒地質問女兒,“四下里連個人影都沒有。”“爸爸,”那孩子低聲說道,“有人從天上看到你了。”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桿秤,缺斤少兩的事內心都稱得一清二楚,無論別人知不知道,自己的道德柵欄永遠立在那里。正如馬丁·路德在他被判刑的城市里面對著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去做任何違背良知的事,談不上安全穩妥,也談不上謹慎明智。我堅持自己的立場,上帝會幫助我,我不能做其他的選擇。”

人生當中的選擇有很多,但是心靈的抉擇就只有兩面,一曰善,一曰惡,你傾向哪一邊,哪一邊就占了主導。人人皆知,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反之亦然。挑選那一面,不言而喻。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

南先生身邊的人都知道他是個是孝子,只是母親早亡,無處盡孝,引以為人生的憾事。一位欲去南先生香港居所拜見的人決定為先生送上一份禮物,準備為南先生繡一幅南母的肖像,還打算以南母的真發作為繡線。早年南母雖一直居住在溫州,但很早便已去世,真發改去哪里尋找?經過一番努力,這人發現南先生的妻子(南懷瑾離開大陸前的妻子)平時為婆婆梳頭時,有心留下了她不少頭發。這件好事終玉成了拜訪者的心愿。

拜訪者來到香港見南先生,將繡畫鏡框外的綢子掀開,先生一看是母親的肖像,激動得撲通一聲跌跪在地。當他得知那幅肖像竟然是用自己的母親頭發繡成,更加激動不已,珍惜地撫摸著刺繡肖像。

由衷的孝是南懷瑾先生一生都推崇的觀念。南先生將父母比作兩個照顧了你二十年的朋友,如今他們老了,動不得了,你回過來照顧他,這便是孝。他常對學子說,做兒女孝敬父母,“不擇地而安之”,不等時間,不等空間,不等環境,盡我的力量,此乃“孝之至也”。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這些話均出自于《莊子》。孔子也講:“父母唯其疾之憂。”而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也是一個大孝子。無論哪一家、一派學說,對于孝都是有著深深的情節,即便佛家稱六根清凈,在未削發出家前,也難拋孝道。南先生深諳眾家學說,本人又是孝子,對“孝”可謂情有獨鐘。

古人講“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一個人對父母家庭有真感情,如出來為天下國家獻身,就一定有責任感。換言之,忠就是孝的發揮,就是擴充了愛父母的心情,愛別人,愛國家,愛天下。“子之愛親,命也”,兒女愛父母,這是天性,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然而,很多人通常將父母的愛視作理所當然,不懂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直到自己也有了子女,理解了為人父母的苦心,卻發現自己想要反哺回報也已悔之不及了。

很久以前,有個年輕人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貧窮,后來年輕人因為苦惱而迷上求仙拜佛。母親見兒子整天念念叨叨、不事農活的癡迷樣子,苦勸過幾次,但年輕人對母親的話不理不睬,甚至把母親當成成仙的障礙,有時還對母親惡語相向。

這一日,年輕人聽說遠方一座無名山上有一位得道高僧,心里不免敬仰,便想去向高僧討教成佛之道,但又怕母親阻攔,便瞞著母親偷偷從家里出走了。他一路上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終于找到了那位得道高僧。高僧熱情地接待了他,聽完他的一番訴說,高僧沉默良久。當他向高僧請教佛法時,高僧開口道:“逆行得道成佛,我可以給你指條路。吃過飯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有赤腳為你開門的人,這人就是你所謂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為師,成佛又有何難?”年輕人聽后大喜,遂叩謝高僧,欣然下山。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戶貧寒農家,男主人為他開門時,他仔細看了看,他沒有赤腳。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家富有人家,更沒人赤腳為他開門,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一路走來,投宿無數,卻一直沒有遇到高僧說的那樣的赤腳開門的人。

年輕人開始對高僧產生了懷疑,快到家的時候,他徹底失望了。日暮時,他沒有再投宿,而是披星戴月,連夜趕回。到家時已是午夜。疲憊至極的他費力地扣響門環:“誰呀?”屋內傳來母親蒼老驚悸的聲音。“我,你兒子。”他沮喪地答道。很快的,門開了,一臉憔悴的母親大聲地叫著他的名字把他拉進屋里。就著燈光,母親流著淚端詳他。這時,他一低頭,驀地發現母親竟赤腳站在冰冷的地板上!剎那間,靈光一閃,他想起高僧的話。他突然明白了一切。年輕人淚流滿面,“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面前。

不能事親,焉能成佛。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所以說,孝的止境,在于以父母待你之心回報父母,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貧窮富有,孝由心生,不由外物。《孝經》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順是發自內心,由衷而出的。南先生就曾借孔子的話,說盡世人不懂孝道。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意思是那個時代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夠養活父母,便是孝了。然而“犬馬皆能有養”,即便飼養一只狗、一匹馬也都會喂飽它、養活它,因此僅僅是養活父母并不是孝。在南先生看來,孝不僅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內心。

父母給了人們一切想要的,人們盡情享受著他們所創造的一切,向他們索取視為理所當然。而父母為了滿足孩子的愿望,總是那般義無反顧。站在父母與子女的愛之天平上,永遠是不平衡的。人們時常強調正己,而正己的伊始正是從回饋父母開始,不必為父母買房買車,買金買銀,時而給父母打一通電話,倒一盆洗腳水,便已足夠。

言之必行,行之有果

“我們都曾經做過子女,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著父親、師長的面,聽到教訓、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聽。”南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講到“信”的問題,舉了這個有趣的小例子。生活中的小事何以與儒家的“信”聯系起來呢,這必須從孔子說起。

“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他涉及人本質好壞的問題。古往今來,大凡名士學者,多以“信”為人生的準則,那些以“厚黑”聞名天下的還是占少數。孔子講“信”,從來都是滔滔不絕的,他認為,守信的對象首先要從父母開始——“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

為了讓世人明白這段話的意思,南先生便舉了如上的例子。所謂“父在觀其志”,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父母不在面前,或背著父母,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說得到做得到。即使離開父母三年之久,仍不能淡忘對父母的信義,言行一致,這就是孝子。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的意思是,當我們祭祖時要猶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樣的誠敬、表里如一,才是肅齋莊敬的道理。假使自己因為沒有時間,沒有親自參與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別人去代祭,這樣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場呢?不如不祭奠了。

孔子的這番話也就是說,人們無論對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故城县| 庄浪县| 金山区| 大竹县| 福安市| 民和| 白山市| 天全县| 四川省| 铅山县| 普兰店市| 滦平县| 绿春县| 隆德县| 泽普县| 福鼎市| 巢湖市| 惠州市| 和政县| 台东县| 田东县| 高平市| 威海市| 桃源县| 宾阳县| 肥乡县| 江口县| 进贤县| 凤城市| 乌兰察布市| 利津县| 昌都县| 铜陵市| 湄潭县| 霍林郭勒市| 巴塘县| 昌黎县| 子长县| 额济纳旗| 翼城县|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