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南山回望:心中有物,方外得存(5)

南先生說,佛一開始就講,一個人學佛發愿,使一切眾生皆入涅槃,度一切眾生,實在沒有一個眾生可度的。為什么?眾生自性自度,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如不動,不住法相。佛為什么說眾生沒有一個是所度,而都是靠自性自度的呢?其實就像老師教學生一樣,千千萬萬個學生,有的學生將來學問好,都是他自性自度的,你教他不過是刺激他一下,使他自己的智慧打開而已。因此千萬不要以為是老師那里傳了一個咒子,就像針灸的那一針,穴道扎對,就不痛了。他不痛不是你那個針多么靈光,而是他的氣血走通了。

自性自度,人世苦海需要你自己蹚過。有人說,他不學佛法,不求成佛,何苦自度,忍過一切苦難?可是,不是只有修佛才需要自度。如果遇到了同驢子相同的情況,等待人的是極大的危難,人又該如何自處呢?大多數的時候都是需要自救的。

所以佛說“無所度”的話一點都沒錯。佛偈禪語,看似難懂,其實道理很簡單,人人都要自求解脫,自我拯救,求人不如求己,自助者永生。如果人們內心苦楚異常,卻還是懷揣等待拯救的曙光,在苦等中消磨自己的力量,那么,痛苦也就成了必然。

貪嗔癡恨愛惡欲,傷身且傷心

“撥草占風辨正邪,先須拈去眼中沙。舉頭若味天皇餅,虛心難吃趙州茶。”宋代黃龍慧南大師寫下了這首禪機豐富的詩,仔細品味,其意思便是奉勸世人莫貪功求利,心中超然,自然可得佛道。

南先生一直以來,都愛修禪佛,他在說修行的方法時曾言,任何一個修行的人,都要時時刻刻謹記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佛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修道是為了想得神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是絕對錯誤的。

其實,不僅學佛如此,人們若始終帶著這些觀念投身生活,即便他不是修行者,他的生活也會充滿了冷漠,因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金磚銀瓦,而缺乏真正的人情。

一個有錢人因為母親去世,就去寺里請佛光禪師誦經超度。這個人很關心誦經的費用,于是不停地問禪師:“誦一卷《阿彌陀經》要多少錢呢?”

佛光禪師看這個人這么愛錢,便要捉弄他一下,就不客氣地說:“要10兩銀子。”

那人認為太貴,就討價還價說:“禪師,10兩銀子也太貴了吧!能不能打八折,8兩如何?”

佛光禪師心中覺得好笑,但還是點點頭道:“好吧。”

在誦經佛事進行的過程中,那人聽到佛光禪師念念有詞地說:“十方諸佛菩薩,佛充今天誦經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亡者,讓他能往生東方。”

那人聽后覺得不對頭,就向禪師抗議道:“不對呀,禪師,我只聽說過人過世以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聽說過往生到東方啊!”

佛光禪師調侃道:“往生西方世界需要10兩銀子,你堅持打八折,只好送亡者到東方去了。”

那人很尷尬,只好說:“我再加2兩好了,你還是讓我母親往生西方世界吧!”

為了錢而不顧親情的人是可笑而可悲的。利是什么?信手得來信手去,沒人能將它永遠留在身邊。人是赤條條地來,自然也是赤條條地去,為什么還總是想不開呢?名利本為浮世重,貪得無厭只會為人們帶來禍害,它所引起的欲望陰云會徹底覆蓋一個人的本心,倘若不慎沾染上貪嗔的習氣,就會陷入欲望的深淵中不能自拔。于是,南懷瑾先生舉了佛門的一個例子,來說明貪的惡處,奉勸世人不要為貪而耽誤自己的前程。

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積功德、蓋廟子、講經說法,他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很大。年紀大了,就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那個鬼在閻王那里拿了拘票,還帶個刑具手銬。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給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們兩個,再度閻王”。那兩個小鬼被他說動了,就答應了。這個法師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萬念放下了,廟子也不修了,什么也不干了,三天以后,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什么都沒有,就是一片光明。這兩個小鬼第七天來了,只看見一片光明卻找不到他了。完了,上當了!這兩個小鬼說:“大和尚你總要慈悲呀!說話要有信用,你說要度我們兩個,不然我們回到地獄去要坐牢啊!”法師大定了,沒有聽見,也不管。兩個小鬼就商量,怎么辦呢?只見這個光里還有一絲黑影。有辦法了!這個和尚還有一點不了道,光里還有一點烏的,那是不了之處。

因為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為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金縷袈裟。這個法師什么都無所謂,但很喜歡這個紫金缽盂,連打坐也端在手上,萬緣放下,只有缽盂還拿著。兩個小鬼看出來了,他什么都沒有了,只這一點貪還在。于是兩個小鬼就變成老鼠,去咬這個缽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動念了,一動念光沒有了,就現出身來,他倆立刻把手銬給和尚銬上。和尚很奇怪,以為自己沒有得道,小鬼就說明經過,和尚聽了,把紫金缽盂往地上一摔,說:“好了!我跟你們一起見閻王去吧!”這一下,兩個小鬼也開悟了。就是這一個故事,足以說明除貪之難。

佛說“貪、嗔、癡”為人生“三毒”,是為眾生業障的根本。妒忌、殘害等心理,都是隨三毒而來的無明煩惱。在這三毒之中,“貪”為第一毒,因此,一個人要想有一個純樸寧靜的心靈,首先就要驅除貪的念頭,摒除功利主義,摒除對欲望的無限渴求。

曾經有人說:“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過多,不加節制,人的心便會發生病態的畸變,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繼而出現的不正常行為。功名利祿是沒有滿的時候。人越是得到,胃口就越大,每天便會為這些事物殫精竭慮、費盡心機的算計,更有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走極端。而不能控制功力心態的人,往往不自知,如同一只轉磨的驢只顧一個勁兒地往前走,沒辦法停下來,最后才發現自己遍體鱗傷,筋疲力盡。

事實上,貪嗔癡恨愛惡欲,人們大多對其都是有忍耐力的,只不過有人以這些事物不斷誘惑自己為借口,而真正無法控制的卻是自己的內心。作為不是修行者的犯人,不必完全戒掉眾多情緒,但是要想獲得生活上的平靜和祥和,便要看淡這些私欲和愛恨,它們,正是人痛苦的來源。

捆綁你的就是你自己

古人寫下了很多美好的詩詞,例如“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此類佳句。看落花徜徉水中,心隨水中之花飄遠,一片癡恨全在風物中。世人都是明知風物無情的,卻還是會用自己的內心去把它變得多情。

南先生仰望天地,直指萬物,嘆息日月星辰、風云河山,它們永遠如此寧靜、古人看到的那個天,那個云,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天和云,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們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卻有深淺。有些人看到風景很高興,痛苦的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悲哀的要死,都是自己唯心所致。

在南先生形而上的觀點中,萬物無情,而是人心在騷亂。事實卻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的煩惱往往是人自找的。“套中人”為什么看起來那樣可笑,因為套子是他給自己一層層加上去的。自套枷鎖,其結果就是搞得自己疲憊不堪。然而,這些束縛都是完全可以掙脫的,但是人們用自己的雙手不斷將繩索一次次勒緊,不能自拔。

四祖道信禪師還未悟道時,曾經向三祖僧璨禪師請教。

道信虔誠地請求道:“我覺得人生太苦惱了,希望你給我指引一條解脫的道路。”

三祖僧璨禪師反問道:“是誰在捆綁著你?”

道信想了想,如實回答道:“沒有人綁著我。”

三祖僧璨禪師笑道:“既然沒有人捆綁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經解脫了,你何必還要尋求解脫呢?”

后來石頭希遷禪師在接引學人時,將這種活潑機智的禪機發揮到了極致。

有一個學僧問希遷禪師:“怎么才能解脫呢?”

希遷禪師反問道:“誰捆綁著你?”

學僧又問:“怎么樣才能求得一方凈土呢?”

希遷禪師接著反問道:“誰污染了你?”

學僧繼續追問道:“怎么樣才能達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

希遷禪師繼續反問:“誰給了你生與死?誰告訴你生與死有區別?”

學僧在希遷禪師的步步逼問之下,開始迷惑不解,繼而恍然大悟。

還有一則故事這么說:

有位信徒問無德禪師說:“同樣一顆心,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別呢?”

禪師并未直接作答,告訴信徒說:“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閉目冥思,心中構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說:“城垣造完了。”

禪師說:“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說:“毫毛造完了。”

禪師問:“當你造城垣時,是否只用你一個人的心去造?還是借用別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回答:“只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

禪師問:“當你造毫毛時,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還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信徒回答:“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禪師就對信徒開示:“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個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個心,可見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其實人的心何止能大能小,痛苦、悲哀、不能解脫,都是源自于人心的不同。

一次,一位學生問過南先生:南老師,“無所住而生其心”和記不住而生其心的區別是什么?

南先生笑答:區別很大。記不住而生其心,是腦子昏聵了,容易忘記,中醫叫做健忘癥,那是一種病態,中醫可以給你吃一點補腎的藥。所有補腎的藥就是補腦的藥。而無住而生其心,是心境非常活潑,不被任何一個現象拖住了,非常瀟灑的、空靈的。乃至倒霉也不掉眼淚不傷悲,得意也不特別歡喜。心境是清風明月,非常瀟灑的。

人生的痛苦和悲哀皆由心造,如果始終保持“無住而生其心”的狀態,瀟灑自在,這的確是中很高超的境界。因為人們常常被萬物所累,恐怕很難得到南先生的“無住”境界,那么便保持快樂的心情,遠離痛苦和悲哀,為自己營造快樂的心境,當下也就唯有如此。

撥開繁華假象,甘食一世心齋

人之所以內心痛苦無比,是因為不堪忍受,最重要的是心太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如果內心空靈,被影響的少了,煩惱也就漸漸消失,何來痛苦一說?佛家、道家都講,人心如止水,可脫俗超凡。然而這種境界需要勤修苦練,并不易于。心靜如水到底是何等境界,南先生借莊子的一番言論,來將這般境界展現給大眾。

《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中講:“我心如水,止水澄波。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根據上面這段話,南先生在《莊子講記》里便說,物理上常用的“水平”一詞,便出自《莊子》的文中。“平者,水停之盛也。”水真正平了,停住了,就不流了,有一點傾斜就流了。所謂打坐修道,就是要做到心靜水平。古人所說的定的境界即止水澄波,像水一樣止住不流,清澈見底,但又非死水一潭。所以,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能夠做到晝夜都在止水澄波中,便是道德修養的境界所在。

莊子在這里很明顯地告訴世人修行的方法,即效法水平。止心如水,止水澄波,雜念、妄想、喜怒哀樂一切皆空。修行不必強調是在佛法上還是在道法上,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課,如能做到心如止水,即便寧靜被打破了,最后仍是歸于平靜,也就沒有什么能夠傷害你的內心。

有一個人脾氣很暴躁,常常因此得罪別人,而事后又懊惱不已,所以一直想將這暴躁的壞脾氣改掉。后來,他決定好好修行,改變自己的脾氣,于是花了許多錢,蓋了一座廟,并且特地找人在廟門口寫上“百忍寺”三個大字。這個人為了顯示自己修行的誠心,每天都站在廟門口,一一向前來參拜的香客說明自己改過向善的心意。香客們聽了他的說明,都十分欽佩他的用心良苦,也紛紛稱贊他改變自己的決心。

這一天,他一如往常站在廟門口,向香客解釋他建造百忍寺的意義時,其中一位年紀大的香客因為不認識字,而向這個修行者詢問牌匾上到底寫了些什么。修行者回答香客說:“牌匾上寫的三個字是‘百忍寺’。”香客沒聽清楚,于是又問了一次。這次,修行者的口氣開始有些不耐煩:“上面寫的是‘百忍寺’。”等到香客問第三次時,修行者已經按捺不住,很生氣地回答:“你是聾子啊?跟你說上面寫的是‘百忍寺’,你難道聽不懂嗎?”香客聽了,笑著說:“你才不過說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還建什么百忍寺呢?”心若止水,靜心凝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釋然的極致。

“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內在心境永遠保持這個境界,不受外境界的影響,不管外境界怎樣變化,死生存亡,窮達貧富,你的內心始終如止水一樣平衡不流。雖然說,人們入世做事難免有喜怒哀樂,但內在修養只要心如止水,可無所畏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木县| 灵石县| 黄石市| 剑川县| 张北县| 梓潼县| 会泽县| 台北市| 买车| 黔西| 北辰区| 靖江市| 平度市| 宁陵县| 靖西县| 新津县| 金阳县| 随州市| 沽源县| 乐都县| 上林县| 江西省| 罗山县| 正镶白旗| 东丽区| 子洲县| 寿宁县| 宾川县| 汝阳县| 香港| 商都县| 新疆| 岳阳县| 晴隆县| 湘乡市| 民勤县| 东台市| 会昌县| 宜都市| 卓尼县| 阜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