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南山回望:心中有物,方外得存(2)
- 左手南懷瑾,右手季羨林
- 上官紫微 李倩
- 4948字
- 2016-02-29 16:27:16
又有一次,一個女尼問趙州和尚:“佛門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趙州就用手掐了她一下,說:“就是這個。”女尼道:“沒想到您心中還有這個?”趙州說:“不!是你心中還有這個!”
趙州禪師的話語給我們以足夠的啟示。人為什么放不下種種欲望?為什么追求種種虛華?就因為他們還有沒有看清事物的表象,心存欲念,執著不忘。
南懷瑾先生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人都被現象騙了,人生永遠不斷地有明天,何必總是看過去呢?明天不斷地來,真正的虛空是沒有窮盡的,它也沒有分斷昨天、今天、明天,也沒有分斷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這么一個虛空。天黑又天亮,昨天、今天、明天是現象的變化,與這個虛空本身沒有關系。天亮了把黑暗蓋住,黑暗真的被光亮蓋住了嗎?天黑了又把光明蓋住,互相輪替,黑暗光明,光明黑暗,在變化中不增不減。
其實,一切事物都是不增不減的,它有它自然循環的道理。繁華的世態看似好,讓人可以過享盡榮華富貴的生活,所以人們不遺余力地追求,但它背后的真實不過如此,為了追求它,人們在不留神之際便淪陷成名利的玩物,失去快樂的生活。在這里,并不是要人們面對幸福和易于得來的金錢而不去享用,只是把這些看得透徹些,活在當下,自在自然,坦然接受所擁有和能夠擁有的一切,面對貧富的變遷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坦然,真正的幸福才能不請自來。
懷質樸心性,還生活原色
一個屠夫手起刀落,以一把利刃在牛肉和牛骨之間瀟灑縱橫,數分鐘之內拆解一頭巨牛,其手法和用心,近乎絕妙,這便是《莊子》內所載的“庖丁解?!薄!扳叶〗馀!彼氖钦恰坝稳杏杏唷敝辰?。小小屠夫之所以能夠達到 “刀無掛礙”,應該可以其用心一也來解釋。自古用心專一、功成名就的人,多是心思單純、目的明確,只為了一件事情而努力。然而如今,世上真正能做到絲毫不被外物影響的人已經失傳0。
南懷瑾先生認為,社會與環境是不足以影響人的。一個人誤入歧途,不在于外物的影響,而在于他自身鉆進故紙堆里,在原地始終徘徊,不肯把自己原本的靈性和初心掏出來。他以前曾舉過《金剛經》里的一段故事,來說人是如何把自己給捆住的。
《金剛經·第二十品偈頌》里有佛偈講道,雪竇禪師寫過這樣一首詩:
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一見便生擒。
可憐獵犬無靈性,只向枯樁境里尋。
一只兔子橫躺在一條路上,打獵的時候,老鷹在空中一看,大路中間躺著一只兔子,這個老鷹沖下來就把兔子叼走了??蓱z獵犬無靈性,打獵的時候,那個獵狗靠鼻子聞,跑過來聞了半天,到處找兔子。只向枯樁境里尋,只好向枯樹根的空洞里拼命找。
南對這一佛偈解釋說,雪竇禪師是禪宗的大師,他借詩諷刺世上一班學禪的人,這些人參公案,參話頭,都像獵犬一樣,只向枯樁境里尋;如果是大智慧的人,其實應該像老鷹一樣,在空中翱翔亮相,見到兔子就叼上去,如此才能找到真正的“空”。而那些后面的獵狗勤快得拼命跑,轉啊轉啊,跑啊跑啊,就在那里找這個境界,找到的是什么?也是一個空??!
南先生的意思是,一個學禪的人,一定不要誤入歧途,在原地流連,不要讓自己沉迷于某種追求當中,而應跳脫到更高更遠的地方,讓自己的胸襟和眼光都放開。學禪如此,做人更應如此。人不可以局限于眼前此刻的快感和欲望,必須將自己的靈性解剖出來。一個失去靈性的人,到死都會渾渾噩噩。
難么,靈性由何而來,這就需要人們回歸到質樸心境當中,從本色里挖掘。
質樸是這個世界的原始本色,沒有一點功利色彩。就像花兒的綻放,樹枝的搖曳,風兒的低鳴,蟋蟀的輕唱。它們聽憑內心的召喚,是本性使然,沒有特別的理由。人沒必要活得虛偽,每一天都在為樹立自己的形象而不懈努力,其實這是很累的,不如就那么自然而然,無拘無束。
南先生在2004年的一次演講時,一上臺便微笑著說:“諸位先生,今天我是被逼出來的……因為我年紀大了,出門不方便。可是今天要講的題目,我到現在還不知道。我今年八十七歲了……對自己的評價八個字,平生‘一無是處,一無所長’,不是故意謙虛,是真的?!蹦舷壬孤实陌l言令聆聽的學子們充滿了敬佩。他是一個集儒釋道三家宗派精華于一身的人,卻不想因此而倚老賣老。他直言自己的不安,實則他毫無懼怕,這就是人的本色。
其實,但凡老一輩文化界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謙遜、質樸且務實。陳寅恪、胡適、馮友蘭、季羨林……包括南先生在內,他們總是活得光明磊落,永遠保持著一顆初心。他們聽憑自然,或游刃有余,或逍遙自在,他們如同庖丁,然而比庖丁更加不為世物所叨擾。
南先生常說,每一位佛都在放光,何以眾生看不見?因為眾生被自己的業力蓋住,所有看不見佛光。當你開悟看到真心,就與與佛的光明相接。你們打起坐來,不管開眼也好,閉眼也好,如果黑漆一團,證明地獄在你面前,因為你內心污染得厲害,自己的光明被遮蓋住了,佛光想灌都灌不進來。是以有棵污染的心,念佛沒有愿力,只有一肚子的怨,如何見到光明?
人們的真心沒有了,不是它不存在,而是被人的虛妄遮蔽。生活在紛擾的世界里,那些爾虞我詐讓人們多了份虛偽,鉤心斗角讓人們多了一些狡詐,世態炎涼讓人們多了一些冷漠。世界因此而變得蒼涼、無情和可笑。南先生不禁嘆息,人之所以蒼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環境和自己情緒變化的影響,而保持一顆質樸本真的心,可以讓生命永遠保持健康,讓生命永遠保持青春。人們為什么要讓自己活得那么累,還不如把自己歸于自然,回歸生活的原始本色。
生命不息,前進不止
現代社會的繁榮與匆忙,使人們一面欣喜,也一面癡狂,有時心靈疲憊,便會對生活、對周圍感到無比的厭倦,萌生別意。以出世的角度看,告別塵俗是妙事,但身在現世,又如何能逃脫,人們所能做的便是面對。
孔圣人便曾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他的意思是圣者的境界與仁者的境界,以他的修養不敢擔當。不過他雖不是圣人、不是仁者,但他一輩子在這條路上摸索,而且沒有厭倦過;至于學問方面,他永遠前進努力,沒有滿足或厭煩的時候;他教人家,同樣沒有感覺到厭倦的時候,只要有人肯來學,他總是不遺余力的教誨。只有這兩點,孔子自言可以做到。
南先生在《論語別裁》里說“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的作為實在不容易實現。自己求學,永遠沒有滿足、沒有厭倦,從不自以為是,任何事業都“為之不厭”;有人來請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會說同一個問題有人問了三次之后,第四次還來問時就覺得討厭;不會有厭惡此人,乃至不愿再教而放棄他的心理。
孔子不厭不倦的境界,高明至極,人們又哪能完全學成呢,有時連半分皮毛都學不到。但是人們早早地就讓自己駐足,不再前進,所得的將是生命的枯竭。
有一天,池沼向在自己身邊奔流而過的河流問道:“你整天川流不息,一定累得要命吧!你一會兒背著沉重的大船,一會兒負著長長的水筏,在我眼前奔流而過。小船小劃子更不用說了,它們多得沒有個窮盡。你什么時候才能拋棄這種無聊的生活呢?像我這樣安安逸逸的生活,你找得到嗎?我是一個幸福的閑人,舒舒服服、悠悠閑閑地蕩漾在柔和的泥岸之間,好比高貴的太太們窩在沙發的靠枕里一樣。大船小船也罷,漂來的木頭也罷,我這兒可沒有這些無謂的紛擾,甚至小劃子有多重我都不知道,至多偶爾有幾片落葉飄浮在我的胸膛上,那是微風把它們送來和我一起休息的。一切風暴有樹林擋住,一切煩惱我也沾染不上,我的命運是再好不過的了。周圍的塵世不斷地忙忙碌碌,我卻躺在哲學的夢里養神休息?!?
“哲學家,你既然懂得道理,可別忘了這條法則,”河流回答,“水只有流動才能保持新鮮,我成了偉大壯闊的河流就是因為我不躺在那兒做夢,而是按照這個法則川流不息。結果呢,我的源源不絕的水,又多又清的水,年復一年地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因而贏得了光榮的名譽,或許我還要世世代代地川流不息下去。那時候,你的名字就不會有人知道了?!?
多年以后,河流的話果然應驗了,壯麗的河仍舊川流不息,池沼卻一年淺似一年。池沼的表面浮著一層黏液,蘆葦生出來了,而且生長得很快,池沼終于干涸了。
水只有在流動中才能夠保持新鮮,而水不斷承載他人也得到了無上的榮譽。死水沼澤只看到了今日,而川流大河看到的是永久,二者的境界之不同不言而喻。由此,人只有在不斷進取的狀態下才能夠永葆生命的活力,如果始終活在自己的一畝心田當中,便如同浮游之蟲,朝夕即死,志向何談?
莊子就曾于《逍遙游》內寫道:“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边@短話是些,如果到近郊的草木間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頓,回來了肚子還飽飽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帶一點干糧,說不定要兩三天才能回來;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準備帶兩、三個月的糧食了。
南懷瑾先生對此進一步講解,這段話看上去是莊子在告訴我們出門旅行該怎么準備,實際上講的卻是人生的境界。前途遠大的人,就要有遠大的計劃;眼光短淺,只看現實的人,恐怕只能抓住今天。我們應該做的不只是擁有今天,還應該抓住明天、后天,抓住永遠。
歌德說,我們的一切追求和作為都是一個令人厭倦的過程,做一個不識厭倦為何物的人最好?;蛟S人們常常會對生活感到枯燥無味,單調又平凡。但是如果簡單地將生活視為機械運動,人將如一灘死水,波瀾不興。需看到日新月新,生活的起色才能浮現,讓每一剎那都是新的人生,每一剎那都有新的生命在躍動。生命不息,旅途無盡,這才是活著的快樂和動力所在。
如善:慈心楊枝露,化雨如春風
孔子行善無跡,莊子至善無痕
人的靈魂奏出的最美音樂便是善良,“善”這個詞匯,一直是古代先賢和儒釋道各家宗派所贊同和推崇的,雖然他們的做法各有不同,但卻殊途同歸。
孔子的善是以“仁”為中心的,主張行善無跡?!墩撜Z》中有載:“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逼渲小安慧`跡”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要讓人看出來是善行。南先生進一步指出,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了?!耙嗖蝗胗谑摇保馑际遣灰獮榱俗龊萌耍龊檬?,而用這種“善”的觀念把自己束縛起來。
南先生說孔子平時做得一些小事里,都可以看出這位圣人賢德之處??鬃涌吹接袉适碌娜?,心里會萌發一種同情心,態度也隨之肅然;看到執政者、可憐的人,自然肅敬;看到殘疾人為弱者,孔子不但肅然起立,且“過之必趨”,一定走快幾步,不敢多看,這就顯示了他心理上的修養。
一位名叫冕的大樂師來看孔子。古代的樂師,多半是瞎子,孔子出來接他,扶著他,快要上臺階時,告訴他這里是臺階了。到了席位時,孔子又說這里是席位了,請坐吧。等大家坐下來,孔子就說某先生在你左邊,某先生在你對面,一一詳細地告訴他。
等師冕走了,子張就問,老師,你待他的規矩這樣多,處處都要講一聲,待樂師之道,就要這樣嗎?孔子說,當然要這樣,我們不但是對他的官位要如此;對這樣眼睛看不見的人,在我們做人做事的態度上,都應該這樣接待他。
小小的善意行為,不用言表,信手做來,于心是一件非??鞓返氖虑?。莎士比亞曾說,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給予的人。所以,行善無跡的人通常才是最幸福的。
而莊子的“善”與孔子有很大不同。莊子不但強調為善,同時也強調為惡地方法?!肚f子·內篇·養生主第三》中講:“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意思是做善事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并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你在做善事才這樣;而作惡事也要達到犯法的邊緣,而不是真正的犯法。莊子的意思是說,善惡之間應恰到好處,一個人該不好也不壞。
南先生說莊子的話表面上看著消極、逃避,對人生處世非常滑頭,實際上卻包含著更加積極的意義?!盀樯茻o近名”,說的是做好事并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如果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為了做好事的名聲,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善事?!盀閻簾o近刑”,更不是鼓勵我們去做壞事,反而是告訴人們要慎重去考慮為惡。
經由南先生這一解釋,莊子的“善”與孔子的“善”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如此,南先生還引證孔子的思想來論證了這一點??鬃犹岢按蟮虏挥忾e,小德出入可矣”,并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做人做事不超過道德的原則范圍,小地方有時也可以馬虎一點。實際上,孔子是講道德的大原則絕對不能違反,小地方不是叫你可以違反,而是要慎重考慮,小過錯也不能犯。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將自己的過錯界定為不觸犯“刑律”的一層,所以小過錯一樣是不該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