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5章 后記
- 第24章 巧干勝過蠻干,找到忙碌的捷徑(3)
- 第23章 巧干勝過蠻干,找到忙碌的捷徑(2)
- 第22章 巧干勝過蠻干,找到忙碌的捷徑(1)
- 第21章 不僅要“忙”,更重要的是要“忙好”(3)
- 第20章 不僅要“忙”,更重要的是要“忙好”(2)
第1章 忙碌≠高效
據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SB)對世界71個城市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亞洲人最忙碌,歐洲人最悠閑。但眾所周知,歐洲的經濟實力比亞洲強,歐洲人的工作效率和收入也明顯高于亞洲人。有的外資企業,特別是歐美企業,一周僅上四天半的班。但是,外資企業的人均利潤卻是國內同類國企或民營企業的10倍以上。
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心理來講,很多傳統管理者都希望員工馬不停蹄地忙碌,每時每刻都在工作,這樣他們才會覺得公司內部充滿了效率。但是實際上,忙碌并不代表效率。而且,這種無休止的加班與極端的忙碌更容易使企業和個人的元氣大傷。
極端忙碌的員工容易被忙碌的慣性所吸引,導致為忙而忙,而沒有時間站在公司的宏觀角度上來看問題和解決問題,更不會主動停下來深入地思考一下個人與公司的發展問題。例如,個人的發展規劃、公司未來的方向、企業內部的管理問題、產業的變遷、競爭對手的策略以及社會的脈動等。長此以往,就會缺乏應有的清晰思路和創造力,容易變成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的老黃牛或機械地按照固定程序運轉的機器人。一旦企業發生突發事件,他們就會變得手足無措,無法及時作出應急反應。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昏昏然的機械忙碌就像盲人騎瞎馬到了懸崖邊上還渾然不覺,而企業的“群盲”更危險,一旦被戳到軟肋的話,很有可能讓企業元氣大傷,甚至從此一蹶不振。眾所周知的三株口服液在轟然倒塌之前,其實在其內部就已經存在諸如管理僵化、上傳下達淤阻、浮夸成風、缺乏危機應急機制等問題,而正當大家忙著賺錢對這些危機渾然不覺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官司就在一瞬間將曾經輝煌無比的三株集團擊垮了。這個“群忙、群盲”的教訓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在這個以智商得天下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工作是知識性的,而這些靠思考為主的工作并不是靠刀耕火種式的原始忙碌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的是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如果連思考、創造的時間也被剝奪,如果所有人忙碌于當前的工作,他們很可能會為了追求速度而失去了想辦法以更好方式做現有工作的機會,也失去了思考與尋找新的業務機會的空間,更沒有時間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還很有可能造成江郎才盡式的職業枯竭。如果員工只是像個僵尸那樣機械地重復著簡單的動作,那又如何有以創新實現企業飛速發展的機會?長此以往,就會郁結為企業的內傷,致使企業失去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
很多時候,忙碌都是白忙。因為無謂的忙碌,忘了工作細節;忘了工作創新;忘了工作圓滿完成。因為無謂的忙碌,只記得應付工作任務;只記得要做上級安排的工作;只記得每天重復的程序。這樣的忙碌是毫無意義的忙碌。
忙碌有時甚至是對公司資源的浪費。很多在正常時間里可以完成的工作拖到了下班后很久,看似忙碌卻占據了公司的電費、機器運轉費等費用。另外,長時間的加班很容易養成員工拖延、磨洋工等不良工作品質,促進員工“職業枯竭”期的來臨。長時間的疲勞還會降低員工的忠誠度,導致員工頻繁離職。而新招聘來的員工又不能馬上熟練地投入工作,需要很長的磨合期與培養成本,更是得不償失。
忙碌還會引發很多問題,因為在忙碌的表面下很容易滋生內部管理的紊亂狀態,出現管理死角,給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創造了機會,造成人力資源和支出薪水的嚴重損失。在這種每個人都非要說自己忙得要命才不會被視為異類、才會有安全感的企業文化里,有時間去幫助別人就代表著你還不夠忙,于是很少有人有時間或者有意識伸出手來幫助其他的人,這種“個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工作品質最容易削弱或瓦解團隊合作的力量,把企業變成一盤毫無凝聚力的散沙。
軟件工程專家湯姆·迪馬可說,“優秀的公司從來沒有給我留下忙碌的印象”。忙碌的企業并不等于優秀的企業,對于這一點,很多優秀的企業老總最明了。他們總是力求高效,要讓員工忙得有價值,讓企業忙得有效率,最終使自己的企業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黑馬。阿里巴巴的總裁馬云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更欣賞那些能夠想出偷懶辦法的“懶”員工——當然是在完成工作的基礎上,因為這意味著這個員工找到了問題的更佳解決辦法。
市場如戰場,現在,小米加步槍的戰斗方式很難再打勝以信息高科技為主的第六代戰爭。同樣,以員工忙碌為主的低效生產、管理、運作方式也很難敵過以高效創造力制勝的高端企業,這也是我國員工如此忙碌卻與西方低消耗、高收入的西方企業距離遙遠的重要原因。
努力不等于成功,忙碌不等于效率,用時間來堆積利潤的時代早已經過時。現代企業更需要忙到點子上,這樣才能忙出效率,忙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