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7章 即學即用,管理個人情緒的心理學實用方法(4)
- 第16章 即學即用,管理個人情緒的心理學實用方法(3)
- 第15章 即學即用,管理個人情緒的心理學實用方法(2)
- 第14章 即學即用,管理個人情緒的心理學實用方法(1)
- 第13章 百病皆可從心醫,常見疾病的中醫學 心理學調養方法(10)
- 第12章 百病皆可從心醫,常見疾病的中醫學 心理學調養方法(9)
第1章 傳統中醫與現代心理學的精彩論述(1)
養生重在煉心,健康長壽者最懂得養心之真諦
養生家孫思邈的“十二少”養生真諦與“十二多”喪生之本
歷史上的很多養生專家都認為養心重于養身。唐代藥圣孫思邈以獨特的見解,實踐了注重養心的保健養生法,身體力行,在平均年齡二三十歲的時代,實現了壽高101歲。
孫思邈認為“安心是藥更無方”,強調了養心的重要性,他還提出了“十二少”的養心真諦與“十二多”的喪生之本。“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少欲、少怒”。 “十二多”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虧,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混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只有將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境界。
通俗地說,“十二少”與“十二多”的精華就是“心氣平和”,從心理上、思想上盡量減少對身體不利的意念。
心氣平和,就是保持體內平衡,心順氣暢。這樣,就不致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哀傷肺,過樂傷腎。人體的免疫力就能增加,疾病就難上身,自然利于身體健康。
要做到“心氣平和”還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處理好人際關系。
心氣平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甲拜袞桑在《西藏醫學》中論述說:“要維護良好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必須對身體的活動、言語及思想有所節制。正如一個人不要到有險情的水中游泳,不要坐有危險的船一樣。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再做”。這句話闡明了“心氣平和”,一切要從每一細微處做起,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為人處世,心中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氣常存我心,自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元氣充沛,臟腑功能好。
因此,養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藥,而在養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長存:靜心、定心、寬心、信心與善心。
靜心就是要心緒寧靜,心靜如水,不為名利所困擾,不為金錢、地位勾心斗角,更不能為之而寢食不安。
定心:每個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事在人為,樂在創造。要善于自我調整心態,踏實度日,莫為瑣事所煩憂。豁達樂觀,喜樂無愁。縱有不快,也一笑了之,豈非愜意?
寬心:要心胸開闊。宰相肚里能行船,心底無私天地寬。讓寬松、隨和、寧靜的心境陪伴您,豈非是快樂每一天?
信心:面對生活中的失意與坎坷,不灰心、不氣餒,對生活抱有十足的信心,堅信通過努力,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潛能,就能渡過難關。
善心:要有一顆善良之心,時時處處事事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好善樂施獻愛心,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熱情的援助之手,自己的心境也會得到慰藉。
淡泊歡樂多添壽,雜思寡歡命不長
我見過很多長壽的老人,談到他們的養生之道,往往令人驚訝:都說吸煙有害身體健康,可是有的老人幾乎煙不離手,還是活到100多歲;都說生命在于運動,有的老人卻偏偏不愛運動也能高壽;還有嗜好喝酒的、尤喜吃肉的、長期吃素的等等,都有長壽的代表。那么,究竟那種長壽之道是正確的,使我們可以借鑒的呢?
我認為:真正的長壽之道是《黃帝內經》中談到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那些長壽老人,不管他們的長壽之道有多“個性”,但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心胸寬廣、淡泊名利,不愛跟人斤斤計較,更不愛對一些小事耿耿于懷,他們活的很天真很單純也很快樂。
說到這里我講一個關于清代著名醫學家葉天士的故事。一天,有個病人雙目紅腫,淚流不止,神情憂慮,來找葉天士看病。葉天士詳診細察,詢問了發病經過后,說:“依我看,你這眼病只需幾帖藥便能治好,但眼病醫好十天后,你的兩只腳心會長出惡瘡,那倒是關乎性命的。”
病人聽了非常害怕,讓葉天士無論如何要救救他。葉天士說:只有一個辦法,你必須要照做才行。每天睡前和早晨起來,要用手搓兩個腳心各360次,一次也不能少,只有堅持下來,才能渡過難關。這個病人對大名醫葉天士的話深信不疑,便誠心誠意地依法而行。
十天過去了,果然,眼睛好了,腳心也沒長出惡瘡,精神也顯得很清爽。病人去向葉天士求教道謝。葉天士笑著告訴他:“你的眼病其實是憂慮所至。用些藥,你不去想它自然會好。但你這人心事較重,且眼睛疼痛不由你不想。我說要長危乎性命的惡瘡,你自然就不去注意眼睛了,揉搓腳心只不過是降火定神、補腎強身。這樣注意力轉移了,心病一去,眼病也就好了。”
所以說,良好的情緒對于我們的身體健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每個人在注重“養身”的同時,更應重視“養心”,要牢記一句話“淡泊歡樂多添壽,雜思寡歡命不長”。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養生觀點。古人說:“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所謂養德就是注重道德修養。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開闊,開朗樂觀,生命之樹常青。
第二,培養寬宏大度,襟懷坦白的品格。不要憤世嫉俗,對周圍的一切都看不慣,整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些負面情緒對身體健康都非常有害。
第三,廣交朋友,樂于互相交談。當你遇到困難,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時,首先要冷靜下來,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后向親朋、同事傾訴苦衷,從他們的勸告和開導中得到力量和幫助,這樣,苦悶的情緒會慢慢消失,心情變得豁達、輕松。
第四,培養廣泛興趣。琴棋書畫,養育魚鳥,種植花木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或者在情緒不佳或緊張的工作之后,觀賞一場相聲,欣賞一下優美動聽的音樂,這都有利于緩解緊張的情緒、消除心理上的苦悶。尤其是老年人,更應用豐富多彩的愛好,調劑、點綴晚年生活。
形神合一方能德高壽長
我們漢語里有個詞叫“德高壽長”,前文我們也提到了“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壽命一般都比較長。那么為什么道德修養良好的人比道德修養欠缺的人更長壽呢?
中醫里面是講究“形神合一”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缺乏道德修養的人,容易給自己套上名利的枷鎖,他們斤斤計較,時刻都在忙于算計別人和防備別人,因此他們整天處于緊張的心理狀態之中。而且他們心胸狹隘,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別人發生沖突,人際關系十分緊張,從而陷入整天擔憂的困境中。可想而知,一個人長期處于這種不良的情緒下,身體內部功能就很容易紊亂,造成免疫力下降,疾病也就乘虛而入。而那些道德高尚,品行良好的人,往往什么事都能看得開,豁達樂觀,寬厚仁愛,這樣的心境不僅可以驅逐煩惱,而且還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樣他的人體免疫力自然會增強,不容易生病自然就更容易長壽了。
生活中,我們常說的“心身疲憊”、“心身交瘁”、“神形俱疲”,然而,這不僅是習以為常的百姓語言,這里還包含著深刻的中醫“形神”學問。
中醫學對于人的“形”與“神”的關系認為:“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這就是說人的精神與形體是不可分離的,這種不可分離的關系,就形成生命人體“形神相親,表里俱濟”的合二為一,兩者相互為用、相親相濟與互為依存,共同維系著人生命體的正常心身機能與健康,形成“形”與“神”的存則俱存、傷則俱傷、損則俱損的同一關系。中醫學將這二者合而為一的形神關系概括為“形神合一”或“形神一體”。
認識人的“形神合一”,對于人的健康與疾病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的健康不僅是身體或器官的健康無病,同時精神情緒與心理素質也是正常無問題的,此即所謂的“心身健康”,否則,就是不健康或“亞健康”、“心身疾病”。
當人體不適或者有病時,人的這種不良感受就會影響人的精神和情緒,而不良的精神和情緒又會加重軀體的癥狀,如此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如果這種惡性循環過久,人體就會從一、二種癥狀產生眾多的癥狀,從某個系統器官的功能失調而產生多個系統器官的功能失調,甚至產生病變,陷入“四面楚歌”的痛苦境地。
中醫謹守“形神合一”的互親、互濟、互依、互存,形成形與神、身與心的良性互動,對于健康的人來說,它是一種“未病”先防的修身養性;對于“已病”的人來說,防止與阻斷精神癥狀與形體癥狀的惡性循環,保持良好的心態與生活習慣,并進行合理的治療,它將有利于疾病的康復與轉歸。
中醫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強調人體要勞逸結合,過渡勞累與過渡安逸,久而久之都會給人體帶來傷害;中醫還強調“五志所傷”或七情所傷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變化對身體的影響,認為那些“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的反應過急、過久的不良情緒,它對人的傷害既是立竿見影的,也慢性持久的,所以要盡快地從這些不良情緒中“移情”出來;中醫提出了“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養生方法,那些性格認真,不甚靈活的好強者來說,改變一下自己的性格不但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也能決定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
因此,養生只有達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效果才會最好,否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都是蹩腳的養生。
多關注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就是養生之道
許多人在生病或遇到健康、保健問題時會變得很迷惑、盲從。在臨床中常常有患者會問,祝大夫我該吃幾個療程的藥啊?我吃完了藥還用來嗎?我吃這個菜對我有好處嗎?我吃那個肉對我有幫助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
我的回答經常是:問您自己啊!藥吃到自己感覺舒服了就停,不舒服了就再吃,沒有療程規定。該吃什么食物,也要問您自己啊!吃您愛吃的、想吃的,吃了身體舒服的,符合這兩條原則的食物就是您身體需要的,對您有好處的食物啊。
除此之外我還會遇見很多諸如此類的疾病、健康問題,比如我身體很不舒服,可是從頭到腳各種檢查作了個遍沒查出問題來,該何去何從? 孩子沒什么異常的可是一化驗鋅也缺、鈣也少,真的要補鈣添鋅嗎?今天A報上說早上運動好,明天B節目上講晚上鍛煉妙,甲教授講要多曬太陽,乙專家說要防避紫外線。莫衷一是,到底該聽誰的!?
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高度發達、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里,人類對待自身生命有了更新、更多的方法去認識,有更新、更多的標準去衡量,生病了我們可以做各種各樣、細致入微的高科技的檢查化驗,并依此來診斷自己的身體狀況。各種媒體中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疾病治療、健康保健的信息,我們依此來指導自己衣食住行。我們總是在聽從機器的或是別人的,而恰恰忽略了自己對自己生命的感受和覺知。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和自然選擇成為地球上最優勢的物種,難道連對自身狀態的好壞都沒有感知、判斷嗎?在還沒有各種高科技檢查、化驗的時代里,中國人依靠中醫中藥治病、保健使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留意一下那些長壽的老人、健康的孩子,恐怕沒有一個是跟著各種媒體的健康宣傳去生活而獲得長壽、健康的。
所以,您的身體是自己的,不用去迷信機器的檢驗、專家、媒體的指導,多關注您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做自己想做的、愿做的事,以身體的舒服為指標,這樣就能獲得真正的健康。
我們應該學會給自己的心靈做做減法
在我們的生命中,從第一剎那便開始了加法運算,直到我們生命的結束,胎兒時我們從母體攝取營養,出生后我們更要在更廣的范圍內獲得更多,我們要更多的財富、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房子、更高級的車子、更漂亮女朋友或更英俊的男朋友、更快的速度等等,為此我們也有了更多的煩惱、更多的憂慮、更多的疾病。
即使我們病了,對待疾病也依然是加法運算模式,我們要吃更好的藥、要做更先進的檢查、要住更大的醫院、要用更多的治療手段、要吃更名貴的補品。在臨床當中經常會見到患者在看完病拿到藥后,還要問醫生我要不要再吃點這個藥或那個藥?我吃些什么東西補一補?我再吃點這個好嗎?我再用點那個行嗎?往往醫生囑咐不要做的,患者的回答常常是:我太忙了不能休啊!我沒法早睡啊!這個不讓吃、那個也不讓喝那還活個啥意思!?那還不虧了!?
難道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不能來些減法運算嗎?其實好多疾病的發生或加重或久治難愈都與我們不知道在生命中運用減法有著密切關系,比如我們不減去對食物過度的貪戀、對懶惰的縱容就會導致致肥胖、糖尿病;不減去吸煙的習慣就會得呼吸器官的疾病,不減去憤怒、焦慮等不良情緒就會頭痛、失眠、生痤瘡、甚至腫瘤;不減掉酒量就會患肝損傷、胃病、腦血管疾病;就是在患感冒、咳嗽時也有減法存在,要在我們的餐桌上減去葷、腥、油膩、生冷食物,才會幫助我們盡快痊愈; 很多的家長在對待自己的小寶寶時更是“只加不減”,補鈣、補鋅、補鐵、補蛋白、維生素A、B、C、D、E一路補下去,還要再時不時的來些山珍海味補養補養,三天沒吃肉就怕虛了,五天沒加鈣就怕不長個了;最后把自己的孩子吃成個肥胖兒、補成兒童性早熟、兒童糖尿病、高血壓等等;似愛之,實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