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章節(jié)
- 第32章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五
- 第31章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四(3)
- 第30章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四(2)
- 第29章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四(1)
- 第28章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三
- 第27章 香山鄉(xiāng)土志十二
第1章 香山鄉(xiāng)土志一
歷史
香山初置縣之年代
香山縣,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以東莞縣香山鎮(zhèn)置。據(jù)《輿地紀勝》宋史地理志作三十二年誤。
香山未置縣以前之隸屬
香山縣,漢番禺縣地,晉以后為東官郡地,唐為東莞縣地,宋始分置縣治,屬廣州,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云:香山縣下本東莞縣香山鎮(zhèn),元豐五年,運判徐九思請建為縣。《國朝會要》云:紹興二十二年,又升為縣,不同。恐建請于元豐,創(chuàng)置于紹興耳。不然,則元豐創(chuàng)建中間復(fù)廢?《新圖經(jīng)》云:元豐徐九思請建為縣,止置寨官一員。紹興二十二年,東莞縣姚孝資請州,聞于朝,創(chuàng)立縣也。
祝志云:香山鎮(zhèn)之設(shè),當在元豐之后,紹興之前。蓋初以厄險設(shè)寨,后復(fù)以人煙繁盛建鎮(zhèn)。鎮(zhèn)曰監(jiān)官,寨曰寨官。秩雖同從九品,而職掌各異。史志皆云以鎮(zhèn)置縣,不云以寨,則元豐之后,改寨為鎮(zhèn),可知也。舊志稱唐至德二載設(shè)鎮(zhèn),非是。又云:唐之鎮(zhèn)戍官,不屬于縣,縣立鎮(zhèn)寨官,宋制始有之。《輿地紀勝》云:元豐止設(shè)寨官一員。元豐九域志,各縣下皆詳其鄉(xiāng)鎮(zhèn)監(jiān)場,而東莞下不云有鎮(zhèn),則設(shè)鎮(zhèn)更在置寨之后。元豐時而無鎮(zhèn),何論至德,舊志妄誤明矣。
又《梁杞傳》云:杞,延福里人。熙寧初致仕。與運判徐九思議立香山縣事,不果行。按:杞是時籍隸番禺。香山議立縣事始此。
又《陳天覺傳》云:時香山尚為鎮(zhèn),止設(shè)寨官一員,屬于東莞,歲輸糧莞城,常被海寇。紹興二十二年,天覺請改寨為縣,以便輸納。東莞縣姚孝資,請州,聞于朝,割南番東新四邑瀕海地為縣,詔從之。按:陳氏族譜稱,天覺被黜為東莞文順鄉(xiāng)寨官,遂家焉,則請設(shè)縣時,天覺殆方任寨官也。
又云:《宋史?地理志》,紹興三十二年以東莞香山鎮(zhèn)為縣,考元豐《九域志》,東莞有香山崖銀場。顧炎武《郡國利病書》稱,恭常都雞拍村銀涌角宋初產(chǎn)銀,舊志稱金斗灣,在恭常都東南。據(jù)此則恭常都,實為莞、新二縣之界。香山所割自新會者,由金斗灣沿海迤西,盡于古鎮(zhèn)、黃梁,皆其極東濱海地。
又云:按舊志,文順鄉(xiāng)專屬東莞。文順鄉(xiāng)為今之仁厚、良字、龍眼、得能、四大、恭常、谷字等都,其余則分屬南、番、岡州云云。考《通典》,則岡州即新會耳。按:此香山地舊隸新會之可考者。
又:《陳天覺傳》注云:《阮通志》以天覺附南海黃勛傳后;又謂其所居鄉(xiāng)曰庫涌,舊隸番禺,今隸香山,故并見二邑志。考庫涌舊隸東莞,不隸番禺。又按《陳氏族譜》,天覺先居文順鄉(xiāng),蓋即今縣城,其長子彥旻,始分居庫涌耳。按:此香山地舊隸東莞之可考者。
又云:樂史《太平寰宇記》,東莞縣香山在縣南,隔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以里數(shù)計之,疑即今縣東南五桂山。考舊志稱,五桂山多異花、神仙茶,與《寰宇記》所言正合。又稱故鎮(zhèn),紹興間改名香山場,核其地在鳳凰山東南。元豐《九域志》東莞有香山崖銀場,核其地蓋今雞拍村,在鳳凰山東北。鳳凰山,本五桂山之支。舊志稱,五桂山周回二百余里,則并鳳凰山舉之。可知場、鎮(zhèn),皆在其山麓,則其山即《寰宇記》所稱之香山?jīng)Q矣。蓋縣名所由錫也。按此香山得名之始。
香山既置縣以后之隸屬
元屬廣州路,明屬廣州府,本朝因之。
《祝志?宦績?周行傳》云:行,隆慶元年任,以寄莊逋逃,請升邑為州,順德縣爭之,不果。
康熙間議升縣為州,轄順、新諸邑。按:此事祝志據(jù)申志食貨志載入,無年月可證,亦不果行。
《祝志》又云:自紹興以來,縣皆屬廣州,靡所析并。然宋、元、明皆為下縣。及國朝休養(yǎng)生息,戶籍滋殷,乃與南、番、順、東等同列大縣。《乾隆府廳州縣圖志》稱,為繁疲難,蓋視明以前異矣。光緒三十二年,總督岑春煊擬割邑東邊隅地,合并東莞縣屬虎門一帶,設(shè)虎門廳轄之,不果。
附城池建置
香山故城在城南,宋陳天覺筑繚以土垣。是時,邑鄭姓欲建城于雍陌鄉(xiāng),陳天覺難以口舌爭,乃屑鐵和泥置今城址,曰:“建城須貴地,地貴者土重。”秤土果重于雍陌,遂建焉,號鐵城。元因之,周四百五十丈,門四,南曰阜民,東曰啟秀,北曰拱辰,西曰登瀛。明洪武二十六年,守御千戶陳豫廣之,作磚城,高一丈七尺,上廣一丈,下廣一丈八尺,周圍六百三十六丈,雉堞三千六百四十,門四、樓四、敵樓四、兵馬司四今廢、水關(guān)二、警鋪十二今廢。宏治間,知縣劉信于磚城外,擴地二丈許,筑子城蠔垣,周三里有奇。崇禎十三年,知縣顧其言增城四尺,原窩鋪十四間,增造十一間,筑來青、郁金二臺。按:《田志》藁載,邑城四向,屢修屢改,事皆溺于日者之說,茲不錄。
水關(guān),一明關(guān),覆以樓,介西南。一暗關(guān),介東南池,東南長五百四十七丈,旱塹一百四十六丈,凡濠塹周六百九十三丈,闊四丈五尺,深一丈三尺,其延袤視城有加,日久蠔垣傾圮,旱塹堙塞。乾隆十一年,知縣張汝霖疏浚南河,其水復(fù)繞城濠,后又以民居侵占,屢浚屢淤。同治二年,邑紳捐資疏通,達于濠,由濠達于河。按:頒行例目,水道門有人力溝通者載之,惟縣屬僅此濠為人力溝通者,今載于此,下不重出。
前山寨城,北距縣一百二十里,南至澳門十五里。明天啟元年始立寨,國朝康熙五十六年建土城,周圍四百七十五丈,高九尺,下厚三尺,上厚二尺。每城二十丈,增筑子城一丈,凡二十四丈。為門三,南曰前豐,東曰物阜,西曰晏清,北逼于山,故不門,起炮臺、兵房于西、南二門上。嘉慶十四年,立前山營。
南順罟草土城,在潭洲南村之南。《祝志》云;建城年代無考,疑在康熙七年。今圮,惟存正西磚城門,榜曰鎮(zhèn)洋城。
黃梁都斗門墟土城,在縣西南九十里。城方一里,乾隆二年建,周圍二百尺,高七尺五寸,上厚四尺,下厚五尺。雉堞用磚,東、西城上各設(shè)臺樓一座,炮九位。
附公署學(xué)宮建置
海防同知署,在前山寨城內(nèi),原副將署。乾隆九年改建。香山海防軍民同知特為防澳而設(shè),乾隆八年,以肇慶府同知移駐此。
知縣署在仁山下。邑人劉必從故宅。宋紹興二十二年建,宋末徙蓮峰山。元至元二十一年修復(fù)舊治,元末宣差托啰克臺移縣治守舊寨山。明洪武三年,縣丞沖敬仍舊址重建。今仍之。
副將署在西門內(nèi)永寧街,康熙七年建。
學(xué)宮在縣治東一里,蓮峰之陽。宋紹興二十六年建。淳祐四年,主簿宋之望,徙建于城內(nèi)西南隅。元泰定三年,知縣左祥徙復(fù)蓮峰舊址,元末毀于兵燹,明洪武三年,縣丞沖敬修復(fù)。正德十六年,教諭顏階請別置講堂于城東北隅。嘉靖七年,知縣林士元拓講堂,析豐盈倉地遷建。萬歷三十三年,知縣王好善遷復(fù)蓮峰舊址,今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