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香山鄉土志七(1)
- 香山縣鄉土志
- 佚名
- 3940字
- 2015-12-26 16:27:59
氏族
邑城仁厚坊黃族,其先江西筠州人。始祖元,西臺御史,憲昭以直諫安置廣州,卒于途。子從簡留家南海,從東莞伯何真起兵,官至宣慰司副使。四世溫德繇,廣州右衛徙隸香山守御,卒葬東郭大北山。子泗,遂家香山。泗次子長樂縣知縣。畿,徙家會城。承宣里今雙門底。八世至文谷公佐,生三子,分三房,國初長房一支遷回香山,二支、三支仍居會城,由憲昭至今傳二十一世。
泗三子珩,居香山,別為一支。由憲昭至今傳二十一世,族丁僅百余,然邑城數詩書世胄未能或之先也。
黃梁都南門鄉趙族,始祖懌夫,江西鄱陽人。宋端平元年任本縣令,有惠政,卒于官。子時鏦淳祐十年進士,宋末避亂至此,子孫寓籍焉。三世祖平岡遷居大赤坎為一支。明永樂初,六世祖光太再遷大瀝岐。景泰時,七世祖晴峰始擇居南門,分四大房。現一十七傳,丁口三千五百余。
得能都張家邊黃族,始祖陽,始興人,任前山寨守備,明嘉靖時剿寇陣亡。次子萬福葬其衣冠于老戶頭山,遂遷居此。
良都員峰曾族,始祖昌垣,原籍順德,本朝始徙居員峰。
欖都麥族,隋上柱國鐵杖之后。其十六世孫必達自南雄保昌遷邑之黃旗角。十九世元俊,元至治間又遷小欖,至今傳二十三四代。
得都庫涌陳族,始祖文龍。子天覺,宋紹興八年試宏詞科,賜進士第,家文順鄉仁山下。建城后徙庫涌,子姓復分支陵岡暨隆都水塘頭、岡背。現二十八傳,合四鄉丁口約三千余。
謹案鄉賢列傳,蒼梧太守陳臨子孫蕃盛,播于嶺徼,而鄂州通判梁杞傳稱,海曲族望陳梁二家。天覺為開縣之賢,文順前屬東莞,即今縣城,徙庫涌者長子彥也。陳族支派最多,俗有米碎陳,籮糠糖李之謠。天覺裔孫頤錄譜略云:原籍珠璣巷,疑有誤。
良都沙涌馬族,始遷祖曰驛、曰駁,其曾祖端公宋南渡令新會,家于會城金紫街。子持國、孫晞驥俱郡守鄉賢。驛、駁奉所生母林氏徙沙涌。五傳至宋侍郎南寶,餉軍殉國。元軍欲屠潮居里,族眾徙匿,明興始復故土,僑寓張家邊塘,遂家焉?,F二十八傳,三鄉丁口約二千余。
仁都麻洲徐族,入粵始祖祖光,原籍江西贛州府瑞金縣,元季宦游廣州。至閏甫徙香山。越三世伯良,都察院都事,祀鄉賢。五世曰觀,未冠成進士,歷仕刑部郎,壯歲歸隱大石之陽。曰常,知玉山縣,有循聲。曰統、曰楨,皆歲薦,里人顏其閭曰:南州,即徐屋街。子孫蕃衍,析居員峰、三灶等處?,F二十一傳,南州派約一千二百余人。
仁都麻洲李族,先世居南雄珠璣里,宋李避亂來廣州,至新會。咸淳七年,始遷祖桂窗徙居香山仁山下。次子夢熊贅入黃旗都,遂家黃角。孫昌泰分支四都、岐山、小隱、大環、隆都、沙堋下。五世翠柏等居城南麻州。厥弟愚庵、納齋居蓮峰下塹頭街。子姓分支庫涌、板橋、羊寮等處,合麻洲、黃角、岐山、塹頭四派丁口約七千余。
謹按:《麻洲李氏家譜?南來歲月考》,援欖都麥氏及新會蓮邊里麥氏兩譜,南海洗氏譜云:為胡貴嬪事,珠璣巷九十七家于咸淳九年二月起程抵岡州,五月至香山,遂分居各屬?!稏|莞英村羅氏譜》并載:紹定元年,批發路引,乃理宗朝蘇妃事,南雄府印發岡州批判,至今猶存縣衙。則南來似應以紹定為實,而麥譜并云:隨流先至香山大良角,即今黃角,蓋宋自南渡以來朝政不綱,遼金逼處,中原氏族流離播遷;又慮南雄地當要沖,定遭兵燹,挈家來廣,不僅避妃亂已也。至《廣東新語》云:河南祥符縣有珠璣巷,南渡諸臣隨駕入嶺,至止南雄,不忘所,自號所居為珠璣巷。又云:巷在南雄州城東門外,原名敬宗門,表孝義,因避敬宗廟號,易名珠璣。廣屬氏族至自珠璣巷者,居其大半;而路引先羅麥李黃,僅九十七家,惟麥譜稱并親眷附行者甚眾,南遷之議,發起于珠璣巷,故統而言之歟?事遠年湮,傳聞異詞。近人《珠璣巷種族考》猶數典者所宜研究也。
隆都劉族,始遷祖汝賢,父仲敏,宋宣和進士,官南雄刺史,僑寓珠璣,避兵至廣。子三人汝賢居次。紹興末徙邑東鄉土瓜嶺。六傳后開于族山谿角,析居邑城東南、龍聚環、涌頭、寮后、龍眼樹涌、坑口墟、北臺、葫蘆棚、湖洲腳、沙坪下、龍塘、庫涌、新村?,F二十七傳,丁口萬余人。齊東、古鶴等鄉別有派。龍頭環派原籍南雄,乃昭武將軍劉禘當,明洪武初隨軍入廣,家于欖都,仍隸軍籍,歷八傳分支石岐、大墩、龍頭環等處,丁口亦二千余人。
良都長洲黃族,始遷祖獻,字文憲。先世閩之福州人,避亂徙新寧潮境鄉,凡八傳至獻。宋理宗朝寶祐乙卯科進士,景定三年,官行人,冊封安南國王陳日煊,歸舟遭颶漂泊至香山,復命后遂卜居長洲。所娶平嵐林氏女為繼室,生子祐,孫廣派,定籍良都,析居城北,分支大墩、麻洲、外界涌等處,丁口約萬余人。
仁都麻洲黃族,凡三派,一霑益州同知、鄉賢黃經祖仲翁,至自龍眼都,辟稽古堂,聚書萬券,經居東林山下,筑山海齋,號山海子。一廣東左翼鎮總兵黃標,由南澳以宦籍香山;子琮,崖洲協,家倉箱街,故將軍遺宅猶存;現七傳丁口二十余人。一由廣派祖分支,開辟新墟,聚族南倉街、東欄街、大石下,凡十二傳,丁口約百余人。
得都義門鄭族,入廣始祖曰賢。宋天圣間以進士授廣州郡守。孫六七學長,始居邑之長洲。再傳至漕,試省元度,徙得能里之游街蓢,復由游街蓢析居濠頭、西亭。其龐頭一支則因度之曾孫賢贅豪兔旁,遂家焉?,F三十傳,支分四派,丁口萬余,居邑城者閥閱尤盛云。游街蓢舊志作鰲街蓢。
谷都南湖鄭族,谷都始遷祖菊叟,于宋仁宗朝自福建興化府潯陽縣入粵,任惠州路判,家于都之榕樹埔,徙橋頭。子姓分支烏石、平嵐、南屏、雍陌,丁口約萬余人。恭都南屏支始祖曰世寬,菊叟十三世孫。明嘉靖間遷來,分三支,現傳十四代,丁口四百余。又一支同治十一年自谷都遷南屏,現傳五代,丁口百余。
仁良都南湖鄭族,蓮塘始遷祖芑,宋以狀元官廣州郡;乾道壬辰年七月由福建莆田縣徙香山,卜居蓮塘。八傳曰榮叟,元末保障邑城,攝縣事;洪武十八年旌義士,祀鄉賢?,F二十八傳,分居城內東里、深巷、厚興街、基邊、張溪、東丫、庫涌、柏山、沙溪等處,丁口約七千余。
謹按:鄙諺有“劉黃鄭,殺人不用償?!敝Z,揆之情理必無是事,不過極形其族之富且強耳。如谿角、如長洲、如谷都、三鄉聚族尤盛,邇來趕辦地方自治,日形進化,漸臻文明,此語囗無人道。
仁都南關楊族,始遷祖元規,宋紹興庚戌進士,官廣南提舉,由揚州廣陵徙廣州,卜居邑城南?,F二十七傳,丁口二千四百余。四世祖仲玉,分支隆都申明亭,丁口二千二百余,北山、隔田、北臺別有派。
大都南蓢程族,始遷祖師孟,號正誼,原籍江蘇吳縣人。宋景祐元年進士,任廣州經略使,修學筑城。子柏隨侍,官東莞鹽場,署縣事。宋南渡徙居邑東鄉大字都,支分安定、亨美、田邊?,F傳三十代,丁口五千四百人。德興王府長史定宦裔,居麻洲,今柏椏、合水口等處丁口亦數百人。
仁都城東侯族,始遷祖俊堂,原籍韶州府曲江縣梅塘村。元至正從軍贛州,明洪武二十六年改隸香山軍籍,因家焉。子孫為邑著姓,現二十傳,丁口約三百余。
欖都小欖李族,始遷祖必貴,宋咸淳間由珠璣巷避亂荔枝山,斬竹結筏,隨流抵欖鄉亭子步,奠居焉,即今泰寧坊也。孫光祖,隸大鵬軍。八傳至尚書文介公孫宸,始改民籍?,F二十三傳,丁口約三千人。
欖都大欖李族,乃烈士英妙子智,官江州判,聚族欖都,分支谷都白石等鄉,丁口二千余。又一支至自新會,原尚書任堂派,黃梁都李屋圍乃任堂弟棕宇裔。兩族亦千余人。
仁都麻洲蔡族,始遷祖益崇,原籍南京鳳陽府,宋時任南雄判。子本宏徙香山,居南門。數傳分支恭都那洲、隆都南文。現傳二十六代,丁口千余。古鎮一派尤為大宗,恭都上柵、隆都嶺后、四都貝頭別有派。
謹按:蔡氏譜:本宏遷居,傳至四世,香山乃開縣云,則蔡實邑之舊族也。
仁都麻洲藍族,宋咸淳間至自南雄珠璣巷。四世祖分支小欖,丁口共一千五百余人。
謹按:麻洲氏族有“藍、禤、蔡,不夠胡、盧、蒲一勺。”之謠。邑志選舉表有贛州教諭禤國彥;歲貢禤忠,交趾利仁知州。蒲伯齡,岷府長史。盧瑞,新淦令。盧淵,歲貢。盧錦,重慶府教授。蔡子彰,歲貢。蔡觀、蔡子良皆著姓也。麻洲近推李、徐、高、陳、梁為大宗,六族只存藍、蔡,他如歐光、曹登、周宗、曾賢、姚明諸家,或他徙,或孑遺,民族消長,麻洲有余慨焉。
仁都麻洲柳族,始遷祖樂會知縣齊,自湖南長沙宦瓊州,遂籍邑之仁都,子姓分居茅灣、灶貝,現十五傳,丁約四百人。
谷都茅灣麥族,始祖松呂,自新會草坪遷來。現十七傳,丁口百余。
隆都青羌黃族,至自新會杜阮鄉。其始祖德澄負販隆都,娶妻生二子質初、質正,留居青羌。子姓分支龍聚環、板尾園、土瓜村,丁口千五百人。黃屋坑、沙棚下、小龐頭各派丁口約千余人,遷居邑城北門、小欖等鄉尤貴盛。
仁都紫里李族,始遷祖華京,原籍新會潮連??滴跞暌七?,子日英與弟夢熊東木、先梅、瑤岳等同徙石岐。孫修凝由新會學撥香山,隸籍所都,聚族沙岡墟,支分翠微、小隱等處。谷都沙岡鄉始遷祖占偉,與正薰街建平令龍翔孫曲沃令卓揆,家亦至自潮連,俱任堂派,丁口共千余人。
隆都李族,至自新會者分尚書任堂兩派。先世河南祥符人,系出唐涼國公愬。十傳至鑾以御史監軍南雄。孫喬木,宋兵部尚書,紹興間奉使至古岡,因家斗洞。見新會志寓賢傳即文莊公。也十四傳孫尚璧,明萬歷從涌頭曰尚智任堂派徙田頭,分支金角環、石斤、青羌、象角等處。尚書派:一至自祿洞,以大嵐、嵐霞、起鳳環三鄉為大宗,明初始遷祖曰大佬,分支祖嵐肇等。一至自荷塘,以恒美、涌邊兩鄉為大宗,明代始遷祖日康所,先居南川;乾嘉學風嵐霞、恒美為尤著。一至自瓦岡,居石岐城西南。一至自麻園,居張家邊、牛港、柏椏,合兩派籍隆都者約一萬一千丁口云。又一族于康熙二十五年由新會里村遷來,始遷祖石軒,寄籍隆都李宗茂戶,迄今十傳,丁口四百余。
隆都疊石余族,始遷祖文舉,至自南雄珠璣巷,分支全祿、下坑、麻洲等處,現二十二傳,丁口三千余人。
隆都濠涌方族,始遷祖榕澗,至自肇慶府開平縣,初徙平嵐,轉居濠涌,分支城內、大都、左步頭、谷都、下涌等處?,F二十四傳,丁口五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