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都邑城郭族,原籍曲江縣。初遷南海大同村,再遷新會天河里。明永樂,曰梅山始定居香城。現傳十八代,丁口五百余。
良都槎橋落郭族,始遷祖致正,由南雄徙邑城南麻洲。子復,官黃田場管勾,嘗捐金修學宮、置學田、筑橋梁,宦成,隱老安山,卜居槎橋落。縣治堂柱根于是橋,馬蒥荽木也。子侄分支麻洲街、竹秀園,而平嵐、橋頭、翠微尤為大宗。現傳二十四代,丁口共三千余。
良都牛起灣楊族,始遷祖宋博士恒,號云巢。咸淳間由珠璣避難邑之深灣,因移邊之役徙牛起灣,隸良都。現二十二傳,丁口一千六百余。
恭都下柵李族,始遷祖先德,亦至自新會,由行伍戌恭都下柵,娶氏林生子四,因家焉。分支厚江涌、茅灣、外埔、南大涌、外壆、河頭埔、三灶、張家邊、李家村等處。現十四傳,丁口約三千余。茅灣派同光閑多,起家洋務,有號秋坪者,能辦地方公益,與同里麥潤齋筑橋、亭、石路,行人便之;在上海籌賑,任畫、任費。沒后,疆臣請于朝,追贈道銜。會城翰祿橋重建御史祠,與田頭、大嵐、恒美、涌邊捐貲尤厚。
仁都邑城汪族,始遷祖良,號野庵,乃越國公裔,二十傳孫也。子鴻業,號萬川,宋嘉熙登進士第,隨授南雄保昌縣令,殊有政聲;良就養任,故邑人愛之,留居此土;繼因兵燹,良精形家言,見香山為南番古粵之沖,山川秀異,爰卜居武峰下。子孫分支南鄉、西鄉,現二十三傳,丁口未滿千。
恭常都唐族,始遷祖紹堯,宋度宗咸淳七年為避胡妃之禍,由南雄珠璣巷遷居新會,復由新會遷香山唐家鄉,地本荒原,舊名釜涌,唐氏至此遂改今名。家焉。六世有名廣禮者,遷居本都雞拍村,另紀。名廣潤者,遷居東莞。七世名竹莊者,遷居本都那洲村。十五世名廣元者,遷居新安,現計二十五傳,丁口一千八百余;雞拍五百余,那洲百余,共丁口二千五百余人,遷東莞、新安者不及計。雞拍族始遷祖隱翠,廣禮孫也。廣禮同子東溪由唐家鄉遷居得都江尾頭村。東溪子二,曰隱翠、曰仕隆。仕隆仍居江尾頭。而隱翠復遷雞拍馬坑地方,開墾田園,時明成化年間也;子三,分三大房,現二十三傳,丁口約五百余人。按雞拍村唐君調查報告云:明正統間,奸民畬蠻盜采雞拍村銀礦,村民拒之不勝,屠戮殆盡,其余流離轉徙,幾變荒墟。而隱翠公遂遷居于此。嘉靖時,方相國獻夫奉旨開采銀礦,駕駐村內,與隱翠公子石屏公契洽,且制錦軸為文壽之,而懸志紀事載正德中奸民畬蠻盜采村礦,屠戮村民;至嘉靖時,苗脈已盡,乃散其地,雞犬桑麻俱盡等語。考雞拍舊址原為楊、文二姓人所居,被賊屠戮,即楊文二姓之人。文氏現已無傳,今楊氏子孫猶能道其事者。唐氏由明成化時遷居,至正德時乃開基鼎盛時代,何以雞犬桑柘俱盡,考之譜牒亦不載屠戮之事,至謂嘉靖時礦苗已盡,何以方相國又到開采?志云:正德或正統之誤耳,說頗詳核,可補史乘之失;且關民族之消長,合著于此。
仁都邑城東門外張族,始遷祖鏡輝。由順德簡岸鄉遷來,今二十四傳,丁口二百余。
圃都大黃圃孔族,始遷祖文基,由順德黃連鄉初徙大黃圃,分支欖都。兩派約四百人,其大派俱由山東曲阜命名,冠以廣昭等字,蓋圣裔也。
良都良字都梁族,原居延福里,即石頭村,與沙涌、庫涌毗連。宋代產三鄉賢。慶歷進士、比部郎、鄂州通判杞,致仕時建議立縣。其裔孫現亦嘉熙進士,知南康。元明間徙族北臺溪、漕邊等鄉,合福涌兩派丁口約千五百。
謹按:梁鄉賢所居石頭村,今名井尾,與槎橋落尤近。土人鋤地種植,屋村尚存。前數年掘得一古銅鳳,翼長尺許,重拾余斤,巨家舊物也。鄉賢冢墓,縣志未詳,家譜云:葬柏椏斜阿婆墟。蔓草荒煙,久無覓處。石頭村大仰環,乃其婦墓,以鄉賢衣冠合袝者。向由漕邊、福涌兩派祭埽。光緒甲午,福涌利其旁穴,先圖控據;漕邊還訴得直,該姓父老嘖有煩言。吾邑山案,強半類是惑形家言,失尊祖修睦之誼,誠陋俗也。
欖都小欖何族,系出宋尚書仆射何桌之后,原籍四川。宋南渡入嶺,嶠居南雄。桌孫九郎、十郎偕來邑之欖都。十郎族閥尤盛,鄉賢述忠、述瓚、明首輔吾騶、制府璟等皆其裔也。現傳二十余代,丁口約五千余人。
四都大車林族,始遷祖小三,自宋南渡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定居于此,即孝廉方正鄉賢謙家也。子姓分支那洲、田頭等處,現二十五傳,丁口千余。安堂一支同隸四都二圖,族姓尤蕃,別有派。
四都林屋邊林族,始遷祖孟七,明初由福建至欖邊。分支山洲坑、陂頭、窈窕、沙堋下、大嶺各鄉,丁口三千余。
四都赤坎西堡林族,始遷祖省元,宋末由南雄徙邑城。五傳至子卿,聚族西江里。現二十六傳,丁口共五百人。
四都赤坎東堡阮族,始祖元輔。宋末由珠璣巷徙香山城北蓮塘街,隨遷東鄉四字都赤坎。子與子以孝旌。八傳至冠山,分支小隱。現二十六傳,丁口千余。
隆都象角阮族,始祖佛生,明初自岡州卜居龍眼都。先世御史中丞逵,宋南渡宦游粵東,居南雄珠璣巷。子姓復徙岡州,佛生其五世孫也。佛生子觀泰登明永樂鄉薦。現二十一傳,丁口約五千。
隆都象角彭族,始遷祖圣養,原居東莞琥珀坑,自莞庠游學香山,徙隆都象角鄉瀕海而居。四傳至翠崖、谷山開族。今歷十八傳,丁口一千有奇。
四都小隱黃族,本姓王,始祖慕槐,世居邑西隆都石門鄉。子懷東,明洪武間隸軍,籍易今。姓鄉賢林謙撰黃姓譜序,詳其端末。現十九傳,丁口約五百余。
欖都大欖詹族,初徙谷都之西山,廷貴分居欖都。現十八傳,丁口二百人。余慶知縣詹官乃廷貴裔孫也。
谷都沙岡張族,始遷祖處順,亦至自新會。現十六傳,丁口百余人。
仁都麻洲龐族,世居隆都龍聚環,數傳至沛庵分支城南麻洲街,丁口合共千余。
欖都海洲魏族,始遷祖天目,至自南雄珠璣。分支茅灣、外埔及佛山鎮,其在本邑者現傳二十二代,丁口五百余。
欖都海洲袁族,府尹三接之后,先世至自東莞。現二十二傳,丁口約二千有奇。
仁都邑城高族,原籍閩之莆田。始祖師曾,官保昌縣丞,遂家南雄。子南洲,宋寶祐鄉舉,初徙香城。孫參軍添獻粟餉宋軍,從端宋至岡州御敵殉難。遺孤宸英生子四,曰元生、梁生、洪生、忠生,其后分支城南麻洲馬頭街、治東節尾新村、白廟、城西長塘街、隆都豪兔、岐坑、大石兜、青羌、良都長環、尖涌、寮后、北臺、磨刀等處,丁口七千余人;徙順德馬滘、洪簡者亦成巨族云。
仁都邑城蕭族,至粵始祖世范,宋嘉祐貢士,任南雄推官,流寓廣州,有子曰苑。應紹圣拔萃科,揀選香山鎮,遂家于麻洲街。現三十傳,丁口六百余。
仁都邑城毛族,始遷祖金,原籍浙江余姚縣。洪武初隨常遇春分守耒陽,后從軍入粵,以征賀縣功授香山百戶,因家焉。現二十一傳,聚族邑城,支分東鄉濠頭、西鄉田頭、寮后等處,丁口約七百余。別派如谷都神前、馬邊埔兩鄉,合千人;城東柏椏亦有數十。應龍、國斌父子先后從戎陣歿,以難蔭其后人,至鄉賢諸暨令可珍,子安仁令、天翀皆守御所百戶。裔兩族俱以忠義顯,天翀臺灣之役為尤著焉。
淇澳鍾族,從征臺灣,功授左都督,固原協鎮,寶家也。其先由南雄珠璣徙邑之良都,再遷淇澳。丁口現約千余。別派如欖都鍾家巷、谷都西山、邑城西市俱至自新會,丁口合數百人。
四字都濠涌嚴族,始遷祖漢臣,宋末由南雄珠璣播遷至邑之東郊,定居濠涌。現二十六傳,丁口共一千三百余,
四字都南塘簡族,始遷祖古峰,亦由珠璣徙居南便塘。現二十六傳,族丁五百余人。
四字都陳族,凡三鄉,曰莆山、曰茶園東、茶園西。其始祖宗公,于宋末由南雄珠璣徙邑城。至元順帝間,裔孫志和遷莆山,玄保遷茶園,現二十一傳,丁口共二千余,其留居邑城及小隱亦數百人。別派如石岐、嵩縣令、書布衣斗文家,氏族最古。麻洲、沙岡、柏椏、員峰亦分數派,得都張家邊、窈窕族至自新會石頭鄉,析居外界涌等處,丁約千余。隆都新露亦至自新會。小黃圃族閥尤盛,近由蓢尾、上巷、白廟分支,丁口合二千有奇云。
隆都亨里鄉湯族,始遷祖佛保,至自新會河村,于明景泰間徙居邑西之亨里。現傳十九代,丁口共三百余。
四都神涌鄉周族,相傳始祖疆,唐秘書郎外遷郡守,由陜宦粵,留居莞邑杏花村,即今城東良朋里也;建城后分居神涌等處。明洪武甲子,御史尚文始領解額第進士,任龍巖丞。其孫慈堅居城南,與鄭子綱、容悌與、楊余蔭稱麻洲四賢。現神涌一派已四十二傳,丁口約七百余。城東南關塘埔、齊東等處合數百人。
吾邑氏族,南宋以前多無可考,即族望如陳梁二姓,按其譜牒或隸東莞,或屬南番,先代仍未及詳,亦氏族中一大憾事也。周姓徙自長安,距李唐至今千年,舊族蓮峰之下曰杏花村,古跡相傳,可補志乘之缺。
隆都龍頭環周族,其祖子高,于元末由東莞黃塘從戎,隸東莞伯何真麾下;明太祖定鼎南京,散軍屯田,子高充屯長,移駐小欖高沙,嗣遭海賊擾亂,遷居龍頭環。現計十九傳,丁口約一千有奇。
欖都小欖梁族,厥祖宏益,由南雄珠璣巷遷古岡州,又遷小欖。分二族,一松隱祖族現十余世,人口約六百有奇;一毓靈祖族現十七世,人口約五百有奇。
欖都小欖張族,始遷祖曰夢蘭、曰岱峰,由番禺石井遷小欖,同隸衛所軍籍。現傳十八世,人口八百余。其余或由新會遷居,或由海洲遷居,支派不一,共計約一千五百余人。
恭都北山鄉楊族,始祖泗儒,宋嘉熙元年丁酉,自南雄珠璣巷遷來。分兩支,現傳二十四代,丁口一千七百余。一為素略戶,一為先義戶,同聚處鄉中。
恭都南屏容族,始祖六二,宋嘉定間自新會遷來。六二生光祖,光祖生八子,遂分八房。由光祖至今傳二十三代,丁口共二千二百余。
恭都南屏林族,始祖勝和,明洪武十九年自黃梁都乾霧村遷來。現傳十九代,丁口八百五十余。
恭都南屏張族,始祖萬八,宋咸淳十年自南雄保昌縣珠璣巷沙水鄉遷來。分二支。現傳二十四代,丁口一千二百二十余。
恭都南屏鄭族,始祖輝山,乾隆初由古鶴鄉遷南屏,分三支。現傳六代,丁口百余。
恭都南屏張族,始祖清懷,明嘉靖時由石岐遷平嵐,再移南屏。現傳十五代,丁口三百余。
謹按:縣治前有十二所公祠,考明洪武初定衛所之制,香山置守御千戶所、百戶所,其官多世襲,軍士亦父子相繼。祠蓋是時千戶、百戶等子孫流寓本境。聯各姓建此,以奉其先者也。有盛氏亦居其一云,余俟考。又縣志職官表,千戶有陳、錢、劉、王、何、李、林、田等姓,百戶有周、桑、王、穆、馬、李、蔡、張、毛、尚等姓。
又:欖都如梁、譚、周、張等姓亦明初衛所屯田官軍流寓者,故稱軍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