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陶淵明家書(1)

與子儼等疏

告儼、俟、份、佚、佟:

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賢圣,誰獨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將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愧。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濟北氾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復何言。

【譯文】

告戒儼、俟、份、佚、佟:天地給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從古到今圣賢的人,有誰能夠幸免呢?子夏有話說:“死生有天命,富貴天注定。”“四友”那樣的人,親自接受言談意旨,連四友這樣的人都這么說,足見窮達與否、壽命長短都是不由人的。

我年齡已過五十,年少時窮苦,每次因為家里困乏,東西游走。本性堅強學識笨拙,參加事物多不和。自己為自己考慮,一定遺留風俗災患,勉力棄官隱居,使你們年幼就受饑寒。我曾經感嘆東漢王霸的賢妻的話,壞的棉絮自己擁有,為何要使兒子慚愧呢?這是一樣的事情。雖然遺憾沒有二仲那樣的鄰居,家里沒有像老萊子的妻子,胸懷這樣的苦心,自己心里很慚愧。

年少時學習彈琴讀書,我喜歡悠閑清凈,讀書有了收獲,就高興得忘了吃飯。看見樹木交錯著郁郁蔥蔥,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鳥鳴聲,就有十分高興。常言道:五六月中,在北窗下睡著,遇到涼風剛到,自己認為是伏羲氏以前的人。意識淺見識少,以為這樣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隨著時間的遷移,體智衰退,盛年之歡不可再來。

患疾病以來,逐漸趨向衰弱,親人故交不拋棄,每次用藥物救我,自己恐怕壽命將要到了。你們這輩從小家境貧寒,每次被驅使做砍柴挑水的勞動,什么時候可以免除啊?掛念在心里,有什么可以說的!但是雖然你們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的,但應當想到四海之內都是兄弟的情義。鮑叔、管仲共同做買賣,分錢的時候管仲總要多占一點,但是鮑叔不覺得他貪財,因為知道他家里窮。歸生、伍舉都是春秋時楚國人,二人交情很好,后來伍舉因罪逃到了晉國做官;歸生與他相遇,二人鋪荊而坐,共敘舊情。就是因為在鮑叔幫助下,管仲變失敗為成功,在歸生幫助下,伍舉于失敗(因罪出逃)后回國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況同父輩的人啊!潁川的韓元長,漢朝末的名士,身份為卿佐,八十歲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終身。濟北的氾稚春,晉國時的操行人,七世用共同的財產,家人沒有怨怒的臉色。《詩經》說:“對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則敬仰,對于他們的高尚行為則遵行、學習。”即使不能那樣,誠心誠意地崇尚他們。你們可要慎重啊!我沒什么再說的了。

【題解】

儼,和正文第一句中的“俟、份、佚、佟”都是陶淵明的兒子。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沿襲前人“與子書”的訓誡勸勉傳統,不過卻展現出個人獨特的風格。首先,陶淵明以敘說個人志趣情懷為主體,其次方為訓誡勸勉兒子。再者,書中所言之“志”,不僅傳達一個為人父者對兒子的關愛,更突破前人與子書“君父至尊”的傳統格局,而是向兒子傾訴衷腸,吐露心聲,解釋自己的立場,期盼得到兒子的諒解。字里行間流露出,自己“俛辭世”,歸耕田畝,累及兒子“幼而饑寒”,從小難免“柴水之勞”的愧疚不安;還有隱含于整封書信中,對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似乎懷著一份不確定感,還有一份歉意。這些非常私人的,屬于比較隱蔽幽微的情懷,是陶淵明之前與子書中所無,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

陶淵明小傳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陶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

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敗,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他的個性、修養,都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里藏書很多,為他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年時期有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久即辭官。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元興元年(402)正月,桓玄舉兵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陶淵明此時在家鄉躬耕自資,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后桓玄兵敗西走,陶淵明投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

劉裕攻下建康,大力進行政治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陶淵明曾一度對劉裕產生好感。但不久就發現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無辜。他對此感到十分失望,便辭職隱居。

義熙元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

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享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之樂。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

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陶淵明一生創作了很多作品,描繪田園生活的詩作居多。他的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其中田園詩的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淵明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創作飲酒詩的詩人。

上架時間:2015-10-28 12:08:28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华县| 中山市| 上栗县| 双鸭山市| 宁远县| 惠东县| 安化县| 乐昌市| 博爱县| 青岛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安远县| 镇平县| 抚宁县| 东城区| 长治市| 丹凤县| 赣榆县| 招远市| 盐池县| 罗甸县| 广丰县| 玉龙| 郑州市| 辛集市| 华安县| 喀喇沁旗| 马龙县| 新建县| 天津市| 襄樊市| 普兰县| 双桥区| 同仁县| 汤阴县| 安康市| 昌黎县| 高青县| 盐边县| 乌苏市|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