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家書
父少保、樞密使、都督、信國公批付男陞子:
汝祖革齋先生以詩禮起門戶,吾與汝生父及汝叔同產三人。前輩云:“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吾與汝生父俱以科第通顯,汝叔亦致簪纓,使家門無虞,骨肉相保,皆奉先人遺體,以終于牖下,人生之常道也。不幸宋遭陽九,廟社淪亡。吾以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吾二子,長道生,次佛生。佛生失之于亂離,尋聞已矣;道生,汝兄也,以病沒于惠之郡治,汝所見也。嗚呼,痛哉!吾在潮陽聞道生之禍,哭于庭,復哭于廟,即作家書報汝生父,以汝為吾嗣。兄弟之子曰猶子,吾子必汝,義之所出,心之所安,祖宗之所享,鬼神之所依也。及吾陷敗,居北營中,汝生父書自惠陽來曰:“陞子宜為嗣,謹奉潮陽之命。”及來廣州為死別,復申斯言。《傳》云:“不孝,無后為大。”吾雖孤孑于世,然吾革齋之子,汝革齋之孫,吾得汝為嗣,不為無后矣。吾委身社稷,而復逭不孝之責,賴有此耳。
汝性質闿爽,志氣不暴,必能以學問世吾家。吾為汝父,不得面日訓汝誨汝,汝于六經,其專治《春秋》,觀圣人筆削褒貶,輕重內外,而得其說,以為立身行己之本。識圣人之志,則能繼吾志矣。吾網中之人,引決無路,今不知死何日耳。《禮》:“狐死正邱首。”吾雖死萬里之外,豈頃刻而忘南向哉!吾一念已注于汝,死有神明,厥惟汝歆。仁人之事親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汝念之哉!歲辛巳元日書于燕獄中。
【譯文】
父少保、樞密使、都督、信國公書付嗣子陞兒:
你祖父革齋先生以讀書起家,我和你的生父及你叔父三人都是他所生。前輩們說:兄弟當初本是一個人的身子。我和你生父都是由科舉考試而官位顯貴的,你叔父也做了官。如果家中不出意外之事,兄弟之間會互相保護,都愛惜好先人留給我們的身體終老于家中,這是人之常情。不幸的是宋王朝遭受災禍,宗廟社稷淪喪滅亡了。我因為位居宋朝將相的顯位,道義上不能不為國獻身;你的生父和叔父姑且保住身體以保全宗族的延續。是忠是孝,各行其志吧。
我的兩個兒子,大的叫道生,小的叫佛生。佛生在戰亂中走失,不久聽說已死了。道生是你的哥哥,因病死于惠州州府,你是親眼見到的。唉!多么令人悲痛啊!我在潮陽聽到道生的噩耗,在庭院中哭,在家廟里又哭,馬上給你的生父寫信告訴他,把你作為我的嗣子。兄弟的兒子叫作猶子。我的嗣子一定是你,道義因此而出,我心因此而安,祖宗因此得以祭祀,鬼神因此才有憑依。當我兵敗被俘,拘留北兵營中,你生父從惠陽寄信來說:“陞兒適合作您的嗣子,我恭謹地遵照你在潮陽的意思辦。”后來他來廣州和我作死別,又重申這話。經典上說:不孝的最大罪責就是無后嗣。我雖然在世上孤單,無依無靠,但我是革齋先生的兒子,你是革齋先生的孫子,我有你作嗣子,就不算無后嗣了。我獻身于國家,又可逃避不孝的罪名,全靠這件事了。
你本性樂觀直爽,意志心氣都平和,將來一定能夠憑你的知識才能繼承我家的家業。我身為你父,不能每天親自訓導、教誨你。你在學習“六經”的時候,要特別專心研究《春秋》。考究其中所記載和所刪除的內容,所褒揚和貶損的人事,所輕視或重視的東西以及內外的分置,求得其中的學說,把它作為立身處世的根本。認識到圣人的志向,就能夠繼承我的意志了。我是被囚之人,想自殺都辦不到,現在還不知道死在哪天呢?《禮記》說:狐貍死的時候一定要把頭向著巢穴所在的山丘。我即使死在距離家鄉萬里之外,怎會有片刻時光忘記向著南方呢?我的一切意念都已傾注在你身上,如果死后有神明存在,一定只享受你的祭品。仁德之人侍奉父母,對待死者就像對待生者,對待亡者就像對待生者,你要記住啊。辛巳歲正月初一日書于燕山獄中。
【題解】
本篇是文天祥在獄中寫給繼子文升的家書。在這封家書中,作者向文升簡要介紹了家世概況以及文升過繼為己子的經過。并告誡文升好好做人,繼承自己的遺志。信的最后,文天祥還談到,“我即使死在距離家鄉萬里之外,哪有一時一刻忘記向著南方呢!”表達了作者忠貞不貳的志節。據史書記載,文天祥臨刑前,問圍觀的百姓,孰為南北,然后面南再拜而從容就義。
文天祥小傳
文天祥(1236—1283),小名云孫,字天祥;后以字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寶祐四年(1256)進士。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任湖南提點刑獄,次年調任知贛州,得元軍渡江的消息,立刻組織萬人起兵勤王。德佑二年(1276)正月,謝太后向元軍投遞降表,文天祥被派往元營談判,被扣留,押解北上,后設法逃脫,再組織民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收復興國等縣,包圍贛州,軍勢頗盛。不過,文天祥組織起來的民兵,戰斗力不強,很快就被元軍擊潰,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軍俘擄。他只好收拾殘兵奔循州,駐南嶺。后在廣東的潮州、惠州繼續抗元。祥興元年(1278),宋廷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十二月,元軍從海陸大舉進攻,文天祥撤出潮陽,轉移海豐。因叛徒的出賣,他在五坡嶺再次被元軍俘擄。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經珠江口零丁洋時,寫下《過零丁洋》一詩。詩中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寧死不屈之志。
南宋滅亡后,文天祥被押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初一抵達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夢炎、受元朝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先后向他勸降,都被拒絕。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東四北大街府學胡同,一說在宣武門外菜市口)就義,年四十七。文天祥的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與張世杰、陸秀夫被稱為“宋亡三杰”。
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元朝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攻到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年,元軍將賈似道13萬大軍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后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并立即行動,在兩三個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而在成千上萬大小地方官中,帶兵勤王的只不過他和張世杰兩人而已,這個政權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