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正月十八日,伯顏兵臨皋亭山,左相留夢炎早已投降叛變。謝太后唯一可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鎮江),在義士的幫助下,逃脫了虎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帥旗,號召四方英雄豪杰,各路起兵,收復失地。
年三月,文天祥統兵進軍江西,收復南部數十州縣,同時圍困贛州,湖南、湖北皆起而響應,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統治者大為驚慌。元忙調40萬大軍來解贛州之圍,另派兵5萬追擊文天祥。文部不過五千余人。這年八月,空坑一戰,遂致大敗,部將數人犧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趙時嘗在緊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軍,文才得乘間逃脫。趙隨即被殺。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時間內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沒有灰心喪氣,他下定決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殘軍,加以擴充,移兵廣東潮陽,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敗五坡嶺,文天祥自度難以逃出重圍,當即吞服隨帶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嚴重的挫折。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義死而不求茍生。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元朝多次妄圖使文天祥投降,都遭文天祥嚴厲拒絕。忽必烈只好問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說:“愿以一死足矣!”就連先已投敵的宋恭帝前來勸降時,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他并不對帝王愚忠,而只無條件地忠于國家和民族。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獄中所作的《正氣歌》以及死后從其衣帶中發現的“衣帶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都已成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作品精選
《正氣歌》并序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譯文】
我被囚禁在大都,關在一間土牢里,這間土牢寬有八尺,深約三丈二尺,單扇的門又低又小,窗子又短又窄,地勢低洼而黑暗。在這炎炎夏日,各種氣味聚集在一起:雨水從四面流入匯集到這里,床鋪和桌子都浮了起來,這就是水氣;大雨后滿室泥濘,經過半天蒸發浸泡后,更加糜爛,這就是土氣;天氣忽然放晴而燥熱起來,然而牢房閉塞,四面不通風,這就是日氣;在屋檐下生火燒飯,使室內更加炎熱,這就是火氣;囤積在倉庫的米糧腐爛了,陣陣臭氣四溢逼人,這就是米氣;囚犯肩并著肩擠在一起,身上污垢發出腥臊般的惡臭,這就是人氣;有時從廁所、死尸、爛鼠等處散來各種混雜的惡臭,這就是穢氣。這幾種氣味加起來,遇到它的人很少不會病倒的。而身體衰弱的我,生活在這里,到現在已經二年了,幸好沒有生病,這大概是有所修養才能如此吧!但又怎么知道我所修養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孟子所說的:“我擅于培養自身所具有的浩然正氣。”這土牢中有七種惡氣,我的浩然正氣只有一種,用一股正氣抵抗那七種惡氣,我還怕什么呢!何況這浩然之氣是天地間的正氣啊!于是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之間正氣存,賦予形體雜紛紛。地上江河與山岳,天上日月和繁星/人有正氣叫浩然,充塞環宇滿盈盈。生逢圣世清明年,平平和和效朝廷/國難當頭見氣節,永垂青史留類名。齊國太史不懼死,崔杼弒君載史籍/晉國董狐真良史,手握“書法不隱”筆;韓國張良雪國恥,椎殺秦皇遭通緝/蘇武留胡十九年,終日手持漢朝節;巴郡太守老嚴顏,甘愿斷頭不妥協/晉代侍中名嵇紹,為救國君灑熱血;張巡當年謫守睢陽,咬牙切齒討逆賊/常山太守顏杲卿,罵敵罵斷三寸舌;遼東管寧“著皂帽”,清操自勵若冰雪/諸葛《出師》復漢室,鞠躬盡瘁何壯烈!祖逖渡江誓擊楫,奮威慷慨吞胡羯/秀實奪笏擊狂賊,賊頭破裂直流血。浩然之氣多磅礴,志士英名萬古存/每當正氣貫日月,誰把生死放在心。地靠正氣得以立,天靠正氣成至尊/三綱靠此得維持,道義以此為本根。可嘆我生逢亂世,競無才力救危亡/被俘仍戴南國帽,囚車押我到北方。折磨摧殘何所懼,酷刑只當飲糖漿/牢房死寂見鬼火,春來緊閉黑茫茫。老牛駿馬共槽食,雞窩里面棲鳳凰/一旦染病便死亡,枯骨棄野多凄涼。如此惡境囚兩載,各種毒害不能傷/牢房陰森令人哀,是我安樂之天堂。豈有智謀與巧計,能防邪毒來傷身/光明磊落忠義心,我視生死如浮云。我心悲傷悠綿綿,好似蒼天哪有邊/賢哲雖然已遠去,榜樣令我心更堅。檐心展讀圣賢書,光華照徹我容顏。
【題解】
《正氣歌》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宋末帝祥興元年(1278),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受盡各種威逼利誘,但始終堅貞不屈。1281年夏,在濕熱、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寫下了名垂千古的《正氣歌》。詩歌熱烈歌頌支持他頑強斗爭的“正氣”,認為“正氣”是人類最崇高的德性,有了它,承平時期能夠在政治上發揮卓越的才能,危難時期能夠對敵人堅持斗爭,表現寧死不屈的氣節。雖然這種“正氣”是和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分不開的,但它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戰斗精神。全詩感情熾烈,充分反映了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