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世界四大古老文明

古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

與具有大約46億年歷史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是短暫的,從早期猿人算起,至今大約有350萬到200萬年,大約占地球歷史的萬分之四至萬分之七。與人類的歷史相比,人類的文明史也是短暫的,從新石器時代算起,大約只相當于人類歷史的千分之三。據考古學和人類學目前研究的結果,人類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早期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直立人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早期,其出現大約在公元前二三百萬年;早期智人相當于舊石器時代中期,其出現大約在公元前30萬年;晚期智人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其出現大約在公元前5萬年。現代人相當于新石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萬年到4千年之間,“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征是農業、畜牧業的產生,磨制石器、陶器、紡織的出現。嚴格地講,這時已從依賴天然賞賜,過渡到生產經濟階段”。

新石器的使用是人類步入文明的標志。

人類古老的文明有四種,都是沿著江河發祥的。這就是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之間的巴比倫文明、印度河與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

古埃及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大約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統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了第一王朝,此后數百年間文明趨于成熟,開始使用象形文字,組織了國家,開創了法老專制政治。公元前2686年至公元前1650年,是第三王朝至第十六王朝時期。這期間,第三王朝建造了層級金字塔,第四王朝建造了吉薩的大金字塔和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第五王朝建造了太陽神廟。從公元前1570年開始的第十八王朝,到公元前332年第三十一王朝結束,這一千多年間外族屢屢入侵,戰亂頻仍。公元前332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接管了埃及,開始了希臘、羅馬文明與埃及文明交融的時期。到四世紀中葉,埃及成為主要的基督教國家。公元639年阿拉伯人入侵以后,經過緩慢的過程,埃及逐漸阿拉伯化。古埃及文明對現代西方文明的形成和非洲文明的發展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巴比倫文明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那時巴比倫城還沒有崛起,居住在兩河流域的是蘇美爾人和阿卡得人,他們創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最早的法典,建立了城邦,發明了陶輪、帆船、耕犁。大約公元前1900年,從西方來的阿莫里特人征服了這個地區,繼承蘇美爾人和阿卡得人的文明,并使巴比倫成為兩河流域的政治和商業中心。公元前1595年喀西特人掌握政權,建立了一個延續四百年的王朝。此后,亞述人、阿拉米人和迦勒底人展開多年的斗爭。從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下半葉,統治這個地區的主要是亞述帝國。最后一位亞述國王逝世后,迦勒底人的領袖那波帕拉薩爾在公元前626年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他的兒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倫修筑了空中花園,改建了馬爾杜克神廟和通天塔。這個地區在公元前539年被波斯人占領,公元前331年又被亞歷山大大帝占領,巴比倫遂納入希臘文明的軌道之中。

古印度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其時間大約相當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分布在印度河流域大約5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上,至今已發現70處遺址,包括兩大城市和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當時已有比較發達的農業和畜牧業,銅器和陶期的制造以及紡織業也有所發展,已有車船等運輸工具。但是這一文明不知何故竟銷聲匿跡了。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是吠陀時代,《吠陀》是印度雅利安人的歷史文獻,這個時代就是以它所記載的那段時間命名的。印度雅利安人在吠陀前期活動在印度西北部,到吠陀后期他們進入恒河中下游地區,并開始使用鐵器,奴隸制國家開始形成。公元前600年摩揭陀國控制了恒河谷地,佛教和耆那教開始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元前325年,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幾乎在整個印度次大陸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公元前150年到公元300年,印度陷入混亂,月氏人、貴霜人相繼侵入北印度,潘地亞、哲羅、朱羅三國在南印度對峙。這種列國爭雄的局面持續了一千多年,一直到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如果與上述三大古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華文明是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創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這片土地上是同一種文明按照自身的邏輯演進、發展,并一直延續下來。同時,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顯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僅沒有中斷,也沒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進來,而沒有甚么文明的因素分離出去成為另一種獨立的文明。

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現象,但作出全面解釋并非易事。我們可以從地理環境中找到一些答案,前三種文明都是在相對集中的一個較小范圍內展開的,回旋的余地不大,一旦遭到強悍的外族入侵和戰爭的破壞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就難以延續和恢復。而中華文明則是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展開的,回旋的余地很大,便于將不同民族的勢力和文化加以吸納與整合,也不致因地區性的自然災害而全體毀滅,所以能夠傳承數千年而綿亙不絕。探討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原因,還應當考慮中華文明本身的規模,中華文明在遭到周圍其他文明威脅時,其總體規模已經十分巨大,在經濟、政治、哲學、科技、文學、藝術等許許多多的領域內,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相互關聯的文化整體。對中華文明構成威脅的其他文明雖然可以用武力部分地或全部地占領這塊土地,但無論如何最終還是不能不被這規模巨大的文明整體所吸收同化。地域的廣大和整體規模的巨大,形成一種難以征服的力量。探討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原因,還可以深入到中華文明內部來考察,其中有一些因素有利于文明的延續,例如祖先崇拜所起的作用。祖先崇拜由來已久,其表現之一就是神化祖先的能力和功績,把他們奉為神靈進行祭祀,祈求護佑。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家族、宗族,更大到一個民族,都崇拜自己的祖先,祖先就是神。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關系,發揮著巨大的維系文明的作用。各部族的祖先不同,所崇拜的對象也不同,《禮記·祭法》:“有虞氏?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這種狀況本來隱含著文化傳承斷裂或分裂的危險,所幸這個危險由炎帝和黃帝消解了。關于他們的事跡雖然帶有很大的傳說成分,但是影響深遠,深入人心,炎、黃二帝被推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史記》即以黃帝紀為中國歷史的開篇。古人對他們的祭祀很早而且延續不斷,戰國時的秦國祭四帝:白帝、青帝、黃帝、赤帝,其中的赤帝就是炎帝。歷代祭祀黃帝之舉史不絕書,而且一直流傳至今。中古以降,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往往托黃帝以明正朔,如北魏即自稱是黃帝之子昌意之后。對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炎、黃二帝的崇拜,使中華文明在多元發展的同時,一以貫之地保持了連續性。祖先崇拜的底蘊是強烈的本根意識,就是對自身本源之探究、認同、尊重與返歸。《老子》十六章:“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淮南子·原道》:“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歸根、守根與現在常說的尋根,都體現了同一種本根意識,這是維系中華文明使之延綿不斷的一個重要原因。與祖先崇拜相關,以家庭和宗族為基本單位的社會模式,家庭、宗族與國家的同構性,以及宗族作為國與家的中介,都發揮著協調關系、維系國家、延續歷史的作用。中華文明中強烈的愛國精神、高尚的民族氣節,使中華兒女在國家和民族的危難關頭,能夠迸發出巨大的力量,維護國家民族的生存,并延續了自己的文明。探討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原因,我們還注意到,中華文明中“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精神,使這個文明既有剛性又有韌性,能夠適應內外條件的變化,兼容各種不同的文明,不斷豐富自己,頑強地生存發展。古代的哲人看到大自然運行的一條重要規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重要準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卦·象傳》)人的“自強不息”乃是植根于天道的,是合于自然規律的。剛健自強,奮發有為,才能生存和發展。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延續不斷具有重大的意義。古代的哲人又看到大自然運行的另一條重要規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重要準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坤卦·象傳》)君子應當像大地一樣,以厚德載物,兼容紛紛總總各不相同之物。厚德載物的精神,使中華民族能夠容納百川,不斷豐富發展自己。探討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原因,不能忘記這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和標志即漢字所發揮的作用。漢字獨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為各方言區的人群用來交際的共同工具,也可以成為各民族用來交際的共同工具。漢字把廣大地域內的居民拉近,從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并使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直到今天。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5-04-22 14:31:1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东| 广河县| 绵竹市| 泰来县| 宜春市| 天镇县| 茂名市| 咸宁市| 开封县| 扎囊县| 射洪县| 阳高县| 罗定市| 泸州市| 甘泉县| 友谊县| 富宁县| 若尔盖县| 沙坪坝区| 高平市| 乌拉特后旗| 司法| 博白县| 应城市| 花垣县| 丹阳市| 德清县| 张家口市| 通州市| 达拉特旗| 成安县| 静海县| 房产| 杭锦后旗| 噶尔县| 乌鲁木齐市| 百色市| 苏尼特左旗| 集贤县| 贵德县|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