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神話 傳說和歷史
- 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 嚴文明主編
- 7385字
- 2015-04-22 00:24:49
神話的世界—開天辟地關于五帝的傳說堯、舜、禹的故事降服洪水和發明創造傳說的局限性考古學的探索兩大農業體系的出現與全國經濟區劃格局的形成手工業的發展與分化從村落到國家走向文明的歷程
中國人十分重視自己歷史的記述。早在春秋時代各諸侯國就有了系統的歷史記載。在此以前尚有所謂虞、夏、商、周之書。如果說商、周之書多是可靠的,那么所傳虞、夏之書則多為后人的追述。再往前面追溯便只有零散的傳說,在可能包含有歷史真實的傳說時代以前的荒遠年代,已經越出歷史記憶的范圍之外,在考古學發生以前,人們不可能獲得任何真實的知識,只能構建一個可以任意馳騁想象的神話世界。而傳說時代的許多人物和事件,也往往附麗以神話的色彩。
關于開天辟地和創造人類的神話,有女媧和盤古的故事。女媧的故事出現得較早,《山海經》中有所謂“女媧之腸”。楚辭《天問》云:“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是說女媧造了人類,誰又造了女媧呢?《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講得比較詳細:“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人也。”一說女媧和伏羲均為華胥所生,人身蛇軀,兄妹結婚以繁衍人類。在漢代的畫像石和畫像磚以及壁畫墓中,多有伏羲、女媧人身蛇軀相互交尾的圖像,說明這個故事在古代是流傳很廣的。女媧補天的事首見于《淮南子》,其《覽冥》篇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鏿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硆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她創造了人類,還要給人類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的確是一位值得紀念的天神。
盤古的故事較早見于三國徐整的《三五歷記》,書中寫道:“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五運歷年記》又說:“首生盤古,垂死化生: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這個故事可能首先產生于南方,而后在全國民間廣為傳播。創世神話中還有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鉆燧取火、伏羲氏制作罔罟、神農氏教民稼穡等等,多系后人對往昔歷史的邏輯推測,把人類產生之后一些最重大的發明附麗于幾位想象中的圣王身上。
進入傳說時代,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較多,加以各家說法不一,真假雜糅,董理實屬不易。《尚書》僅追溯至堯舜,《史記》則以《五帝本紀》作為開篇。于是人們常常把五帝所處的時代作為傳說時代,五帝的歷史便成為傳說時代的主要內容。實際上所謂五帝不過是一種整齊化的說法,在不同的著作中五帝的具體人物和排比秩序多有不同。《史記》主要依據《大戴禮記》的《五帝德》和《帝系》,把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作為先后相繼的五帝,《國語·魯語》和《呂氏春秋·古樂》等也持這一說法。第二種說法是把伏羲、神農、黃帝、帝堯、帝舜列為五帝,見于《易·系辭》、《戰國策·趙策》、《莊子·繕性》、《淮南子·?真》等。第三種說法是把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稱為五帝,見于《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淮南子·天文》等書。第四種說法是把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作為先后相繼的五帝,見于《世經》和《帝王世紀》。可見直到漢代,五帝的問題并沒有形成定論,只是因為《史記》采取了第一種說法,所以影響較大。實際上傳說中稱為帝的人物還有不少,例如帝俊在《山海經》中的地位就非常顯赫,他如帝鴻、帝江、帝丹朱等還有許多。反映當時大約是一種萬國林立的局面,那些所謂帝大約就是各個大大小小國家或部落的首領。他們出現的先后秩序除了堯舜較晚似乎沒有異議以外,其他多不易確定。
蒙文通注意到不同的傳說出自不同的史學系統,他認為晚周史學可以分為東系、北系和南系。各系所傳承的古史系統,其人民可以相應地劃分為河洛民族、海岱民族和江漢民族。而徐旭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則劃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并且有更加詳細的分析。這種劃分雖然難以十分準確,但是如果同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系統相互參照,大致上還是符合的,說明這種劃分的確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
反映各民族集團關系的事件中,最有影響的有兩件事,較早是黃帝與蚩尤的戰爭,較晚是堯、舜、禹連續征伐三苗的戰爭。此外見于先秦文獻的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這是行將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前兆。如果說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在考古學文化上還難以得到印證,那么征伐三苗的事則可以看到一些比較明確的跡象,證明這一類傳說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包含有真實的歷史成分。
各種五帝說的前三帝多有矛盾,也許根本就沒有傳承關系。但是后二帝堯舜以及禹的關系則是比較清楚的。在先秦古籍中,舜繼堯、禹繼舜是沒有不同說法的。但是儒家和墨家認為這種傳承是依據選賢舉能的原則,是禪讓。而在古本《竹書紀年》和法家的著作中則說成是爭奪,是斗爭。堯本屬陶唐氏,地處冀方;舜本屬有虞氏,地望偏東;禹為夏后氏,地望略偏南。三者有些像聯盟的關系。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又有聯姻的關系。據《堯典》所述,堯舜的政府機構已經比較復雜,而且有刑法有軍隊。政府的職官并不是各個氏族或部落的代表,而是負責各專業部門的管理。因此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國家,而不是什么部落聯盟了。而且在堯舜尋找繼承人的時候,首先被舉薦的都是他們的兒子。只不過他們覺得自己的兒子擔負不了那么重大的責任,才采取選賢舉能的辦法。禹也曾先后舉皋陶和伯益,授之政,禹死后才由他的兒子即位。所以孔子說:“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孟子·萬章上》)
傳說時代的各項事件中,影響最大,并且幾千年來傳誦不息的莫過于大禹治水的故事了。在先秦的古籍中,講到大禹治水最生動的是《孟子·滕文公上》的一段話。孟子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下》也有很生動的描述。此外,《尚書》中的《堯典》、《皋陶謨》和《禹貢》,《詩經》、《論語》、《墨子》、《左傳》、《國語》、《莊子》、《荀子》、《韓非子》、《尸子》和《呂氏春秋》等,也都有關于大禹治水的記載或者贊頌之詞。例如《詩經》中的《商頌·長發》就有“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的詩句;《大雅·文王有聲》:“豐水東注,維禹之績。” 《魯頌·宮》:“奄有下土,纘禹之緒。”莫不是頌揚大禹的豐功偉績。大概由于他的事跡過于神奇,所以在有些書中又把大禹描述為神。
在傳說中講到洪水的地方還有很多,所以大多數人相信中國遠古時代曾經有過一個時期給人類造成重大災害的大洪水。治水的人物也有很多,例如共工就是一位著名的治水人物,但是有的書又說“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窮桑”(《淮南子·本經》),《國語·周語下》也有類似的說法,成了一個反面的神話人物。但共工的后裔佐禹治水還是有功的。《左傳·昭公元年》說,金天氏和他的兒子臺疏通了汾水和洮水,后來成為汾水之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引蔡墨曰:“少?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可見修和熙是專職的治水官,而且很有成績。至于大禹的父親鯀治水失敗因而被誅的故事更是大家所熟知的。治水難,在技術水平比較低下的遠古時代更難,而大禹獲得成功,無怪乎人們對他是那樣地崇敬。
傳說時代的創造發明,最集中地見于《世本·作篇》。但《世本》早已失傳,根據他書所引,大致有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圖,詛誦倉頡作書,大橈作甲子,鯀作城郭,堯作宮室,化益作井,祝融作市,儀狄作酒,夔作樂,昆吾作陶,芒氏作羅,棣首作算數,容成作調歷,伶倫造磬作律,蚩尤以金作兵,巫咸作筮,巫彭作醫,奚仲作車,共鼓貨狄作舟,垂作規矩準繩,咎繇作耒耜,揮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臼,胲作服牛,相土作乘馬,宿沙煮鹽等等,惜多語焉不詳。其他許多先秦古籍也有不少關于創造發明的記述。把所有創造發明都系于個人不一定正確,何況有些說法又相互矛盾,所以不足憑信。但這些發明大多可以與現今的考古發現相參照,顯然并非向壁虛構。如果我們不拘泥于個人而把那些發明看成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可能更加接近于真實。由此可見,在傳說時代,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社會生活、文物典章制度等各個方面都已略具雛形,從而為文明社會的成立奠定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傳說時代還有一件重要事情是專職巫師的出現。《國語·楚語下》記觀射父對昭王問曰:“古者民神不雜,……及少?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這就是說,在顓頊之前是民神雜糅,家為巫史,沒有專職的巫師。而顓頊時則設立專職巫師,只有他們才能夠溝通民神與天地。這是世界宗教發展史上的通例,是走向文明的重要步驟。關于顓頊的宗教改革,徐旭生有過非常詳細的論述。應當指出的是,由于有專職司天司地的巫師,他們不但執行宗教職事,還有足夠的時間和經驗注意天文和地上的變化,于是就有可能創造出歷法。傳說中的顓頊歷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創造出來的。
從以上情況來看,傳說時代是一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一方面生機勃勃,充滿著創造發明;一方面社會劇烈動蕩,沖突不斷,英雄輩出。那是中國的英雄時代,文明的曙光開始從東方顯露出來。
如果說傳說的歷史不免摻雜許多后人的想象,或者如徐旭生先生所說,一些學者為了理出一個大致能夠自圓其說的系統,把一些不相干的人物和事件硬拉上關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歷史的真實。那么自從考古學出現以來,對于這段歷史的情況就越來越清楚了。
在我國,以田野調查和發掘為基礎的考古學是從1921年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的發掘才起步的。仰韶村遺址距今約5—7千年,稍后對北京周口店遺址的發掘,又發現了距今將近50萬年的北京人及其文化遺存。至于河南安陽殷墟的大規模發掘,更是使商代晚期以來的中國文明史得到了豐富的地下實物遺存的確證。不過那時的考古工作還處在初創階段,只是在少數遺址上有較大的突破,僅僅根據那些資料還無法對中國的史前史和早期歷史形成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認識。
近50年來,中國考古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初步理清了史前文化的發展譜系和復雜的結構,基本上弄清了農業的起源及其早期發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全國史前經濟的格局及其對社會與文化發展的影響。對聚落演變的研究又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對夏文化的探索有明顯的進展,對商周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而且對夏商周周圍的諸多青銅文化有了基本的體系性的認識。特別是近年來甲骨文(包括西周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等古文字資料大量涌現,大大充實了我們關于先秦歷史的知識。這就使本書第一卷包含了相當多的考古學資料和研究成果,成為本卷的一大特色。
前面談到中國有兩個農業起源的溫床,而且實際上形成了兩個農業起源中心。這兩個農業起源中心后來發展為兩大農業區,并且形成為兩大農業體系。至此整個中國的經濟區劃以及由不同經濟對文化造成的影響而形成的格局,事實上已經基本上奠定了。這是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發生的事,也就是距今5—9千年之間發生的事情。這個格局的基本情況是: 1)以黃河流域為主的華北地區為旱地農業區,主要種植粟和黍,也有少量水稻,可能還有大豆。有成套的適應耜耕農業的農具。飼養家畜以豬為主,其次有狗、牛、羊,但沒有馬。居室多采用單間半地穴式或窯洞式,可以稱為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 2)以長江流域為主的華中地區為水田農業區,主要種植水稻,也有少量粟和黍,有成套的適應水田耕作的農具。主要養豬,也養水牛、狗和羊。居室多為分間長屋,采臺基式或干欄式,可以稱為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 3)華南地區自然資源豐富,采集經濟發達,同時受華中地區的影響而有一定的水田稻作農業,沿海地帶則主要是漁撈采集經濟,這里有比較多的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是半農半采集經濟文化區; 4)東北地區史前文化中常有較多的細石器,是狩獵經濟比較發達的表現。同時因受華北地區的影響而有一定的旱地粟作農業,北部興安嶺一帶則主要是狩獵兼采集經濟,是半農半狩獵經濟文化區。 5)內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也就是自然地理區劃中的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在新石器時代人煙稀少,也沒有發展農業的條件,是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后來發展為我國主要的畜牧經濟區。從這個經濟文化區的基本格局便可以看出,至遲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全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已經確立為華北和華中,或者說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對于往后中國歷史的發展起著十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華北和華中地區不但農業經濟比較發達,手工業也是比較發達的,正是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開始手工業是與農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一個人農忙的時候務農,農閑的時候從事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制造,沒有專門的手工業者,只有一些在某些專業上比較能干的人。到了銅石并用時代,情況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些高檔的、技術要求很高而并非日常生活所必須的手工業品發達起來了。例如玉器、漆器、象牙雕刻、絲綢、銅器和高檔陶器等,其中大部分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已出現,只是規模不大,技術水平也不甚高。這時則完全為貴族所控制,不但有了一定的規模,技術水平也大為提高。這樣就出現了兩種手工業,一種是與一般人日常生活與生產緊密相聯系的,例如石器、木器、陶器、骨角器的制造,筐籃的編織和普通的紡織與衣服制作等,不一定要專門的手工業者,普通人就可以做,可以叫做普通手工業。一種是高檔手工業,必須有專門的手藝匠人,他們有較高的技藝、智慧和文化素養,卻是專門為貴族服務的。因此手工業的分化又加強了社會的分化和等級化,進而又促進了社會文明化的進程。我們注意到一些高檔次的手工業有明顯的區域性,例如玉器最發達的地方在長江下游,其次在燕遼地區,再次在陜甘地區;漆器和絲綢主要在長江下游;最高檔的陶器蛋殼黑陶和有細密針刻花紋的磨光黑陶分別出于山東的龍山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之中,從而這些地方文化的文明化程度也比較高,應該不是偶然的。
由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導致了所有制關系、交換關系和分配關系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從村落到國家的演變的歷程。這種情況,從聚落形態演變的過程中可以比較明顯地反映出來。新石器時代早期,由于農業的發生以及集約性采集經濟的發展,人們普遍地走向定居,出現了一些規模甚小的聚落;到新石器時代中期,主要是由于農業的發展,農業區的聚落明顯擴大,一個聚落中有幾十座以至上百座房屋。聚落的布局往往是凝聚式的,房屋雖然略有大小但沒有質地之別,反映一種自給自足的平等的有組織的社區生活。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規模又有所擴大,至少在農業區是如此。聚落布局往往是凝聚式和內向式的,同時內部又是有區劃的。從房屋、墓葬和一些生產設施反映的情況來看,當時的社區經濟仍然是自給自足的。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基本平等的、有組織的和有相當凝聚力的。不過有些產品的交換還是經常發生的,例如長江三峽地區土地狹窄不宜農耕,而江邊的礫石則是制造石器的好原料。那里的許多聚落便以制造石器為生,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個石器交換網。類似的情況在別處也能夠看到一些。在一些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個別的中心聚落,其中房屋和墓葬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個別聚落甚至筑土城防護,預示社會將有一個顯著的變化。
到銅石并用時代,聚落內部和聚落之間都發生了分化,大經濟文化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也突顯出來。在一個考古學文化的范圍內,有時可以看出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和普通聚落的金字塔式的結構。在中心聚落的內部,有時可以看到殿堂式的建筑、高等級房屋和普通房屋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在墓葬中表現更為明顯,說明這時的社會已經分裂為不同的等級。從前武器和狩獵工具是不分的,現在則普遍出現了專門用作武器的石鉞,軍事指揮者則用玉鉞。到處都有被殺死者的亂葬坑,說明戰爭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嚴重問題。為了有效地保護自己,一些中心聚落的貴族們便組織大量人力修筑城池。到目前為止,在全國發現的史前城址已經達到五十多處,其中有的只是軍事城堡,有的則可能是古國的都城。例如山西襄汾陶寺古城的城內面積就超過200萬平方米,城內有多處夯土臺基和高等級建筑的殘跡;有估計超過一萬座墓葬的公共墓地,有可能是王者的大貴族墓葬。說明城中聚集有相當數量的人口,而且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氏族部落的界限。從這些情況來看,陶寺古城已基本具備了都城的性質,說明這時很可能產生了最初的國家,而且此類國家大大小小還有許多,是一種小國林立的狀態。與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的情況是基本上相合的。
上述變化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實現的,更不是沿著直線順利發展的,期間還有不少跌宕起伏。在銅石并用時代早期,長江流域中下游、黃河流域中下游和燕遼地區文明化的勢頭都很旺,甚至有進入初級文明的許多證跡。但是到銅石并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中下游和燕遼地區的發展明顯走向低谷,而黃河流域中下游則繼續發展,從而為夏商周文明的相繼勃興奠定了基礎。這種全局性的轉變之所以發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就長江中游而言,可能與堯舜禹時期連續征伐三苗有關;在長江下游,也許與良渚文化的過分特化,將過多的社會資財用于非生產性的工程和宗教性活動有關,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族的入侵,自然就會衰敗下來。不過這只是文明發展進程中一時的起伏,并不是黃河周圍的文化都消失了。只要看一看東周時期各大國的疆域同從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幾個大文化區的范圍基本相合,就知道幾個暫時走入低谷的文化,其實還保存有深厚的底蘊。
在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夏鼐和蘇秉琦都提出過十分重要的見解。夏先生認為文明的起源應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蘇先生則認為中國文明的起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應該有不同的模式。有原生型,還有次生型和續生型,最后才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國家。他們的論述是符合實際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