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中華文明的演進

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多民族的融合外來文明的吸收雅與俗的互動以復古為革新

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證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不只是黃河流域,還包括長江流域。正是黃河和長江這兩條橫貫中華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又證明,除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兩個主要的發源地之外,還有許多文明的遺存散布在各地。中華文明的組成,既包括定居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較早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民族文明。中華文明是多元的,但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不是多元文明互相滅絕,而是互相整合。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華夏文明為核心,核心向周圍擴散,周圍向核心趨同,核心與周圍互相補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多元一體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來了。此后雖然歷經戰亂與分裂,不斷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進來,但沒有任何一種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這個大格局始終保持著它的完整性而沒有打破。

在中華文明演進的過程中,有兩個方面值得特別注意:

首先是民族的融合。在長期的交往中,以漢族為主體,形成56個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距今大約五千年至七千年,在黃河流域就出現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在長江下游出現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多處文化遺存。同時在北方草原地帶也出現了以游牧和狩獵為特點的文化。進入傳說時代,黃帝居住在中原一帶,炎帝本是羌姓部落的首領。居住在北方的人統稱為狄,居住在東方的人統稱為夷,居住在南方的人統稱為蠻,居住在西方的人統稱為戎。傳說堯時推舉舜為繼承人的便是四方部落的首領,而在禹之后的皋陶、伯益都是夷族。可見在遠古時代就開始了民族融合的過程。到了夏商周三代,黃河流域的居民不斷吸收周圍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漸形成華夏民族。遠在黑龍江流域的肅慎也成為周朝的屬國。相傳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與當地的民族結合,形成兼有商、周和當地特點的吳文化,吳和越開發了東南地區。秦人和西戎諸族共同開發了西北地區。楚地的華夏族和許多少數民族相融合,共同開發了長江中游地區。最后秦滅六國,統一了中國,這個統一的過程也可以視為多民族融合的過程。到了漢朝,華夏族進一步吸收其它民族的成分,擴大成為人口近6000萬(公元2年)的民族,后來遂稱為漢族。魏晉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一方面,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氐、羌與漢族在紛爭中交往融合,逐漸同化;另一方面,大量漢族人南下,在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與南方各民族融合。唐代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如北方和西北的東、西突厥、東北的契丹、西南的彝族和白族都與漢族有進一步的融合。文成公主和親于吐蕃松贊干布,加強了西藏與中原地區的聯系,尤其值得注意。在宋遼金時期,契丹、女真、黨項等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起,進一步開發了北部的廣大地區。而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結束了分裂的局面,建立起規模空前的統一國家,漢族和蒙古族的交融也得到空前的發展。清朝以后,大量滿族人遷居山海關內,漢族人遷居關外,形成漢滿雜居的狀況,促進了兩族的融合過程。同時,清朝與西藏的關系更加鞏固,在新疆設立了行省,使中國這個多民族統一國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如上所述,中華民族從一開始就是多元的,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漢族不斷與周圍的民族相融合,形成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在這過程中,只有加入進來的,沒有分裂出去的。因此,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從一個側面看來就是民族融合的歷史,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創造。

其次是外來文化的吸收。中華文明和域外異質文明的接觸,無論是與印度佛教文明的接觸,還是對西方近代文明的引進,都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印度佛教對中華文明的影響表現在思想觀念和生活習俗等等許多方面,而佛教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便出現了禪宗,禪宗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僅就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這個局部而言,至少表現為五點:一、從此有了三世的觀念和三界的觀念,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學的想象世界,擴大了思維的時間和空間。二、加強了中國文學的故事性。三、促進了反切的產生和四聲的發現。四、擴大了漢語的詞匯。五、使文學觀念更加多樣化,例如真與空的觀念、心性的觀念、境界的觀念、象和象外的觀念等等,都與佛教有關。明代中葉西方文明開始傳入中國,但那還只是對中國傳統文明的局部補充。鴉片戰爭之后,在救亡的呼聲中,中國的知識分子紛紛介紹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魏源編纂《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的方針,便是一個帶有標志性的變化。此后,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從科學技術的層面到政治、人文層面的深化過程。廢科舉、興學校,留學、辦報,種種新的事物迅速出現,形成一種新的時代潮流,促使中華文明繼續前進。

中華文明演進的過程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規律。物質文明的發展,特別是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基礎性的、決定性的作用。例如鐵器的使用,推動了農業的發展,進而帶來整個文明的進步。印刷術的發明和普及,便利了文明的傳播,進而帶動了文明的進步。一些具有進步性的制度的建立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郡縣制的建立、科舉制的建立、比較完善的文官制度的建立,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精神文明的發展對整個文明也起到推動作用,例如對德治的重視、百家爭鳴的局面、唐詩的繁榮,都具有帶動整個社會和文明前進的意義。

此外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例如雅與俗的互動。所謂雅,是指社會上層的或見諸經典的部分;所謂俗,是指社會下層的或見諸非經典記載的部分。雅與俗是相對而言的,例如魏晉南北朝的世族與宋元以來的市民,前者的文化可以歸之為雅,后者的文化可以歸之為俗。見諸“四書”、“五經”的文化可以歸之為雅,見諸戲曲、小說的文化可以歸之為俗。朝廷的禮制可以歸之為雅,民間的習俗可以歸之為俗。就一個側面而言,中華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與俗的互相轉化中得以發展的。道教在漢末起源于民間,到了東晉、南朝得到不少世族的信奉,其地位逐漸提升。到了唐朝,皇帝大力提倡,使之具有與儒家和佛教等同的地位。這就是一個由俗化雅的過程,當然上層的道教和民間的道教仍然有所不同,這又當別論。孔子招收弟子講學,本是一種私學,是百家爭鳴中的一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遂得到官方的權威地位。與此同時,儒家思想不斷向民間普及,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等思想在人民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并貫穿在民間習俗、鄉約、家規以及大量的戲曲、小說作品之中,這又是一個由雅到俗的過程。每一次的雅化或俗化都可以視為文明的一次演進,雅與俗的互動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又如,以復古為革新也是中華文明實現變革的一種常見方式。由于堯、舜、禹甚至更早的大同時代被視為理想的社會,所以變法維新的勢力為了順利地推行其革新的措施,有時便以復古為旗幟,借復古之名行革新之實。清代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人復興今文經學,借《公羊傳》微言大義,議論時政。康有為更是借以推進維新變法,在當時影響頗大。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以復古為革新更加普遍,唐代的陳子昂反對齊梁詩風,高倡漢魏風骨,促進了唐詩的健康發展,為盛唐詩壇的到來做了準備;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盛行的駢文,提倡三代兩漢的古文,建立了一種新的文學語言和文體,也是以復古為革新的明顯例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子洲县| 丹寨县| 禹城市| 瓮安县| 深水埗区| 石门县| 广安市| 太仆寺旗| 洛浦县| 旅游| 抚远县| 苏尼特左旗| 马边| 崇文区| 泾源县| 四川省| 清水县| 桃园县| 革吉县| 镇远县| 武穴市| 娄底市| 隆回县| 汕头市| 佳木斯市| 积石山| 蓬溪县| 石家庄市| 岫岩| 灵璧县| 广元市| 洪洞县| 甘谷县| 沭阳县| 德保县| 新和县| 汤原县| 平潭县| 报价|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