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文明胎動時期的經濟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曙光

農業的起源兩種農業經濟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手工業的發展與分化貴族手工業的出現建筑業的進步

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世界上幾個最古老的人類文明,都發生在最早出現農業經濟的地方,都是農業文明。這種情形,絕非偶然。農業作為可靠的食物來源,使人口增加成為可能,而人口增加,社會關系就變得復雜。又是由于農業提供的食物儲備,一些社會成員才有可能脫離食物生產,轉而從事其他行業乃至專門的社會管理,社會的經濟、政治、藝術文化才會不斷發展。總之,農業的發明之于人類歷史實乃劃時代的事件,以至有人將其稱為“農業革命”。盡管目前的研究表明,它的發明實乃一個頗為漫長的積累過程。但在敘述中華文明起源時,仍然要從中國農業的起源開始。

在大多數神話傳說中,農業是神農氏發明的。《易·系辭下》說:“包犧氏沒,神農氏作。賙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逸周書》也說:“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然后五谷興,以助?之實。”《白虎通·號》的描述更生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神農氏究竟是什么時候的人,古人就已經說不清楚了。根據考古發現,中國農業的萌芽是相當早的事情。

兩萬多年前,最后冰期越過最寒冷的峰值期,氣候在一連串的劇烈波動中逐漸回暖。人們也從以狩獵為主的取食活動逐漸過渡為漁獵和植物性食物采集并舉的廣譜型采集經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有關植物資源的了解,成為最終農業被發明的知識基礎。

座落在南嶺北側淺山地帶的湖南道縣玉蟾巖和江西萬年仙人洞,都是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起就有人居住的洞穴遺址。遺址附近既有山地,也有平壩湖沼,環境多樣,是從事廣譜采集經濟的理想環境。在仙人洞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堆積中,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野生稻植硅石,時間稍晚的地層堆積里,開始出現具有栽培稻形態的植硅石。而在玉蟾巖,甚至還發現了這一時期的幾粒稻谷。考古證據反映出人們對野生稻逐漸認識、利用,進而主動馴化栽培的過程。碳十四年代測定數據表明,人們開始栽培水稻的時間至少在距今12000年以前,這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已知最早的稻作農業證據。

長江流域地處溫帶。溫帶氣候的特點是四季分明。對于生活在其中的人類來說,冬季是個食物匱乏的季節。而在諸般植物性食物中,唯有谷物具有方便長期儲存的特點。這對于年復一年地被迫面對如何順利過冬問題的人們來說,意義自然非同小可。也許這就是谷物農業發明的最主要原因了。

和南方相比,黃河流域居民的過冬問題更嚴峻一些。北方的四季溫差變化大,降水集中在夏季,不適合種植水稻。當地居民經過長期選擇,培育出耐干旱的粟和黍。于是,在世界上出現了唯一種植這兩種作物的旱地農業。目前還不十分清楚的是,南方的水田稻作和北方的旱作是分別獨立的發明,還是在彼此的啟發中共同發展起來的。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外圍地區,農業的出現遲滯了許多。因此,在整個農業起源的世界版圖中,地域比鄰的這兩大河流域實為一個獨立發展的整體。如果將來發現這兩種農業在起源過程中有過交流互動,也在意料之中。

剛剛萌芽的農業還十分幼稚弱小,僅僅是人們生計中十分次要的補充手段。但農業意味著人們從此擁有了一種穩定的和可以擴大的食物來源,從而消除了在采集經濟方式下,不得不限制人口數量和群體規模,以便隨時與環境資源之間保持某種微妙平衡的擔憂。而人口的增加,反過來又成為促進農業發展的動因。為了追求更多的農業生產效益,人們逐漸離開適合采集經濟的生態環境復雜地區,向地勢開平,易于開展農業生產的平原沼澤地區遷移。在公元前7000年前后,長江和黃河的中下游以及遼河流域開始出現了第一批農業村落。稻作和粟作兩個農業文化區遂告形成。中國史前農業分布圖,年代距今八九千年前,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洞庭湖區一帶的彭頭山文化中,有豐富的稻谷遺存。當時的人們常把水稻皮糠當作羼合料,拌在黏土中制作陶器以及涂抹房屋墻壁,可見產量已然不小了。再晚一些時候,在著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上,普遍發現了一層稻谷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稻草的堆積,層厚20至50厘米,最厚處超過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0噸以上。這個數字也許偏大,但河姆渡居民的稻作生產能力頗高當是事實。

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則是這個時期北方旱作農業村落的代表。在250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大量貯存糧食的窖穴,其中還尚存粟的朽灰的至少70余座。有人嘗試將這些窖穴內的朽灰換算成新鮮糧食,竟達令人咋舌的十多萬斤。這還只是在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的磁山遺址上十分有限的局部范圍內的情況!

這個時期,南方稻作農業的農具多為木、骨質器具。河姆渡遺址上有很多發現。其中一種翻土用的骨耜,是利用牛等大型動物的肩胛骨修整制作成的,在骨臼部著柄,形狀和用法已經很接近現在的鐵鍬了。另外還有木鏟、收割用骨鐮以及木杵、石磨盤等糧食加工工具。北方土地干硬,翻土工具多為石鋤、石鏟之屬。亦有制作精致的石裴李崗文化的谷物加工器具——石磨盤和石磨棒、鐮刀和加工谷物的石磨盤、石磨棒等。從耕作器具的類別看,當時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處在農業發展史上稱之為耜耕農業的階段。

家畜飼養,是同農業經濟起源相關的。首先被人們加以馴化的動物是豬,也許還有狗。較晚一些時候,又陸續馴化了黃牛、水牛、山羊、綿羊、雞等動物。中國古代的所謂“六畜”中,除了馬的飼養晚到了商代之外,其余者的馴化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已經基本完成了。這其中,豬是最重要的家畜,不但在新石器時代,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國人食譜中最主要的肉類食物來源。但豬是雜食性動物,跟牛羊不同,與人類爭食。它能夠被馴化并成為最主要家畜,也從側面反映了農業的發達程度。此外,伴隨農業發展,人們定居程度越來越高,豬可圈養的習性尤其適合定居生活方式,這也使得家豬飼養逐漸發展成為中國農業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偏晚階段,即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或稍晚一些時候開始,各地的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分布于江浙一帶的崧澤文化和后續的良渚文化的居民,不但已經擁有了用作翻土開墾、中耕、收割的一整套石質農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還發明了石犁。這種犁用薄石板加工而成,呈對稱的弧邊等腰三角形,最初大小二十幾厘米長,后來逐漸演變成長四十多厘米的大型石犁。這樣大的尺寸牽引起來,單憑人力是很難勝任的。因良渚文化的組合式石犁,浙江平湖莊橋墳出土,此推測當時出現了服馭畜力的技術。表明當時至少在一些地區,已經發展到了犁耕農業的階段。

長江、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的人們,都過著農業生活,有著大致相同的需要,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就容易,也頻繁。許多帶動歷史前進的發明創造,都是首先在這里產生的,這里的文化程度最高,社會也率先走向文明。而在它的周圍,要么是自然環境條件優越,根本用不著從事農業,如嶺南一帶;要么是環境惡劣,很難開展農業,如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東北地區。當地的人們長期停滯在采集經濟階段,社會和文化的進步也就緩慢。如此,黃河和長江的中下游地區便成為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經濟文化的中心,長期引領著歷史發展。

為了滿足農業生產需要和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手工制造業也在不斷發展之中。神話傳說中,有不少關于遠古時代人們的發明創造的記載。從確鑿的考古發現可知,新石器時代的手工業稱得上豐富多彩,主要門類有陶器、石器以及骨角牙蚌器、漆木器的制作等,稍晚一些時候還出現了銅器的制作。而一些出于材質原因很難保留下實物的行業,如紡織、編織、制革、縫紉以及釀酒、造醋、制鹽等,也肯定是有的。在這之中,石器和陶器的制作,是關乎人們勞作和生活的非常重要的兩項技術。

石器制作是自人類誕生以來就開始了的最古老的手工行業。早期的石器都是一些所謂的打制石器,即將石料打擊劈裂,把那些有鋒利邊緣的石片和石塊當作工具,用來獵殺和肢解動物等。隨著更新世晚期的到來,人們越來越多地從事植物性食物的采集乃至種植,便需要一些大型的砍伐工具和挖掘工具;又由于定居生活,也需要一些專門的木工工具來建造住居。這些器具要求有較大的體型、整齊的刃口和適合特定用途的特定形狀,于是,方便加工出規整形狀的琢打、砥磨等技術就被逐漸發明出來,其產品,叫做磨制石器。為了處理那些必須炊煮方可食用的植物籽粒,人們又發明了陶器。這兩項發明,是人類歷史上新石器時代的兩個主要標志。大量資料已經證明,這兩項重要的技術發明,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出現得最早,皆可上溯到1萬多年以前。

適合農業經濟生活需求的手工制造業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已告成熟。其標志是這些制品都是根據不同需求或功能,成套制作出來的。例如石器,可分農具、木工工具和狩獵工具,陶器則按炊爨、飲食、盛儲的不同要求,質地不同、形狀各異,而且一應俱全、固定搭配。其他如骨角牙器的制作,也是如此。個別地方,還出現了玉石飾品。由于居住穩定和近鄰之間的交往,一個地區內的制造業技術特點和產品風格也就逐漸趨同而有別于其他地區,于是這些制品還被賦予了人群的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

手工業的重大進步,發生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首先是傳統制造業中出現了若干新技術。陶器制作普遍采用了可以轉動角度,以方便對器坯進行修整裝飾作業的輔助裝置——慢輪。陶器皆在挖筑的陶窯中燒成,一些地方的人們還掌握了燒制灰色和黑色陶器的閉窯和滲碳工藝。此外還有利用礦物質顏料裝飾陶器、選擇特殊陶土制作白陶的技術等等。這些技術進步使得產品的面貌煥然一新。北方地區裝飾華麗的彩陶與南方造型復雜多變的陶器群交相輝映,成為時代之特征。稍晚一些時候,人們進一步發明了利用高速旋轉的輪盤拉坯成型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產品外形規整美觀,器胎薄厚均勻,更有胎厚不足1毫米、薄如蛋殼的精美作品。更為重要的是快輪制陶是一種可以較大批量生產的技術。它的發明,遲早要引起制造業內部的結構變革。這個時期的石器中,普遍采用了以砂、水為介質的石料切割法和鉆孔技法。玉器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從簡單的平面陰線雕刻,逐漸發展出浮雕、凸線圓雕等一系列新技法。

其次,出現了一些新的手工制作的門類。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過木胎漆器。較晚一些時候,也是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的遺址中,出土過絲綢。由于有機質材料不容易保存下來,我們至今還很難了解這些手工生產的全貌。然而可以推測,這類物品的制作,肯定不在少數。玉器的制作雖然早已有之,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玉器在社會生活和宗教中的象征性功能越來越被人們尤其是社會上層重視。為了烘托這種象征性,工匠們發展出各種專門工藝,制作出各種形狀復雜的器物,并在表面雕刻出繁縟的紋飾,制玉也就逐漸從一般石器生產中脫離出來,變成了一個獨立的行業。另一項意義深遠的新生事物是銅器的出現。最早的銅制品發現于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4000年間的仰韶文化早期。到了公元前3000年以來,銅器在各地普遍有所發現,說明此時的銅器制作已經不是偶然現象了。這些銅器一般是刀、鑿、錐、鉆之類的小型工具,也有銅泡、指環、耳環、手鐲之類的飾物以及銅鏡,除了少數系鍛造外,多為鑄造。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銅鈴,則是用更復雜的內外合范技術鑄造而成的。這些銅器絕大多數為紅銅(純銅),質量上和夏商時期的青銅(銅鉛或銅錫的合金)器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它們的出現,畢竟為中國的青銅時代的到來做好了技術準備。

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更重要的變化發生在手工業的生產方式領域。仔細比較此前時期的手工業制品可以發現,即便都出自一個遺址上的同類器物,其間的個體差異也很大,頗不規范。意味著從事這些器物制作的人很多,或者就是大家分頭制作,自己既是制造者,也是使用者,既是農人,也是工匠。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隨著手工制造業的技術越來越復雜和高效,一些制造者也就開始某種程度地脫離農業,向專門化發展。例如此時的長江流域,出現了兩個石器制作最發達的地區。一個在長江三峽及靠近出口的湖北西部,另一個在南京至巢湖一帶。在這些地區的遺址上,不僅出土的成品石器制作精良,還往往發現有大量石器半成品和石片碴等廢料,有的還發現有制作石器的房屋建筑,甚至遺址本身就是一個專業的石器加工場。這種規模的生產,自然不會是全部用來自己消費,而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如果說石器制造中的這種區域經濟特征是和石材原料的產地有關的話,制陶業內部的分化,就完全是部分制造者技術與心智能力勝出的結果了。從已經出現的可供大批量生產的快輪制陶技術和一些數量不多的精制陶器卻分布甚廣等情況看,此時的制陶業中也萌生了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至于銅器和玉器這類高技術產業,專門化程度更高。制造這些器具從開采原料到加工出成品,必須經過許多復雜的工藝環節,非一人可以勝任,也即在這些手工業門類的內部,出現了不同工藝環節上的專業分工。

至此,社會分工不但在農業和制造業之間,也在制造業內部發展起來了。這必定引起產品的交換和流通方式的復雜和多樣化,促進私有觀念的產生和私有經濟活動的發展,最終帶動整個社會不可逆轉地復雜化起來。

最后,發生在制造業內的一項特別值得注意的變化是,隨著社會的貧富分化,開始出現了專門服務于社會上層的貴族手工業。關于貴族階層的形成,以后還會專門說到。單就制造業本身而言,公元前3000年以來,專門服務于貴族的手工制造行業已經頗具規模,包括玉器、絲綢、漆器、象牙器、高檔陶器的制作。這些產品有的原料稀有難得,如銅的開采它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再將其冶鑄成器,非有專門技術不可。若不計玉料的辨認和開采,僅制作成器,也需要切割、鉆孔、鏤孔、雕刻、拋光等一系列復雜技術,遠非一般人可為。良渚文化是一個十分流行玉器的社會,常見的玉器有琮、璧、鉞、柱形器、鐲、環、璜、筀、三叉形器、梳柄、錐形器、管、珠、半月形牌飾、帶勾等二十余種。最能代表其制作水平的是一件出自余杭反山12號墓的玉琮。該器物外方內圓,器高8.8厘米、射口直徑17.1—17.6厘米,重達6.5公斤,堪稱琮王。器物通體呈乳白色,四面直槽各有兩個羽冠人面獸身的神人徽像,每個神徽大小僅3厘米,是用減地法將周圍降低,把神徽外廓浮現出來,再以陰線刻神徽的形體輪廓,并在輪廓內充填細密的卷云紋,其刀法之細膩,在1毫米寬度內,竟并列雕刻線條三、四根之多。與玉器同樣珍貴的,也許是象牙器了。這一時期各地都發現過一浙江余杭反山出土良渚文化玉琮王

些精雕細刻的象牙器,例如大汶口文化發現的鏤空透雕象牙梳、仿玉琮造型的象牙雕筒,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都流行造型典雅的黑色陶器。其中的精品,同樣令人嘆為觀止。良渚文化的一些陶鼎、雙鼻壺、寬把杯、豆等表面被打磨得黑亮照人,進而用龍山文化的黑陶高柄杯

銳利的工具刻滿流云、飛鳥、盤龍之類的紋飾,而寬把杯的把手,常常是用幾十根細約1毫米的泥條編排而成的。龍山文化的陶器雖然不以紋飾見長,但其特有的細泥陶高柄杯,胎薄如蛋殼,即便是用現代技術,也少有仿制成功者。這樣的陶器制作起來,需要高超的技術和大量工時,數量也自然不會很多。

這類華美的精品數量很少,不是一般人能夠享用的。先秦史籍中說“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又說周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在三代,玉琮、玉璧是重要的宗教法器,鉞則是軍權王權的象征。史前的情況雖然不能說得如此具體,但它們的持有者肯定不是一般平民。這些物品往往集中出土在少數特別營建的大型墓葬中。這類大型墓葬不僅規格大,還有一般小型墓葬所沒有的棺槨葬具。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大型墓葬內發現有大石磬、鼉鼓、以龍紋陶盤為代表的大量彩繪陶器、漆木器等等。良渚文化大型墓葬中的情況更是驚人,在反山、瑤山、寺墩等遺址發現的大型墓葬,一座墓中僅玉器就往往有數十乃至上百件之多。此外還有大量精美的絲綢、漆器、象牙器等。這類墓葬的主人顯然是一些社會上層人物,而這些手工業也顯然是專門服務于他們的。

建筑和建筑技術,是反映人們技術和創造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農業村落里,房子多為面積不大、結構相對簡單的窩棚式建筑。但不久,各地的建筑業就發展起自己的特色。氣候比較干燥寒冷的黃河流域及更北的地區,流行半地穴式房子。即在地面上挖一個深約半米的圓形或矩形淺坑,沿四周坑壁,按一定間隔立柱,柱子之間結成柵欄,再抹上草泥,成為木骨泥墻。房子中央也埋設支撐房頂的木柱,上面結成攥尖房頂。為了出入方便,房子的一側開設斜坡門道。室內地面往往鋪抹數層不同的土,以阻斷地面下的毛細管作用,收隔潮功效,室內特定部位設置灶塘,供炊爨和取暖。在黃土堆積特別豐厚的地區,人們還因地制宜,開鑿窯洞。江淮地區濕潤多雨,故多為平地起建的地面建筑。正所謂“地高則穴于地,地下則窟于地上”。平地起建的房子一般要先處理基礎,開挖墻基槽,內埋設木柱,柱子之間的間隙填充樹枝、草把之類,再抹泥成厚墻,上承房頂。室內亦設火塘,居住面通常也要鋪墊幾層不同的土來隔潮,墻上的房門,有的與現代的推拉門很相似,結構十分精巧。這種建筑和半地穴式房子不同,可以連接建設,一排三五間、七八間不等,最長的可達三十幾間。至于在河網密布的江南,人們發明了干欄式建筑。如在著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上還保留著打進地下的成排木樁,以及大量帶榫卯的木梁架構件,榫卯種類多樣,有柱頭榫、柱腳榫、梁頭榫、平身柱上的卯、轉角柱上的卯、帶梢釘孔榫、燕尾榫等多種名堂,此外還發現有企口地板、雕花欄桿等,復原起來,這是一種將房子架高起來的干欄式建筑。建造這類建筑,顯然需要高超的木材加工技術和縝密的統籌計算能力。

當時的建筑水平,還體現在一個建筑群——村落的整體規劃設計方面。典型的村落通常有一道人工開挖的圓形壕溝環繞保護起來,內部的房子或者成排、或者聚成若干小群分布,房子的附近散布著一些貯藏什物的窖穴,有的還有牲畜圈欄、陶窯等設施,整個安排井然有序,處處體現著氏族社會生活的原則。

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后段開始,建筑業出現了幾項重要的技術進步,分別是新型建筑材料的開發、夯土技術和打井技術。

江南地區也許是因為多雨潮濕的原因,對耐久的建筑材料有更大要求,于是人們發明了燒制土磚。這大大修正了所謂的“秦磚漢瓦”之說。同時期的北方地區雖然未見到磚,但人們開始使用土坯砌建房子,燒制石灰涂抹室內地面和四壁。此外,還有更高級的地面處理方法。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房子F901的室內地面十分光潔平整,為一層厚15—20厘米的砂粒、小石子和人造陶質輕骨料摻和膠結的混凝土層,強度竟和現代100號水泥相仿佛。

打井和夯筑技術是更具社會意義的發明。有了水井,人們就可以在遠離自然水源卻有重要意義的地點——如交通和貿易物流樞紐、重要原料產地、軍事防御要地等——定居或駐守下來。在夯筑技術普及的地區,人們徹底淘汰了原來的那種低矮潮濕的半地穴式房子,改為高爽的地面起建式住宅,很多這種房子還建造在夯打起來的臺基之上。而這種臺基式、多間隔的土木結構建筑,正是日后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特點。更重要的是,夯筑技術使得修建更大規模的建筑物,如城墻、大型宮殿等成為可能。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各地所見的大型工程的數量突然多了起來。目前在各地已經發現了數十座有夯土城墻和護城壕溝維護起來的城址,實際數量當遠不止于此。前述大地灣遺址F901號房子是一座位于聚落中心的大型建筑,分前堂后室、東西兩廂,僅前堂主室的面積就達130平方米,中排頂梁大柱的直徑達50多厘米,復原起來是一座堪稱宮殿的氣勢恢弘的建筑。而在浙江余杭良渚遺址群上,中心遺址莫角山是一座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的人工填筑起來的矩形土臺,上有大面積夯土建筑基址,是一片規模巨大的宮殿建筑群。近年,又在遺址群北側發現了一堵人工堆筑的長墻,墻底寬30多米,最高處尚存5米,沿天目山山麓建造,東西竟然長達4.5公里。推測是一種為了阻擋山洪,保護整個良渚聚落的設施。

這些大型建筑物的出現,固然是新技術的成就,同時也意味著社會動員、組織實施這類大型工程的軟科學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僅以良渚遺址群的莫角山30萬平方米的臺基為例,估計總土方量至少在30萬立方米以上,以當時的水平計,估計整個工程需要1000人不間斷地勞動1年方能完成。且不說臺基之上,還要再建大面積的宮殿建筑。遺址北測長達4.5公里的防洪墻堤的工程量也決不在臺基之下。建造這樣的大規模的復雜工程,從設計運籌、動員組織、施工中的監督管理到后勤保障的各個環節,缺一不可,是一套龐大的系統工程。而當時的人們,顯然對此已經駕御自如了。

總的說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后段是史前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在農業生產進步的基礎上,無論手工業還是建筑業,都以新技術的出現為標志,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社會走向文明作好了物質的準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丰县| 贡觉县| 梅河口市| 利津县| 平凉市| 微山县| 霍林郭勒市| 承德市| 临泽县| 兴和县| 平昌县| 巍山| 马山县| 兴海县| 普宁市| 平遥县| 江川县| 隆尧县| 体育| 贵州省| 栾城县| 永年县| 临夏市| 邢台县| 襄汾县| 女性| 浦江县| 顺义区| 泽库县| 隆回县| 萝北县| 白山市| 黄龙县| 黄平县| 柞水县| 盈江县| 平原县| 海淀区| 开化县| 开阳县|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