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望心理學
最新章節
- 第75章 你以為的“佛系”生活,只不過是不思進取
- 第74章 拋下唾手可得的名利,去追逐內心真正的熱愛
- 第73章 追求預期目標失敗時,不妨來點兒“甜檸檬”
- 第72章 弄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追求真正的快樂
- 第71章 保持適度的饑餓感,讓你做事更高效
- 第70章 學會做減法,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正樂趣
第1章 前言
朋友圈曾流傳一篇文章《放縱欲望,正在毀滅這一代年輕人》。對浮華物質生活的追逐、對感官刺激的渴求、對金錢名利的欲罷不能等,正慢慢摧毀我們的意志力和戰斗力。
德國科學家霍夫曼為了證明“人有欲望是正常的”,至少做了一萬次實驗。叔本華亦說:“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無數欲求的凝結。”所以,對于普通人而言,擁有欲望并不是什么羞恥的事情。相反,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欲望壘起了我們人生追求的階梯。
然而,正如人有高下之別,欲望卻也有好壞之分。適度的、正面的欲望能成就一個頂級精英或一個偉大的英雄,而過度的、負面的欲望卻足以使人變成一個鼠輩。
在哲學家叔本華的論述中,人的欲望正來源于“可望而不可即”。得不到,卻又放不下,使得人心只能在莫大的苦楚中掙扎、煎熬。
“太想得到”讓你變得無比偏激固執。正如網上流傳的:“人的痛苦是因為想得到的太多,想承擔的卻太少。”你斤斤計較于眼下的不如意,試圖從過往溫暖的回憶中汲取安慰,又或者為自己描繪一幅關于未來的美好藍圖。蠅營狗茍中,卻唯獨忽略了當下的行動與付出。殊不知,唯有放下對結果的執念,全心全意地投身于過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
想要變得更好的欲望,讓你越來越熱衷于攀比,越來越在意他人的目光和評價。隨著內心焦慮的情緒不斷發酵、膨脹,你干脆將知識付費當成救命稻草:早上起床,打開“得到”APP,耳旁立馬傳來羅振宇諄諄教導的聲音;地鐵上,先后打開“喜馬拉雅”和“知乎live”,相繼完成計劃中的音頻學習;午休時,抓緊時間打開“在行”,學習“如何豐富自我社交技巧”;下班路上,打開“知識星球”,聽大V講講時政消息;晚上睡覺前,翻翻公眾號文章《如何以最快時間實現財務自由》……
少得可憐的業余時間被形形色色的“干貨課程”塞得滿滿當當,甚至連你自己都被自己的努力感動了。在“這個世界正在淘汰不學習的人”的論調的轟炸下,你是否問過你自己:你真的需要它們嗎?如果不上這些課你的生活真的會變得很糟糕嗎?
其實,你的問題不在于你不好,而在于你太著急變好。過度渴望,再加上不擇手段地去追逐,讓你過得越來越狼狽。知識付費緩解不了你的焦慮,你該做的是正視自我不足的同時全心接納自己。你該做的,是找準人生的坐標,朝著想象中的未來勻速前進。
過度的物質欲望,只會吞噬你心靈的自由,令你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貧瘠。明明衣服多得穿不完,卻還是控制不住地想買買買。看著信用卡不斷透支的數字,內心充滿沮喪和不安。原先的房子住得好好的,偏偏一山望著一山高,渴望住上大平層、復式樓、學區房。于是貸款越來越多,房子也裝修得越來越精美,家卻變得越來越冰冷。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義之門。”意思是說,只有將尋求物質欲望的路途堵住,才能擴寬通往真理大門的道路。想要隔絕物欲,就要貫徹“斷舍離”的理念,過上清凈舒心的生活;或者嘗試著轉移“興奮點”,富足精神淡化物欲。
面對權力,我們應該始終保持敬畏之心。若手里恰好掌握了點小權力,便要一刻不停地修剪欲望,讓心中警鐘長鳴。面對金錢,我們應始終保持淡然之心。只因財富的多少并不能決定我們的人生價值。所謂的一夜暴富永遠只能是劇本,腳踏實地才是真理。
塞涅卡曾說:“在面包和水面前能克制住自己的人會像朱庇特一樣快樂。”貪婪的人被欲望所支配,不惜一切代價只為獲取更多。可是,若你只看到了內心的欲望,卻學不會克制,最終只會在欲望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除了降低欲望值,為欲望設置底線外,還要學會對人生做減法,這樣才能享受到人生真正的樂趣。
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入手,對包括物質、享樂、金錢、權力、攀比在內的人生諸多欲望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及深入的剖析,幫助讀者了解自身的欲望和需求,以此來分析自我心理狀態、調整自我人生規劃。讓我們在向著理想進發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借助欲望的力量追求美好,一方面做欲望的主人,駕馭它,掌控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