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東坡傳
最新章節
- 第57章 附錄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
- 第56章 附錄一:蘇東坡年表
- 第55章 久疾不愈,病逝常州
- 第54章 度嶺北歸,舊夢難圓
- 第53章 《漫漫北歸》:朝局大變,離別海南
- 第52章 風雨儋州,屢遭打擊
第1章 序章 蘇家往事
四川眉山,位于成都之南僅五十公里處,卻遠無成都的繁華與喧囂,是一座風景秀麗又十分寧靜的小城。
北宋歷史上著名的“三蘇”,即從這里走出。
眉山蘇氏原籍趙郡(今河北趙縣),一般追認唐朝的蘇味道為始祖。蘇味道生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少有才名,中進士后,以文章聞名天下。至武則天朝,依附于張昌宗而官途亨通,居相位數年,卻毫無作為。后受張昌宗牽連,被貶為眉州刺史,留一子于眉山,遂成為眉山蘇氏的始祖。
這位蘇氏始祖,在歷史上的名聲和地位,遠不如他的后人。
蘇味道的兒子安家于眉山兩百余年后,到了蘇洵的曾祖父蘇祜一代。
蘇祜“以才干精敏見稱”,在世五十多年,正逢五代亂世。彼時天下大亂,重巒疊嶂中的蜀境還算安定。大約就是在這時,蘇祜奠定了蘇家的基業。
蘇祜生了五個兒子,蘇杲是其中之一。他是蘇洵的祖父。
到了蘇杲一代,蘇氏家境殷實,已頗有余財。蘇杲樂善好施,卻不愿人感恩于他,總是暗地里幫助別人。正因如此,蘇杲幾將家財散盡,“終其身田不滿二頃,屋弊陋不葺也”。
蘇杲子蘇序(蘇洵的父親,蘇軾、蘇轍的祖父),完全繼承了父親的樂善好施,豁達灑脫更勝其父。
蘇序時,蘇家在眉山城西經營紗縠生意,在鄉下也有一些田產。蘇序幾十年來大散家財,“急人患難,甚于為己”,幾乎把家底掏空。但他一向樂觀,認為花出去的錢早晚會回來的。
蘇序的子孫后來以文章聞名天下,他卻天生不愛讀書——不愛讀科舉應試之書。他倒是很喜歡作詩。在眉山小城的青石板街道上,人們常常看見大個子蘇序倒騎一頭毛驢,腰間掛個大大的酒葫蘆,邊走邊吟詩。據說,他一生作詩幾千首,但那些隨口吟就的詩,都隨風丟在了眉山的大街小巷間,丟在了眉山的山山水水間。
蘇序不愛讀書,卻依舊望子成龍。他生有三個兒子,次子蘇渙讓他大快心意。蘇渙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這在整個眉山都是轟動一時的大事。他讓那股讀書求仕的文明之風,自中原越過西南的崇山峻嶺,吹進閉塞的小城,吹進“五世不顯”的眉山蘇家。
蘇渙考中進士時,蘇序的小兒子蘇洵才十六歲。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他不像哥哥那般勤奮,不喜讀書的習氣似乎更多地遺傳了父親。但他與父親又不太一樣,父親生性豁達,他卻較為內向。但是,他又富有游俠精神,二十多歲之前,幾乎一直在外游蕩。從四川眉山小城,到中原,到江西……他游歷的半徑越來越大,目光也變得越來越清亮有神。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記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在這里,蘇洵被用作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古人說“三十而立”,蘇洵到二十七歲才知道發憤讀書。此言是事實。但事實的背后,常常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實際上,蘇洵真正靜下心來決定認真讀書,是在二十五歲。
二十五歲始用功,確實有些晚了,何況蘇洵讀的又是他極不擅長的應試之詩、聲律句讀之學。蘇洵第一次參加鄉試便鎩羽而歸。那次失敗刺激了他,也讓他痛自檢討,一把火,數年文章化為灰燼。接下來的幾年,蘇洵告別了四處優游的生活,終日端坐書房,苦讀不休達七八年之久。
在這七八年間,蘇洵把筆墨紙硯都封了起來,發誓在讀書未成熟之前,不寫任何文章。最終,通過刻苦自學,蘇洵成功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其中唯一一個沒有進士身份的布衣。
在仕途上,蘇洵是一位失敗者,但他是一位成功的父親。這或許要比位列唐宋八大家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盡管蘇洵在科舉路上不如意,對科舉制度也頗有微詞,但他大力鼓勵自己的兩個兒子走科舉入仕之路。
嘉祐元年(1056)春,蘇洵覺得時機已然成熟,便帶著兩個兒子離開眉山老家,翻山越嶺,奔赴京城,一步步踏上他們燦爛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