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擔保制度與擔保方法(第五版)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第五版修訂說明
《中國擔保制度與擔保方法》第五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以下簡稱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以區別于2000年12月13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后者簡稱擔保法司法解釋)修訂。
改革開放之后,在形成我國擔保法律制度的過程中,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下簡稱擔保法)、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發揮了奠基和建構法律體系的重要作用,可謂厥功至偉,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發布的擔保法司法解釋不僅拾遺補闕,也進一步發現、肯定、探索了擔保領域的新方法、新制度,在推動我國擔保制度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民法典擔保制度是對這些重要法律與解釋的編纂,立法技術上有很大進步,更加注重體系的完整性、規范的邏輯性,也消除了既有法律、解釋中一些矛盾和不成熟的地方,但即便如此,我國擔保制度20余年發展的現實成就決定了民法典擔保制度在立法發展上是擔保法制度的法典化,是我國擔保法制建設發展、成熟的標志。正是基于這樣的基本認識,作者在本版修訂中保留了擔保法、物權法、擔保法司法解釋原有的內容,保留了對這些法律、解釋的適用分析和闡述,而并非一律引用民法典和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的規定。這樣處理有以下好處:
一是方便讀者了解我國擔保法制的全貌與發展歷程。民法典中的擔保制度只是我國擔保法制的法典化部分,沒有納入民法典的擔保法制的其他內容仍然活躍在法律實踐中,這是由民法的屬性決定的。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約定的規則與方法,法不禁止即可應用,且原則上具有法律效力。這一點在擔保法司法解釋的運用中更加明顯,沒有納入民法典的司法解釋內容,只要法律不禁止或未作改變,當事人就可以將其作為慣例應用于民事活動中,繼續發揮規范和指導作用。從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習慣法的形成過程,事實上,習慣法比制定法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長期的法律實踐并被實踐所公認。
二是方便讀者對照使用。原擔保法的內容被民法典否定或改動的地方,在這次修訂時都專門列出予以解釋、闡述,為了讀者閱讀方便,作者常常是單獨列出一個標題,既有利于讀者找到相關內容,也有利于讀者和保留下來的原擔保法的內容相對照,有利于準確適用。
三是有利于制度創新。擔保制度的法典化是立法的重大進步,但法典化會導致未能納入編纂中的規范、制度游離于法典之外,而社會生活尤其是經濟交往的快速發展,使法典中的擔保法資源難以完全滿足實踐的需要,這已經被我國擔保法律實踐所證明。
因此,保留擔保法、物權法、擔保法司法解釋的原有內容,有利于讀者在了解民法典以及我國擔保實踐中所有的擔保方法和制度的基礎上,根據經濟交往的實際需要創新擔保方法,探索新的擔保制度與規范,在滿足實踐需要的同時,推動我國擔保制度繼往開來,不斷進步,為經濟穩定、快速、健康發展賦能。
曹士兵
202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