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擔保法規定的法律責任類型
- 中國擔保制度與擔保方法(第五版)
- 曹士兵
- 4009字
- 2024-05-31 11:29:17
法律責任來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就沒有法律責任,民事審判領域應與刑事審判領域一樣注重和堅持責任法定的原則,法官根據實體法認定的民事責任類型應當是實體法所明確規定的,不能超出法律的規定判決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谶@一原則,民事法官在研究實體法時要特別注重研究實體法所規定的責任類型,以及各個責任類型的構成要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作出的判決有充分的法律依據,論理清楚而有說服力,對承擔民事責任的當事人來說也是負責任的。相反,如果不堅持責任法定原則,那么法官在判定當事人承擔法律責任上就失去約束,裁判權必然濫用。在民事審判中創造法律責任,本質上與刑事審判中違反罪刑法定原則,隨意出入人罪沒有區別。因此,從責任法定的原則出發,研究擔保法必須辨明擔保法中所規定的民事責任類型。
擔保法規定的民事責任類型主要有兩大類,即擔保責任和賠償責任。前者指擔保有效時擔保人承擔的民事責任,后者指擔保無效時擔保人承擔的民事責任。擔保責任中又分為履行責任和維持責任。分述如下。
一、擔保責任
有效的擔保關系產生擔保責任。所謂擔保責任即擔保人允諾在債務未得到清償時,擔保人依其允諾承擔代為履行債務或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責任。比如擔保法第6條[54]關于保證的規定是:“本法所稱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庇捎趽X熑萎a生于擔保人對債權人的承諾,擔保責任在民法理論上被歸入約定責任。約定責任相對于法定責任而言,當事人承擔責任的基礎和依據是當事人依真實意思表示作出的承諾,不一定需要對價,擔保人的承諾直接構成強制執行的基礎,債權人對擔保人是否給付對價,并不成為擔保人是否承擔擔保責任的條件。擔保關系通常建立在當事人之間的信任關系上,一方接受另一方的委托向債權人提供擔保,沒有相互間的信任關系是難以實現的。實踐中,也有依法設立的金融機構、擔保公司、保險公司(比如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經營范圍中包含提供擔保業務,被擔保的企業需要向擔保方交付相應的擔保費用。此種擔保屬于經營性的有償擔保,必須納入國家特許經營管理范圍。
有效的擔保關系是擔保責任的關鍵,在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都應當避免法律邏輯上的混亂,即應避免將擔保無效和擔保責任、擔保有效和賠償責任并列,避免在擔保無效時認定責任人承擔擔保有效時的擔保責任,或在擔保有效時認定責任人承擔擔保無效時的賠償責任。
1.履行責任。擔保有效時,擔保人在所擔保的債權得不到清償時,應當依照合同的約定代債務人履行債務或承擔擔保責任(可能是純粹的金錢債務,也可能是物上的擔保責任)。該責任產生于債務人不履行債務之時,責任內容是履行債務人應當承擔的債務或其他法律責任,因此稱之為履行責任。履行責任是擔保人應當承擔的主要責任,其特點是:(1)責任發生在債務履行期屆滿之后;(2)債務的產生是因為債務人違反自己應當承擔的法定義務;(3)擔保人承擔的責任內容是債務人應履行的債務或與債務同等的責任;(4)責任可以因擔保人抗辯權的成立而免除。由于擔保責任是約定責任,支付對價不是責任成立的要件,因此法律對擔保人也規定了一些保護措施,主要是擔保人的抗辯權,擔保責任依法或依當事人之間約定的抗辯權得以免除。比如法律規定的擔保期間抗辯、債權人欺騙保證人抗辯等。一些國家的立法也賦予擔保人撤銷權,即規定在債務人財產明顯減少時,擔保人可以要求撤銷擔保。我國擔保法沒有此類規定。履行責任是擔保法各責任類型中最為重要的責任類型。當擔保責任是物上責任時,擔保人以物清償債務,同時負有協助權利人獲得并能夠有效行使物權的義務,比如抵押人與抵押權人協商以抵押物折抵債務的,有義務協助抵押權人過戶抵押財產。
2.維持責任。擔保關系有效時,擔保合同對雙方都有約束力,不僅約束擔保人,也約束債權人,維持責任既針對擔保人也同樣針對債權人。所謂維持責任,指為保障債權的實現,擔保人和債權人應當承擔的維護擔保物價值的責任。擔保法第51條[55]、第69條[56]和物權法第193條[57]對此有明確規定。擔保法第51條第1款規定:“抵押人的行為足以使抵押物價值減少的,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為。抵押物價值減少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恢復抵押物的價值,或者提供與減少的價值相當的擔保。”物權法第193條規定:“抵押人的行為足以使抵押財產價值減少的,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為。抵押財產價值減少的,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恢復抵押財產的價值,或者提供與減少的價值相應的擔保……”針對的是擔保人。擔保法第69條規定:“質權人負有妥善保管質物的義務。因保管不善致使質物滅失或者毀損的,質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質權人不能妥善保管質物可能致使其滅失或者毀損的,出質人可以要求質權人將質物提存,或者要求提前清償債權而返還質物?!贬槍Φ氖菣嗬恕8鶕@些規定,義務人在違反法律規定的維持擔保物價值的義務時,相對方可以根據法律的規定要求義務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維持責任是法律規定的民事法律責任。
二、賠償責任
擔保法規定的賠償責任是指當擔保關系無效時,擔保人因其過錯承擔的、對債權人的民事賠償責任。擔保法中的民事賠償責任從其性質上看仍然屬于締約過失責任的性質,屬于廣義的締約過失責任的一種。其特征有:1.責任發生于擔保關系無效或不生效之時;2.責任的有無、大小與擔保人是否存在締約中的過錯相聯系,有過錯即有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擔保法對擔保關系無效時的賠償責任規定在第5條第2款[58],即“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實務中,擔保人承擔無效擔保的賠償責任的情形較為復雜,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擔保法的司法解釋為分清擔保無效時擔保人的責任,做了大量細致而復雜的工作。后面詳述。
三、違約責任
依據擔保法,當事人因提供擔保產生的民事責任是擔保責任和賠償責任,按照責任法定的原則,法官依據擔保法只能裁判這兩種法律責任形式,不能超越。但這并不意味著與擔保行為相關的法律責任只有這兩種。從審判實踐來看,因提供擔保行為產生的民事責任還有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和締約過失責任。
因擔保行為產生的違約責任,通常出現在抵押、質押等設權合同中,該類合同雖被確認有效,但合同所設之權利嗣后不能行使,因設權合同有效,不屬于無效情形,擔保人不應承擔無效賠償責任,而合同所設之物權又不能行使,只能訴諸合同法所規定的違約責任。試舉例說明。
案例一:甲公司向他人短期借款,乙公司以支票作為出質標的向債權人出質,為甲公司借款提供擔保。在甲公司到期不能清償,債權人打算以支票實現債權時,發現該支票屬于空頭支票,不能兌現。
案例二:甲公司向銀行借款,乙公司以土地作為抵押物為甲公司擔保。后因乙公司沒有在規定年限內開工建設,土地被政府無償收回。
以上兩個案例是擔保人承擔違約責任的典型案例。這兩個案例的共同特點是:1.擔保人是債務人之外的第三人;2.擔保合同系設權合同,目的是設立擔保物權,與一般設立債權債務的債權合同不同;3.擔保人交付了權利憑證或辦理了相關手續,擔保合同本身符合有效要件,即便擔保人有欺詐的意圖,主合同也可以撤銷但不當然無效;4.當事人所設立的擔保物權因出質權利或抵押的擔保物不存在而不能行使;5.擔保物權的標的權利或擔保物不能行使均因抵押人或出質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抵押人、出質人對權利落空或擔保物的滅失有過錯。在這樣的兩個案件中,擔保合同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擔保物權不能行使或擔保物權落空,造成債權人損失,債權人的損失與擔保人的過錯有直接因果關系,擔保人應當承擔對債權人的法律責任。該法律責任發生在擔保合同有效的前提下,區別于擔保合同的無效,因此,擔保人的責任在性質上屬于違約責任。擔保人在承擔責任的形式上,可以是直接賠償,也可以是提供替代擔保物,即提供可以行使的真實權利或擔保物替代不能行使的擔保標的。
違約責任規定在合同法第七章(即民法典第三編),擔保法沒有規定,因此不屬于擔保法中的責任類型。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對此種違約責任作了規定,可以視為對民法典合同編第8章、第13章的合并解釋。
債權人在擔保物權落空后追究擔保人的違約責任屬于無奈之舉,物權擔保變為債權擔保(違反擔保合同的違約責任屬于債權),不僅擔保利益落空,而且如果擔保物系債務人自己提供的,則此種違約責任同樣落空,債務人即便同時違反主合同和擔保合同,也僅承擔一份債務,一份違約責任。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第46條第3款和第55條第2款分別對抵押和質押法律關系中的違約責任作了規定,并且規定了此種違約責任的承擔上限是擔保物權有效設立狀態下的擔保利益(即合同法理論所謂履行利益),比如抵押物、質物變現時的價值,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雖然沒有指明擔保人系第三人時才適用該規定,但規定了違約責任以擔保物有效設立時的利益為限,也必然只能適用在第三人提供擔保物的情形下,因為債務人承擔的違約責任必然不限于擔保物的價值,而是全部債務,僅第三人提供擔保物才以擔保物價值為限承擔違約責任。
四、締約過失責任
因擔保行為產生的締約過失責任通常發生在擔保合同不生效的情況下。擔保合同不生效,擔保人如果對合同不生效有過錯,并因此導致債權人損失,擔保人也不排除承擔民事責任。比如,附生效條件的保證合同,因保證人的原因致使合同生效條件沒有成就,合同不生效,保證人因此對債權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再如,以房屋作為抵押物的抵押人在簽訂了抵押合同后,無正當理由拒絕與債權人到登記部門辦理抵押登記,致使抵押合同不生效,抵押人因此承擔對債權人的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的產生與擔保人的過錯直接相關,通常擔保人存在違背誠實信用的情形。
擔保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依據是合同法第42條[59]。因此,該責任也不屬于擔保法中的責任類型。
以上違約責任和締約過失責任因不屬于擔保法規定的責任類型,故可以歸入“因擔保行為產生的其他法律責任”類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