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寂靜老院子
唐家老院子,四川盆地東部偏北的一個普通邊遠小山村,時間靜靜流淌,亙古不變,好像所有現代文明進程都被擋在綿延丘陵之外,1973年秋的一個黃昏,我降生在這個安靜的老院子。
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許是出生時,心就不是至純至真之境,天眼被過早關閉,老天爺似乎截取走了我小時候大部分的記憶片段,能留下的記憶微乎其微,就連我們村是如何完成聯產承包,我家如何從集體拿到一畝三分地的情況都完全沒有印象。
計劃生育國策還沒啟動,是一個無風無雨的中間地帶,是一個生娃的好時代,我國迎來了一個生育小高峰,很多小孩在這真空期得以順利出生。自有記憶以來,我們那個老院子就是一個孩子的天堂,11歲那年,能到6、7公里以外的公社小學上學時,我們一個小小的老院子同時出發上學的孩子就有12個之多。
在我的記憶里,我家一直處在被人尊敬和鄙視之間搖擺,尊敬是因為我父親是供銷社會計,被鄙視是因為我出生前,我媽連續生了三個女娃兒。
在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是一個相當牛的存在,是計劃經濟時代下聯絡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唯一橋梁,作為這橋梁中幫助算賬的人,有天然的便利。只要有權力就有權力尋租的空間,膽大的就是把口袋填滿,膽小就是尋個存在感,為老家人或親戚買煤、買油、買化肥等生產生活物資謀個方便,我父親就屬于后者。
同時我家也會被鄙視,是因為我1945年出生的母親,20歲嫁給我爸,接二連三地生了三個女兒,這在當時是不得了的事,按我們那里的規矩,這基本等同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罪過,好像在當時,女兒天然就不屬于我們當地傳統意義的“后”,媽媽年輕時為此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中國式農民的關系就是小恩小惠立馬換來感恩戴德,小惡小怨就會被翻出祖宗十八代來罵,此時鄉里鄉親“不出三代就是一家”的現實就會被大家忽略。只要有點小摩擦,我爸的那點小特權帶來的小恩小惠就消失,最惡毒的罵人詞匯“五保戶”就是降臨在我家人的頭上。
“五保戶”,從政策字面理解,好像并無貶義,就是一種社會保障制度,“五保”是指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孤兒為保教),五保對象也可指農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但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但在我們當地,你如果按政策這么簡單去理解,那就是你太年輕太單純了,其實叫你“五保戶”,就等同于罵你斷子絕孫。
隨著我帶著一個把兒出生,幾乎是拯救了父母的靈魂,從此遇上那些嘴對嘴,鼻子對鼻子級別的罵架場合,再也不敢用“五保戶”來對我家進行誅心了。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一直是個善良、美麗而上得了臺面的人物,出嫁前上過小學,還當過幼兒園的代課老師,嫁入老唐家后,就是院子里的顏值擔當,形象代言人的角色,誰家評個理、誰家兒女相親時,都要去協助把關的。媽媽也是一個能夠隨環境改變而改變,適應能力超強的女人,媽媽的爺爺輩還在娘家普安街上有好幾通門臉房,雖然算不上地主家的大小姐,但也不用怎么干活,各種機緣嫁到偏僻得走三四公里都看不到一條馬路的唐家老院子,卻能迅速放下身段,跟家里人學習務農,并逐漸成為手工活路的紅旗手,春天下田插秧、養蠶、喂豬等技術性農務上,整個村集體基本無人出其右。
可能是老天不忍這么能干又漂亮的女人僅僅因為生了三個女兒,就要無端承受誅心謾罵,因此就將我投生在了她的腹中,讓我莫名其妙地成為了農民最愛的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