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我叫李東,1979年,我在BJ郊區的村子里出生,趕上計劃生育的尾巴!雖說是農村,但也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種窮鄉僻壤。我爸媽生養了兩個孩子,父親在機關單位工作,母親在家種地,閑時養些兔子和雞,大富大貴就不用想了,但足夠支持家里人的開銷,我父親那會兒就和現在的上班族一樣,朝九晚五,對我和姐姐要求很嚴格,屬于很正直的那種,但是性子偏軟弱,遇事只會找自己的原因,息事寧人吧。這點跟我后面的改變有很大關系,我母親這人很勤快,雖然文化不高,屬于在家也不愿閑著的。
童年時代的我總體過的是無憂無慮,爸媽都很忙,平時管我們的也很少,基本上我倆是爺爺帶大的,爺爺和很多老人一樣,典型的重男輕女,有什么零食都是藏起來,然后背著姐姐留給我。爺爺喜歡打魚摸蝦,那會兒農村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在爺爺身邊也漸漸的學會了這些。那會兒父親總是很反感我研究這些,總說打魚摸蝦誤了莊稼。那會兒的農村實在是沒什么娛樂項目,然后就靠這些豐富了童年生活。
我小時候應該屬于那種很聰明懂事的孩子,自己也喜歡思考,算是早熟吧。父親對我要求也很嚴格,可能父母都會有那種望子成龍的心態吧。沒上小學前那會兒千位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就能算出來,唐詩三百首也會背很多,這擱在現在的教育不算什么,也就是勉強普普通通,但是在當時教育不是很發達的時候,也是很厲害了,所以上了小學之后沒怎么努力學習成績也很不錯,基本上沒讓父母操心過。不能說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吧,但也確實算的上優秀。
姐姐比我大五歲叫李雪,是從小笨笨的那種,做事還磨磨蹭蹭,小學成績也不是理想,總是墊底的存在。其實生在這個年代的女孩子都有這樣的不幸,她們在大人眼里永遠比男孩子要差,差到在每個家庭只能充當照顧弟弟的角色,因為這個年代大多數人家最小的那個孩子一定是弟弟。還好父親比較公平,對姐姐也很好,就是要求不是很嚴格。姐姐從小就對我很好,所以我們姐弟關系到現在也一直很好
升初中之后仗著自己基礎好,老師講課基本不聽,自己看看課本就會。可初中畢竟跟小學不一樣,隨著難度加深,我慢慢就消化不了了。由于性格原因,一直順風順水,當時內心應該是驕傲的,父母又忙,也沒人引導,我不會做的題也不想去問老師問同學,難題就放在那里,我不去解它,也不想管它。不會的知識積累多了,慢慢也就不想學了。尤其初二那年,那會兒學校都流行看武俠小說,本來學習的知識點就有很多不會,然后又沉浸在武俠小說的世界里,從初二下半學期開始成績就一落千丈。反而是從小笨笨的姐姐,上了中學后像突然開了竅兒一樣,學習成績也好了,還當上了英語課代表。可能女孩子的世界相對簡單一些,沒那么復雜,年齡大了些,懂事了,學習就好了
其實現在想想,當時造成這樣的結果也是必然的,那會兒還不知道有叛逆心理這一說法,其實好多孩子也不敢有叛逆心理的,那會兒孩子不聽話,大人是真打呀!我就親眼見過我發小兒被他爸爸吊在房梁上打,想跑都跑不了。那會兒這些在農村都是稀松平常。父輩文化少,恨鐵不成鋼,又沒有別的辦法教育孩子。所以我發小兒現在40多了,喝完酒晚回家,他爸罵他,他還怕呢。我家里父親管我管的嚴,雖然管的嚴,但從小到大只要不是做壞事,就算做錯事,或沒有惡意的淘氣來說,從沒有打過我。對姐姐要求也相對好一些,所以我很少知道怕。再加上上了中學以后交往了一些不良學生慢慢的就有了很大的轉變,俗話說“小樹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那個年代不像現在,打架是家常便飯,也不像現在,沒有賠錢這些說道兒。說一些小時候發生過的事,來說說性格轉變的原因,我是這么理解的,也不一定對。
記得上小學三四年級那會兒,具體時間忘記了,有一次班級里面,一個同學的玻璃球丟了,那會兒的一個游戲項目——彈球兒,70—80的孩子應該都有印象,因為是在班級里面丟的,然后我那會兒思想上比別的孩子都成熟,基本上就是在孩子堆里面屬于帶頭兒大哥那種吧,誰有事都愛找我幫忙,所以這個事我就應下來了,說幫忙找回,等課間休息時,就帶著幾個平時玩的好的孩子,挨個翻同學的課桌兒,中間過程不論,后面也找到了丟的彈球兒。在一個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那里發現的,當時鬧的沸沸揚揚,自己也感覺很風光,自認為做了一件很正義的事。然后告訴了老師,說誰誰偷同學的彈球兒,結果你們可能都想不到。我被老師狠狠的批評了一次,當時好像是說誰給你隨意翻同學課桌兒的權力,還說你這樣的做法比偷東西更惡劣,又說你有什么證據證明人家偷東西。讓我寫了檢查。也沒怎么批評偷東西的學生,有沒有單獨教育就不清楚了。這件事情讓我心理感覺很不平衡,有好幾年都沒能釋懷,最起碼那幾年是沒有想明白為什么會這樣。所以一直都記得這件事。
等長大了些,有一次遇上老師,回憶起這件事,就請教他當時為什么會這么處理,要不確實總在心里有個解不開的結。老師當時和我說,如果你當時發現是誰拿的,私下里和我說,我找他來談談,不會對他有什么影響,但你想沒想過,你當時的做法,深深的傷害了那位同學。他說,后面單獨找那同學談話,那同學也知道自己錯了。我當時心里不以為然,但是也勉強能接受些,感覺老師就是老好人吧。
再過些年,讀的書多了,明白的道理多了,才注意老師始終從沒說過那位同學偷,用的是拿這個字,這兩個字很有區別。在老師的眼中,小孩子能有什么壞心思呢?漸漸的我也明白了,其實老師心里都知道。如果順著我的意思來,當全班同學的面來批評他,也許會毀了一個孩子。畢竟當時那位同學的做法雖然不可取,但我的做法想想也確實過份。
當然這件事也沒引起什么不好的后果,只是自認為做了一件很正義的事,然后被老師批評教育,那幾年一直不能釋懷,所以印象深了些。后面一件事情我認為對我的人生改變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