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簡·奧斯丁
如果說有一本英文小說在社會各階層都很流行,那就是《傲慢與偏見》。它一直流行到最近,才被一個成功的電視劇改編所取代。簡·奧斯丁自她的第一部作品《理智與情感》問世以來,一直表現不俗,這一點為社會及文學界精英所公認。《傲慢與偏見》的英國味非常濃郁,由此,外國讀者對我們的追求——社會地位和金錢——有所質疑。諸如生命與死亡之類的偉大主題被置于何處?于是各種批判接踵而來。我們的回答是,該小說中的角色都是通過社會地位和金錢來定義的,而女作者本人更是受限于此。鑒于此,我們將該書的真正主題暫時放置一邊,先來探討探討這兩個問題。
簡·奧斯丁的親朋好友多屬中產階級,也有個別家庭融入了貴族階層,但她的家庭較為清貧。為了解決子女——兩女四男——的吃飯、穿衣、謀職問題,她父親將幼童招入家中輔導。每年中的教學時段,家里難得安寧,到處是吵吵鬧鬧的男童。簡和姐姐卡桑德拉感覺自家在親戚中算貧窮的,受到的也是窮親戚的待遇,她們的生活需親戚接濟方可維繼。一些富裕、大方的親戚時常給她們送來一些禮物,或請她們去做客,或施舍些別的東西。直到簡后來通過寫作掙了些錢,她才開始嘗到自食其力的滋味。在當時的歐洲,此種情形對于一名未婚女性來說非常普遍。
在人們的描述中,簡經常是一個保守的老處女形象,這種情形或多或少是瑪麗·米特福德造成的。她對簡的描述不大友好,說簡正直不阿,善斷是非,是個“正經人”。也有人說簡為人怨毒刻薄——這位評論家是弗吉尼亞·伍爾芙,她引用了別人不怎么吸引人的言論。簡的不朽名作都是她在房屋的某個角落里寫成的,她隨時準備放下手中的活兒,參與到別人吃茶點或嘮家常的活動中去。此時的她是怎樣的一個人?一位我兒時見過的那種女性,一位未婚的阿姨,隨時都準備著為人效勞,沒有自己的生活,形象可憐。人們眼中的奧斯丁眼界狹窄,我們經常讀到的也是這樣的文字,鄉村生活和狹窄的中產階級圈子就是她的全部。
德米特里厄斯·開普坦納克斯,一位當時很有影響的評論家,1943年冬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一家很有影響力的刊物《新文字·曙光》(第四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以下文字引自該文:“在簡·奧斯丁小說的每一頁上,我們都能感覺到18世紀英國家庭的藩籬,‘理智’的藩籬,邏輯的藩籬。或更準確地說,這種邏輯是在穩定社會過著穩定生活的人的邏輯。簡·奧斯丁也有一套毋庸置疑的價值體系的保護……”事實勝于雄辯。首先,她身處上流社會,卻是窮人處境,所以需拋頭露面——即使以文學創作為生計,她在社會中的位置也算非常糟糕的了。她的一位表姐妹,也是她的閨中好友——可能是沃倫·哈斯丁的私生女,屬于上流社會,嫁給了一位后來被送上斷頭臺的法國伯爵。法國革命及其影響對于她而言近在咫尺,就如自家事務般清晰。她的兄弟經常離家參戰,加入海軍對抗拿破侖,以身涉險,家里的其他人則成天提心吊膽。最為突出的是,簡的周圍都是些女性親戚和朋友。她們一直在懷孕、哺育、接連不斷地生產,而當時的小孩很容易夭折。最后,對簡影響最大的事情,莫過于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進了寄宿學校。她在學校里被人忽視,過著簡·愛式的凄苦生活。
正是在如此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素材的基礎上,奧斯丁開辟出了一片小小的世外桃源——她稱之為自己的藝術領地。她的藝術成就也就體現在這里。她去粗存精,琢石成玉。即使是那些對那個時代知之甚少的人,也能感覺到她創設的場景雖然狹小,但很明亮,而當時的時代背景,卻是陰云密布、危險叢生、悲劇頻現。奧斯丁的小說中從未有貴族被殺頭或婦女因產褥熱而死去的事發生。婦女也不會如她妹妹伊萊莎般生下智障兒童,痛苦和悲傷被愛心、善良或親吻所治愈。但是,我很難想象奧斯丁的小說中會有超越純潔的親吻——如果那樣,小說精致的紋理和筆觸便會遭到破壞。
簡·奧斯丁曾有過如癡如醉的美好戀情。對方是個愛爾蘭人,也很愛她,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段姻緣應該是天作之合。然而,對方很窮,還要養活母親和幾位姐妹,所以必須娶一位有錢人。雖然雙方都明白不得不放棄,但仍然深愛著對方,人們普遍認為,這種痛苦在《勸導》中得到了體現。
后來,在她單身生活最為困難、難以為繼之時,附近一位富有、擁有豪宅的莊園主向她求婚。由此她將經營莊園,做頗有社會地位之人的妻子,生兒育女,將窮人身份永遠拋在身后。這種誘惑太大了,她接受了對方的求婚。但第二天,她改變了主意,拒絕了他。在我看來,這個舉動對她心理的折射不亞于任何其他情形。有人說,與湯姆·萊弗洛伊的愛戀留給她的記憶使得她不可能再嫁他人,但是不要忘了,卡桑德拉曾描述過簡未婚、無羈絆時的歡樂時光。她怕什么羈絆?很顯然,是生育的羈絆。我們一次又一次讀到她的某位堂表姐妹或朋友死在了生育第八或第九個孩子的分娩床上,要么就是多年里一直在懷孕、哺育。在簡和卡桑德拉看來,結婚是無益健康的。現在回頭去看,我們頗易得出這樣的結論:或許那些被人輕視的老處女倒是受害最輕的人。卡桑德拉經常去照看臥病在床或彌留之際的女性親友,簡也盡了自己的分內之責。在姐妹倆共用的臥室里,她們有過很多次的秘密交談,我們無法獲得相關記載,但從伊麗莎白·貝內特與妹妹簡的臥談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些蛛絲馬跡。
《傲慢與偏見》是以一種喜劇形式呈現的,其中的某些痛苦時刻往往容易被忽視。柯林斯先生——一個不大招人喜歡的文學人物——向伊麗莎白求婚。如果她答應,便可確保她一家人以后在她們原來的住宅中穩穩當當地住下去(到她父親去世時,該房產歸屬柯林斯所有)。但她拒絕了。她和好友兼姐姐簡笑談此事時,她說除非再出現一個柯林斯并向她求婚,否則她是不會有未來的。請注意,這里反映出一個可怕的事實:在該小說中,通情達理而又合格(并非一碼事)的男人不多。相反,年輕女士們則忙著尋找夫婿——沒有丈夫就沒有未來。年輕男士們可以挑三揀四,飄飄然自我感覺非常好。伊麗莎白的決定讓市儈且精于算計的母親大為惱火,但她得到了頗有見識的父親的贊賞。他告誡女兒,同時又說給他愚笨的妻子聽,不慎重的婚姻會釀成苦果。但是,一個事實擺在了我們面前:回過頭來看看女性的命運,看看她們的選擇權,即使是現在,人們不免會感到一絲寒意,哪怕只是瞬間的寒意。伊麗莎白拒絕了糟糕的柯林斯先生,但她的后半生很可能衣食無著。順便說說一個有趣的現象:有老師布置學生讀了《傲慢與偏見》。老師們說現在的年輕女士們的歷史知識,或者說是關于女性的歷史知識,抑或說對她們當前的幸運的認識少得可憐,居然問出了“為什么伊麗莎白和簡不去找工作?為什么她們一天就忙著找夫婿?”這樣的問題。
伊麗莎白拒絕了柯林斯先生,挑戰了當時的習俗——年輕女士必須找個有前途的年輕男人嫁出去,婚姻中不涉及愛情——這一情形持續了數百年。
說“我不愛他”是一項人們近來才有的權利。
這,就是這本小說討論的核心問題。一位貧窮的年輕女性,具有較強的文學氣息,才識過人并為此感到驕傲,說自己只為愛情才結婚。這是秉承了啟蒙運動——尤其是讓——雅克·盧梭——甚至是盧梭的《新愛洛伊絲》的思想精髓。在盧梭的《新愛洛伊絲》中,女性的期冀和自我定義重新合二為一。他的態度和品行觀念發生了轉變,不僅在浪漫愛情和婚姻方面,在奧斯丁那個時代,哺育期里的貴族女性也立志要理性地教育她們的孩子。
這一思想后來廣為流傳,比如在菲爾丁的《湯姆·瓊斯》中,《傲慢與偏見》將其繼續發揚光大了。伊麗莎白拒絕達西的第一次求婚時,告訴他他不夠紳士。或許有人爭辯,說達西很坦誠,因為他坦言了自己求婚前猶豫的原因:按照新的品行觀念,伊麗莎白理應傾慕他,因為他坦誠。坦誠是一種大善,對自己所愛的人坦誠,意味著將來可以彼此信任。
達西的理由體現的是他那個階層的價值觀。伊麗莎白不是理想的結婚對象,并非她的相貌或教育有問題,這兩方面她跟達西一樣出眾,而是因為她的親屬身份非常粗鄙——舅舅是個小生意人,母親和幾個妹妹糟糕透頂。然而,我們發現他的姨媽凱瑟琳·德布爾夫人對于粗俗卻是無師自通——她本身就是一個粗魯愚蠢的女人。再者,他也未曾批評他好友的妹妹的言行。該女子鐘情于他,言行低俗,同伊麗莎白的妹妹們沒什么兩樣。如果這部作品現在出版發行,評論家們無疑會發現這些矛盾的地方。當時的評論家們發現了嗎?他們是太敬畏達西的社會地位和財富了,所以沒有指責他嗎?或許憑富有和高貴已足以確定:達西是一位紳士。
但伊麗莎白卻告訴他,他的言行舉止不夠紳士。
出于一種新的德行標準,伊麗莎白拒絕了達西。這種德行標準優于達西奉行的德行標準。她遵守了當時的德行規范,舉止溫婉柔順,但就算達西說她低他一等,她自己卻并沒有這種感覺。
伊麗莎白此處言及的紳士概念我們已失去多時:這一概念曾一度興盛,即使現在我們都還能聽到這種古老優秀品質的隆隆回音。它的理念來自騎士精神,其核心是榮譽。雖然福斯塔夫總被嘲弄,然而他是一位騎士,如果他的社會地位不是由戰場決定的,那就是由他的榮譽決定的。講榮譽就得言出必踐,就得坦誠。一個男人通過他的信用建立社會關系——現在,這變成了被人嘲笑的事。那時,人們幫助弱小,抗擊邪惡,敬重那些值得敬重的人或事,以及《愛的宮廷》和行吟詩中描寫的女性。所有這些微妙情感都包含在了伊麗莎白的拒絕中——一個中產階級女孩拒絕了一位貴族,義正辭嚴且不無蔑視。
記得我小的時候看過一本小說,克瑞格夫人寫的《約翰·霍利法克斯紳士》,寫的是一個低等階層的人通過高尚行為和遠大志向獲得紳士的稱號。這本書當時很流行:紳士的稱號曾一度被人們當作一種追求。
此處,我們年輕的伊麗莎白頗為驕傲,先是拒絕嫁給一個不合意的男人,即使這樣做可以為家人帶來安定的未來,然后又對一位非常富有的貴族說不,因為對方舉止傲慢。這其實是小說一個非常新穎的地方,也是《傲慢與偏見》迅速火爆的原因:它通過伊麗莎白·貝內特詮釋了當時的年輕女性對自身的思考。這是一種巨變,有如后來20世紀20年代和60年代中發生的巨變。
伊麗莎白的母親和三個妹妹顯然沒法理解她。她的母親貝內特夫人完全是一位滑稽人物,同時又很危險,因為她的愚蠢會給女兒們帶來風險和指責。相對于她的丈夫、伊麗莎白和簡而言,她屬于另一個世界。整個家庭分屬兩類。伊麗莎白、簡和貝內特先生——一位紳士——對人和環境有良好敏銳的判斷能力。莉迪亞,最小的女兒,跟一位迷人的年輕軍官私奔的那位,嘴里從來就是尋歡找樂。她的姐姐基蒂也是如此。現在也有她們的同類人:此類后人為數還不少。分歧在于“美好時光”。莉迪亞和基蒂理解不了伊麗莎白和簡對“美好時光”的理解,但請等等,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及嚴厲的瑪麗·米特福德。她認為簡·奧斯丁是一只“愚蠢的淘夫花蝴蝶”。所以,時間慢慢流逝之后,她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沉默寡言的單身貴人”。她對莉迪亞和基蒂的愚昧的刻畫并非出自她的默默觀察,而是出自她的自身經歷和記憶。另一個妹妹瑪麗不滿足于做一只“淘夫花蝴蝶”,立志要與眾不同,只是她動輒鞭炮般地引用格言警句,難以成為一位真正的才女。這里有一大幫女性:懂得如何恰當而有智慧地去愛的伊麗莎白,美麗、聰明、寬宏大量卻不如伊麗莎白聰明的簡,如其母般無聊的莉迪亞,只知道尋歡作樂的基蒂,書呆子瑪麗,還有達西的妹妹,書中對她著墨不多,或許只是為了證明貴族的姐妹也有可能和英俊的軍官私奔。此外還有賓利愚鈍的妹妹和凱瑟琳夫人,那位粗魯的暴君般的人物,以及伊麗莎白的閨中好友夏洛特,她嫁給了柯林斯先生——只因他得來全不費工夫,而且她也沒有做單身女人的勇氣。
男士們呢?遺傳給伊麗莎白聰敏及良好判斷力的貝內特先生生性軟弱,他這種人對自身行為不無譏諷,也由此彌補了自身的不足。賓利富有、英俊,但性格柔弱。惡棍威克姆寡廉鮮恥,極其自負。伊麗莎白的舅舅聰明過人但又過于嚴肅。身著大紅外套的那些軍官們只是整個演出中的合唱團。
所以,細看之下,伊麗莎白是唯一一位在精神層面的深度和廣度上與達西相稱的人,反之亦然。
談到這里我想說說我對此的理解,也并非我一個人這樣看——達西是不會娶伊麗莎白的。她的親戚都是些上不了臺面的人,貴族們是不會娶這種中產階級窮姑娘的。是的,根據(也只需根據)故事的時空背景就可以確定這一點。現在,我們經常看到我們國家的貴族娶歌舞團女演員或模特為妻,為上層社會的花邊新聞增添了繽紛色彩。他們向外界宣稱這些女性是“新鮮血液”,給此類不適當的結合冠以堂皇的稱謂。此類婚姻中的某一些還具備童話故事的性質——美貌如花但名不見經傳的女子嫁入貴族的城堡——我們童年時或許會相信這樣的事情。
或許我們有這樣的想法——我看到許多評論人士也有這種看法——是否應將《傲慢與偏見》劃入“小女人文學”——女性淘夫文學,只不過它更老練、更機智罷了。有人問該文學領域的重要女作家芭芭拉·卡特蘭,為什么她的所有故事中情節都雷同,她回答道:“本來就只有一種情節。故事中的少女懷才不遇,后來愛上了一個難以相處、渾身毛病或頑劣不羈的男士,因為該男士發現了她的真實價值。少女相信自己能幫助這位男士去掉身上的毛病,但是,在少女明白自己改變不了男士之前,必須以婚禮作為故事的結尾。”真是鞭辟入里。
我們承認,對于現在的歐洲女性來說,奧斯丁時代英國的婚姻市場已是非常陌生的了,但那種情形跟某些地方,如印度、一些伊斯蘭國家和非洲的某些地區當前的婚俗比較相似。
我們設想簡·奧斯丁和讓——雅克·盧梭聚在了一起,這情形一定非常有意思。在眼前這位整潔規矩、溫柔文靜的女士身上,盧梭能看到啟蒙運動的兩大思潮——浪漫與理智合二為一了嗎?奧斯丁能否明白,雖然她筆下的女主人公沒有讀過盧梭的文字,甚至沒有聽說過盧梭,卻因他而有了新的思想?
有一樣完全變了樣。簡·奧斯丁筆下的地形地貌跟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山脈和沙漠大不一樣。我們現在行動自由,在國與國、洲與洲之間往返穿梭,心里卻沒把這樣的旅行當回事。而在當時,去區區數英里之外的某個家庭拜訪一次已非易事。對此我能理解,因為我小的時候生活在非洲,清晨突突的汽車聲,糟糕的道路——某些就根本不是路,僅僅是草叢間的幾道車轍而已,去鄰居家吃頓飯就跟我們現在去巴黎甚至紐約差不多。當時人們都邀請客人去“玩一整天”,因為去一趟非常辛苦。如果是去一趟國內的某個地方,人們往往停留數天或數周:“你得在這兒待足一個星期,否則就不值當了。”好友夏洛特嫁給柯林斯先生后,伊麗莎白·貝內特前去拜訪,一待就是六個星期。
如果沒有馬和馬車,可以向富裕的鄰居借,但比起走親訪友,馬有更好的用途。貝內特先生就不大愿意把自家的馬用于農活之外的用途。
我母親會問:“可否用牛車去拉?”耙犁的零部件、糧食,無論是什么。“不行,下午得耕那一大片地。”
貝氏五姐妹步行去小鎮購物、閑逛,還希望能瞥上那些軍官們一眼。天氣惡劣時,她們閉門不出,不會在泥濘里東跑西顛。
簡病倒在賓利家時,伊麗莎白不愿等到馬和馬車閑下來,就獨自穿越鄉野,步行三英里前往賓利家,裙子上沾滿了稀泥。賓利家的女性們嫉妒她出眾的膚色和健康的體質,在背后竊竊私語,說她的不是,說她那樣的舉動不淑女,沒人陪同就一個人在野外行走。這些都是上層社會的女性,不是哈代小說中健壯、行動自由的農場婦女。女主人公這一英勇的行為肯定讓當時的讀者非常吃驚,同時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的淑女們不會獨自一人在外行走。如果一位年輕的女性去某個稍遠一點的地方拜訪某人,即使只是幾英里的路程,都得等一位男性親屬或信得過的仆人前去接她回家。年輕女性需要被人悉心照料,道路狀況又差,加之馬的速度也慢,致使每個人的動作都很緩慢。在這種背景下,伊麗莎白·貝內特的那次單獨冒險行為就顯得非常突出。奧斯丁筆下的女主人公并非個個強健,《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芬妮走了幾分鐘路后就暈倒了。人們也懷疑是胸衣的緣故。現在我們知道,當時女性中經常出現的暈厥、抑郁癥和糟糕體質是束得很緊的胸衣造成的。雖然此前法國大革命(及盧梭)幫助英國及法國女性扔掉了胸衣,但持續時間并不長,胸衣很快就又回到了女性身上,情形甚至比之前更加糟糕。所以,芬妮如果不是因為胸衣的緣故暈倒還會是什么原因呢?她貧血嗎?
奧斯丁在其小說中暗示,生活在黑暗的底層社會的人,尤其是婦女,健康狀況很糟糕。不僅分娩會奪走女性的生命,現在不會要人命的病在當時也能讓人死于非命。沒有抗生素可用,致使簡滯留賓利家的感冒發燒很可能演變成更為嚴重的情形。在《愛瑪》中,體弱多病的父親久病成醫,老認為自己患了病,周圍的人也認同了他的疑病癥,此種情形現在就不會發生。簡對這位父親也有頗多嘲諷,但書中的事實是:一次半英里路程的拜訪他們卻動用了馬車,就因為傍晚的空氣很潮濕。
我們現在來想象當時的生活并不那么容易,疾病就隱藏在他們身邊,對于某些疾病他們還一無所知,就跟我們不懂埃博拉病毒一樣。簡的兄弟經常去異土他鄉,須當心瘴氣,但他們不知道瘴氣是如何形成的,只說是毒氣或壞空氣。如果說我們生活的世界和他們的世界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有了知識和信息之后,我們生活得明明白白,他們卻如原始人一般,時時受到未知事物的威脅。
簡的堂姐伊萊莎的母親,乳房里長了一個腫塊,除了服用止痛藥——沒什么效果——和禱告之外,她無計可施。可以動手術,但那時還沒發明麻醉藥。
對于當時的婦女來說,各種威脅、危險、疾病處于暫時潛伏的狀態。因此,伊麗莎白跳下矮墻,跳過水坑,沖動地獨自一人行走于鄉野,這相當于向《傲慢與偏見》的女性讀者發出了召喚。
可以想象,驚恐的父母趕緊放下小說去教育他們的女兒,告訴她們伊麗莎白的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種種危險。
對于其他人來說,活躍勇敢的伊麗莎白一定很讓人放心。法國大革命帶給英國的不只是暴亂的恐慌和斷頭臺,還有女性的解放。雖然人頭紛紛落地,她們卻成群結隊,奔走呼號于街市,叫喊著要揮灑更多的鮮血。世人由此可以看出,被胸衣和侍從羈絆的,是狂躁的反叛力量。
伊麗莎白當時給人們的驚訝或放心程度可能超乎我們的想象。她無畏地在鄉野間奔跑,根本不是貴婦人風范,預示了女性后來會攀爬艾格爾峰、拍攝激流、駕船橫渡大西洋。她詼諧,講究完美,所有這些傳遞給小說讀者一個信息:年輕女性能獲得許多她們的女性先輩未曾想過的自由,可以不受他人支配,能與周圍環境相處和諧。
這一故事牢牢地嵌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中,細節真實,事件可考。奧斯丁的文字具有非凡魔力,到了結尾處你才會意識到該故事與“淘夫婿”故事的親緣關系,才開始懷疑,它可能比“淘夫婿”故事更加古老。世界上各個文化中都有灰姑娘的故事,已知至少存在著四百個版本。各個版本可能因時代和文化而異,但核心內容是一樣的:女主人公才識過人,心地善良,卻受著惡毒母親的虐待。她愚蠢、輕佻的姐妹卻是母親的心肝寶貝。但是,可憐的少女最后贏得了王子——或神靈,或貴族——的心,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她那些卑劣的親人只能怨天尤人。
這個故事里也有一位出色的姑娘,伊麗莎白·貝內特,但她有一位好姐姐,所以她并不孤獨。她有三個而不是兩個糟糕透頂的妹妹,她們是母親的掌上明珠。憑借自己的性格力量,同時也違逆了卑鄙的凱瑟琳·德布爾夫人——邪惡女巫般的角色——的意愿,伊麗莎白·貝內特獲得了一位貴族的真愛。
可以看出,《傲慢與偏見》的立足點是人的經歷,它包容了各種文化的人性無意識層面。毋庸置疑,它吸引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原因在于它古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