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名家名言
美國現代文學的起源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美國偉大的文學家馬克·吐溫的傳世佳作,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經典名著。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說過:“全部美國現代文學源于馬克·吐溫寫的一本書《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是我們所有的書中最好的一本。一切美國文學都來自這本書。在它之前不曾有過,在它之后也沒有一本書能和它相比。”詩人托·艾略特認為這部小說開創了英美兩國的新文風,是“英語的新發現”。他還認為哈克的形象是永恒的,可以和奧德修斯、浮士德、唐璜及哈姆雷特相媲美。美國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福克納也說:“我認為馬克·吐溫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他的后繼人。”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寫作開始于馬克·吐溫完成《湯姆·索亞歷險記》后不久,前后歷時八年,于1884年先在英國出版,1885年在美國出版。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寫的是白人男孩哈克為擺脫文明的教化和酒鬼父親的糾纏棄家出走,遇上為擺脫被販賣的命運出逃在外的黑人奴隸吉姆,兩人結伴乘木排一路漂流所經過的種種歷險與奇遇。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期美國內戰之前。當時,黑奴處境悲慘,可隨意買賣。同時,北方廢奴呼聲高漲,南方奴隸制根深蒂固,所以,黑奴逃跑都是由南向北。這是閱讀本書應該了解的背景知識。書中的哈克和吉姆由于乘坐木排,只能身不由己順水南漂。通過哈克對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敘述,小說由此向讀者展示了廣闊而生動的社會現實畫面和形形色色的人物長廊:殺人越貨的強盜、挑動族斗仇殺的地方貴族、自稱國王與公爵到處招搖的騙子,以及小鎮醉鬼、輪船水手等等,無不栩栩如生。小說是美國現實主義的杰作及19世紀中期美國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出現過,小說開頭也是接著往下寫,但小說的主人公由湯姆變成了哈克,敘述也改為第一人稱,小說自始至終是哈克的內心獨白。他是個幾乎目不識丁的頑童,對長者的虔誠教誨無動于衷,對文明教化感到拘謹和約束,他向往自由,說話直截了當,做事講求實效。他對經歷和看到的任何事情,都要發表見解,褒貶評說,給人以童心無蔽、童言無忌的感覺。他的褒貶不帶成見,對景狀的描寫活靈活現。哈克的視角使小說的敘述真實可信,又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和自我判斷空間。小說由哈克親自敘述自己的故事,內容豐富了許多,主題也深刻了許多,遠遠超出了《湯姆·索亞歷險記》的表現層次。
在哈克的內心深處,一直與人們公認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觀念進行著開始困惑繼而自覺的抗爭。他起初對規定必須把吉姆送還給他的主人的法律是否合乎正義百思不得其解,在社會準則與自己良知發生的沖突中,他不斷認識著、堅定著自己,天性和良知戰勝了社會的偏見和維護私利的法律。小哈克在虛偽的社會道德與善良的天性的沖突中成長起來,能夠按照自己的判斷行事使他獲得了真正心靈上的自由。他這樣做時,當初要擺脫文明教化和醉鬼爸爸的束縛而產生的不置可否的自由向往才有了明確的意向。小說描寫的不僅僅是逃亡和對自由的向往,也是奔逃途中對心靈升華的高歌和贊揚,是一部用少年的觀察啟迪成人心智的典范杰作。
同時,這又是一本名副其實、引人入勝的少年歷險記。除中間主要部分外,前后結構對仗,各用七章專門寫了孩子們的生活和游戲。湯姆·索亞原本是一個機智勇敢、天真頑皮的少年,而在這本書里,他由于一味沉迷于幻想、迷信書本,成了一個“書蟲”和調皮鬼,其不顧事實的無事生非惡作劇,有時令人生厭。書的最后,他明知吉姆已經獲準自由卻偏要煞有介事地來一番營救,使這部名著有了些許畫蛇添足之嫌。當然,馬克·吐溫本人對兒童游戲一直樂此不疲。而流浪兒哈克隨著對現實生活的接觸,應付事變與判斷是非的能力不斷提高;在漂流中,他加深了對吉姆的理解,能夠逐步拋開世俗偏見,背悖宗教訓誡,因為開玩笑傷害了吉姆而勇于向黑人認錯(見第十五章),最終甚至于寧愿“下地獄”也要營救吉姆,替他爭取自由(見第三十一章)。哈克這些行為極其難能可貴且富于理想色彩,使這個人物顯得坦誠可愛。《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哈克成長的心靈歷程。
小說的對比藝術一向令人稱道。當時發生在機器文明正在形成、物質主義日見興盛的時代,兩岸沃野千里、林木參天的大河依然靜謐悠閑,尚能夠給人精神上的安撫。在它寬廣的河面上,一只木排順流而下,上面坐著年齡和膚色都迥然相異的兩個人,他們隨大河奔流,看盡了岸上的爭斗仇殺、甜酸苦辣。大河上一老一少、一黑一白卻相互幫助鼓勵,和岸上的丑陋、嘈雜的社會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象征人們心靈的搖籃和人們對自由向往的大河也時常充斥著強盜的掠殺和分贓;象征自由快樂和充滿人類情誼的木排卻擠上了邪惡的騙子公爵和國王;小小木排難以把握自己的方向,只能隨波逐流,向往北方遙遠的自由卻朝向南方越來越苦難的現實逼近。正是小說主要人物身不由己的漂流而帶來的這些困惑,才產生了人物心靈的碰撞,以及良知與教化、現實與理想的對立和矛盾,由此升華著主人公的心靈。
小說對美國文學語言的革新影響深遠,是鑄就美國民族文學的經典之作。小說用口語化風格、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的少年的語言寫出,還使用了黑人口語,在當時是個大膽的創新。馬克·吐溫對語言精益求精,精心提煉了他所熟諳的多種方言土語,他寫出的其實是與英國書面英語迥然有別的、簡潔地道的美國通俗口語,表達生動,直截了當,富于動感和直覺想象,犀利的諷刺和輕松的調侃渾然一體,行文簡潔卻意味深長,奠定了美國文學口語化風格的基礎。馬克·吐溫以他對美國口語的精當理解和嫻熟運用為鑄就獨立的美國文學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座里程碑,也是美國民族文學語言風格確立與成熟的分界線。
所以,這是一本能滿足不同層次閱讀需要,引發不同深度理解的好書。名著經久不衰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基于此種認識,為保持原著的耐讀性與語言特點,在翻譯本書時,把忠于原文表達作為第一要義,依照原著逐句直譯。譯文力求簡潔明確,多用短句。另一方面,原著畢竟年代久遠,尤其在對話中用了很多當時的方言,對這部分的處理是在保持方言語感的同時,盡量翻譯成普通的大眾口語。這樣做有助于名著的普及性與理解的準確性,因為過分方言化的語言畢竟難以理解和普及。
名著經典流傳至今已經千錘百煉,對于譯者既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考驗。我翻譯馬克·吐溫的作品開始于1995年。現在,我翻譯出版了十多本書,其中給我感動最多的,仍然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不僅因為原著是一部偉大的作品,還因為這是我的第一本譯作。翻譯的起步從這里開始,讓我覺得很榮幸。1996年版的譯本,由于篇幅的要求略有刪節。這次翻譯,除了補齊原譯本未譯出的部分外,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模樣。這樣的一個全譯本,讓我感到欣慰。
刁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