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最新章節:
(八)中醫養生學專業
此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免疫學”,詳細探討免疫系統的主要構成成分及其生物學作用;較完整的勾勒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輪廓與過程;簡略介紹免疫學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下篇為“病原生物學”,總體描述病原生物、感染、病原生物控制、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分別闡明醫學病毒、醫學細菌、醫學真菌、醫學寄生蟲的生物學特性(涵蓋形態結構、基因及編碼產物、遺傳變異、致病性等)與相適應的人體免疫作用;有選擇地介紹各類重要的致病病毒、細菌、真菌與寄生蟲之特點與危害(包括其發現與描述、基因與結構、致病性與臨床表現,檢測與防治等)。以期通過這樣的表述框架,使學習者獲得進入免疫學學術領域所必須的某種引領;探討病原生物學奧秘所應當持有的基本要素;進一步從事臨床醫學學習所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日常生活中維護健康生存所依賴的科學常識。
- (八)中醫養生學專業 更新時間:2023-08-15 17:50:41
- (七)中醫骨傷科學專業
- (六)公共課
- (五)護理學專業
- (四)中藥學類專業
- (三)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
- (二)針灸推拿學專業
- (一)中醫學類專業
- 教材目錄(第一批)
- 中英名詞對照索引
- 二、常見醫學節肢動物及其傳播的疾病
- 一、節肢動物對人體的危害
- 第五節 常見致病節肢動物
- 三、陰道毛滴蟲
- 二、剛地弓形蟲
- 一、瘧原蟲
- 第四節 常見致病原蟲
- 三、細粒棘球絳蟲
- 二、肥胖帶絳蟲
- 一、鏈狀帶絳蟲
- 第三節 常見致病絳蟲
- 二、日本裂體吸蟲
- 一、華支睪吸蟲
- 第二節 常見致病吸蟲
- 三、蠕形住腸線蟲
- 二、十二指腸鉤口線蟲與美洲板口線蟲
- 一、似蚓蛔線蟲
- 第一節 常見致病線蟲
- 第十五章 常見致病寄生蟲
- 三、抗寄生蟲免疫
- 二、寄生蟲對宿主的損害
- 一、寄生蟲的傳播方式
- 第三節 寄生蟲的感染與免疫
- 五、節肢動物的生活史類型
- 四、原蟲的生活史類型
- 三、絳蟲的生活史類型
- 二、吸蟲的生活史類型
- 一、線蟲的生活史類型
- 第二節 寄生蟲的生活史
- 五、節肢動物的形態與結構
- 四、原蟲的形態結構
- 三、絳蟲的形態與結構
- 二、吸蟲的形態與結構
- 一、線蟲的形態與結構
- 第一節 寄生蟲的形態與結構
- 第十四章 醫學寄生蟲學概述
- 三、真菌毒素與腫瘤
- 二、真菌毒素中毒
- 一、真菌過敏反應
- 第六節 非感染性真菌病
- 三、深部感染真菌
- 二、皮下組織感染真菌
- 一、淺表感染真菌
- 第五節 常見致病性真菌
- 二、防治原則
- 一、微生物學檢查法
- 第四節 真菌的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 二、抗真菌免疫
- 一、真菌感染
- 第三節 真菌的感染與免疫
- 三、真菌的人工培養
- 二、真菌的繁殖
- 一、真菌的生長條件
- 第二節 真菌的繁殖與培養
- 二、真菌的結構
- 一、真菌的形態
- 第一節 真菌的形態與結構
- 第十三章 真菌學
- 二、人類嗜T細胞病毒
- 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第五節 逆轉錄病毒
- 三、人巨細胞病毒
- 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 一、單純皰疹病毒
- 第四節 皰疹病毒
- 三、其他常見肝炎病毒
- 二、乙型肝炎病毒
- 一、甲型肝炎病毒
- 第三節 肝炎病毒
- 二、急性胃腸炎病毒
- 一、腸道病毒
- 第二節 消化道病毒
- 二、冠狀病毒
-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 第一節 呼吸道病毒
- 第十二章 常見致病病毒
- 第四節 病毒感染的檢測方法與防治原則
- 三、抗病毒免疫
-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
- 一、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與類型
- 第三節 病毒感染與免疫
- 二、病毒的遺傳與變異
- 一、病毒的增殖
- 第二節 病毒的增殖、遺傳與變異
- 二、病毒的結構
- 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 第一節 病毒的形態結構
- 第十一章 病毒學總論
- 五、螺旋體
- 四、立克次體
- 三、衣原體
- 二、支原體
- 一、放線菌屬和諾卡菌屬
- 第五節 其他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 二、麻風分枝桿菌
- 一、結核分枝桿菌
- 第四節 分枝桿菌
- 二、無芽胞厭氧菌
- 一、厭氧芽胞梭菌屬
- 第三節 厭氧性細菌
- 三、志賀菌屬
- 二、沙門菌屬
- 一、埃希菌屬
- 第二節 腸道桿菌
- 三、奈瑟菌屬
- 二、鏈球菌屬
- 一、葡萄球菌屬
- 第一節 球 菌
- 第十章 常見致病細菌
- 二、細菌感染的防治原則
- 一、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
- 第五節 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 三、免疫逃逸
- 二、抗細菌免疫
- 一、細菌的感染
- 第四節 細菌感染與免疫
- 四、細菌遺傳與變異在醫學上的應用
- 三、細菌變異的機制
- 二、細菌遺傳與變異的物質基礎
- 一、常見的細菌變異現象
- 第三節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 三、細菌的人工培養
- 二、細菌的新陳代謝
- 一、細菌的生長繁殖
- 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
- 三、細菌的形態學檢查
- 二、細菌的結構
- 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
- 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結構
- 第九章 細菌學總論
- 第五節 中醫藥與病原生物學
- 第四節 病原生物學發展歷程
- 二、生物安全
- 一、病原生物的控制
- 第三節 病原生物控制與生物安全
- 三、人體微生態系
- 二、寄生關系
- 一、生物間的生存關系
- 第二節 醫學微生態
- 三、病原生物學
- 二、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
- 一、病原生物
- 第一節 病原生物與病原生物學
- 第八章 病原生物學緒論
- 下篇 病原生物學
- 四、中藥佐劑
- 三、中藥配伍增效減毒作用及其免疫機制
- 二、中藥的免疫抑制作用
- 一、中藥的免疫增強作用
- 第四節 中藥的免疫治療作用
- 二、非特異性免疫治療
- 一、特異性免疫治療
- 第三節 免疫治療
- 三、計劃免疫
- 二、疫苗
- 一、人工免疫的類型
- 第二節 免疫預防
- 三、免疫分子檢測
- 二、免疫細胞檢測
- 一、抗原抗體反應
- 第一節 免疫診斷
- 第七章 免疫學應用
- 三、移植排斥反應防治原則
- 二、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
- 一、同種異體移植排斥反應的機制
- 第五節 移植免疫
- 四、腫瘤的免疫診斷、預防及治療
- 三、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
- 二、機體抗腫瘤的免疫效應機制
- 一、腫瘤抗原
- 第四節 腫瘤免疫
- 三、免疫缺陷病的治療原則
- 二、繼發性免疫缺陷病
- 一、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 第三節 免疫缺陷病
- 四、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則
- 三、常見自身免疫病
- 二、自身免疫病的誘發因素及機制
- 一、自身免疫病的特征與分類
- 第二節 自身免疫病
- 四、Ⅳ型超敏反應
- 三、Ⅲ型超敏反應
- 二、Ⅱ型超敏反應
- 一、Ⅰ型超敏反應
- 第一節 超敏反應
- 第六章 免疫病理
- 二、B淋巴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
- 一、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 第二節 適應性免疫應答
- 三、固有免疫的作用時相及應答特點
- 二、固有免疫應答的效應
- 一、固有免疫應答的識別
- 第一節 固有免疫應答
- 第五章 免疫應答
- 二、B淋巴細胞
- 一、T淋巴細胞
- 第三節 適應性免疫細胞
- 二、抗原提呈作用
- 一、抗原提呈細胞
- 第二節 抗原提呈細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
- 八、其他固有免疫細胞
- 七、B1細胞
- 六、γδT細胞
- 五、自然殺傷T細胞
- 四、中性粒細胞
- 三、樹突狀細胞
- 二、NK細胞
- 一、單核/巨噬細胞
- 第一節 固有免疫細胞
- 第四章 免疫細胞
- 三、黏附分子
- 二、白細胞分化抗原(CD分子)
- 一、細胞因子
- 第四節 其他免疫分子
- 四、HLA在醫學上的意義
- 三、HLA的生物學功能
- 二、HLA的結構和分布
- 一、HLA復合體的基因結構與遺傳特點
- 第三節 MHC及其編碼分子
- 四、補體的生物學功能
- 三、補體的激活途徑
- 二、補體的組成與命名
- 一、補體的概念和性質
- 第二節 補體系統
- 五、人工制備抗體
- 四、五類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醫學意義
- 三、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學功能
- 二、免疫球蛋白的異質性
- 一、免疫球蛋白的結構
- 第一節 免疫球蛋白
- 第三章 免疫分子
- 四、病原/損傷相關分子模式
- 三、佐劑
- 二、絲裂原
- 一、超抗原
- 第四節 非特異性免疫細胞激活物
- 五、其他的抗原分類
- 四、根據是否在抗原提呈細胞內合成分類
- 三、根據B細胞產生抗體是否需要Th細胞輔助分類
- 二、根據抗原與機體的親緣關系分類
- 一、根據抗原的性能分類
- 第三節 抗原的分類
- 三、抗原進入機體的方式、劑量及應答效果
-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 一、抗原的異物性和理化性質
- 第二節 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 二、抗原的特異性
- 一、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 第一節 抗原的概念和屬性
- 第二章 抗原
- 三、淋巴細胞歸巢和淋巴細胞再循環
- 二、外周免疫器官
- 一、中樞免疫器官
- 第二節 免疫器官與組織
- 四、免疫學的發展歷程
- 三、免疫的類型
- 二、免疫系統的組成
- 一、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 第一節 免疫學概述
- 第一章 免疫學緒論
- 上篇 免疫學基礎
- 編寫說明
- 前言
- 編審專家組
- 專家指導委員會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融合出版數字化資源編創委員會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編委會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編委會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融合出版數字化資源編創委員會
- 專家指導委員會
- 編審專家組
- 前言
- 編寫說明
- 上篇 免疫學基礎
- 第一章 免疫學緒論
- 第一節 免疫學概述
- 一、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 二、免疫系統的組成
- 三、免疫的類型
- 四、免疫學的發展歷程
- 第二節 免疫器官與組織
- 一、中樞免疫器官
- 二、外周免疫器官
- 三、淋巴細胞歸巢和淋巴細胞再循環
- 第二章 抗原
- 第一節 抗原的概念和屬性
- 一、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 二、抗原的特異性
- 第二節 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 一、抗原的異物性和理化性質
-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 三、抗原進入機體的方式、劑量及應答效果
- 第三節 抗原的分類
- 一、根據抗原的性能分類
- 二、根據抗原與機體的親緣關系分類
- 三、根據B細胞產生抗體是否需要Th細胞輔助分類
- 四、根據是否在抗原提呈細胞內合成分類
- 五、其他的抗原分類
- 第四節 非特異性免疫細胞激活物
- 一、超抗原
- 二、絲裂原
- 三、佐劑
- 四、病原/損傷相關分子模式
- 第三章 免疫分子
- 第一節 免疫球蛋白
- 一、免疫球蛋白的結構
- 二、免疫球蛋白的異質性
- 三、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學功能
- 四、五類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其醫學意義
- 五、人工制備抗體
- 第二節 補體系統
- 一、補體的概念和性質
- 二、補體的組成與命名
- 三、補體的激活途徑
- 四、補體的生物學功能
- 第三節 MHC及其編碼分子
- 一、HLA復合體的基因結構與遺傳特點
- 二、HLA的結構和分布
- 三、HLA的生物學功能
- 四、HLA在醫學上的意義
- 第四節 其他免疫分子
- 一、細胞因子
- 二、白細胞分化抗原(CD分子)
- 三、黏附分子
- 第四章 免疫細胞
- 第一節 固有免疫細胞
- 一、單核/巨噬細胞
- 二、NK細胞
- 三、樹突狀細胞
- 四、中性粒細胞
- 五、自然殺傷T細胞
- 六、γδT細胞
- 七、B1細胞
- 八、其他固有免疫細胞
- 第二節 抗原提呈細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
- 一、抗原提呈細胞
- 二、抗原提呈作用
- 第三節 適應性免疫細胞
- 一、T淋巴細胞
- 二、B淋巴細胞
- 第五章 免疫應答
- 第一節 固有免疫應答
- 一、固有免疫應答的識別
- 二、固有免疫應答的效應
- 三、固有免疫的作用時相及應答特點
- 第二節 適應性免疫應答
- 一、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 二、B淋巴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
- 第六章 免疫病理
- 第一節 超敏反應
- 一、Ⅰ型超敏反應
- 二、Ⅱ型超敏反應
- 三、Ⅲ型超敏反應
- 四、Ⅳ型超敏反應
- 第二節 自身免疫病
- 一、自身免疫病的特征與分類
- 二、自身免疫病的誘發因素及機制
- 三、常見自身免疫病
- 四、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則
- 第三節 免疫缺陷病
- 一、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 二、繼發性免疫缺陷病
- 三、免疫缺陷病的治療原則
- 第四節 腫瘤免疫
- 一、腫瘤抗原
- 二、機體抗腫瘤的免疫效應機制
- 三、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
- 四、腫瘤的免疫診斷、預防及治療
- 第五節 移植免疫
- 一、同種異體移植排斥反應的機制
- 二、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
- 三、移植排斥反應防治原則
- 第七章 免疫學應用
- 第一節 免疫診斷
- 一、抗原抗體反應
- 二、免疫細胞檢測
- 三、免疫分子檢測
- 第二節 免疫預防
- 一、人工免疫的類型
- 二、疫苗
- 三、計劃免疫
- 第三節 免疫治療
- 一、特異性免疫治療
- 二、非特異性免疫治療
- 第四節 中藥的免疫治療作用
- 一、中藥的免疫增強作用
- 二、中藥的免疫抑制作用
- 三、中藥配伍增效減毒作用及其免疫機制
- 四、中藥佐劑
- 下篇 病原生物學
- 第八章 病原生物學緒論
- 第一節 病原生物與病原生物學
- 一、病原生物
- 二、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
- 三、病原生物學
- 第二節 醫學微生態
- 一、生物間的生存關系
- 二、寄生關系
- 三、人體微生態系
- 第三節 病原生物控制與生物安全
- 一、病原生物的控制
- 二、生物安全
- 第四節 病原生物學發展歷程
- 第五節 中醫藥與病原生物學
- 第九章 細菌學總論
- 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結構
- 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
- 二、細菌的結構
- 三、細菌的形態學檢查
- 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
- 一、細菌的生長繁殖
- 二、細菌的新陳代謝
- 三、細菌的人工培養
- 第三節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 一、常見的細菌變異現象
- 二、細菌遺傳與變異的物質基礎
- 三、細菌變異的機制
- 四、細菌遺傳與變異在醫學上的應用
- 第四節 細菌感染與免疫
- 一、細菌的感染
- 二、抗細菌免疫
- 三、免疫逃逸
- 第五節 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 一、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
- 二、細菌感染的防治原則
- 第十章 常見致病細菌
- 第一節 球 菌
- 一、葡萄球菌屬
- 二、鏈球菌屬
- 三、奈瑟菌屬
- 第二節 腸道桿菌
- 一、埃希菌屬
- 二、沙門菌屬
- 三、志賀菌屬
- 第三節 厭氧性細菌
- 一、厭氧芽胞梭菌屬
- 二、無芽胞厭氧菌
- 第四節 分枝桿菌
- 一、結核分枝桿菌
- 二、麻風分枝桿菌
- 第五節 其他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 一、放線菌屬和諾卡菌屬
- 二、支原體
- 三、衣原體
- 四、立克次體
- 五、螺旋體
- 第十一章 病毒學總論
- 第一節 病毒的形態結構
- 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 二、病毒的結構
- 第二節 病毒的增殖、遺傳與變異
- 一、病毒的增殖
- 二、病毒的遺傳與變異
- 第三節 病毒感染與免疫
- 一、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與類型
-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
- 三、抗病毒免疫
- 第四節 病毒感染的檢測方法與防治原則
- 第十二章 常見致病病毒
- 第一節 呼吸道病毒
-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 二、冠狀病毒
- 第二節 消化道病毒
- 一、腸道病毒
- 二、急性胃腸炎病毒
- 第三節 肝炎病毒
- 一、甲型肝炎病毒
- 二、乙型肝炎病毒
- 三、其他常見肝炎病毒
- 第四節 皰疹病毒
- 一、單純皰疹病毒
- 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 三、人巨細胞病毒
- 第五節 逆轉錄病毒
- 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二、人類嗜T細胞病毒
- 第十三章 真菌學
- 第一節 真菌的形態與結構
- 一、真菌的形態
- 二、真菌的結構
- 第二節 真菌的繁殖與培養
- 一、真菌的生長條件
- 二、真菌的繁殖
- 三、真菌的人工培養
- 第三節 真菌的感染與免疫
- 一、真菌感染
- 二、抗真菌免疫
- 第四節 真菌的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 一、微生物學檢查法
- 二、防治原則
- 第五節 常見致病性真菌
- 一、淺表感染真菌
- 二、皮下組織感染真菌
- 三、深部感染真菌
- 第六節 非感染性真菌病
- 一、真菌過敏反應
- 二、真菌毒素中毒
- 三、真菌毒素與腫瘤
- 第十四章 醫學寄生蟲學概述
- 第一節 寄生蟲的形態與結構
- 一、線蟲的形態與結構
- 二、吸蟲的形態與結構
- 三、絳蟲的形態與結構
- 四、原蟲的形態結構
- 五、節肢動物的形態與結構
- 第二節 寄生蟲的生活史
- 一、線蟲的生活史類型
- 二、吸蟲的生活史類型
- 三、絳蟲的生活史類型
- 四、原蟲的生活史類型
- 五、節肢動物的生活史類型
- 第三節 寄生蟲的感染與免疫
- 一、寄生蟲的傳播方式
- 二、寄生蟲對宿主的損害
- 三、抗寄生蟲免疫
- 第十五章 常見致病寄生蟲
- 第一節 常見致病線蟲
- 一、似蚓蛔線蟲
- 二、十二指腸鉤口線蟲與美洲板口線蟲
- 三、蠕形住腸線蟲
- 第二節 常見致病吸蟲
- 一、華支睪吸蟲
- 二、日本裂體吸蟲
- 第三節 常見致病絳蟲
- 一、鏈狀帶絳蟲
- 二、肥胖帶絳蟲
- 三、細粒棘球絳蟲
- 第四節 常見致病原蟲
- 一、瘧原蟲
- 二、剛地弓形蟲
- 三、陰道毛滴蟲
- 第五節 常見致病節肢動物
- 一、節肢動物對人體的危害
- 二、常見醫學節肢動物及其傳播的疾病
- 中英名詞對照索引
- 教材目錄(第一批)
- (一)中醫學類專業
- (二)針灸推拿學專業
- (三)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
- (四)中藥學類專業
- (五)護理學專業
- (六)公共課
- (七)中醫骨傷科學專業
- (八)中醫養生學專業 更新時間:2023-08-15 17: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