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5章 揮舞魔法棒,營造綠色生活(2)
- 第24章 揮舞魔法棒,營造綠色生活(1)
- 第23章 破解白色魔咒,讓塑料變廢為寶(5)
- 第22章 破解白色魔咒,讓塑料變廢為寶(4)
- 第21章 破解白色魔咒,讓塑料變廢為寶(3)
- 第20章 破解白色魔咒,讓塑料變廢為寶(2)
第1章 人類成長歷程中的綠色浪潮(1)
一、神話變成童話,猿猴變成了人
人類誕生的故事,曾凝結了你我最初的和最美的想象。
我們或許正急著忘記課本里的條條定理,或許正忙著擺脫眼前的功名利祿,但是我們一定不愿意遺忘那深藏在記憶深處的美麗傳說。我們甚至希望,那些偉大而奇幻的故事,的的確確就是真的!
在中國的古老傳說中,天地是盤古所開,人類是女媧所造。女媧在美麗的山川間行走,看鳥獸奔馳、魚兒嬉戲,欣喜之中又有些憂悶,覺得四下里缺少了什么,心有萬種柔情卻不知該向誰傾訴。于是,她便按照自己的模樣,用泥土和水捏出了人。后來,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戰敗以后一頭撞向了不周山,導致天傾地陷、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類流離失所。女媧有才,煉就五彩石,補了蒼天。如果說“女媧造人”的神話講述了人類的起源,那么“女媧補天”的傳說則再次暗示了氣候變化與人類的不解之緣。
埃及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話與中國的傳說類似。在埃及的傳說中,創造力之神哈奴姆先用水和土塑造了泥人,然后溫柔的女神哈托把生命注入泥人的身體。在美洲印第安人的傳說中,則是地神用暗紅色的泥土和水做成男、女兩個人,男名蘇克,女名晨星。
古希臘流傳著這樣的故事,人類是由天神普羅米修斯和他的兄弟伊比米斯所造的。伊比米斯性格浮躁沖動,容易事后后悔。在創造人類之前,他先創造了動物,賦予它們體力、速度和勇氣,贈與它們羽毛、皮毛和翅膀??傻絼撛烊祟惖臅r候,可饋贈的生命的優勢和長處已經用完。伊比米斯追悔莫及,只好向普羅米修斯求救。聰慧的普羅米修斯接手了創造人類的工作,他把人類的外貌塑造得像神一樣高貴,并前往天庭借了太陽的一點兒火種,點了一把火炬帶到了人間,使之成為人類最好的防身之物。人類便從此優于其他動物。
在基督教的《圣經》中,上帝用六天的時間造了天地萬物,在第七天里創造了人。
關于人類起源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依靠各種神力造人的版本,占了其中很大的部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就在這“神造人”的故事中感受自己作為萬物之靈的偉大,直到有一天,一個名叫達爾文的英國生物學家的出現,才把“神”與“人”一起拉下了神壇!那些曾是宗教所宣揚的人類起源故事,逐漸變成了啟迪少年兒童想象力的讀物。
除了眾所周知的講述生物進化論的《物種起源》以外,達爾文還有另外一本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在這本書中,達爾文用生物進化論來論證人類起源于動物,確定了人類在生物界的位置,以及人和高等動物之間的血緣關系。
后世的科學家們結合當代的考古成果,給人類的進化列了一份時間表:古猿(1400萬~800萬年前)——南猿(400萬~190萬年前)——猿人(170萬~20萬年前)。從這份時間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古猿”與“南猿”之間空缺了400萬年,“南猿”與“猿人”之間空缺了20萬年。對于其間進化的關鍵階段,至今還未找到過渡種類的化石。因此,科學家們又對于人類起源產生了疑惑。
1960年,英國人哈代提出“海猿說”。他指出人類與海洋生物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如都沒有濃密的體毛、有皮下脂肪、淚腺會分泌及排出鹽分等,所以,他認為在800萬~400萬年前,古猿曾下海生活,之后重返陸地,就是這一支有過“下海”經歷的海猿進化成了人類。但是這個理論無法解釋400萬年的化石缺環,人類至今也沒有發現海洋古猿化石。另外一些科學家們提出,在400萬年空缺中,古猿與某種海洋生物發生了基因重組,即“海陸雙祖復合說”,但至于是哪一種海洋生物尚無證據。還有科學家認為,人類的祖先是外星人與地球雌猿交配結合而來的。
盡管存在很多分歧與爭論,但世界上多數科學家們依然認同達爾文的觀點——人類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讓我們再來重溫一下達爾文富有邏輯力量的論證,想象一下在西方世界神學統治一切的時代,這樣的聲音是多么振聾發聵。
達爾文首先論證了人類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然后又進一步論證這種動物其實就是古猿。
在第一步的論證中,達爾文肯定了人類同其他動物一樣具有變異的能力,而且各種變異,包括身體結構、生理特點、精神和心理特征等,都是可以被遺傳的;人類的形成,遵循“自然選擇”等生物進化規律;人類在與其他動物的生存斗爭中所具備的優勢,一方面來源于身體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依靠人類的高度智慧和社會習慣,如語言和文字、互助與合群性等。支撐這些論述的是大量的研究證據:人身體上還保留著一些已經退化了的痕跡,如動耳肌、第三眼瞼、盲腸、尾椎骨等;人還會出現一些返祖現象,如個別孩子出生的時候還留有尾巴、臉上長毛,以及個別婦女有雙子宮等??傊?,人不是由神所創造的。
在第二步的論證中,達爾文說明了人猿是哺乳動物中與人最相近的親屬,人和猿在根本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推測人類應該來自舊大陸的某種古猿,并且謹慎地指出,這種古猿不應該和現存的類人猿相混淆,因為現存的類人猿有它自身獨特的發展道路,與人類的祖先古猿并不一樣。他說:“可能世界為人類的發生作了長久的準備,這是對的,因為人類起源于一連串的祖先,這一連串的祖先中只要失去其中的一環,就沒有人類了。”
現在,科學家們普遍認同的是,在700萬~500萬年以前的非洲,人類從古猿的陣營中分化了出來,成為了一個新的物種。
在此,有必要提及科學家對人類定義的修正。過去有一段時間,科學家們一般把猿和人的界限設定為能否制造工具,但新的實驗證明,猿類也可以制作簡單的工具,因此目前科學家們把兩者之間的界限改為能否習慣性地直立行走。
二、地球村第60億位,公民的誕生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報道: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0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府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降生,成為地球上的第60億位居民。
這是繼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市一名叫馬特伊·加斯帕爾的男嬰的誕生宣告了世界人口達到50億后的又一震驚世界的數字。地球人口的暴漲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1650年,地球上大約有5億人口;19世紀初增長到10億左右,150年間翻了一倍;20世紀初,世界人口約有16億;1950~1987年的37年間,由25億增長到50億;而從50億增長到60億僅僅用了12年!世界人口的增長不僅是按指數增長,而且增長率也在增長,是“超”指數增長。
在進入20世紀后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約4倍,而消費水平的提高卻使得人均能源和資源消耗增加了10倍以上。這就是說,目前這60億人口的消費量,在1900年時能夠養活600多億人。地球已經不堪重負,而這種壓力還在呈“超”指數增長。據專家們推測,到21世紀中葉的2050年,世界人口將是現在的2倍,約100億人。這個世紀中人口災難性的過度繁殖,將對人類這一物種以及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的未來造成極大的壓力。
首先,人口激增會給土地資源帶來巨大的壓力,它意味著人均可耕土地的減少和糧食的減少。21世紀中葉以來,耕地面積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卻增長了13.2%。人口增長使耕地退化、產量減少,乃至挪作他用。隨著人均糧食面積的縮減,越來越多的國家承受著失去糧食自給自足能力的危險。
其次,人口激增將引發淡水資源危機。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將極大地耗竭淡水資源,引起水荒,并會發生更嚴重的水體污染。河流干枯和地下水位的下降,被視作水資源緊缺的證據,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幾乎無水入海。目前,包括主要產糧區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美國南部的太平原、中國華北平原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地下蓄水層正日益枯竭。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預測,未來50年將會有約10億的人口面臨生活絕對缺水的狀況。
最后,人口激增會加速耗竭能源資源,使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更快地消耗殆盡。在過去的50年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速度是人口增長速度的2倍。到2050年,發展中國家因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的富裕,其能源消耗將會更多。
除此以外,人口激增還會通過人類向自然界無限制地索取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最終由于物種的大量滅絕而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在人類現代生活中,物種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這是從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恐龍絕跡以來,動植物最大量滅絕的時期。物種滅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大導致了動植物生存自然環境的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人口的過度增長還會對新增人口的教育、住房、醫療、就業等產生嚴重的壓力,這一切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目前,世界年人口增長數量為9300萬,年增長率為1.7%。必須引起人們重視的是,在世界人口的增長中,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率不到0.5%,而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為2.1%。1950年,世界人口的33%生活在工業化國家,目前這一比例已降為20%,預計到2050年時將進一步降為12%,屆時有77.54億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這意味著在發展中國家,人口對地球環境產生的巨大壓力將遠遠大于發達國家,耕地、水資源、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將以超過自然環境再生能力的速度耗竭,這種環境的破壞將帶來更大的貧困,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更加擴大。
1990年,聯合國為促進世界各國政府重視和解決人口問題,把7月11日確定為世界人口日。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1999年的15.23%,自然增長率由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9年的8.77%,28年間少生了3億多人,使世界60億人口的到來推遲了將近4年,為穩定世界人口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即便如此,中國的人口狀況仍舊是極其嚴峻的。
但無論如何,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地球村上的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我們的家園,相信在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三、“地球日”的誕生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一個剛滿25歲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園發起和組織的。他在今天被譽為“地球日”之父。
丹尼斯·海斯生長在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環境幽美的哥倫比亞河峽谷,從小就養成了熱愛大自然的個性。到了大學時代,他雖然學的是法律,但是始終沒有放棄對環境問題的關心。
20世紀60年代末,在不息的工業革命浪潮中,狂熱的人們已開始看到,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的全球環境危機遠比現代化生活來得更迅猛、更沉重。這種危機感喚醒了人們。1962年,美國威斯康星州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納爾遜說服當時的總統肯尼迪,希望他在全美做一次保護野生動物的旅行,這樣做將會使大家都來注意保護環境,并且最終使其成為國家優先考慮的問題。肯尼迪總統肯定了這個建議。1963年秋,納爾遜與另外3名參議員參加了這次旅行的頭一部分。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可是由于種種原因,此行并沒有達到納爾遜的目的。但是,當初的那個想法后來演變成了“地球日”。
1969年夏,納爾遜和他的參議院的同事成立了一個組織,制訂了紀念全國性“地球日”活動的計劃,并于同年9月初宣布了這件事。
當丹尼斯·海斯聽到納爾遜的提議,要在全國舉辦環境保護問題的講演會時,海斯就設想在他就讀的哈佛大學所在地——波士頓的劍橋市舉辦這樣的一個演講會。于是,他乘飛機到華盛頓去會見納爾遜。年輕的海斯向納爾遜談了自己的設想。納爾遜聽了喜出望外,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動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從事環境保護活動。于是,海斯毅然辦了停學手續。不久,他就把納爾遜的構想擴大,辦起了一個在全美各地開展的大規模社區性活動,舉辦“地球日”活動的主意就這樣形成了。
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被選定為第一個“地球日”。在這一天,全美國有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及各大團體共計2000多萬人走上了街頭。人們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畫、圖表,高喊著保護環境的口號,舉行游行、集會和演講,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環境。
這次規模盛大的活動,震撼了美國朝野,促使美國政府于20世紀70年代初通過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潔大氣法》的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國環保局。并且,此次活動是有史以來美國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自發性環境保護運動。
從此,它的影響隨著環境保護的發展而日趨擴大,并超過了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1990年,慶祝“地球日”的活動達到了高潮。美國國會宣布: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美國法定的地球日。1990年,“地球日”主席丹尼斯·海斯與其他國家的活動小組磋商,決定把1990年的“地球日”定為“國際地球日”。這一天,很多國家都進行了地球日活動,全世界參加紀念活動的人數多達2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的舉辦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電影、電視節和音樂會,有的舉辦有關環境問題的攝影或藝術展,有的舉行種樹活動,有的開展清除廢棄物的活動。
此后,“地球日”的影響與時俱進,每逢這一天,全世界許多國家都開展各種紀念活動。這些活動推動了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設立。由于“地球日”是公眾自發倡導的環境保護活動,它的影響促使全世界各國無數致力于環境保護的非政府組織(NGO)應運而生,并成長壯大,逐漸形成全球性民間綠色運動的浪潮。
四、什么是“綠色革命”
廣義的綠色革命是指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人類適應環境,與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所創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動。
人類需要“進行一場環境革命”來拯救自己的命運,需要從對人類文明史的反思中建設一種新的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文明。今天,一個環境保護的綠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這一浪潮沖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人類將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黃色文明和黑色文明,建立一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的人類文明階段——綠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