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人類成長歷程中的綠色浪潮(3)

工業是現代化經濟的核心,也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通過原材料開發和提取、能源消耗、廢物產生、消費者對商品的使用和廢棄這一循環過程,工業及其產品對文明社會的資源庫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提高了資源質量或擴大了資源利用范圍,也可能是消極的——生產過程和產品消費過程中產生了污染、導致資源耗竭和資源質量下降等問題。如果工業發展要長期持續,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發展的質量。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報告,如果發展中國家工業品的消費水平上升到目前工業化國家的水平,則世界工業產量必須提高2.6倍。如果人口增長按預計的速度發展,到22世紀某一時期世界人口大致穩定時,世界工業產量預計需要上升5~10倍。這種增長將給未來的世界生態系統及其自然資源基礎帶來嚴重影響。因此,工業和工業過程應該向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更少地產生污染和廢物,更多地立足于可再生資源而非不可再生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人體健康和地球環境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四)適度的消費模式

全球可持續發展要求較富裕的人們能夠根據地球的生態條件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當各地的消費模式重視長期的可持續性,超過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才能持續。可持續發展要求促進這樣的觀念,即鼓勵在生態環境允許的范圍內的消費標準和所有的人可以遵從的標準。這些話看起來有些晦澀難懂,但核心只有一個:人們的消費方式應該與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相一致,發達國家高消費的生活模式對資源施加了太大的壓力;這種消費模式不應該受到鼓勵和支持,而應該予以改變。同樣,存在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的某些消費方式也是需要改變的。

(五)綜合決策機制

許多需要對人類發展問題進行決策的機構,基本上都是獨立且分散存在的。它們往往只考慮部門內部的職責,按照各部門的要求行事。例如,負責管理和保護環境的機構與負責經濟的機構在組織上是分開的。有些部門的政策對部門的目標有利,對環境卻是有害的。政府往往未能使這些部門對其政策造成的環境損害負起責任來。舉例來說,過去工業部門只負責生產產品,而污染問題留給環境部門去解決。電力部門只管發電,酸性塵降等問題也讓其他專門機構去處理。國家實行一項政策措施,也很少考慮該政策對環境的可能影響,一旦產生不良環境影響再做修補工作。這些事后的修補常常需要很高的費用,而且,一些生態影響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在各個部門行使自己的職責時應該將生態和環境的利弊綜合考慮進去,進行綜合決策,就可以避免可能的環境后果。這種綜合決策機制,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受到極大重視,研究者和決策者都在試圖通過這種綜合決策機制,尋求一種既能滿足經濟發展要求,又能對環境進行妥善保護甚至是改善的“無悔政策”或“雙贏政策”。

(六)人口問題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口的高速增長超過了環境資源能夠長期支持的數量。糧食、能源、住房、基礎設施、醫療衛生和就業等都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現在的問題不在于人口數量的多少,而在于人口的數量和增長率怎樣才能與不斷變化的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相協調。人口控制對穩定生態環境和減緩資源基礎耗竭非常重要。政府應該制定人口政策,通過各種形式來實現人口控制目標,并通過社會、文化和經濟手段實施計劃生育,不僅控制人口的數量,同時改進人口的整體質量。

(七)糧食保障

《我們共同的未來》指出,目前全世界的人均糧食產量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高,但由于糧食生產和分配的不均衡,仍然有11億人無法得到足夠的糧食。世界的農業發展并不缺乏資源,而是需要保證糧食生產以滿足人們的需要。通過充分利用人類已經擁有的關于農業生產方面的技術,制定糧食供給和生活保障的新政策,可望實現保障世界糧食充足供給的目標。

(八)能源消費

取暖、煮飯、制造產品、交通運輸等人類生活中最基本的服務都是能源提供的動力。目前,人類主要依賴于礦物燃料和薪柴。礦物燃料的使用面臨著耗竭的困境,據估計,石油可利用50年,天然氣可利用200年,煤炭可利用3000年。同時,礦物燃料燃燒還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問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酸雨問題、顆粒物和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等,都與礦物燃料的生產和消費過程相關。因此,提高能源效率、節約能源、開發可再生能源(如水電、太陽能、風能、生物燃料等)將會幫助我們解決能源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外,《我們共同的未來》中還探討了國際經濟對發展和環境的作用,如何管理人類的共有資源(海洋、外層空間、南極洲),如何建立一個安全穩定的國際秩序,國際機構在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公眾參與的必要性、環境投資等問題。

可以說,《寂靜的春天》掀起了第一次環境革命,辯論的焦點是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人們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重視環境污染,并努力采取技術措施減小環境污染的損害;《我們共同的未來》則標志著第二次環境革命的到來,它重新界定和擴大了許多原有的概念,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一人類發展模式,并使得可持續發展成為第二次環境革命中最引人注意的詞匯。它是人們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與環境關系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索,辯論的焦點則轉移到怎樣達到有利于環境的經濟增長的討論上。它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倡導保持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號召人們在增加生產的同時,必須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它明確提出要變革人類沿襲已久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決策機制,調整現行國際經濟關系,并大聲呼吁旨在動員民眾參與的環境運動。在報告的最后,委員會宣稱:“以后的幾十年是關鍵時期,破除舊的模式的時期已經到來。用舊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方式來維持社會和生態的穩定的企圖,只能增加不穩定性;必須通過變革才能找到安全。”

這場變革已經開始,為了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世界各國正在合作中尋找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于是,在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樹立了環境和發展相協調的觀點,并提出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不僅成為理論學家和政治家必說的名詞,而且,通過各國制訂的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它已經成為當今規模最浩大的實踐活動。

六、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在《寂靜的春天》的感召下,世界環境保護運動在20世紀60年代蓬勃開展。越來越多的公眾以越來越廣泛的行動參與到越來越擴展的“綠色運動”中。開始是零散地加入環境組織,接著就是一浪一浪地涌入,恰如“國家生命聯合會”環境組織所稱:“我們只是坐在這里,突然,他們敲門來了。”

雖然剛開始時公眾關于工業技術對人體健康和安全的威脅還只是模糊的意識。但是,核實驗基地的放射性和核反應堆的核泄漏激起了公眾的恐懼,蕾切爾·卡遜揭露了50余種“神奇化學物質”不可預測的潛在危害:紐約發生致人死命的“光化學煙霧”,一艘油輪在英吉利海峽泄漏11.7萬噸原油,圣巴巴拉海岸線石油污染……公眾坐不住了,他們用筆、用嘴、用腳來表達憤怒、恐懼和呼吁。

主流媒體也最終覺悟,諸如生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字樣已成為各報刊的大標題欄目,環境成本、多樣性、可耗竭資源、光化學煙霧等已變成普通的流行詞匯,生態概念和環保意識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事情。

20世紀60年代末環境保護組織的成員數目驚人地空前增長。二戰后出生的一代人扛上了環境保護的綠色大旗,在所有合力的推動下終于掀起了運動的最高峰。1970年4月22日的大游行,后又稱為“地球日大行動”,為蓬勃迅變的60年代劃上了圓滿的驚嘆號,也為后續環境保護運動開辟了更廣闊的舞臺。

在“地球日游行”的同期,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組織在《東京宣言》中請求:“把每個人享有的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環境權利和當代人傳給后代人的遺產應是一種富有自然美的環境資源權利,作為一種基本人權,在法律體系中確定下來。”這是人與環境關系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隨著20世紀70年代的來臨,環境保護運動進入了生態時代,《增長的極限》《只有一個地球》為人類傳統發展模式“牧童經濟”敲響了警鐘。地球在茫茫星海中只是一艘宇宙飛船,其空間容量、環境承載力都是有限的,我們不能采取如牧童在廣闊無垠的草地上打一槍換個地方式的粗放式環境破壞型經濟發展模式,而應采用集約型、生態循環型的“宇宙飛船經濟”。

20世紀90年代被稱為全球環境年代,溫室效應、臭氧層耗竭、酸雨、生物多樣性滅絕、海洋污染、荒漠化……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議論的重要問題。全球環境的惡化已威脅到人類生存,“救救地球、救救人類”的呼聲在世界范圍內回應,公眾自覺組織了“綠色和平組織”等眾多非政府組織。綠黨也進入議會成為以保護環境為宗旨的政治實體。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全球環境與發展首腦會議,183個國家或地區的首腦拋棄種族、意識形態、文化等偏見,共同通過了全球環境保護行動的另一里程碑《里約宣言》。期間,劃時代的成就——《21世紀議程》——制定了人類共同的未來道路:走環境、社會、經濟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現在,全新意義上的綠色運動興起:環境標志,生態包裝,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清潔生產、環境審計、環境政策一體化,綠色壁壘,環境稅,環境建設,環境貿易,環境外交,ISO(國際標準化組織)14000……從宏觀的理論決策、中觀的全過程管理到微觀的清潔生產,現代環境保護運動也登上了更高、更廣、更深刻的全球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的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陶县| 沾益县| 临沂市| 夏津县| 邻水| 峨山| 台州市| 扎囊县| 酉阳| 义乌市| 诸城市| 伊金霍洛旗| 丹棱县| 北辰区| 若尔盖县| 比如县| 通城县| 鄢陵县| 长海县| 临潭县| 崇州市| 高青县| 乐都县| 乡城县| 民县| 奈曼旗| 清镇市| 九台市| 上杭县| 塔城市| 光泽县| 留坝县| 绥化市| 海南省| 嵩明县| 通州市| 翁源县| 台中县| 长治市| 本溪市| 睢宁县|